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轼被神化了吗?有哪些例子可看出苏轼仍是「凡人」?

回答
苏轼是否被神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在很大程度上他被“神化”了。这种神化并非指他拥有超自然能力,而是指他在中国文化中被塑造成了一个近乎完美、集万千优点于一身的文化符号。他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治国理政、美食烹饪,甚至他的人格魅力和豁达人生态度,都被后人津津乐道,甚至到了有些失真的地步。

然而,要说苏轼“未被神化”或者“仍是凡人”,同样也有足够的证据。正是这些“凡人”的痕迹,才让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个真实的人,更加立体和有血有肉。

苏轼被“神化”的表现及例子:

1. 全才的形象深入人心:
诗词歌赋无人匹敌: 他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几乎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语录,被奉为圭臬。
书法绘画造诣极高: 他的书法雄浑奔放,自成一家,被誉为“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极具意趣,例如他的《枯木竹石图》就展现了不俗的艺术功力。
美食家和发明家: 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东坡肉”,这不仅是他对美食的热爱,也成了他生活情趣的象征。他还对中药、农业等领域有所涉猎,展现了“万事通”的一面。
政治家和改革家: 虽然屡遭贬谪,但在其任职期间,也曾推行不少惠民政策,如在杭州疏浚西湖,在徐州抗洪救灾等,展现了其政治抱负和务实精神。

2. 人格魅力的极致放大:
豁达乐观的精神: 面对多次被贬,他总能以一种超然的态度面对,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诗句,这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的精神,被后人视为人生智慧的典范。
亲民爱民的形象: 在地方为官时,他常常关心民生疾苦,想方设法解决百姓的困难,这使得他在民间拥有极高的声望。

这些特质叠加在一起,很容易让后人将他视为一个接近完美的“圣人”形象,他的成功和才华似乎是天生的,他的人生道路也似乎是一帆风顺(虽然实际上充满了坎坷)。

苏轼仍是“凡人”的例子(更能体现他的真实和人性):

尽管苏轼被光环笼罩,但仔细审视他的生平和作品,我们会发现他同样拥有凡人的喜怒哀乐、缺点与挣扎。

1. 也有世俗的烦恼和抱怨:
对政治失意的痛苦: 尽管他表现出豁达,但苏轼并非没有痛苦。在给朋友的信中,他曾流露出对政治失意、报国无门的沮丧和无奈。例如,在密州任职期间,他曾写下“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背后隐藏着他对功名利禄的渴望,以及对现实政治环境的担忧和不满。
担心家人的生活: 尽管他能自嘲,但作为一家之主,他也曾为家人的生计担忧。他在被贬黄州时,生活十分清贫,需要自己动手耕种,还要考虑妻儿的温饱问题。这并非圣人所能轻易做到,而是凡人生活的一部分。
对官场倾轧的无奈: 苏轼一生都在与政治对手周旋,他对朝廷中的党争和倾轧感到厌倦和疲惫。他曾感叹“文章憎命达”,意思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反而命运多舛,这是一种对不公命运的承认,而非完全的超然。

2. 也有性情中人的一面:
爱吃醋、会开玩笑: 有些野史和笔记中记载,苏轼并非总是那么庄重,他也会有普通人的情感反应。例如,关于他为何被贬官,也有说法涉及他在宫廷中不经意间的玩笑或言论触怒了皇帝,这显示了他并非谨小慎微的“圣人”,而是有时也会有失言的凡人。
对美酒的喜爱: 苏轼爱酒如命,甚至有“饮中八仙”之称。他会在酒中寻找灵感和慰藉,也会因为饮酒而写下许多佳作。这种对生活享乐的追求,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凡人的本性。
爱护家人,有思念之情: 苏轼非常思念自己的妻儿,即使被贬到遥远的地方,也常常写信与他们联系,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这种对家人的深情,是人性的体现,而非神性的光辉。例如,他曾写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懒向窗前伸数行。何妨吟过咽,莫嫌老翁醉。 Mote 嫌老翁醉。”这首诗描绘了他醉酒归家,但仍然惦念家人的情景,充满了人情味。

