问题

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为什么是彭德怀,而不是林彪或其他元帅?

回答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其总司令的选择至关重要。最终,毛泽东选择了彭德怀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而不是林彪或其他元帅。这个决定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包括军事才能、政治威望、战略眼光、个人经验以及当时苏联和朝鲜方面的需求。

以下将详细阐述为什么是彭德怀,而不是林彪或其他元帅:

一、 彭德怀的军事才能与领导经验:

久经沙场的老将: 彭德怀是中国共产党内最富经验的军事指挥员之一。他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开始领导军队,经历了多次重大战役,如井冈山斗争、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中的百团大战,以及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战役(作为战略指导者)、平津战役、太原战役等。他的军事指挥能力久经考验,以勇猛善战、不畏强敌著称。
攻坚战的专家: 彭德怀在军事指挥上,尤其擅长阵地战、攻坚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面临的是装备精良、火力强大的联合国军,战争初期以运动战为主,但很快就转入了长期的阵地战和消耗战。彭德怀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理解,能够有效地组织和指挥部队进行这种艰苦的作战。
战略眼光和决策能力: 彭德怀拥有宏观的战略视野,能够准确判断战场形势,并作出果断的战略决策。他提出的“诱敌深入,后发制人”的战略思想,以及在战场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战术,都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智慧。
“硬骨头”精神的代表: 彭德怀的军事风格以“硬朗”、“顽强”、“不屈”著称,这种精神特质与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志愿军面临的巨大困难和巨大压力非常契合。他能够以身作则,激励士气,带领部队克服一切困难。

二、 彭德怀的政治威望和党内地位:

中央政治局委员、副主席: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彭德怀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人,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并在军队中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这赋予了他足够的政治地位和话语权来领导一场如此重大的跨国战争。
毛泽东的信任: 毛泽东对彭德怀有着极高的信任。彭德怀在党内一直以耿直敢言、忠诚可靠著称,是毛泽东最信赖的军事干部之一。在挑选志愿军总司令时,毛泽东需要的是一个他完全信任,能够独立思考并坚决执行战略意图的指挥官。
代表性: 选择彭德怀,也是一种象征。他代表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军队的骨干力量,他的出征具有极强的政治和军事意义。

三、 林彪的情况:

虽然林彪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元帅,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尤其在运动战方面有着辉煌的战绩(如辽沈战役中的指挥),但他未被选为志愿军总司令有以下几个原因:

身体原因: 在建国初期,林彪的身体状况不太好,长期需要休养。这使得他难以承担指挥一场如此规模巨大、条件艰苦的跨国战争的重任。
战略侧重: 虽然林彪是杰出的军事家,但他的指挥风格更侧重于运动战和“歼灭战”,对于朝鲜战场上初期就出现的阵地战、消耗战以及复杂的国际政治斡旋等方面的经验可能不如彭德怀丰富。
政治考虑: 在政治上,林彪的崛起势头虽然强劲,但相较于彭德怀在党内的资历和毛泽东的信任程度,彭德怀在当时更符合担任如此重要职务的政治要求。

四、 其他元帅的情况:

其他元帅虽然也身经百战,但各有其适宜的领域和当时的具体情况:

朱德: 作为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在军事上的贡献巨大,但更多的是长期担任军事领导职务,而非一线具体战役的指挥。抗美援朝战争对指挥官的要求是具备一线实战经验和战略决策能力。
刘伯承: 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在军事教育和战略指挥上造诣深厚,但其主要贡献在战略规划和理论建设上。
贺龙、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这些元帅在各自的战区和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根据当时解放军的总参谋部、各野战军的指挥结构以及其他战略任务的分配,彭德怀是当时最适合担任这一特殊使命的人选。例如,罗荣桓在政治保卫和政治工作中贡献突出,徐向前在建国后主要负责总参谋部的工作,聂荣臻在国防科技工业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五、 苏联和朝鲜方面的考虑:

