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宁是怎样倒下的?

回答
苏宁的倒下是一个复杂且令人唏嘘的故事,涉及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自身战略的失误、以及新兴商业模式的冲击。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时期和方面来分析:

一、辉煌的过去:从家电零售巨头到全业态转型

在谈论苏宁的“倒下”之前,必须先认识到它曾经的辉煌。

早期在家电零售领域的绝对优势: 1990年成立的苏宁,抓住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尤其是在家电消费爆发的时代。通过大规模门店扩张、标准化的服务和高效的供应链管理,苏宁电器迅速成为中国家电零售的领头羊,拥有数千家门店,市场份额一度超过40%。
成功的上市和资本运作: 2004年,苏宁电器成功上市,获得了巨大的资本支持,为其后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向全零售转型: 随着市场变化,苏宁也积极寻求转型。2009年,苏宁电器正式更名为“苏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从单一的家电零售商向“苏宁易购”全零售运营商转型,涉足3C、图书、母婴、家居等多个品类,并大力发展线上业务。这种转型在当时被认为是顺应潮流的明智之举。
国际化扩张: 苏宁还尝试进行国际化扩张,如收购了意大利国际米兰足球俱乐部,试图通过体育产业提升品牌影响力。

二、转型的阵痛与潜在的危机萌芽(2010年代中期 2010年代末)

虽然转型看起来很美好,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问题已经开始显现,并为后来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线上零售的冲击与应对的滞后: 以京东、淘宝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凭借其轻资产模式、更低的价格和更便捷的购物体验,迅速崛起并抢占市场份额。虽然苏宁也大力发展“苏宁易购”线上平台,但其线上业务的增长速度和盈利能力相对京东等纯线上平台来说,一直未能取得压倒性优势。
重资产模式的负担: 相较于纯电商平台,苏宁的家电零售业务是典型的重资产模式,需要大量门店租金、人员工资、库存管理等成本。这种模式在电商冲击下显得较为沉重。
线上线下协同的挑战: 如何有效地将线上流量和线下门店资源进行整合,实现真正的全渠道融合,是苏宁面临的巨大挑战。消费者既可以在线上比价,也可以到线下体验,但如何引导消费流转、提升整体效率是关键。
多元化战略的过度扩张与资源分散: 除了全零售,苏宁还将触角伸向了金融(苏宁消费金融)、物流(苏宁物流)、地产(苏宁广场)、体育(国际米兰)、通讯、PPTV等多个领域。
战略聚焦的模糊: 如此多元化的布局,使得苏宁的核心零售业务优势被稀释,管理资源和资金被过度分散,未能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
部分业务的亏损: 尤其是在地产、金融等领域,虽然试图通过这些业务来反哺零售,但部分业务的投入产出比并不理想,甚至成为拖累。例如,苏宁置业的地产项目投入巨大,但回报周期长且受房地产市场波动影响。
管理层和战略决策的争议: 有评论认为,苏宁在战略转型和多元化扩张过程中,决策层的一些判断存在失误,未能及时有效地应对市场变化。