3. 也会有创作上的困难和反复:
有时也会写出不尽如人意的作品: 即使是苏轼,也不是每一首诗、每一篇文都达到巅峰。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有时也会讨论自己的作品,甚至承认有些作品“未臻尽善”。这说明他的创作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摸索和改进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神来之笔”。
有时也会对自己的文学成就有所顾虑: 虽然他的文学成就毋庸置疑,但他也曾在某些时刻对自己能否真正影响后世有所思考,而不是抱着“我就是最伟大的”心态。

4. 政治上的局限性:
并非总是能做出最优的政治决策: 作为一名官员,苏轼也需要处理复杂的政治关系,有时也会因为种种原因做出并非最理想的决策。他的仕途起伏,本身就说明他在政治斗争中并非无往不利,也并非拥有“预知未来”的能力。
与某些政治派别的矛盾: 尽管他清廉正直,但在党争激烈的时代,他也被卷入其中,与一些政治力量产生矛盾。这说明他也是时代洪流中的一员,并非完全独立于政治斗争之外。

总结来说:

苏轼被“神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后人选择性地聚焦了他的才华、豁达和人格魅力,并将其塑造成了一个超越时代、近乎完美的文化偶像。这种神化有助于传播他的精神和文化价值。

然而,仔细品读他的文字,了解他的生平经历,我们更能发现,苏轼之所以伟大,恰恰在于他作为一个凡人,在充满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亲人的关怀以及对理想的坚持。正是这些凡人的喜怒哀乐、缺点与挣扎,才让他的作品更加动人,让他的人格更具魅力,也让我们今天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共鸣。他不是神,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伟大中国人,这也是他被长久敬仰和传颂的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请看我苏一生的轨迹:

21岁妈没了,

29岁老婆没了,

30岁爸没了,

38岁被新党贬,

43岁被捕入狱关了103天差点掉脑袋,

48岁儿子没了,

49岁好不容易回京,

53岁又被旧党贬出去,

57岁老婆又没了,

59岁老婆又又没了,

65岁病逝在返京途中。

这么苦一个人,却给我们无穷的能量,把他神化,也是正常的吧。

user avatar

这个秘密是我高中发现的。

高中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苏轼的《定风波》,大家都很熟悉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还有一篇《游兰溪》,好像是在初中语文课本的单元小结之类的东西里面,可能很多人不记得了: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剧饮而归。

大概就是说他前两天因为去一个叫沙湖的地方看自己买的地,得病了,然后找了个聋哑人看病如何如何,这件事发生于元丰五年三月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已经想起来了,《定风波》前面有一句说明: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我当时上课看到这里,是真的笑,笑出声。

两件事连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苏轼这个逗比在三月七号去沙湖看地的时候碰上下雨了,而且没伞,人家都躲雨,只有他“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想想当时那副情景,苏东坡一个人淋着雨,“竹杖芒鞋”,边吟边走,悠哉游哉,看着“同行皆狼狈”,还“余独不觉”,真是潇洒如意,装的一手好X。

然而装X是要遭雷劈的,淋着雨看起来挺潇洒,回去之后就感冒了。

这时候再回头看看词的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那天不光淋了雨,还喝了酒,淋完雨还吹了冷风,不得病才怪呢!我妈要是知道我这么作死,这么装X,肯定又要嘲讽我,文人气,书呆子,傻,逗,往往还要把我爹带进去。

是的,我的学生时代也经常和几个朋友干这种事,自以为豪迈潇洒,往往弄脏了衣服,耽误了做题,或者感冒了。发现这个故事的那一刻我第一次觉得苏东坡离我如此之近,真的是一个鲜活的人。他那时候妈妈应该不在了,不知道有没有老婆或者女朋友什么的,像我妈一样一边帮着换衣服一边嗔怪地嘲讽。