苏联的意见: 斯大林在抗美援朝问题上持谨慎态度,对中国出兵的支持也带有一定的保留。选择一位在党内具有足够威望,能够与苏联进行有效沟通和协调的指挥官非常重要。彭德怀在与苏联军事顾问和领导人的交往中,展现了坚定的立场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朝鲜的需要: 金日成和朝鲜劳动党也需要一个能够带领部队与美军抗衡的强大指挥官。彭德怀的军事风格和决心,对于鼓舞朝鲜人民和军队士气至关重要。

六、 彭德怀的个人特质与使命感:

彭德怀在接受这一重任时,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和牺牲精神。他明知前方困难重重,但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毅然接受了毛泽东的委托。他曾说过:“如果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打败了,就把我这个司令员撤职,枪毙,我也不后悔。”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正是抗美援朝战争所需要的。

总结来说,选择彭德怀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是基于他对中国革命和解放战争的杰出军事贡献,他深厚的军事理论功底和实战经验,他在党内的崇高威望和毛泽东的绝对信任,以及他能够胜任艰巨任务的政治担当和个人品质。 这一选择,为志愿军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取得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领导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

一、那种拜林彪为帅,林彪称病不出的说法是错误的

二、另外拜彭德怀为帅是最合适的

三、彭德怀刚开始并不知情要出兵朝鲜,当时国内外情况十分微妙复杂


一、林彪得病很早事情,确定去苏联治病也不是开战前这两个月的事情,根据沈志华教授(中苏关系问题专家)的研究,没有只言片语说过毛泽东想让林彪挂帅

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一野,彭德怀在西北领导准备进军新疆;二野,刘伯承邓小平领导在西南进西藏;三野,陈毅、粟裕在东南领导准备打台湾;四野,由林彪领导,部队从郑州到广州一线排开,做总预备队。其中解放战争四野最辛苦,从东北一直打到广州,主要战役都是四野打的。

基于地理原因,一野二野没动。三野也没动,因为这准备打台湾的,况且地理位置也不对,当时福建没铁路,兵力装备调遣不过来。因此只能派四野去东北,当时毛派粟裕来指挥四野,粟裕是台湾战役总指挥,派粟裕指挥四野说明当时已经放弃解放台湾,同时也说明当时没打算派林彪挂帅。但是四野林彪最熟,毛问林彪哪个最能打,林彪说郑州的十三兵团,离东北也近,但13兵团司令黄永胜不行,15兵团司令邓华不错,建议对调司令员。黄永胜因此做了广州军区司令,邓华当了志愿军司令员。但是粟裕还没到任,就有病住院(之前身体多次受伤)。


二、彭德怀资历很高,全国只有彭德怀拿得起来且能指挥得动四野部队。因为彭德怀做过八路军副总司令,几个野战军都在他手下,而且彭德怀的战略战术水平、经验策略等都非常高。


三、彭德怀刚开始并不知道是要出兵朝鲜,毛紧急召见彭德怀,彭拿着带着一堆文件进京,以为是要开发大西北。因为当时大家都反对出兵朝鲜(事后一看,也可看出毛的战略眼光与魄力),毛问彭德怀能不能打,彭德怀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见毛,说如果苏联能帮一把,还是能打的,如果不帮,那就不能打。毛很高兴,说我就等你这句话。之后开会,彭德怀就给其他人做工作,说现在情况特殊,只能打乱了再建设,过几年再解放台湾云云,然后会议才通过了出兵朝鲜的决议。

之后派了周恩来与林彪去苏联,一要武器装备,二要空军支援。武器没问题,但是斯大林不出空军,僵持不下,林彪说你们不出空军那我们也不出兵,斯大林还是没妥协(由此可见当时关系之微妙),还是不出空军。后来毛开会,决定还是要出兵(情况紧急而且战略意义重大)。但是后来志愿军入朝交战后,苏联还是派了空军支援,当然,飞行员飞机都是以中朝装饰掩饰,苏联并不想直接与美国对抗,其实美国飞行员也发现了是苏联的飞行员,往军方上报,最后到了顶层,被压了下来,不让媒体知道,这也说明了美国也并不想直接与苏联对抗。


