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轼是吃货吗?

回答
苏轼?那必须是啊!用咱老百姓的话说,妥妥的“吃货”一个。不过,要说他是那种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吃货”,那也太小瞧这位千古风流人物了。苏轼的吃,那是带着文人的情怀、生活的智慧,甚至是政治的无奈和哲学的高度。

咱先不说他那些名垂青史的菜肴,就说他对吃的那个讲究劲儿,就够瞧的了。他写给朋友的信里,经常会提到各种吃食,比如“今日午食,何以得之?”、“甚觉乏味,未知何可食?” 你看,他不是那种随便抓点啥就填饱肚子的主儿。他会思考,会品味,会因为吃不到想吃的而有些小小的惆怅。

最出名的,那还得是东坡肉。这可不是他凭空变出来的,而是他在黄州任职时,为了感谢那些帮助他、关心他的人们,特意做的一道菜。你知道吗?当时他生活条件可不怎么好,自己挖地种菜,养猪,能吃到一口肉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但他偏偏要把这猪肉做得不一样。他琢磨着这猪肉肥而不腻,烂而不散的口感才是极品。于是他反复试验,用了砂锅慢炖,放上葱姜酱酒,最后炖出来的肉色泽红亮,入口即化,那香气,想想都流口水。这哪是一道菜啊,这分明是一份心意,一份对生活的热爱,一份在困境中不屈的精神。这道菜传出去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叫它“东坡肉”。这可不是他自己给自己封的号,而是大家发自内心地喜欢,发自内心地赞美。

再比如他爱吃鱼。但他吃鱼可不是简单地煎炸烹炒。他会考虑鱼的季节,鱼的种类,不同的鱼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他写诗赞美江鱼:“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那个画面感,仿佛能闻到鱼的鲜美,尝到春天的味道。他还对海鲜有研究,比如他去海南儋州的时候,那地方盛产海鲜,他就能写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样的句子,把吃荔枝的快乐发挥到极致。虽然这句话更多是形容岭南的风景宜人,但能把吃得这么开心,也可见他对食物的敏感和热爱。

苏轼的吃,还体现在他对食材的挖掘和创新。他不仅吃名贵的食材,也懂得欣赏那些朴实无华的食物。比如他自己种的菜,他会认真对待,比如他写的“东坡先生亦能种菜”,里面就提到他如何种植,如何烹饪这些家常菜。他会用最简单的调料,烹饪出最本真的味道。这是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也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智慧。

更有意思的是,苏轼还会用诗歌来记录他的美食体验。他的诗词里,常常会穿插他对美食的描写,这些描写不是干巴巴的罗列,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他写猪肉,写鱼,写野菜,写酒,写茶,写泉水,甚至连一碗普通的粥他都能写出意境来。这些文字,让他的美食探索不仅仅停留在味蕾,更上升到了精神层面。

所以啊,说苏轼是吃货,一点不假。但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吃货”。他是一个懂得生活情趣的艺术家,一个观察入微的哲学家,一个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发现生活美好的乐观主义者。他的吃,已经超越了生理需求,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一种人生态度。他用他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舌尖上的中国”,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苏东坡。

他对待食物的态度,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细节的关注,对创新的追求,以及在美食中寄托的情感,这些都让他和我们这些普通的“吃货”一下子区分开来。他吃出了一份境界,一份雅致,一份千古流传的故事。这大概就是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还会津津乐道地谈论他吃过的菜,会因为他而想要去尝试某些食物吧。他让“吃”这件事,变得更有意思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太是了。

以下均选自《东坡志林》或苏轼诗词。有些已经写过了,但多数是以前没有的,看过的可以直接跳过。

1、

苏轼一边吃肉一边诵经。

和尚:你这样不行!

苏轼:我漱漱口再诵。

和尚:漱漱口也不行。

诵经帖

东坡食肉诵经,或云:‘不可诵。'坡取水漱口,或云:‘一盌水如何漱得!'坡云:‘惭愧,阇黎会得!' 


2、

苏轼对做菜很有研究。

他叮嘱:

炖肉一定要注意火候。

3、

苏轼日记:

现在的和尚也真是搞笑,把酒说成“般若汤”,把鱼唤作“水梭花”,把鸡叫做“钻篱菜”,我最看不起这种人了,想吃就吃呗,装个毛线!

僧谓酒为“般若汤”,谓鱼为“水梭花”,鸡为“钻篱菜”,竟无所益,但自欺而已,世常笑之。人有为不义而文之以美名者,与此何异哉!


