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是被自己搞垮的还是被美国搞垮的?

回答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事件,很难简单地归咎于单一的原因,更不能简单地说“是被自己搞垮”或“被美国搞垮”。更准确地说,这是一个内外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巨型帝国轰然倒塌的过程。

内部的“自废武功”:苏联自身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苏联之所以走到尽头,很大程度上是其体制本身的顽疾所致。这就像一个内部腐朽、结构失衡的庞大机器,即便外界没有施加多大的压力,也可能因为自身矛盾而崩溃。

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窒息: 苏联经济高度集中,由国家一手包办。这在早期可以快速动员资源进行工业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越来越明显。
效率低下: 没有市场竞争,企业缺乏创新动力,生产出来的产品往往质量不高、品种单一,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中央计划无法准确预估消费者的偏好和市场变化,导致资源浪费和供给短缺并存。
创新乏力: 缺乏竞争和利润驱动,科研成果往往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技术革新缓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逐渐拉大。
“黑市”经济的滋生: 官方经济体制的僵化催生了大量的地下经济和黑市,这不仅损害了国家经济,也加剧了社会不公。
政治体制的专制与腐败: 苏联共产党的高度集权和对社会的全方位控制,虽然在早期维持了稳定,但最终成为了发展的桎梏。
缺乏民主与自由: 言论自由、政治参与受到严格限制,民众的意见无法得到有效表达,社会矛盾被压制,积重难返。
官僚主义与腐败: 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滋生了严重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特权阶层形成,与普通民众的利益日益脱节。
意识形态的僵化与脱离现实: 苏联坚持一套僵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但它在解释和应对现实问题时显得越来越无力。人民对这种陈词滥调的宣传感到厌倦,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开始动摇。
民族问题的积压与爆发: 苏联是一个由众多民族组成的联邦国家,但其内部的民族关系并非始终和谐。
大俄罗斯主义的阴影: 尽管名义上是联盟,但在实际政治和经济生活中,俄罗斯族的优势地位往往不言而喻,这引发了其他加盟共和国的不满。
历史遗留的民族矛盾: 一些民族在历史上曾遭受压迫,这种记忆和情绪在苏联时期被压制,一旦政治环境宽松,就容易被重新点燃。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误: 戈尔巴乔夫试图通过“公开性”(Glasnost)和“改革”(Perestroika)来挽救苏联,但他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激发了民族分离主义的浪潮,加速了苏联的解体。例如,他对加盟共和国自治权的松动,让一些共和国看到了独立的希望。
军备竞赛的拖累: 苏联长期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特别是在核武器和太空技术领域。
巨大的经济负担: 将国家的大部分资源投入到军事工业,严重挤压了民用经济的发展空间,使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缓慢。
“星球大战计划”的压力: 美国里根政府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战略防御倡议)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技术和经济压力,即便苏联试图应对,也进一步加剧了其经济的紧张。

外部的“推波助澜”:美国及其盟友的作用

美国及其西方盟友在冷战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策略,对苏联施加了巨大的外部压力,这些压力虽然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但无疑是重要的“助推器”。

意识形态的对抗与宣传: 美国及其盟友通过各种渠道,包括媒体、文化交流等,向苏联及其东欧卫星国传递西方自由民主的理念和生活方式。
“和平演变”的企图: 苏联将西方的宣传视为“和平演变”的企图,试图在内部遏制,但这反而让信息更容易渗透。苏联人民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西方的信息,对自身体制的优越性产生了怀疑。
价值观的吸引力: 相较于苏联体制的压抑和供给短缺,西方的自由、消费和个人发展机会对许多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经济与科技的封锁与竞争: 美国主导西方国家对苏联实施经济制裁和技术封锁,限制苏联获得先进技术和资金。
技术差距的扩大: 经济封锁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苏联的技术发展,使其在一些关键领域落后于西方,这进一步加剧了其经济困境。
军备竞赛的消耗: 如前所述,美国的军事投入也迫使苏联跟进,消耗了其有限的资源。
地缘政治的压力: 美国通过北约等军事同盟,在欧洲和亚洲构建了对苏联的战略包围。
军事威胁的感知: 苏联始终处于一种高度戒备的状态,需要维持庞大的军队和军事部署,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消耗。
阿富汗战争的泥潭: 苏联在阿富汗的军事介入,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被许多人视为“苏联的越南战争”,大大削弱了其国力,并加剧了国内的社会不满。这场战争也与美国的援助阿富汗抵抗力量密切相关。
支持东欧的民主化运动: 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东欧各国出现了大规模的民主化运动。美国及其盟友在道义上和一定程度上也给予了支持,这使得苏联更难干预,最终导致了东欧卫星国的政权更迭,削弱了苏联的战略纵深和国际影响力。