user avatar

要看出苏轼是“凡人”,首先要与同时代其他杰出人才对比,拿他的好基友章惇来作对比最好不过了。

苏轼与章惇是宋代笔记中经常出现的的一对相爱相杀好CP,有两则笔记中都出现过两人年轻时郊游的表现。

苏子瞻任凤翔府节度判官,章子厚为商州令,相得欢甚。同游南山诸寺,寺有山魈为祟,各不敢宿。子厚宿,山魈不敢出。抵仙游潭,下临绝壁万仞,岸甚狭,横木架桥。子厚推子瞻过潭书壁,子瞻不敢过。子厚平步以过,用索系树,蹑之上下,神色不动,以漆墨濡笔大书石壁曰:“章惇、苏轼来游。”子瞻拊其背曰:“子厚必能杀人。”子厚曰:“何也?”子瞻曰:“能自拚命者,能杀人也。”子厚大笑。
——《高斋漫录》
子厚为商州推官,子瞻为凤翔幕佥,小饮山寺。闻报有虎,二人酒狂,勒马同往观之。去虎数十步,马惊不敢前。子瞻曰:“马犹如此,著甚来由。”乃转去。子厚独鞭马向前去曰:“我自有道理。”既近,取铜沙罗于石上攧响,虎即惊窜。归谓子瞻曰:“子定不如我。”
——《耆旧续闻》

这里的“子瞻”不用说是苏轼,“子厚”说的就是章惇。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则笔记都出于南宋人的著作。而南渡以后,苏轼早就作为一代文宗封神,而与此同时,批判新党变法成为了政治正确,章惇的名声一步步下滑,最后入了奸臣传。所以相对来说,说这两则笔记不吹不黑,那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南宋人追忆数十年前的名人苏轼、章惇故事,多少有些微言大义,借此喻言两人政治志向区别的意思。两位年轻人两次出游, 一次过绝壁,一次遇虎,苏轼表现中规中矩,恰好切了“凡人”的题;然而同样是读书人的章惇,往好了说是勇敢果决,往坏了说是有些铤而走险的意思。只是最后,苏轼在口舌上却也不输章惇。难怪章太炎评论苏轼:“苏轼利口而不济于用”,用《围城》中赵辛楣评价方鸿渐的话说——“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


作为同一时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苏轼与章惇同为嘉佑二年进士乙科及第,章惇嫌排名不高扔了敕书过两年又考了一次,拿下了进士甲科及第)。事实证明,苏轼对章惇“能杀人”的评价不错。宋神宗积极拓土,比较成功的一是王韶收复河湟地区,二就是章惇平定梅山蛮。另一方面,章惇不但能对老友苏子瞻吐槽,骂起别人更是凶狠。著名的“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就不用说了,即使在旧党全面接管政权的元祐初期,能骂到宰相司马光求助苏轼调停,甚至当着最高统治者高太后的面都照骂不误。这种狠劲是章惇最后能在与元祐旧党的斗争中笑到最后的原因。

苏轼作为文学家、艺术家的成就不用赘言,然而他从政的结果只能说中规中矩。如果生在天下太平的年代,或许还有可能做个“太平宰相”,而在变法派与保守派激烈斗争的时代中,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最要不得的,恰恰就是苏轼这样的立场不明。要在激荡的政坛上生存,必须投身一派,并且全盘接受其政治主张。哪怕是苏轼的弟弟苏辙,一旦投身旧党,也在割地西夏这样的政治决策中投了赞成票——也不知他想起父亲《六国论》中的名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时有何感想?苏轼因乌台诗案险些被害,苏辙在车盖亭诗案却开启了贬死岭海的先例——然而正是这样,苏辙最后才能官至宰相。名声更隆的苏轼,只因为为新法说了几句公道话,却为得势的旧党所恶,不得更进一步。而等到章惇当政后反攻倒算,却也要跟着一起倒霉。


说了半天“苏轼无用”,那是作为政客的“无用”,而不是作为一个平凡个体的“无用”。

章惇与苏轼一生恩怨,既有乌台诗案时的伸出援手,也有尽逐旧党时的蔓引株连。正如苏轼所说,“能自拚命者,能杀人也”——在政治斗争面前,那个曾经与苏轼一起游历的潇洒青年,最终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而反观苏轼,他确实没能在章惇落难时伸出援手,却也没有和苏辙一样再踩上一脚——说到底,苏轼做不到章惇那样的快意恩仇,也学不来他的睚眦必报,只是个有些软弱、但仍能维持底线的一介凡人。

苏轼逝世前数日曾回顾与章惇的交情时写到,“某与丞相定交四十馀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增损也。”——不知此时的他会不会想起,四十年前南山中那块书有“章惇苏轼来游”的绝壁?

user avatar

老苏经常和佛印和尚吹牛逼打屁。一天又写了一首偈子感觉很好“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吹逼自己已经不为人世间的毁誉讥捧所干扰,让人坐船过江送给佛印点赞。佛印也是个喷子,直接回了他一句“放屁”。老苏表示没想到佛印身为宋朝高僧会说出如此粗鄙之语,当即坐船过江要和佛印对♂喷。佛印用正义的眼神看着他,说了一句:“八风吹不动,为何一屁打过江?”

