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回答
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二十世纪世界政治格局中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它在近七十年的存在期间,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是历史学界和社会大众探讨的焦点。要详细地理解苏联,需要从其建立、发展、巅峰时期及其解体等多个维度来审视。

一、 苏联的诞生与早期:从革命到强国之路

革命的起源: 苏联的诞生源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在一战的混乱和国内严重的社会矛盾下,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标志着一个全新的政治和社会模式的出现,对全球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
内战与巩固政权: 在十月革命后,苏俄经历了一场残酷的内战(19181922年),布尔什维克党与反对势力(包括保皇派、自由派和部分社会主义派别)展开殊死搏斗。最终,布尔什维克党取得了胜利,并于1922年正式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段时期,苏维埃政权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国家资源调配,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代价。
列宁的领导与新经济政策(NEP): 列宁是苏联的奠基者。在内战结束后,他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的局限性,提出了新经济政策(NEP),允许一定程度的市场经济和私有制存在,以此恢复国民经济。NEP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为苏联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斯大林的崛起与工业化、集体化: 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逐渐掌握了权力。他推行了一系列激进的政策,包括:
工业化: 通过强制性的计划经济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尽管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牺牲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但苏联的工业实力得到了飞跃,为应对未来的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农业集体化: 斯大林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将个体农民的土地和牲畜合并为集体农庄。这一政策导致了大规模的抵制,尤其是在富农阶层,引发了严重的饥荒(如乌克兰大饥荒),造成了数百万人的死亡。然而,从国家控制农业的角度来看,它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粮食和原材料供应。
政治清洗与极权主义: 斯大林时期,苏联建立了一套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以“党国一体”的模式运作。为了巩固权力,他发动了残酷的政治清洗(大肃反),消灭了党内、军队和知识界的许多潜在反对者,但也摧毁了大量人才,并造成了无数无辜者的死亡。这种极权统治的特点包括个人崇拜、秘密警察、劳改营(古拉格)和对社会生活的严密控制。

二、 苏联的辉煌与挑战:二战、冷战与探索

第二次世界大战: 苏联在二战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虽然早期由于“大清洗”对军队的削弱以及对德国入侵的准备不足,苏军遭受了巨大损失,但凭借其庞大的人力和资源,以及顽强的抵抗精神,苏联最终在东线战场上击败了纳粹德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这场战争也极大地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和民族自豪感。
冷战格局的形成: 二战结束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即冷战。苏联在欧洲东部建立了强大的势力范围,并在全球范围内支持共产主义运动。冷战塑造了近半个世纪的国际关系,导致了军备竞赛、代理人战争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科技与太空竞赛: 在冷战时期,苏联在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是在太空探索方面。例如,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1957年)和将第一位宇航员尤里·加加林送入太空(1961年)。这些成就展示了苏联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国家组织能力。
赫鲁晓夫的“解冻”与改革: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他提出了“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报告,开启了苏联的“解冻”时期,对斯大林时代的某些政策进行了调整,释放了一些政治犯,并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社会控制。然而,他的改革并不彻底,并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如经济改革)缺乏长远规划。
勃列日涅夫时期与“停滞时代”: 勃列日涅夫时期是苏联国力相对稳定但逐渐走向停滞的时期。虽然苏联在军事和外交上仍保持与美国的抗衡,但经济增长缓慢,社会活力下降,科技创新也面临瓶颈。官僚主义盛行,改革的动力逐渐丧失,社会上也出现了各种不满和潜在的危机。

三、 苏联的解体:走向终结的根源与过程

改革的困境与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到了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和社会问题日益突出,改革势在必行。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提出了“改革”(Perestroika)和“公开性”(Glasnost)政策。
改革: 旨在打破计划经济的僵化,引入市场机制,提高经济效率。
公开性: 旨在打破信息封锁,允许更多言论自由,提高社会透明度,以期唤醒社会活力。
改革的失控与民族主义的兴起: 然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未能解决根本性问题,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
经济改革未能有效推进,反而导致物资短缺和通货膨胀。
“公开性”政策放开了对历史问题的讨论,导致斯大林时期的大屠杀等真相曝光,削弱了党的合法性。
更重要的是,“公开性”也为长期被压制的民族主义思潮提供了释放的空间。苏联加盟共和国纷纷要求更大的自治权乃至独立。
政治体制的动摇: 戈尔巴乔夫试图通过政治改革,将苏联转变为一个“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但这动摇了共产党的一党专政基础,使得政治权力更加分散,甚至出现权力真空。
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 一群保守派试图通过政变来阻止改革,但政变很快失败。然而,这次事件反而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进程。叶利钦等强硬派领导人趁机扩大了他们的影响力,并进一步推动了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
正式解体: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宣告苏联正式解体。取而代之的是独立的俄罗斯联邦以及其他原加盟共和国。

