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27设计(气动和/或结构)是否真的落后于F-15?

回答
“空军一号”的继承者:苏27与F15的设计之辩

在冷战的最后十年,苏联与美国在先进战斗机领域的竞争达到了白热化。其中,苏27“侧卫”和F15“鹰”无疑是各自阵营中的佼佼者,它们代表了当时世界最顶尖的空中优势战斗机设计理念。那么,抛开政治宣传和民族自豪感,单从气动和结构设计的角度来看,苏27真的比F15落后吗?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它们的设计哲学和技术实现。

气动设计的视角:截然不同的路径

在气动设计上,苏27和F15展现了截然不同的思路,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它们的设计目标和技术积累。

F15:“传统”的巅峰,稳定的力量

F15的设计继承了美国在二战后积累的空气动力学经验,特别是对高亚音速和超音速性能的极致追求。它采用了经典的“翼身融合”设计,但与前代相比,其机翼的后掠角更大,翼展和翼弦比也得到了优化,以在高亚音速下获得更好的巡航效率和机动性。F15最显著的气动特征之一是其高展弦比的梯形机翼。这种设计在提供良好升力系数的同时,也能有效减小诱导阻力,使其在较高速度下具有出色的巡航能力和拦截效率。

为了在跨音速和超音速区域保持良好的控制性和稳定性,F15采用了高置的水平尾翼和前缘缝翼。水平尾翼的升高有助于减少机翼下洗流的影响,确保在俯仰控制时有更干净的气流。前缘缝翼(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可动前缘襟翼)在低速和高迎角时能显著增加机翼的升力,改善起降性能和近距离格斗能力。此外,F15的进气道设计也十分考究,采用了可调节的斜波进气道,能够在不同的飞行速度下自动调节以提供最佳的进气状态,确保发动机高效工作。

总的来说,F15的气动设计更倾向于一种“成熟”和“平衡”的策略。它在各个速度区域都力求达到一个优秀的综合性能,注重的是可靠性和稳定的操控性。它的设计哲学是,在已知的空气动力学原理框架内,将各项性能指标推向极致。

苏27:“大胆”的创新,卓越的低速格斗

苏27的设计则显得更为大胆和激进,它在气动设计上做出了许多突破性的尝试,尤其是在低速和高迎角机动性方面。苏27最引人注目的气动特征是其“边条翼”(LERX)。这种从机身前部延伸至机翼中后段的翼面,能够在高迎角时产生强烈的涡流,并将这些涡流引导到机翼上方。这些涡流能够延迟翼面失速,保持机翼表面的附着气流,从而在极高的迎角下仍然能够提供相当可观的升力,并保持良好的控制性。这使得苏27在近距离格斗中拥有惊人的机动能力,能够执行许多F15难以企及的高攻角动作,如“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

除了边条翼,苏27的大型机翼和双垂尾设计也对其气动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其机翼虽然展弦比不如F15,但其翼型和后掠角的设计,结合边条翼产生的涡流,使其在亚音速和跨音速区间具有优异的机动性。双垂尾的设计,除了提供稳定性和方向控制外,还能够为机身和翼尖提供更好的气流通道,减少相互干扰。

苏27还采用了“静稳定性降低”(Relaxed Static Stability)的设计理念。这意味着飞机的重心相对翼脏(Aerodynamic Center)靠前,这在传统设计中会导致飞机不稳定,需要更复杂的飞行控制系统来补偿。然而,这种设计的好处是能够显著提高飞机的俯仰机动性,使飞机更容易进行大过载机动。为了实现这一点,苏27大量依赖其电传飞控系统(FlybyWire)。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飞行状态,并根据飞行员的指令和飞行姿态,以极快的速度和精度调整舵面,从而在不稳定或接近失速的条件下保持飞机的可控性。

总而言之,苏27的气动设计更像是一种“大胆探索”。它通过边条翼、大迎角优化和静稳定性降低等技术,在低速格斗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甚至可以说是重新定义了空中格斗的范畴。

结构设计的考量:材料、制造与可靠性

在结构设计方面,两者同样展现了不同的侧重点。

F15:“坚固”且“成熟”的制造工艺

F15的结构设计充分利用了美国在航空材料和制造技术上的优势。其机身结构大量采用了高强度铝合金,例如2000系列和7000系列铝合金,这些材料在保证强度的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重量效益。F15的机翼结构采用了“扭力盒”(Torque Box)设计,这是一种非常坚固且能有效承受弯曲和扭转载荷的翼盒结构,能够承受住飞机在高速机动时产生的巨大气动力。