结论:内部因素是根本,外部压力是催化剂

总而言之,苏联的解体更像是自身内在的矛盾和弊端达到无法弥补的地步,最终在外部压力和改革的催化下走向了终结。

如果苏联内部没有计划经济的僵化、政治体制的专制腐败、民族问题的积压以及意识形态的脱节,那么即使美国施加再大的外部压力,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其“搞垮”。 苏联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控制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能够抵御外部的挑战。
然而,正是由于这些内部的严重问题,苏联才变得异常脆弱。 当戈尔巴乔夫试图改革时,内部的积弊就像决堤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美国的冷战策略,包括经济制裁、意识形态宣传以及军备竞赛,都是在“攻击”苏联的薄弱环节,加速了其衰败的过程。阿富汗战争更是直接抽空了苏联国力的一大块,使其雪上加霜。

可以打个比方,苏联就像一栋内部结构早已不稳的楼房,墙壁开裂,地基松动,尽管它看起来依然宏伟。美国和其他国家则像是不断敲击这栋楼房的外部力量,这些敲击本身不足以推倒它,但当楼房内部已经摇摇欲坠时,这些外部的震动就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与其说是“被美国搞垮”,不如说是苏联“被自己搞垮”的过程中,美国和其他外部因素起到了重要的催化和加速作用。 这场历史性的巨变,是深刻的内部危机与激烈的外部对抗相互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外阴通过内阴起作用,苍蝇不叮无蛋的缝,我好像打错字了,但我没认出来是哪个

user avatar

如果你们认为苏联是一个基于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建立的列宁式政党政权,就该用唯物辩证法去看待它,那么苏联灭亡一定是内因大于外因,被自己玩儿死的。

user avatar

苏联是被拜登搞垮的。

众所周知,十月革命后托洛斯基沦为了蜥蜴人的代理人,斯大林识破了蜥蜴人的诡计,赶走了托洛斯基,并且在革命期间处死了潜伏在俄罗斯的蜥蜴人妖僧拉斯普京。

拉斯普京是一个高等级的混血蜥蜴人,他死时已经有两百多岁了。拉斯普京还有一个亲兄弟,也是一个擅长伪装的混血蜥蜴人,他就是现在的美国总统拜登。拉斯普京死时,拜登刚刚完成伪装成慈禧太后的任务,从中国回到欧洲。听到拉斯普京被杀的消息后,拜登一心要为自己的兄弟报仇,顺便要夺回拉斯普京被放在博物馆的牛子。拜登先是伪装成了纳粹党员戈培尔,培植扶持了希特勒,并且操纵希特勒进攻苏联。但是德国人在苏联功败垂成,拜登的阴谋落空了。

二战后,不甘心的拜登乘着斯大林死去苏联放松警惕的时候钱入了苏联,伪装成了勃列日涅夫,在此期间拜登迷上了长生不老术,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的秘密,伪装成勃列日涅夫的拜登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寻找格德米斯留下的长生不老的秘密。之后又培养了新的蜥蜴人的代理人戈尔巴乔夫。最终搞垮了苏联。

另,拜登在放弃了勃列日涅夫这个伪装身份后,还继续留在了苏联一段时间,以控制戈尔巴乔夫。这段时间,拜登还做了一件大事,就是悄悄的炸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通过核辐射使核电站周边的环境变得适合蜥蜴人居住。