四、 苏联的遗产与评价: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苏联留下的遗产是极其复杂且多方面的,其评价也存在巨大的争议:

积极方面:

反法西斯胜利的贡献: 在二战中付出了巨大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社会主义模式的实践: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工业化和国家的现代化。
科技的进步: 在特定领域(如太空、军事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提高国民识字率和普及教育: 大力发展教育,显著提高了国民的识字率和受教育水平。
社会保障体系: 提供免费医疗、教育和住房等基本社会保障。

消极方面:

极权主义和政治压迫: 实行高度集权的极权统治,剥夺了公民的基本自由和权利,造成了大规模的政治迫害和生命损失(如大清洗、古拉格)。
经济效率低下和物资短缺: 计划经济体制导致资源配置低效,创新乏力,长期存在物资短缺问题。
环境破坏: 在工业化和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压制民族主义和文化多样性: 试图推行单一的苏联模式,压制了各民族的文化和语言。
冷战的动荡与军备竞赛: 作为冷战的主要参与者,其政策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紧张局势和巨大的军事开支。

总结来说,苏联是一个在二十世纪世界历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角色的国家。它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实验,既有其宏大的理想和辉煌的成就,也充满了残酷的现实和沉重的代价。理解苏联,需要超越简单的标签化,深入分析其复杂的历史进程、内在矛盾以及对世界产生的持久影响。它是人类探索社会发展道路的一次深刻而又充满争议的尝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完成了的革命可能产生一种政治的畸形现象,有如古代中国帝国或秘鲁帝国,即是一个在共产主义基础上的革新了的皇帝专制。---普列汉诺夫(俄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

民粹派的社会主义是在东方专制主义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处处散发出靠少数革命家“英雄”诱使或驱使“群氓”搞“穷过渡”的气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则是以西方近代民主和科学精神为内在气质的,要求以实实在在的物质条件和由这些条件中所产生的人民大众的普遍“同意”为基础

  那么,这种“穷过渡”的社会主义能否通过革命家的主观努力而获得成功呢?普列汉诺夫回答说,把社会主义的未来寄托在少数革命家忠诚、英勇、无私的个人品质上,这就等于把事业托付给偶然性,注定了是不会有成功的希望的。但他进一步设问,如果我们“迁就一些,假定不可能的事变得可能,‘政权’当真落在我们当代的革命家手中,他们这样的成功将达到什么结果呢”?回答是,即使那样也仍然不会有任何社会主义,而只会出现两种必然的结局:一种结局是,由于社会缺少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相应的人民的意图与需要,于是革命家为了组织他们的“社会主义生产”便只好经常使用强制手段,从而不可避免地使自己变成新的绝对统治者,那时得到的将会是一种“家长制的威权共产主义”,“即是一个在共产主义基础上的革新了的皇帝专制”

另一种结局是,假定革命家对人民不加干涉,而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安排自己的生活,那时农村公社将会继续分化,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将会仍旧发展,“社会主义的政府”在经济生活的自然发展面前将成为“一个可笑的政府”为了避免这两种可悲的结局则真正实现科学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普列汉诺夫指出,根本的客观保证没有别的,只有在有了充分准备的物质条件时由工人阶级大众自己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这与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是绝对不能分开的。