苏轼

user avatar

苏轼没有被神化,相反他被人喜欢正是因为有个性。

以下是我翻译的。

不用谢我。

1、

苏轼日记:

我和马梦得同年同月生,但他比我小八天。据我观察,这年出生的都是穷逼。我和梦得是穷逼中的穷逼。相比较而言,梦得更厉害,他是穷逼中的战斗机。

马梦得同岁

马梦得与仆同岁月生,少仆八日。是岁生者,无富贵人,而仆与梦得为穷之冠。即吾二人而观之,当推梦得为首。


2、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已经脱了衣服准备睡觉。

都躺下了,就是睡不着。

咋整捏?

去承天寺找张怀民。

苏轼:老张,睡了吗?

老张:没呢!

苏轼:就是!睡你麻痹,起来嗨!


3、

苏轼日记:

呵呵。
我看韩愈的日记,发现他是摩羯座的。
而我也是摩羯座。
我俩都很命苦。
这说明摩羯座不是什么好星座。

退之平生多得谤誉

退之诗云:‘我生之辰,月宿南斗。'乃知退之磨蝎为身宫,而仆乃以磨蝎为命,平生多得谤誉,殆是同病也。 


4、

苏轼一边吃肉一边诵经。

和尚:你这样不行!

苏轼:我漱漱口再诵。

和尚:漱漱口也不行。

诵经帖

东坡食肉诵经,或云:‘不可诵。'坡取水漱口,或云:‘一盌水如何漱得!'坡云:‘惭愧,阇黎会得!' 


5、

苏轼日记:

汉武帝这个人很讨厌,他这辈子就干了一件好事,那就是当着卫青的面儿拉屎。我觉得这一点很好,毕竟卫青这货只配给人舔菊,当着他的面拉屎,简直各取所需。

武帝踞厕见卫青

汉武帝无道,无足观者,惟踞厕见卫青,不冠不见汲长孺,为可佳耳。若青奴才,雅宜舐痔,踞厕见之,正其宜也。 


6、

苏轼日记:

孔子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大家都说他太心急。
我认为不是。
这老头长着个四方脸,命薄,自知不能久在相位,所以还没等少正卯坐正他就下手了。
大家难道不知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道理么?

孔子诛少正卯

孔子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或以为太速。此叟盖自知其头方命薄,必不久在相位,故汲汲及其未去发之。使更迟疑两三日,已为少正卯所图矣。 


7、

苏轼在四川混社会,他说孔子是四方脸。

后来四川人民根据东坡同志的描述,为能方不能圆,脑筋不拐弯的人发明了一个形容词——方脑壳。


8、

苏轼患了红眼病,医生告诉他不要吃辛辣,少吃油腻,尤其是肉。

苏轼说:

其实我的脑子已经决定听话了,但我的嘴不听。

余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脍。余欲听之,而口不可,曰:‘我与子为口,彼与子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废我食,不可。'


9、

苏轼去看风景,走一半身疲力乏,走不动了。

看了一眼山林间的亭宇,要到还早着呢。

苏轼很难过。

走不动,咋整呢?

良久。

他顿悟道:

我不去了!

记游松风亭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


10、

苏轼日记:

李岩老是我见过的最能睡的,我封他为睡觉大王。大家吃完饭都下棋,人家吃完饭就睡觉,一觉就睡好几局。

题李岩老

南岳李岩老好睡,众人食饱下棋,岩老辄就枕,阅数局乃一展转,云:‘君几局矣?'


11、

苏轼日记:

有人造谣说我升仙了,说这是上帝的召唤,这不是咒我死吗!!!

