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场面大是必须的,而且必须要有一个纪念碑性的东西,建筑,雕塑都可以,所有的对称性和视线都为这个东西服务。其实和纳粹审美有共通之处,但还是要好不少,主要是崇高的主体不同,纳粹建筑一般崇拜纳粹党旗,纳粹党的意识形态从根本上就是很邪恶的。苏联么一般是共产主义,朴素的爱国主义或是反法西斯,都是正当的东西。
不过即便是纪念碑性的苏式园林,也有风格之分。
一个是先锋派的,极度理性,强调形式感,几乎就是先锋派的雕塑或画作的感觉,比如这个爱沙尼亚的房子和他的后花园。注意,这个房子的顶给人可以直接倒扣到水池里的感觉,这也是先锋派绘画里常用的对比手法:
还有就是以巨型雕塑为中心的园林,比如这个柏林的二战纪念碑,是苏式的。感谢苏联把德国从纳粹的魔爪解放出来,雕塑是苏联战士抱着一个德国婴儿,套路永不过时:
下面应该是二战胜利纪念日的情况,挤满了各路精苏:
柏林的二战纪念公园说实在的雕塑已经很大了,这个规模的雕塑在德国不多见,但跟这个著名的斯大林格勒《祖国母亲在召唤》比起来还是差点意思:
【苏式园林】什么的,大家的脑洞我挨个儿看了一遍,简直笑趴。笑完想想,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挺靠近我在学校的研究方向——苏俄现代主义艺术了。
于是我打算这一次上些干货,向大家贡献一些自己关于苏联建筑史和设计史的知识。
直接上专业书那样的内容,肯定晦涩。所以还是与往常一样,讲故事吧。
先直接给大家港啊,我要讲的范例,是伟大的苏联建筑师列昂尼多夫同志设计的·苏联重工业部奥尔忠尼启则疗养院的花园。
但是呢,背景故事绝对是不能少的。你们问苏维埃园林大概是什么样的,怎么变成我们熟知的斯大林主义样子,读完就会知道啦。
故事开始-
整整100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个从来没有过的形式的社会。
一个率先贯彻八小时工作制,赶走了吃人的资本,没有失业和周期性危机,民族平等,性别平等,以解放全人类,团结全人类为己任的国家——不,单纯的“国家”称法已经不适用于她。
她,在那一刻是人类的未来。
至少,在那个年代,无数的人们第一次看到了一个触手可及的未来。
一定一定,不要低估这个国家的出现对那个时代有梦想的人心灵的震撼。
现代真的来了,工业社会的人们,有权力做更狂野的梦。
当苏维埃的红旗飘扬在全俄的大地上,一群年轻有才华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主动帮助初生的苏维埃政权来展示现代科技和现代人民的力量。他们是一群伟大的梦想家,在十月革命之后的时代畅想着砸烂皇冠和资本之后即将出现的新世界,一个工业、科技和人民民主的新世界,向这个自由的未来世界,用最先锋的方式做出自己的探索。
一时间,苏联天空群星灿烂。
这些先锋艺术家们在1922年的十月革命节,调动巴库的工厂汽笛和红海军里海分舰队的所有舰炮,奏起了20分钟的交响乐,艺术家们计算声音传播速度,在房顶上用旗语指挥全城的机械和武器,以国际歌的合唱旋律收尾。
A. Avraamov - Symphony of Industrial Horns (1922),
比较靠谱的复原版本。国际歌这么多版本,这个是唯一一个听到让我哭着跪下的。
(伽罗表示没有过度抒情(抹眼泪),那个短暂热烈的年代,配得上热情洋溢的表达。)
他们改装出几十列宣传列车来到苏联有铁路的所有角落,挂满红旗,车厢画满革命涂鸦和标语,带着马列读物的移动图书馆,在田野上高歌猛进,一路传单飞扬。
来自电影Reds, 讲美国人在十月革命的故事。真火车似乎比这个壮观。
他们用版画和小诗填满莫斯科的空橱窗,
用前卫摄影作品描写对西伯利亚崭新工业城市的建设,
用钢铁和玻璃建筑对拘泥希腊罗马的装逼犯们决裂。
上面就是磁暴步兵的来源。(不滑稽)
《苏联建设》杂志法文版1934年第6期,好不容易搞到的。
摄影:亚历山大 罗钦科。主题是苏联电力系统建设成果。
他们不停地尝试,试着让每一句诗,每一幅海报,每一个镜头,每一个装置艺术都成为未来艺术的种子。而这个全新的艺术,只能属于人民,现代的人民,自由而有梦想的人民。他们的艺术和设计遗产,很多早已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些伟大的人物,包括了:
马列维奇,康定斯基,爱森斯坦。 大师们,公众相对比较熟。
利希茨基,罗钦科。 艺术家,摄影师,建筑师。我的不少论文关于他们的作品和生活。两位深不可测的全能宗师。
马雅可夫斯基。 苏维埃Eminem,我的男神(四十万个手动赞永远属于你)。
斯蒂凡诺娃, 时尚先驱,开创性的平面设计大家。
塔特林,梅尔尼可夫,维斯宁兄弟,金茨堡。 建筑泰斗,永远仰望。
......