后来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以上信息主要源于沈志华教授的课程,沈教授一生传奇,苏联解体时还亲自买过很多苏联文献资料,对中苏关系及朝鲜战争研究很有深度。

user avatar

林彪压根毛主席就没有考虑过。因为建国后林彪的身体就没好过,早就已经确定要去苏联疗养了,有全部的史料支撑!毛主席除了彭德怀以外,只考虑过粟裕。


原来做过总参作战部参谋的王亚志讲过,中共的将领中,能够指挥多兵团协同作战的,只有六个人:彭老总,彪彪,军神,织毛衣高手老徐,最佳十一人裕裕,还有个背过运输大队长的陈赓。这几个人中,先说首先被毛主席淘汰的几位。


徐向前:生病,而且很严重,正常的班都没法上,直到1958年才恢复,你好意思叫人去?

刘伯承:看过亮剑吧,戴眼镜那个老师长就是他,正组织给李云龙、丁伟这帮小崽子们上课呢。刘伯承第一个年龄比较大了,比毛主席还大一岁,再者身体不好,眼神不济这事大家都知道了。还有,国家也有培养人才的需要,老刘是著名的党内军事理论家,再者,一再推辞,说自己干了四次解放军的总参谋长了也没干好,这一次就别干了吧,当个教书匠。毛周都同意了。

陈赓:都看过亮剑吧,里面拿着马鞭骂李云龙那个就是他。是黄埔生,老蒋的嫡系,东征的时候,老蒋差点被人干掉,是陈赓把他背回来的。他建国后就去越南了,会见了胡志明同志,帮助胡志明准备边界战役,那时候正是关键时期呢,顺便说一句,边界战役最后越军大胜,干掉法军九个营,近八千多人。回不来!

这三个本来也没什么争议,就一笔带过了,至于其他俩人。。。历史上争议就很大

先说比较简单的林彪。

林彪身体确实不好,抗日战争就开始了,自己得瑟穿日本大呢,被国民党士兵给误伤了,抗战还没结束就送去苏联了,身体一直也没好利索,解放战争的时候就天天失眠,头痛,咳嗽。这些可真不是装的,建国后,也一直是个病秧子,天天愁眉苦脸的,最严重的时候,怕光,怕冷,怕水,怕风

头痛、腰痛、失眠。而且“一天到晚静不下来,需要不断地活动,一到晚上更厉害”。因为怕光,林彪的房间里挂了三层窗帘,白天进去都要打手电筒。因为怕风,女儿为他跳舞,都要在屋外,林彪隔着玻璃看。林彪平时睡不着,在颠簸的情况下反而容易入睡。于是,楚成瑞就经常开车拉着林彪在石子路上兜圈子,好让他多睡一会儿。

因为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对林彪的印象都不好,但是事实就是事实,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说林彪怕美国人不敢去,那纯属齐东野语,道听途说,实在是因为病得太厉害了。但是因为四野是他的老单位,所以他给毛主席出了很多主意,提了不少意见,还写了很多关于在东北作战的一些心得体会,不知道转没转交给彭德怀,但是确实是身体原因。

最后说下粟裕。。。

我不太敢说粟裕的事,因为历史最佳第十一人的事,听着跟玩笑一样,怕大家不信,但却是是真的,如果档案记载不错的话,粟裕才是真正装病的那个。。。

但是粟裕装病并不是怕美国人,或者是怕死,是因为性格的原因——他不大习惯指挥别人的部队。。。

当时四个野战军,负责打台湾的是三野,这是粟裕的老部队。他在前线呆着的时候好好的,中央一写文件让他把三野的事情交给别人,带几个参谋去东北上任,他中途到了青岛就不走了,说自己高血压,肠胃病,美尼尔氏综合症云云,让中央考虑别人吧!你早怎么不说?你在对台前线还好好的,叫你来北京你就生病了。徐向前同志生病的时候跟中央说,如果党中央决定派遣我去,我拖着病体也要去,粟裕可好,连客气都不敢客气一句。。。中央也是没办法,只有把唯一一个合适的彭德怀找来了,至于为什么粟裕不喜欢指挥别的野战军呢,大家也不要有什么阴谋论,还是要看档案和史料,有可能是粟裕自己的性格原因,也有可能是解放军内部的山头很多,粟裕又没有做过很高的官职,没有底气,反正就是不去。这个事情是有先例的,粟裕当年准备指挥打台湾,发现只有一个野战军力量不够,于是要求中央调别的野战军来当预备队,