三、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020年以来的急速下滑

进入2020年,尤其是疫情的爆发,加速了苏宁的衰落。

疫情的直接冲击:
线下门店客流锐减: 疫情导致封锁和社交距离措施,苏宁大量的线下门店客流大幅减少,销售额严重下滑。
供应链中断与库存积压: 全球疫情导致供应链不稳定,同时也加剧了部分商品(如家电)的库存积压,增加了资金周转的压力。
资金链的断裂与流动性危机:
负债高企: 多年的扩张和投资,使得苏宁的负债规模持续扩大。当核心业务营收下滑,而投资又未能产生预期回报时,资金链的脆弱性暴露无遗。
股票市值蒸发: 苏宁易购的股票价格持续下跌,市值大幅缩水,导致其融资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供应商和员工的欠薪: 随着资金紧张,苏宁开始出现供应商货款支付困难、甚至拖欠员工工资的情况,这进一步损害了其信誉和运营能力。
战略投资的“昏招”——收购家乐福中国和万达百货:
家乐福中国: 2019年,苏宁斥资约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的股权。当时被认为是苏宁全渠道战略的重要一步,意图通过家乐福的社区店和生鲜优势,补齐业态短板。然而,家乐福在中国市场本身已经面临竞争压力,加上苏宁未能有效整合其供应链和运营模式,反而给苏宁带来了巨大的亏损和资金负担。
万达百货: 2019年,苏宁以现金人民币6亿元收购了万达商业持有的北京、上海等10个万达广场项目。虽然意在获取优质商业地产资产,但这些重资产的收购进一步加剧了苏宁的负债,且 pengelolaan 房地产和零售商的经营模式差异巨大,整合难度很高。
这些收购在当时看来是“锦上添花”,但事后看来,却成了加剧资金压力的沉重负担,未能有效缓解其核心业务面临的困境。
“直播带货”等新兴模式的错失: 在直播带货等新兴销售模式兴起时,苏宁的反应相对迟缓,未能有效抓住风口。虽然也尝试了直播,但未能形成像抖音、快手等平台那样的主流影响力。
放弃国际米兰: 2021年,苏宁因资金问题不得不出售国际米兰俱乐部,这被视为其财政状况恶化的一个重要信号。

四、最后的挣扎与重组

面对巨大的危机,苏宁并非没有尝试自救。

出售资产回笼资金: 苏宁曾尝试出售部分资产,如苏宁小店、部分地产项目等,以缓解资金压力。
引入战投的努力: 苏宁也积极寻求外部投资者,但由于其资产状况和负债情况,引入大笔资金的难度非常大。
“混改”与被国有资本接盘: 最终,在江苏省政府的协调下,苏宁宣布引入江苏国信(江苏省属国资),进行战略投资和“混改”。但这实际上标志着苏宁已经失去了独立经营的能力,其控制权也发生了转移。
债务重组与部分业务剥离: 在国资进入后,苏宁开始了大规模的债务重组和业务剥离,以求生存。曾经遍布全国的苏宁门店也大量关闭。

总结苏宁“倒下”的关键因素:

1. 宏观经济与行业环境变化: 电商的崛起、消费模式的转变、疫情的冲击,这些外部因素是苏宁面临挑战的根本原因。
2. 战略转型未能跟上节奏: 尽管苏宁也进行了线上转型,但速度和效果均不如纯线上玩家,未能有效应对电商对传统零售的颠覆。
3. 多元化扩张与资源分散: 过度的多元化战略,特别是对地产、金融等非核心业务的巨额投资,不仅分散了资源,还增加了财务负担和风险。
4. 风险控制和财务管理失当: 负债经营、对大额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不足,是导致其资金链断裂的直接原因。
5. 关键时刻的战略失误: 如对家乐福中国、万达百货的收购,在当时市场环境和自身状况下,被认为是加剧了困境。

苏宁的倒下,是一个传统零售巨头在时代变迁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因未能有效应对挑战而走向衰落的典型案例。它提醒着所有企业,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持续创新、保持战略聚焦和审慎的财务管理至关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苏宁牛逼了,一边苏宁金融给我打电话说提高任性付额度,一边苏宁易购因为我退货手机不允许我用任性付。苏宁金融的电话业务员都给整笑了。

user avatar

苏宁是典型的被电商、新零售等概念忽悠瘸了的选手,或者说,明知山有虎硬上虎山行的。

2011年前后,是传统零售企业灵魂之问,要不要电商化的关键时间点。很多知名的传统零售企业,都在这个时候开始电商化转型。王府井、银泰、国美、苏宁纷纷来蹚浑水。

当时有一句话,叫,不转型是等死,转型是找死。

其中,转型最彻底的,正是苏宁。

这个时候的苏宁,正在和国美杀得天昏地暗,作为国内最大的连锁家电企业之一,苏宁在全国几百个门店,如日中天。

苏宁找的第一个咨询公司,是IBM。

大家都知道IBM是做服务器的,但其实IBM的咨询业务很赚钱,在IBM的忽悠下,苏宁上了SAP系统。SAP号称是全球500强中80%都在用的ERP系统,但是,这个系统有个问题:水土不服。