user avatar

苏联是少有的强大着强大着突然就“嘎嘣”一下子没了的。

70年代时苏联还在“苏攻美守”,享受自己的高光时刻,各种豪横,

可到80年代就已经“重病缠身”并在最后“弃疗”的。

苏联快速解体的一个原因在于,苏联上上下下很多人都想过美国那样的生活,想“挑战一下自己的软肋”,而不想这样做的人却拦不住这些“想挑战自己软肋的人”。

但最后发现“问题并不简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事件,很难简单地归咎于单一的原因,更不能简单地说“是被自己搞垮”或“被美国搞垮”。更准确地说,这是一个内外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巨型帝国轰然倒塌的过程。内部的“自废武功”:苏联自身的问题很多人认为,苏联之所以走到尽头,很大程度上是其体制本身的顽疾所致。这就像一个内.............
  • 回答
    日瓦戈,我的名字。 1945年,当一切轰然倒塌时,我发现自己身处一个与我过去认知截然不同的世界。战火中的枪炮声、燃烧的村庄,这些曾经熟悉而可怕的景象,在投降的瞬间,被另一种更为压抑的沉默所取代。面对着高举的冲锋枪和陌生的语言,生存的本能在我脑海中敲响了警钟。首先,也是最关键的,是 绝对的合作,绝对的.............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国内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将苏联的解体简单归结于“被美国和北约忽悠”过于片面,甚至有些误导。虽然冷战时期美国和北约的政策对苏联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影响,但苏联自身的内部问题才是导致其最终瓦解的根本原因。下面将详细阐述苏联解体的原因,并分析美国和北约.............
  • 回答
    二战初期,波兰确实是遭遇了来自两个方向的强大军事压力,这便是德国和苏联的夹击。这并非是简单的“被夹击”,而是一场精心策划、执行果断的军事行动,彻底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也给波兰这个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要理解这场夹击,我们得回到二战爆发前夕的欧洲局势。风云变幻的欧洲,德国的野心与苏联的顾虑希特勒上台.............
  • 回答
    古巴导弹危机之所以让苏联在表面上看像是“吃亏”的一方,是因为这次危机最终以苏联同意撤出部署在古巴的导弹为结束,而美国则承诺不入侵古巴,并秘密承诺撤出部署在土耳其的导弹。这种结局,尤其是苏联公开的让步,使得很多人认为苏联在这场直接对抗中“退缩”了,从而显得吃亏。然而,要详细理解为什么苏联会被认为是吃亏.............
  • 回答
    关于大韩航空007班机被苏联战机击落事件,要问是谁的错误,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黑白分明”就能回答的问题,更像是一团缠绕在一起的线,里面夹杂着技术失误、人为判断、政治博弈,甚至是一点点天意弄人。首先,我们得说清楚,这架飞机,也就是大韩航空KAL007,是一架民航客机,上面载着269条鲜活的生命,包括.............
  • 回答
    关于苏联其他地区的鞑靼人对克里米亚鞑靼人因“通敌”被流放的态度,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其背后交织着民族情感、历史记忆、政治宣传以及个体经历的差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普遍的民族情感与集体记忆: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苏联境内的鞑靼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其分布区域广阔,包括伏尔.............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问,如果有人明知道前方有万丈深渊,他们还会不会义无反顾地跳下去。但实际情况远比这个比喻要复杂得多。设想一下,如果那个年代的俄罗斯普通人,比如一位工厂里的工人伊万,或者一位在学校教书的老师娜塔莉亚,被直接告知:“你们所热爱的、坚不可摧的祖国——伟大的苏维埃联盟,将在不久的将来分崩离析,这.............
  • 回答
    东欧和西欧之间的发展差距,是一个复杂且由来已久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直落后”或是“被苏联坑了”。实际上,这是一个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历史的烙印:从罗马帝国的分裂到封建割据要理解为何东欧与西欧存在差距,我们得把目光放得很长远。早在罗马帝国时期,欧洲就已经出现了东.............
  • 回答
    苏联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提议被中国拒绝,这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地缘政治考量。而您的问题聚焦于“长波电台存在的意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技术和军事问题。长波电台(LowFrequency Radio Station)之所以在特定时期(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和苏联时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回答
    二战初期,苏联确实遭受了德军的重创,尤其是在巴巴罗萨行动初期。但说苏联“一直被围歼”导致损失惨重,然后又“一下子”动员出190万兵力,这个说法有些过于简单化,也未能完全反映当时苏联的真实情况。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要澄清“一直被围歼”这个说法。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德军的闪.............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且重要的话题:历史的记忆与传承。要回答“以后会不会都以为是美国打败的纳粹?苏联会不会被遗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并用一种更贴近人情、更富思考的方式来解读。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的叙述方式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缘政治的变化、文化思潮的演进,人们.............
  • 回答
    《间谍之桥》这部电影以其对历史细节的严谨还原和对人物情感的细腻刻画而闻名,影片结尾处,苏联间谍鲁道夫·阿贝尔(Rudolf Abel)被交换回国,坐在车后座上,没有受到拥抱,这个场景确实引人深思,并且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在这里的处理,绝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意图.............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不同事件中公众认知和叙事构建的差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个事件的背景、传播方式以及当时两国社会的情绪。先说“苏挪撞机”,或者说1981年苏联飞行员在波罗的海上空对挪威侦察机的拦截事件。当时,苏联和西方世界正处于冷战的严峻对峙时期。苏联空军的飞行员,尤其是那些在.............
  • 回答
    苏25的飞行员在被击落后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这是一种极其悲壮的英勇行为,展现了军人的忠诚、勇气和对祖国的奉献精神,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们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关于这种行为的看法: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任何生命都值得尊重,这种选择无疑是极端绝望下的无奈之举。失去生命、面对被俘的可能、或是亲眼目睹战.............
  • 回答
    苏轼是否被神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在很大程度上他被“神化”了。这种神化并非指他拥有超自然能力,而是指他在中国文化中被塑造成了一个近乎完美、集万千优点于一身的文化符号。他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治国理政、美食烹饪,甚至他的人格魅力和豁达人生态度,都被后人津津乐道,甚至到了有些失真的地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正统”这个概念在历史评价中的复杂性。如果一位随伊尔汗国西征的汉人,凭借军事和政治手腕,最终成为伊尔汗国的大汗(或者在这个语境下更接近于“苏丹”或“沙),然后又率领这股力量东征,进而入主中原,那么他是否会被认为是“汉人正统王朝”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一.............
  • 回答
    在国际军事评论和讨论中,当苏式(或现在常说的俄式)武器在实战中表现不佳,或者与西方同类武器相比显得逊色时,确实经常会出现两种解释:“猴版”(Shanzhai Version)和“使用者素质低”(Low User Proficiency/Training)。这两种说法都有其存在的土壤,但同时也可能是一.............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