同时

“请求军委直接主持此一战役或请刘伯承、林彪两同志中来一个主持亦可”。其理由是“能力有限不堪负此重责,另许多具体实际问题非军委统筹而不能行”。

现在史料解密还不清楚,具体是什么原因,我以后如果看到还会补充。大家敬请期待,至于是不是真的如评论区很多人说得,又是脑子里有弹片,又是真病不是装的云云,我个人觉得不是,所有人指挥员都是打了一辈子仗的,谁身上没伤?有一个将帅不是从死人堆里摸爬滚打出来的吗?既然能在福建前线气定神闲的指挥若定,自然身体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毕竟才43岁,正是一个指挥员最年富力强的时候,真的有病的话,早就跟徐帅一样,回家休养或者跟刘帅一样,从事行政工作了。


至于彭德怀同志,最后成为了毛主席唯一的选择。当时中央开会,让彭德怀从西北回来,老总以为是要准备开发大西北,所以抱着一大摞材料,到会场越听越不对啊,散会了,邓小平去找老总,说明天主席要找你单独聊聊,让你去朝鲜,你准备准备。一夜无眠。。。第二天,毛主席一见彭德怀就问:你对朝鲜形势怎么看。

彭德怀也想了一夜,有准备的说道,苏联人如果不管,我们也别管。苏联人如果出枪出炮出空军,我看可以一战!

毛泽东一拍大腿,就等着你这句话呢!

(至于当年为什么中国要参与朝鲜战争,毛泽东为什么非要一意孤行,跟大多数人做出相反的决定,可以去看我的另一个答案,手机码字,没法发链接。。。抱歉)

既然毛主席决定要打,老总又愿意上阵,那还有什么好说的,打他娘的吊蛋精光!


所以你说为什么是彭德怀?

--------------------------------

回复一下探花郎 @例不虚发探花郎

心机婊我算看透你了!开新答案怼我是不!那就好好跟你唠唠!

建国以来的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第157页的记载,如果你能买到建议你好好看看是怎么写的,没有书没关系,我复制给你

7月6日夜毛泽东致电粟裕:“现有重要任务委托粟裕同志执行,请粟于7月16日前将三野事务处理完毕,于7月18日来到北京接受任务,粟来时可带随身秘书及参谋人员数人。”

这你总不会说是假的吧,这可是中央文献出版社的,我都说出页码了,粟裕怎么回的这条电报不知道,但是毛主席另一条电报里说的是安慰他的话,但是还是继续让他进京,所以推测应该是称病的话。毛主席的电报是在160页。你去查查,根据粟裕年谱500页的消息,他到青岛的时候不走了,可以去查,毛主席实在也是没办法只好安慰他,“毛主席前电粟要他于8月上旬来京,依情况或留京休养或担任工作。现粟已去青岛休养,甚好。请粟于8月上旬来电报告身体情况。如病重则继续在青岛休养,不要来京,如病已愈则盼来京。”毛泽东军事文稿160页,你要是没书我给你拍个照片也行啊,骚!