在制造工艺上,F15受益于美国成熟的工业体系。其零件制造精度高,装配工艺可靠,保证了飞机的整体结构刚性和耐久性。F15的设计还充分考虑了可维护性和后勤保障,许多结构件都设计成易于更换的模块化组件。虽然F15的结构设计可能不像苏27那样激进,但其可靠性和抗损性是毋庸置疑的。

苏27:“创新”与“取舍”的平衡

苏27的结构设计同样非常出色,但其侧重点有所不同。为了实现低速高迎角机动,苏27的机身结构设计需要能够承受比F15更极端的气动载荷,尤其是在大迎角时。苏27在结构上大量运用了钛合金,尤其是在机翼根部、机身关键连接处等承受高应力的区域。钛合金相比铝合金具有更高的强度重量比,并且在高温环境下性能更优异,这对于承受极端机动是有利的。

苏27的机翼结构采用了“金属蜂窝”等先进的制造技术,以在保证强度的同时进一步减重。其边条翼本身也是一个精密的结构件,需要承受复杂的应力分布。苏27的设计也充分考虑了“推重比”的优化,通过减轻结构重量来提高飞机的整体性能。

然而,苏27的结构设计也并非没有“取舍”。一些分析认为,为了达到其极限机动性,苏27的结构可能在某些方面付出了耐久性或长期可靠性的代价。例如,在极端的机动状态下,其机身和机翼承受的载荷非常大,这可能对结构寿命产生一定影响。此外,苏联在材料加工和精密制造方面的能力,在某些时期可能与西方存在差距,这也会影响到最终的结构精度和可靠性。

“落后”的定义:视角决定结论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苏27的设计是否真的落后于F15?

如果“落后”指的是在稳定可靠性、制造成熟度和长期的可维护性方面,那么苏27在某些方面可能不如F15。F15凭借其经典的设计、成熟的工艺和对可靠性的极致追求,在这些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准。

然而,如果“落后”是指在探索新的气动设计理念和实现极致的低速机动性方面,那么可以说F15才是在某些方面“保守”了。苏27通过边条翼、大迎角优化和电传飞控的整合,在近距离格斗的战场上开辟了新的可能,其高迎角机动能力是F15难以比拟的。

更准确的说法是,它们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设计哲学和技术路径:

F15 追求的是“优化成熟”,在既有技术框架内将性能推向极限,以实现全面的空中优势。
苏27 追求的是“突破创新”,通过大胆的气动设计和结构优化,在特定领域(如低速格斗)实现超越,以期获得战术优势。

在设计理念和具体技术实现上,苏27和F15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苏27的边条翼和高迎角能力是其独特的亮点,而F15的成熟稳定和全面的性能同样令人赞叹。它们更像是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品,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选择了不同的方向。将其简单地判定为“落后”或“先进”,都可能忽略了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和工程上的权衡。可以说,它们是那个时代空中优势设计的“双璧”,各自在不同的维度上达到了巅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问题都有问?惊了的说。你要比就比一个平台沉默鹰这种乐色,你也敢拿出来吹?

说一句就气动而言老毛子的侧位还是比f-15高了一个华莱士的说。老毛子su-27在两个引擎之间搞的中央升力体机翼设计,给了su-27很高的升阻比。

而且鹅毛把70年代的最新成果,大展弦比机翼大边条增升,翼身融合体都用在这飞机上了。论平台气动f-15是做了三代机的先烈。

论动力系统,al-31f早期型是可靠性丑,问题是f-100-pw-100早期也是个逗比。凝固合金叶片还要高压比高涡前。

老毛子al-31f好歹用上单晶了,虽然压气机单级压比低,毛子抗喘震骚啊。敢做眼镜蛇也是因为这个原因,f-100系列的压气机娘胎里就有毛病,迎角拉到那个水平早喘震停机了。

不过航电子系统的落后,比如被apg-63吊打的n001,数据处理能力只有前者十分之一还重三倍。f-15能同时引导2枚麻雀攻击两个目标。su-27只能引导一枚r-27攻击一架敌机