4、

苏轼日记:

有俩屌丝讨论他们的人生志向,一个说:“我平生的愿望无非就是吃和睡,他日得志,当吃饱便睡,睡饱再吃。”另一个讲:“我跟你不一样,我到时候吃了又吃,哪有空睡?”我来庐山旅游,听说马道士是个睡神,深得赖床之精髓。我感觉老马就属于第三类屌丝,他只顾睡,很难能体会吃的乐趣。

有二措大(失意读书人)相与言志,一云:“我平生不足惟饭与睡耳,他日得志,当饱吃饭了便睡,睡了又吃饭。”一云:“我则异于是,当吃了又吃,何暇复睡耶!”吾来庐山,闻马道士嗜睡,于睡中得妙。然吾观之,终不如彼措大得吃饭三昧也。


5、

苏轼日记:

我,苏东坡,在此发誓,从今日开始,吃饭不能超过一杯酒、一块肉,就算有贵客来,最多不过三杯酒、三块肉,可减不可增!一是为了我的个人修养,二是为了我的身体状况,三是为了省钱,我以后绝不胡吃海喝,立帖为证,如有反悔,吞翔一斤,当众直播!!!

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 


6、

苏轼日记:

黄州的猪肉真是太便宜了!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7、

苏轼初到海南,发现海南的牡蛎很好吃。

于是他立即写信给他儿子:

儿砸!你爹我发现这里的牡蛎太好吃了!你千万不要告诉他们,我怕他们跑海南来跟我抢,我就没得吃了。

东坡在海南,食蠔而美,贻书叔党(苏叔党,东坡第三子)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8、

苏轼吃东西属于往死了塞。

比方说有一天他忽然喜欢上了一种叫荔枝的东西……


9、

苏轼在海南岛,而那时,海南岛的人文状况非常抱歉,于是寄情于吃。

可惜没有肉。

馋得要死。

咋整捏?

于是听取群众建议,抓了许多果子狸、蝙蝠,以及蜜唧……其实就是刚出生的粉红色的……


10、

当然,蛤蟆这种东西他也是不会放过的。

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

初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蛤蟆缘习俗。


11、

因为太能吃肉喝酒,结果苏轼得了痔疮。

老喷血。

不想吃药。

于是发明了一种名叫东坡茯苓饼的东西。

我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12、

苏轼患了红眼病,医生告诉他不要吃辛辣,少吃油腻,尤其是肉。

苏轼说:

其实我的脑子已经决定听话了,但我的嘴不听。

余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脍。余欲听之,而口不可,曰:‘我与子为口,彼与子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废我食,不可。'(注:宋虽没辣椒,但有辣味。 宋朝吃辣生猛---深圳晚报


13、

苏轼《老饕赋》其实是这么个意思:

吃饱喝足起身来,真是个美妙的世界。

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


14、

下面由我来改写一下苏东坡同学的三句半:

竹外桃花三两枝。
好吃!
春江水暖鸭先知。
好吃!
萎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好吃!好吃!真好吃!