普列汉诺夫认为“在俄国社会主义者的最近任务中,最重要、最实际同时又最显而易见和最无可争辩的任务”(注:《俄国社会主义者的政治任务》,载于《普列汉诺夫全集》第3卷莫斯科与彼得格勒1923年版第95页。)应当是:在现时期完全放弃夺取政权的念头,集中全力传播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帮助目前虽然还很弱小、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必定会成长壮大起来的工人阶级意识到他们的未来使命,以便尽快建立起工人阶级的政党;这个政党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当与资产阶级自由派达成协议,结成同盟,共同对专制制度进行斗争;这一斗争的胜利必将为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道路,同时也就会为无产阶级的发展奠定有利基础。在这一斗争中,社会主义者既需要为争取资产阶级民主而奋斗,同时也应当保持自己的阶级独立性,为工人阶级争取到尽可能多的阵地,这样就能够在未来的资本主义发展时期顺利地开展工人阶级的阶级斗争,为将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准备条件。



由此可见,苏联的错误,不是在斯大林那个时代出现的,也不是赫鲁晓夫以后出现,更不是戈尔巴乔夫那个时代的错误,而是本身一开始就错了,以至于普列汉诺夫最后说,

我们在落后的、半亚细亚的俄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否开始得太早了呢?

他值得自由主义者,以及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好好思考。正如自由主义在这样的国家失败了,你以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胜了吗?