东坡升仙

人有妄传吾与子固同日化去,且云:‘如李长吉时事,以上帝召他。'时先帝亦闻其语……今谤我者,或云死,或云仙,退之之言良非虚尔。 


12、

苏轼的偶像是韩退之,就是韩愈。

他觉得他跟韩愈同病相怜。

他和韩愈的命运是一样一样的。

他常常跟人讲:

退之好可怜。

13、

苏轼日记:

司马相如拍汉武帝马屁,临死还写了个《封禅书》,这就是在用生命拍马屁了。

臞仙帖

司马相如谄事武帝,开西南夷之隙。及病且死,犹草《封禅书》,此所谓死而不已者耶?


14、

苏轼日记:

我八岁上小学。

道士张易简

吾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童子几百人……


15、

苏轼的朋友柳仲举从共城(辉县)来,带了好吃的米。

跟他说太行山的风景可好看了,不妨搬家去那里,咱俩一起做邻居。

苏轼很想去,但没去。

不过他把事情写进了日记里:

柳仲举自共城来,抟大官米作饭食我,且言百泉之奇胜,劝我卜邻。此心飘然已在太行之麓矣!元佑三年九月七日,东坡居士书。

16、

苏轼的另一个朋友范蜀公邀请苏轼去许下(许昌)做邻居。

朋友介绍说许昌多公卿名人,生活上可以富裕一点。

苏轼果断拒绝了老范:

关在笼子里的鸟,从来不懂飞翔。

《范蜀公呼我卜邻》


17、

苏轼计划盖个小屋。

他讲:

陶渊明说「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我的房子就叫容安亭。

可惜没钱盖。

《名容安亭》


18、

苏东坡也有烦恼,他最大的烦恼就是大宋朝闹钱荒,发工资领不到现钱,没有现钱就没办法买酒,没酒喝他就很生气。


19、

但朝廷哪里亏待过官员,工资肯定是要发的,没钱怎么办?

用实物抵。

苏东坡有一回就领了一大摞酒囊,还把这件事写进了诗里。

但东坡同学本身不缺酒囊,很可惜那个时候还没有音响,所以也还没有黄鹤带着他的小姨子跑了的感人故事。

《初到黄州》


20、

苏轼给弟弟写信,题目叫《论修养》,写得太好了。

写到最后,隔壁传来了骂娘的声音。


21、

骂娘的是一位悍妇,此时她正在揍她的老公。

她老公也不示弱,反揍。

于是变成了一场尘土飞扬的斗殴。


22、

于是苏轼语重心长地对弟弟说:

子由啊,此时此刻,隔壁传来了骂娘的声音。原来是一对夫妻在斗殴。
一个像野猪,一个像疯狗。

他接着说:

由此我想跟你谈一谈这个世界……

《论修养帖寄子由》


23、

苏轼游庐山。

景色秀丽,发誓专心看风景,坚决不写一首诗。

等到了地方,一口气写了五首。

其中有一首叫《题西林壁》。

《记游庐山》


24、

苏轼一有钱就吃肉喝酒,结果得了痔疮。

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一吃辣就喷血。

一狠心,就把酒和辣给断了。


25、

苏轼得了痔疮后用茯苓和黑芝麻自制了香喷喷的面饼,人送雅号——东坡茯苓饼。

他写信告诉老程茯苓饼的做法,还说:

我已经不吃肉了,天天吃面饼!结果我的痔疮变小了。

《与程正辅书》


25、

用茯苓使痔疮好转。

茯苓健脾渗湿。

这说明苏轼是湿热下注型的痔疮。

湿热下注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脚臭。


26、

苏轼日记:

我就喜欢韩退之,韩退之啊韩退之!

27、

苏轼一直找不出能准确形容自己对韩愈感情的词汇。

的确,那个年代还没脑残粉的概念。


28、

苏轼写的诗太好了,刚写完就让人拿走摘抄,争相传诵。

徽宗年,朝廷下令:

严禁传颂苏东坡的诗!

世界人民用实际行动给了朝廷响亮的答复:

禁你妈比!

《东坡杂记·愈禁愈传》


29、

苏轼对变法很反感,他这样评价商鞅变法:

祸国殃民!