PS,我本人就曾经是SAP的KeyUser,对SAP又爱又恨,改天再聊。

很快,在和京东、淘宝等电商的激烈竞争过程中,苏宁的烂系统陷入了泥沼。

大概是2013年前后,苏宁彻底更换为国产自研系统。虽然从财报上看不出来,但搞IT的都懂,这是伤筋动骨的操作。

还在亏钱到处拉投资的京东,还以蹭苏宁热点为荣,在喧嚣的电商竞争中,京东不断进步,苏宁也开始在电商领域有了一席之地。

但是,但是,但是。

2011年的京东,是没有线下门店的(极个别线下体验店忽略不计)。

2011年的苏宁,是以线下门店为主的,且大部分门店是仓储式+门店一体化。

这意味着什么?

苏宁要打通线上线下一体化仓储物流配送。

对于10年前的信息系统来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被IBM忽悠后的苏宁,推出了门店和线上共享仓储的概念,义无反顾的走上了线上转型。

转型初期,仗着线下门店带来的强大的现金流,苏宁开启了买买买模式。

买PPTV,买红孩儿... ...

这些方向对吗?

站在咨询公司的角度,这些线上时髦的业务,当然是对的。

但是,苏宁是一家传统零售企业,从管理到思想,都透露着浓郁的“土”的气息,这里的土不是贬义词,举个例子,苏宁张口闭口是某总某主任某领导,淘宝张口闭口都是花名。不够洋气的后果,就是严重缺乏整合这种纯线上业务的能力。

最终做的一塌糊涂,不得不壮士断腕卖掉。

在线上转型步履维艰的时候,苏宁发现,买卖子公司还挺赚钱的。

当然,这里的赚钱,只是账面数字,其实接盘侠,基本上都是苏宁的关联方,非上市体系。

在上市公司账面好看的同时,我们看不到的公司集团财务报表已经失血严重。

在主营业务不断亏损的情况下,苏宁终于开启了疯狂卖身的模式,包括把自己卖给阿里。

2014年,苏宁易购卖了11家门店,实现营业外收入23.81亿,卖给谁了?一般人也不会接盘啊,卖给了母公司苏宁集团,然后租回来继续经营;

2015年,苏宁易购再次出手,卖掉14家门店,实现营业外收入13.88亿,租回来继续经营;卖掉PPTV,实现投资收益13.97亿;

2016年,公司卖掉6家仓储供应链,实现营业外收入5.1亿;卖掉北京京朝子公司,实现13亿投资收益;

2017年,卖掉一部分阿里巴巴股票,实现投资收益41亿… …

2018年,再次卖掉阿里巴巴的股票,实现投资收益113亿… …

2019年,公司手里股权卖得差不多了,于是卖掉了苏宁金服的股权,实现投资收益190多亿。

需要说明的是,苏宁金服是公司为数不多的“真”赚钱的业务。苏宁金服2016年实现净利润1000多万元,2017年更是突破5亿元。2019年,苏宁金服销售额50.5亿元,毛利率超过80%,净利润11.1亿元。

2018年12月29日,年报出具前两天,苏宁易购发布公告,宣布拆分苏宁金服,经过新一轮增资扩股后,苏宁金服不再是公司的控股子公司,苏宁易购所持的股权从50.1%变为41.154%。

公司的经营风格和一些职业游戏玩家类似,先“养号”,等养肥了再卖掉获取收益。早期公司通过出售一些实体门店来实现盈利,随着胃口越来越大,公司不得不靠拆分出子公司,重组做大估值出售股权来不断的实现新的盈利目标。

从这个角度,正在被渐渐养大的家乐福中国,可能正在瑟瑟发抖吧!

2020年,苏宁卖的成了无实际控制人的公司;

2021年,大家都知道了,苏宁卖的连张近东都不是董事长了... ...

张近东会后悔十年前被忽悠的线上转型吗?

我觉得不会,因为,苏宁别无选择。

传统零售业,别无选择。

user avatar

这么说来,章家没去张家而去了刘家,是眼界取胜咯。。。

ʘ̆ω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