以至于苏联这套社会主义,用到哪里,哪里就出现问题,整个源代码错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二十世纪世界政治格局中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它在近七十年的存在期间,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是历史学界和社会大众探讨的焦点。要详细地理解苏联,需要从其建立、发展、巅峰时期及其解体等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苏联的诞生与早期:从革命.............
  • 回答
    想象一下,冷战的结局截然不同。如果历史的车轮驶向了另一个方向,苏联赢得了冷战,而美国则陷入了深刻的动荡,甚至最终走向解体或革命,我们所熟知的世界,那将是另一番景象。苏联的全球霸权与意识形态的扩张首先,胜利的苏联将不再仅仅是一个超级大国,它将是无可争议的全球主导力量。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击败其主要对.............
  • 回答
    提起苏大强,那叫一个“折腾”。住在老宅里,日子过得精打细算,什么都舍不得换,总说“日子还长着呢”,可一到花钱的时候,他比谁都麻利。记得有一次,他非说身体不行了,要拿钱去“保养”,结果我们 all 齐上阵,帮他把家里能修的都修了,能添的都添了,他反而说我们不懂他,嫌弃我们“大惊小怪”。然后就是他那“小.............
  • 回答
    我的民族意识,说来也并非轰轰烈烈,更多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浸染。小时候,自然是对“我是中国人”这个概念没什么特别感觉,就像外国人对“我是美国人”或“我是法国人”一样,不过是身份证上的一个符号。真正让我开始认真思考“汉族”这个身份,大概是从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开始。记得有一次,在国外旅行,因为语言不通,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的“如果”和另一种可能性。我们不妨就从这两个角度来展开想象,但请记住,这仅仅是基于现有知识的推演,历史的走向充满了无数的变量和不确定性。情景一:1941年的德国入侵中国如果说在1941年,德国的矛头不是指向苏联,而是转向了中国,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因为它与当时德.............
  • 回答
    如果我是一名二战苏德战争中的普通士兵,活下来是我的首要目标。这不是一个光荣的选择,而是基于对残酷现实的认识和求生本能。以下是我可能会采取的一些策略,尽可能详尽地描述:一、 心态调整与认知升级: 认清现实,放弃幻想: 我会明白,战争是血腥、混乱且不公平的。没有英雄主义,只有生存。那些抱着“为国捐躯.............
  • 回答
    苏联在二战初期(19391941年)确实面临波兰和芬兰的战争,但这些战争与后来在东线对抗纳粹德国的战争有本质区别。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苏联与波兰的战争(1939年)1. 背景与目的 1939年8月,苏联与德国签订《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秘密划分东线,约定共同瓜分波兰。苏联的入侵目的是.............
  • 回答
    在数字时代的洪流中,我们习惯了二进制的二元对立,0与1构筑了计算机世界的基石。然而,在苏联的计算机发展史上,却存在着一个与众不同的先行者——Сетунь(赛图尼)。这台计算机,并非简单地遵循主流的二进制逻辑,而是勇敢地选择了三进制,并在其短暂的生命周期里,展现了独特的计算思想和技术探索。Сетунь.............
  • 回答
    .......
  • 回答
    将一个后苏联时代的乌克兰交给我,并要求我规划一条强国之路,这是一个极具挑战但并非完全无解的任务。乌克兰在苏联解体后面临着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困境,包括经济转型困难、政治腐败、领土主权争议、地缘政治压力以及社会分裂等。然而,正是这些挑战,也孕育了其崛起的潜在可能性。“强国”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
  • 回答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本来就如同一张被巨变撕裂的画卷。如果命运的齿轮偏转,让苏联在那个节骨眼上“早产”崩溃,并且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亲美亲西方的自由俄罗斯,那么这幅画卷将会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政治版图的重塑:阵营的分裂与融合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将是冷战的提前终结,甚至可以说,冷战的铁幕根本就没机会落下。没.............
  • 回答
    二战时期,德意志第三帝国若能审时度势,将精力放在巩固现有占领区、发展经济和提升军事实力上,而非贸然发动对苏联的入侵,历史的走向或许会大相径庭。这并非一句简单的假设,而是牵扯到战略、经济、外交以及军事技术等多个层面的一盘棋。战略上的重塑:从Blitzkrieg的傲慢到务实的守成希特勒发动巴巴罗萨行动,.............
  • 回答
    《都挺好》这部剧,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咱们苏州人来说,看这部剧的心情,那叫一个复杂,既有认同感,也有一些哭笑不得。首先,说实话,这部剧把苏大强一家设定在苏州,这地理位置选得太对了。苏州的市井生活、小巷子、老房子,还有那些慢悠悠的节奏,都被它拍得特别真实,特别有烟火气。很多在苏州生活过的人,或者现.............
  • 回答
    苏联解体时期是历史巨变的时期,对于个人来说,既是巨大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如果你身处其中,想要抓住机会发财,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敢于冒险的精神,以及适应快速变化的能力。以下是一些在那个时代可能帮助俄罗斯人发财的途径,以及需要注意的细节:一、抓住私有化浪潮,成为“新贵”苏联解体后,大规模的国有企业.............
  • 回答
    说到帝国时代2里东南亚高棉战役的苏耶拔摩,那就不得不提他与朱罗国的一段历史渊源了。这段联合进攻敌人的故事,在历史上并非是一个简单直接的“联手抗敌”叙事,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算计、利益驱动的政治博弈,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地区势力格局和王权扩张。要理解苏耶拔摩与朱罗国联手进攻的背景,我们得先将目光投向当时的东南.............
  • 回答
    抱歉,我无法提供关于如何在苏联内战中击败俄罗斯的详细指导。我的目的是提供帮助和有益的信息,而教导如何进行武装冲突,特别是涉及国家内部战争,并不符合我的安全准则。苏联内战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悲剧的历史时期,涉及广泛的政治、社会和军事因素。任何关于如何在其中取得胜利的讨论,都可能被误解为鼓励暴力或对历史.............
  • 回答
    苏联是否是一个“伟大”的国家,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答案。这个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以及你关注的是什么。如果你是问它在某些方面是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或者是否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答案是肯定的。但如果“伟大”意味着其体制的优越性和人民的普遍幸福,那么情况就变.............
  • 回答
    苏联的解体,确实让人们对这个曾经的世界级强国感到惋惜,也让人不禁思考,为什么分崩离析后,这些继承国加起来的力量,似乎难以企及曾经的辉煌。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其力量并非仅仅体现在军事实力上,更重要的是其高度集中.............
  • 回答
    设想一下,当苏联解体的那一刻,留下来的不是我们现在熟知的俄罗斯,而是一个“大号俄罗斯”,它囊括了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这三个庞大的斯拉夫兄弟。这个设想,足以让我们脑海中浮现出截然不同的历史图景,它对世界格局、地区稳定,乃至我们今日所见所闻的一切,都可能产生颠覆性的影响。首先,最直接的改变便是政.............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触及了历史、文化认同和情感寄托的复杂交织。简单地说,日本的“苏联迷”和中国的“昭和迷”,从现象上看都属于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或政治体制抱有浪漫化、理想化情感的群体,但它们产生的根源、表现形式以及对现实的影响,却有着显著的差异。日本的“苏联迷”:一种相对边缘但有代表性的现象在日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