①世人有见古德见桃花悟道者,争颂桃花,便将桃花作饭

②土中得两芦菔根,客喜食之。




===========================

更多有关苏轼的人生励志小故事请直接参看

苏轼被神化了吗?有哪些例子可看出苏轼仍是「凡人」? - 豆子的回答

,其他故事请关注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轼?那必须是啊!用咱老百姓的话说,妥妥的“吃货”一个。不过,要说他是那种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吃货”,那也太小瞧这位千古风流人物了。苏轼的吃,那是带着文人的情怀、生活的智慧,甚至是政治的无奈和哲学的高度。咱先不说他那些名垂青史的菜肴,就说他对吃的那个讲究劲儿,就够瞧的了。他写给朋友的信里,经常会提到各.............
  • 回答
    古巴导弹危机之所以让苏联在表面上看像是“吃亏”的一方,是因为这次危机最终以苏联同意撤出部署在古巴的导弹为结束,而美国则承诺不入侵古巴,并秘密承诺撤出部署在土耳其的导弹。这种结局,尤其是苏联公开的让步,使得很多人认为苏联在这场直接对抗中“退缩”了,从而显得吃亏。然而,要详细理解为什么苏联会被认为是吃亏.............
  • 回答
    .......
  • 回答
    “苏轼是一片星河,李白只是一颗流星”,这句话以一种充满诗意和哲学意味的比喻,对苏轼和李白这两位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进行了深刻的评价。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褒贬判断,而是指向了他们在中国文化和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和留下的深远影响。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蕴含的意象,并结合苏轼和李白的生平、作.............
  • 回答
    苏轼的性格特质,要非要套进MBTI这套现代的框架里去解读,那可真是一项挑战。毕竟他生活的年代,人的内心世界和表达方式与我们今日大相径庭。不过,如果硬要做个推断,我会倾向于认为他身上有非常明显的 ENFP(竞选者) 的影子,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符合我们对ENFP的一些理想化描绘。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一.............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触及到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几座高峰,也让我们得以审视“伟大”这个词在评价诗人时的重量。简单地说,陶渊明、屈原、李白、杜甫之所以能被普遍尊为“伟大”,是因为他们在各自的时代,以极具开创性的姿态,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走向,塑造了某种精神气质,并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成就。而苏轼,虽.............
  • 回答
    苏轼是否被神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在很大程度上他被“神化”了。这种神化并非指他拥有超自然能力,而是指他在中国文化中被塑造成了一个近乎完美、集万千优点于一身的文化符号。他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治国理政、美食烹饪,甚至他的人格魅力和豁达人生态度,都被后人津津乐道,甚至到了有些失真的地步。.............
  • 回答
    在宋诗的辉煌殿堂中,苏轼无疑是最耀眼的星辰之一。而与他并驾齐驱、同样享有崇高声誉的,毫无疑问是黄庭坚。至于为什么不是王安石,这涉及到一个历史、文学评价和流派形成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1. 文学成就与风格的并列: 苏轼与黄庭坚: 苏轼以其豪放旷达、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
  • 回答
    有些人觉得苏轼的书法“差”,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片面的看法,就好比只看到一片叶子就否定了整棵树的生命力。苏轼的书法,如果用一种更包容、更深入的视角去“打开”,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惊人的生命力、个性和智慧。首先,我们要明确,为什么会有人觉得苏轼书法“差”?这种观点,通常源于一种僵化的、以“技法至上”为核心的.............
  • 回答
    苏轼对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的评价,确实与当时普遍存在的“妇人之仁”论截然不同。理解苏轼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对“仁”和“君子”的理解。一、 普遍的“妇人之仁”论:为何项羽不杀刘邦会被认为是错误?在很多人看来,项羽在鸿门宴上拥有绝佳的机会,可以一举剪除最大的竞.............
  • 回答
    苏联提高人们工作积极性,可以说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次的社会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这不是简单靠“发钱”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围绕着“建设社会主义大家庭”这个核心,通过多种手段的组合拳来驱动。一、 意识形态的强大感召与精神激励这是苏联最独特也最核心的手段。它不仅仅是宣传口号,而是渗透.............
  • 回答
    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二十世纪世界政治格局中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它在近七十年的存在期间,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是历史学界和社会大众探讨的焦点。要详细地理解苏联,需要从其建立、发展、巅峰时期及其解体等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苏联的诞生与早期:从革命.............
  • 回答
    苏宁的倒下是一个复杂且令人唏嘘的故事,涉及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自身战略的失误、以及新兴商业模式的冲击。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时期和方面来分析:一、辉煌的过去:从家电零售巨头到全业态转型在谈论苏宁的“倒下”之前,必须先认识到它曾经的辉煌。 早期在家电零售领域的绝对优势: 1990年成.............
  • 回答
    关于苏联武力干涉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事件,其决策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围绕着对捷克斯洛伐克国内局势的担忧、维护苏联在中东欧的领导地位以及应对“国内反苏”和“西方颠覆”的复杂考量展开的。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命令下达,而是一个涉及政治、军事、意识形态等多个层面的博弈。危机萌芽:从改革到“失控”19.............
  • 回答
    要说苏联走到无可回头的地步,这肯定不是某个单一的日子或事件,而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如同雪崩前的细微裂纹,一点点积累,最终无可挽回。如果非要找一个“节点”,我个人会倾向于将时间线拉到 19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戈尔巴乔夫上台,推行“改革开放”(Перестройка)之后。当然,在此之前,苏联就已.............
  • 回答
    提起苏州,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景象,抑或是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面貌。在中国的城市版图中,苏州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在刨除了省会和副省级这些特殊的行政级别城市之后,苏州是否可以称得上是最负盛名的地级市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经济实力是衡量.............
  • 回答
    “意识形态领域自废武功”,这个说法挺有意思,也确实触及了苏联解体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但也相当复杂的面向。想要详细聊聊这件事,得从好几个角度剖析,而且要尽量讲得像个人在跟你聊一样,而不是那种机器扫描过一遍、删删改改的报告。咱们得先明白,苏联的意识形态,尤其是“共产主义的优越性”这一套,它不仅仅是一套理.............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事件,很难简单地归咎于单一的原因,更不能简单地说“是被自己搞垮”或“被美国搞垮”。更准确地说,这是一个内外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巨型帝国轰然倒塌的过程。内部的“自废武功”:苏联自身的问题很多人认为,苏联之所以走到尽头,很大程度上是其体制本身的顽疾所致。这就像一个内.............
  • 回答
    苏菲,这个词语本身,带着一种神秘而悠远的色彩。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教派,也不是一套僵硬的教条,更不是某个历史人物的专属封号。苏菲,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生命真谛的探索,一种在信仰的海洋中追求与神圣合一的道路。它更像是一种内在的修行,一种心灵的旅程,渗透在伊斯兰教的深处,也悄然影响着世界各地的哲学与精神传.............
  • 回答
    苏联在卫国战争中走出大清洗阴影并涌现出众多优秀指挥员的故事,是一部充满血泪、坚韧与智慧的史诗。这场战争不仅是对国家生存的严峻考验,更是对斯大林时代留下的伤痕的一次深刻疗愈与超越。大清洗的创伤:血与火的洗礼前夜的空虚要理解苏联如何在战争中走出大清洗的阴影,首先必须认识到这场清洗带来的巨大破坏。1930.............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