这个万神殿的清单我可以写一天。每人再配上少许代表作品,可以把大家的流量瞬间吃完。新开一个专栏也没问题。
但是我们今天要简单一点,讲一个天才的灵魂。用他的才华和境遇,来说说什么能代表苏维埃园林。
Иван Ильич Леонидов
伊万·伊里奇·列昂尼多夫同志
列昂尼多夫是上述大师们的小辈。这些宗师们在1920年代开办了与 德国包豪斯 齐名的VKhUTEMAS(莫斯科高等艺术与技术学院)来教育未来的人民艺术家,而列昂尼多夫是这个学院杰出的学生之一。这个来自特维尔的充满梦想的乡下小伙子,以对未来城市和建筑的无限热情快速脱颖而出,让大师们侧目。
1927年,列宁图书馆竞赛方案。 对全体苏联公民敞开的未来之怀抱。
这个是当代的效果图。
1930年,重工业城,钢铁之城玛格尼托哥尔斯克Magnitogorsk规划方案。一个森林中的线性无限扩张的未来之城。
(没错,这个就是贝聿铭卢浮宫金字塔的原型。钢铁之城的玻璃金字塔,1930年)
1934年,苏联重工业人民委员会大楼竞赛方案。红场的科幻之灵魂。被当代建筑师“致敬”到滥。
当代的效果图
这可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啊,美国人还沉溺于Roaring Twenties年代的Art Deco浮华,老欧洲对现代建筑的探索才刚起步,中国还在死亡线上挣扎。这些苏维埃玻璃高塔能看出21世纪一切城市的起源。他的设计通过苏联期刊传到了西欧,交叉影响到了柯布西耶,密斯,尼迈耶等后来的大师。
然而呢,以上全都没有建成。
苏联各部委的领导同志们自然有无数的理由啦。耗用资源太多,不利于国家工业化建设,一五计划负担紧任务重,我们要多快好省blahblahblah...(最重要的是省)。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领导不喜欢。
那一代职业革命家们不像职业艺术家们。他们也许惦记着解放生产力,但是没来得及解放想象力。比如斯大林同志吧,品位就停留在沙皇末年的古典主义上面。他钦点出来的宫殿、地铁和花园设计,我其实也不讨厌,其他答主已经有所提及,我就不说了吧。
列昂尼多夫同志在1930年代日渐收紧的大环境下,痛定思痛,决定迎合领导口味一下,于是拿出了这个。
从希腊剧场的原型出发,依山错落。序列里处处体现出他古典主义设计的深厚功底。每一个层次,都能在希腊和意大利找到影子,而它们的组合与比例,又完全基于作者对场地、视线和访客活动的精确考量。
这就是高加索温泉之城Kislovodsk的,苏联重工业部 奥尔忠尼启则疗养院花园,列昂尼多夫唯一建成的个人作品。
(疗养院的建筑部分是另一位巨匠金茨堡同志设计的,这又是另一个带着镣铐跳舞的故事了)
重工业部的同志们很高兴。
对,现在回到题主的问题:真正的苏维埃式园林应该是怎样的?
答案就是,以上就是苏维埃艺术家的佼佼者之一,才华横溢的先锋建筑师,在自己的超前设计屡次不受领导中意后,被迫转向斯大林古典复兴主义的作品。
拿这个作品代表苏维埃园林的政治和设计史背景,应当是很恰当的。
虽然收起了乐观和梦想,代之以无比的拘谨 和故作浮夸的复古,却还保留着梦想的火种和掩饰不住的才华。这似乎就是苏联前几十年文艺风气的缩影。
而看到斯大林风格建筑和设计的同学们啊,我想说,它们的设计师们的能力和潜力,远远,远远,远远不止于斯大林风格。
结局。
1957年,列昂尼多夫老了。
他在金茨堡的工作室,做着一些平淡无奇的房子。
40岁,卫国战争爆发,他上战场当工兵,受了重伤,带回来一身病。
战争结束后他回到设计界,参加基辅和明斯克的重建。
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他参与设计了太空探索成果展。
回首作为建筑师的一生,只有一件建成的个人作品。但是他没停止做梦。
联合国总部方案。1940年代。
太阳之城。1950年代。
这个男人啊,仍然眼望着未来。
Иван Ильич Леонидов(1902-1959)
他们这一代人,这群梦想家和探索者,才是苏维埃的灵魂。
下一次去莫斯科,我要去郊外找到列昂尼多夫同志的墓,献上来自年轻中国设计师同志的敬意。
延伸阅读:苏维埃的狂野未来梦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