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一开始连波兰和芬兰都打不过,又是怎么抗住纳粹且反推的?

回答


苏联在二战初期(19391941年)确实面临波兰和芬兰的战争,但这些战争与后来在东线对抗纳粹德国的战争有本质区别。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苏联与波兰的战争(1939年)
1. 背景与目的
1939年8月,苏联与德国签订《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秘密划分东线,约定共同瓜分波兰。苏联的入侵目的是确保在波兰的势力范围,防止德国完全占领波兰。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苏联于9月17日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即入侵波兰),与德国共同瓜分波兰。

2. 战争结果
波兰军队在德国入侵后迅速崩溃,苏联的入侵进一步分割了波兰,但波兰的抵抗力量(如华沙起义)在1940年1月被苏联镇压。
苏联在波兰的行动导致大量波兰人被屠杀或驱逐,但苏联的军事行动并未直接导致波兰的灭亡,而是通过瓜分加速了波兰的解体。

3. 苏联的战术问题
苏联在波兰的行动中,由于缺乏对波兰地形的熟悉和对当地抵抗力量的低估,初期遭遇了顽强的波兰军队抵抗(如华沙战役)。
苏联的“闪电战”战术在波兰的复杂地形中效果有限,但最终通过快速推进和后勤补给,成功占领了波兰东部地区。



二、苏联与芬兰的冬季战争(19391940年)
1. 背景与目的
1939年11月,苏联为防止德国在波罗的海地区扩张,对芬兰发动了冬季战争,目的是迫使芬兰割让部分领土以确保苏联在波罗的海的控制权。

2. 战争结果
芬兰军队以顽强的防御和冬季战争中的战术(如反坦克战、游击战)抵抗苏联,但苏联最终通过持久战和后勤优势(如动员大量兵力)在1940年3月迫使芬兰签订《哈加停战协议》,割让卡累利阿地峡。

3. 苏联的战术问题
苏联在战争初期因装备落后、后勤不足和战略失误(如过度依赖坦克)陷入困境,但通过调整战术(如加强步兵、改善后勤)最终获胜。
这场战争暴露了苏联在装备和后勤上的不足,但也证明了苏联的持久战能力。



三、苏联与德国的战争(19411945年)
1. 初期失败(1941年)
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苏联陷入全面战争。苏联在初期面临以下问题:
战略失误:苏联高层对德国的进攻速度和规模估计不足,导致防线被突破。
工业能力不足:苏联的工业基础在1941年尚未完全动员,且受到德国空军的严重打击。
后勤崩溃:苏联的铁路和公路系统在战争初期无法支持大规模调动部队。
政治混乱:斯大林的“大清洗”导致军队中缺乏经验的指挥官,且苏联内部对战争的准备不足。

2. 关键转折点
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12月):苏联军队在冬季严寒中顽强防守,成功保卫莫斯科,标志着苏联开始从防御转向反攻。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3年):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反攻成为东线战争的转折点,德军在此战中损失惨重。
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苏军在库尔斯克地区发动反攻,彻底击溃德军装甲部队,标志着苏德战争进入反攻阶段。

3. 反攻原因
工业潜力:苏联在战争期间通过“工业动员”将工业重心转移到东线,生产了大量坦克、飞机和武器。
人民战争:苏联动员了数百万民众参与战争,包括游击队、民兵等,形成了全民抗战的格局。
战略调整:苏联从“防御”转向“主动进攻”,通过“战略反攻”(如“天王星行动”)切断德军补给线。
国际支持:苏联在战争后期获得美国、英国等盟国的援助,尤其是美国的租借法案(LendLease)提供了大量物资。



四、苏联为何能从失败走向胜利?
1. 持久战战略
苏联通过长期战争消耗德军资源,利用苏联的广阔领土和冬季气候(对德军不利)拖垮德国。

2. 资源与工业能力
苏联在战争期间将工业重心转向东线,成为欧洲最大的工业生产国,为反攻提供了物质基础。

3. 政治与军事调整
斯大林在战争后期调整了军事指挥体系,加强了军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苏联通过“大清洗”虽然导致人才流失,但也在战争中重新整合了军队。

4. 国际形势
德国在东线的战争消耗了其资源,同时苏联与英国、美国的盟友关系逐渐加强,形成反法西斯联盟。



五、总结
苏联在19391941年的战争中确实面临波兰和芬兰的挑战,但这些战争是苏联在二战前的扩张行动,而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后,苏联的工业潜力、人民战争和战略调整使其最终反攻成功。苏联的胜利并非偶然,而是由长期的备战、资源积累和战略调整共同促成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苏波战争发生于1920年代,相较于1940年代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尤其在哪个军事飞速发展的时代,每过五年都堪称天翻地覆,更何况20年。打个比方就好比站在海湾战争前夕讨论越战,虽然并不是完全没有价值,但并不能作为一个有力的参考。

苏芬战争的结局是苏联达成了自己的战略目,摄取了自己想要的领土。虽然战斗期间战技术水平低劣导致交换比等数据很难看,但苏联在苏芬战争的胜利是肯定的。所以其实并不存在“打不过芬兰人”的问题。



苏军的学会打仗很大程度上是军官学会打仗而非士兵学会打仗。也就是说苏军在战争中进步最大的,可能是中层及以上的军官。

实际上有相当部分回忆录和对应著作都有反应称45年苏军士兵对比42年苏军士兵在战技术上其实有所退步。比如我记得有一个例子是对比斯摩棱斯克战役和右岸第聂伯河战役期间苏军士兵夜间渡河抢夺阵地,斯摩棱斯克战役期间苏军士兵行动敏捷性等方面要优于右岸第聂伯河时期。还有一些比如迫击炮打击效率等战术基本功也有类似的趋势。

但军官对战斗时机的把握和对敌情的判断有了重大的进步。不至于出现当年基辅保卫战,斯摩棱斯克战役和火星行动中那种常见盲目鲁莽发起进攻白白浪费人力物力的境况,也不会出现早期苏军布置防御时单薄且臃肿的情况。而在之后十次突击时期更是表现了出色的运动进攻能力,各个部队的协同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另外还有一个方面是德国整体对资源调配处理的能力始终比不过苏联。苏联可以通过调集全国铁路运力来处理工厂迁移的工作,足以证明苏联方面组织性的优秀。而德国常见的问题就是后方资源运输组织调配一直以来都是一塌糊涂。

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中,苏联和盟军面对德国及其仆从稳住了阵脚,将整个水桶最短板的一块补充了上来,进而取得了优势。并最后稳定住这一优势转化为了胜势。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冬季战争和继续战争的胜利者都是苏联,导致冷战期间芬兰跪得比华约小弟还要板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