所以探花郎不要瞎怼。。。我说的都是有理有据的!

user avatar

林彪从一开始就不在第一选择里,随着战争脚步前进,与时间推移,彭德怀作为主帅是最合适的。

粟裕和林彪二人是解放战争打下决定性战役里的两个人,解放战争里林彪打了破局也是开局之战,然后粟裕打了定江山一战,再由林彪收尾。但是粟裕并没有因此而形成自己势力体系。而林彪则通过进入东北,掌握并建立了中国当时最现代化,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四野”,而且打下了三大战役里的两场战役。林彪部队最强,硬仗也多。相比粟裕,林彪已经有自己的权利体系和忠实追随者。

而粟裕在战时还是必须依靠陈毅的斡旋,才能顺利指挥麾下将官。根本没有形成自己的权利体系。所以毛的首选是粟裕,而不是林彪。

以为朝鲜战争这场仗在毛心里,其实不怕打输,因为打输也没什么丢人,对于毛以及当时的中国损失其实不大,因为当时与苏联条件已经谈好,这场仗无论怎么打对中国都是有利的。

这一仗是对苏联的投名状,但是如果赢了,问题就大了,这是一场相对独立的境外战争,军事主官不仅拥有军事上的权利,还拥有政治上的权利,林彪出境有一半的机会打赢,那么林彪无疑会成为军内第一人,声望之高肯定会无以复加,这无论在哪朝哪代这都是主上大忌

,而且现在的资料来看,林一开始就不选择之内,而且没有相关的电文能证明林在选择之内,有的只是元老的回忆录,最早也在82年出版的回忆录里。

所以首选必须是粟裕,在7月7日中共中央正式做出成立东北边防军决定之前,已经确定由正在筹备台湾战役的总指挥粟裕担任东北边防军的领导职务。

7月6日夜毛泽东致电粟裕:“现有重要任务委托粟裕同志执行,请粟于7月16日前将三野事务处理完毕,于7月18日来到北京接受任务,粟来时可带随身秘书及参谋人员数人。”目前尚未找到粟裕的回电,但他显然因病无法入京,故毛泽东7月10日再次致电:“来电悉。有病应当休养可以缓来,但仍希望你于8月上旬能来京,那时如身体已好,则可担任工作,如身体不好则继续休养。

”7月14日,粟裕因复发高血压、肠胃病和美尼尔氏综合症,到青岛治病,故提出请中央考虑让别人担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

7月17日毛泽东以军委名义致电华东局:“毛主席前电粟要他于8月上旬来京,依情况或留京休养或担任工作。现粟已去青岛休养,甚好。请粟于8月上旬来电报告身体情况。如病重则继续在青岛休养,不要来京,如病已愈则盼来京。”

7月22日,周恩来和聂荣臻向毛泽东报告:东北边防军预计8月上旬可以全部到达指定地点。。。。。。。。拟请批准边防军目前先归东北军区高岗统一指挥,并安排供应,待粟裕等人到后再成立边防军司令部。

第二天,毛泽东批示:同意。

8月1日粟裕托罗瑞卿带信给毛泽东,说自己病情未见好转,请求中央给予长假休养。8月8日毛泽东给粟裕回信: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养,直至病愈,也可以来北京休养。

作为首选的时候粟裕病情实在严重,一场战场局势不明的战役,不可能这样交到一个有可能会中途身体会出现问题的将领,所以最后还是放弃了粟裕。

据现在能找到资料来看,当时所有合适出兵的中共将领中,能指挥诸多兵团协同作战的有6人,即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徐向前、粟裕和陈赓,其中林彪是最后选择,粟裕和徐向前都在病中,刘伯承已内定主持筹办陆军大学,陈赓则受命去越南协助胡志明作战。这样最适合的人选就是彭了。

而据现在的资料来看,彭是第一个像毛表态支持出兵朝鲜的,当时所有的将领们对于出兵朝鲜是是持怀疑态度的,当时态度未明时只有一个半人支持毛的选择,一个人是彭,那半个是周。而彭的态度让毛坚定了自己出兵的决心,加上彭的作风,永远对事不对人,是个纯人,从来不会有主观意识的小团体,资格比林老,在军队内部能服人,军事声望又在林之下。所谓君臣同心其利断金,彭在意识上和毛站在一起,政治上不会造成威胁,军事上经验丰富,虽然没有林粟解放战争那样耀眼,所以彭德怀出兵是水到渠成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