其实是在骂王安石变法。

他这是指桑骂槐。

别以为我看不出来。

而秦之所以见疾于民,如豺虎毒药,一夫作难而子孙无遗种,则鞅实使之。


30、

苏轼评价自己的作品时是这样说的:

说实话,写得太好了!

吾文如万斛泉源……


31、

更多人生励志小段子,请直接关注豆哥。












============

一些疑问:

1、

请在质疑前做好功课:

「十二星座」在何时传入中国? 十二星座在隋代就已传入中国

2、

宋朝广东人 吃辣生猛---深圳晚报
宋朝还没有辣椒,辣椒是在明朝后期才传入中国的。虽然宋朝人不吃辣椒,但是他们却喜欢吃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轼是否被神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在很大程度上他被“神化”了。这种神化并非指他拥有超自然能力,而是指他在中国文化中被塑造成了一个近乎完美、集万千优点于一身的文化符号。他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治国理政、美食烹饪,甚至他的人格魅力和豁达人生态度,都被后人津津乐道,甚至到了有些失真的地步。.............
  • 回答
    苏轼、韩愈、欧阳修、柳宗元这四位唐宋八大家中的巨擘,若穿越时空来到现代北京大学中文系上课,他们的表现绝对会是轰动性的,并且很可能在“碾压”与“被碾压”之间产生极为复杂的互动。下面我将详细分析他们各自的情况:前提设定:为了更好地分析,我们需要设定一些前提: 语言能力: 假设他们能够克服语言障碍,掌.............
  • 回答
    苏联的“和平演变”以及随后俄罗斯的动荡,确实是20世纪末最具标志性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美国和西方国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事后来看,美国并未“彻底掌控”俄罗斯,其原因复杂且多层次。这背后涉及到国际政治的现实、俄罗斯自身的复杂性以及美国自身的战略考量。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
  • 回答
    苏联解体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多层面的历史事件,其中“和平演变”是一个重要的讨论角度。克格勃作为苏联的秘密警察和情报机构,其在这一时期并非“没有一点行动和反应”,而是其行动的有效性、方向以及最终的局限性,成为历史学家们深入研究的课题。要详细讲述克格勃在面对“和平演变”时的角色,我们需要理解以下几个关键点:.............
  • 回答
    苏州自古以来便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其秀美的山水风光、繁荣的经济文化,令人心驰神往。然而,纵观中国古代王朝的更迭,没有一位皇帝选择将都城定在苏州。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因为苏州不够美好,而是从宏观的政治、军事、地理、经济等多个维度考量,苏州都不具备成为帝国心脏的天然优势。首先,从地理和战略位置上看,古代.............
  • 回答
    古巴导弹危机之所以让苏联在表面上看像是“吃亏”的一方,是因为这次危机最终以苏联同意撤出部署在古巴的导弹为结束,而美国则承诺不入侵古巴,并秘密承诺撤出部署在土耳其的导弹。这种结局,尤其是苏联公开的让步,使得很多人认为苏联在这场直接对抗中“退缩”了,从而显得吃亏。然而,要详细理解为什么苏联会被认为是吃亏.............
  • 回答
    苏宁被曝禁止员工在京东购物,一经发现立即开除的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可以说是一次典型的企业内部管理与员工自由选择之间矛盾的集中体现。要评价此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与可能动因: 激烈的市场竞争: 电商行业是中国市场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苏宁(尤其是在转型为线.............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势如破竹,几乎占领了欧洲大半。当目光转向广袤的苏联时,很多人可能认为,一旦苏德战场的天平彻底倒向德国,历史的进程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德国真的成功占领了苏联,接下来的发展,恐怕是一幅比我们想象中更为复杂和残酷的图景。一、 德国的统治策略:野心勃勃的种族主义与资源掠夺希特勒的“生存空.............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事件,很难简单地归咎于单一的原因,更不能简单地说“是被自己搞垮”或“被美国搞垮”。更准确地说,这是一个内外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巨型帝国轰然倒塌的过程。内部的“自废武功”:苏联自身的问题很多人认为,苏联之所以走到尽头,很大程度上是其体制本身的顽疾所致。这就像一个内.............
  • 回答
    苏岩礁(韩国称离于岛)的归属问题,涉及复杂的历史、地理和国际法解释,韩国占据该礁主要基于其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的解读以及历史上的实际管辖。要详细说明,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1. 地理位置与特征:苏岩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岛屿,而是一处位于朝鲜半岛西南方向约150公里、中国上海以东约.............
  • 回答
    二战结束后,苏联俘虏的德军士兵的命运,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常常令人心碎的故事。他们的结局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受到战争的残酷性、两国当时的政治气候、俘虏的身份以及个人运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 战俘的初期状况:严酷的现实在战争的最后阶段,随着苏军的节节胜利,大量德军士兵落入苏军手中。最初,苏联的俘虏营条件极.............
  • 回答
    在国际军事评论和讨论中,当苏式(或现在常说的俄式)武器在实战中表现不佳,或者与西方同类武器相比显得逊色时,确实经常会出现两种解释:“猴版”(Shanzhai Version)和“使用者素质低”(Low User Proficiency/Training)。这两种说法都有其存在的土壤,但同时也可能是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想象力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宇宙法则、神话生物以及召唤概念的理解边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以期找到一个能令人信服的解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召唤”在这两个情境下的含义: 克苏鲁神话中的召唤: 在克苏鲁神话中,召唤往往涉及复杂的仪式、古老的符文、特殊的祭品,.............
  • 回答
    如何看待家乐福被苏宁易购收购?—— 一场零售巨头的深度碰撞与变革家乐福,这个曾经的全球零售巨头,在中国市场经历了辉煌、挑战与最终的易主。2019年,苏宁易购宣布以“换股+现金”的方式收购家乐福中国80%的股权,此后在2020年将剩余20%股权收入囊中,实现全资控股。这一举措无疑是当年中国零售业的一大.............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趣,也很有代表性。很多人在初次接触“克苏鲁”(Cthulhu)这个名字的时候,确实会不自觉地念成“克鲁苏”或者类似的音。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些语言学上的规律,以及我们大脑处理生词时的习惯。让我来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看看这个名字的“源头”。洛夫克拉夫特创造“克苏鲁”这个名字,据他.............
  • 回答
    《苏57,被误解的英雄?》这篇文章,读下来确实能让人对这款俄罗斯的第五代战斗机产生不少新的思考,它试图从一个相对不那么主流的角度去审视苏57的真实定位和潜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那些铺天盖地的西方媒体报道和“不合格”的标签上。作者的切入点很有意思,将苏57比作一个“被误解的英雄”,这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个人.............
  • 回答
    关于俄罗斯一架苏34被击落以及“王牌飞行员被俘”的说法,媒体报道确实存在,但具体细节和官方确认情况需要区分对待。这反映了俄乌冲突的复杂性和信息战的特点。关于苏34被击落及飞行员情况的初步分析: 苏34的性能和作用: 苏34“后卫”(Fullback)是俄罗斯空军的主力前线战斗轰炸机,集成了战斗机.............
  • 回答
    关于大韩航空007班机被苏联战机击落事件,要问是谁的错误,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黑白分明”就能回答的问题,更像是一团缠绕在一起的线,里面夹杂着技术失误、人为判断、政治博弈,甚至是一点点天意弄人。首先,我们得说清楚,这架飞机,也就是大韩航空KAL007,是一架民航客机,上面载着269条鲜活的生命,包括.............
  • 回答
    二战初期,波兰确实是遭遇了来自两个方向的强大军事压力,这便是德国和苏联的夹击。这并非是简单的“被夹击”,而是一场精心策划、执行果断的军事行动,彻底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也给波兰这个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要理解这场夹击,我们得回到二战爆发前夕的欧洲局势。风云变幻的欧洲,德国的野心与苏联的顾虑希特勒上台.............
  • 回答
    当年冷战硝烟弥漫,东西阵营对峙的局面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在那个被苏联强力影响、东欧各国纷纷成为其卫星国的年代,南斯拉夫却是一个异数,它不仅没有被苏联牢牢掌控,反而成为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甚至敢于挑战苏联的权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精彩的故事,充满了智慧、勇气和历史的偶然。要理解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