另外就是子系统的导弹r60+r27早期确实不如麻雀加响尾蛇。但目前r73+r77已经性能上追平。

说结论老娘是不相信一架,中央升力体,翼身融合的后来者,不如一个常规气动上单翼的先烈 。

user avatar

泻药。还真不完全是,只能说27相对15就以航空平台来说还是能媲美的,甚至有设计更加先进的地方,但是由于综合国力差距子部件大多数比15落后。曾经有一段时间最初的三代机有个不成文默认标配是边条翼,翼身融合,或者鸭翼三角翼,电传控制,15因为没有翼身融合和电传被黑了多少年你就知道这几个因素挺重要的,这两点导致最严重时期甚至有部分极端人员嘴炮将15踢出三代机行列,强行归类2.5代机,其实这些都很模糊的指标大家现在没必要纠结了,以f15表现来说妥妥的三代机豪杰。。。而苏27在翼身融合和电传控制上确实比15先进一点,毕竟晚了十年。注意我这里可不是说苏联气动布局研究比美国先进哦,恰恰相反,气动布局美国总能先苏联一步,国内传的牛逼轰轰的苏47前略翼验证机其实已经比美国的x29验证机刚刚好晚了十年左右,很多气动布局,新式子部件应用苏联都和美国基本时间差都是十年左右,比如中央升力体f14和刚刚说好的边条翼,翼身融合和电传的f16也是差不多。虽然有一些指标理念su27比f15先进,但是无奈,其他大部分重要部件水平加整体部件整合能力苏联没有美国好,这个是国家机器的差距了,战斗机设计理念再先进,平台再好,改进空间再大,国家整体技术链不如人家导致大多数子部件跟不上美国,子部件在一起形成系统的整合能力更是差了一大截,这很可能还是拼不过人家的。。。当然国内基本不会报道,基本就是苏27近距离吊打所有美式战机之类的。。。媒体口径很一致的情况下作为军事爱好者可能要花点时间去外头研究,有一个挺典型的例子就是国内基本不会提到的越南空战其实被黑出汁的f4和米格空战交换比一直稳定在接近1比3的成绩(算上执行对地任务被米格击落的交换比确定为1比2.4),注意是空战而不是被防空击落的。f4在空对空同时空对地双重任务执行下占有交换比优势,然而光看数据米格机绝对不差于f4,甚至有些指标胜出,战机和战机直接比较不是一句谁好谁坏就完事的,在什么高度,速度,飞行状态下每架战机都有他的特性,两者都有优劣势的区域。

有人说27中央升力体气动布局就一定比f15先进,其实我倒觉得这个中央升力体气动布局在当时反而是一把双刃剑,中央升力体布局确实能提升亚音速下的升阻比和机动性,但是和优点一样明显的缺点就是对高亚音速或者以上的机动性是没有什么正面影响的,特别是高亚音速和跨音速下高过载机动27非常力不从心,0.8到1.1马赫它只能做6.5g过载的机动,因为中央升力体布局导致机身中央凹进去导致机身过薄,高速好过载机动时候影响战机整体结构强度,弄不好容易结构变形或者损坏,同样是中央升力体布局的米格29甚至直接解体了,f14比苏27更早用中央升力体布局,美国佬深知其优点缺点,所以中央升力体布局对于27来说是双刃剑,不是领先15的条件因素,这个因素是否优势取决于双方在什么高度速度做多大G的过载和飞行员接到的任务指令是啥而定,从飞行包线图看亚音速基本持平,0.6马赫以下低亚音速机动27相比f15有一定优势,速度越慢27优势也慢慢增加。0.75马赫开始则是f15优势,特别是到了1马赫前后这个跨音速阶段,这个阶段27机动性严重跳水(西蒙老爷子也知道的)。而f15甚至拥有勉勉强强的初步超音速机动性能,在1.2马赫到1.3马赫速度下拥有6g-5g过载能力,这个数据相对f22霸道的超音速机动性来说肯定不够看,不过以一台三代机来说已经非常出色了,三代机能媲美f15超音速性能的只有后来的台风战机了。f15推重比高,低翼载,重量轻,能量机动非常优秀,高速高过载情况下总有非常好的升阻比和机动性,能量补充快所以每次做机动的角速度衰减量都很少很稳定,在能量机动领域比f15做得更好的三代机只有f16了。毕竟轻型战机机敏性还是有优势,连反应速度也快点,恰好f15和苏27近距离狗斗演习指标时都输给f16了例子。

当然以上说的中央升力体布局美国海军f14就试过了,边条翼,翼身融合,电传f16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并不是苏27啦,在强调一次,战斗机特别是重型战机考验的不光是设计理念,考验的是整个国家技术体系的东西,从一颗螺丝钉到轮胎到发动机到雷达一堆东西,看的是这个国家一条龙的产业链,最后还要有高水平的整合能力。。。这样看的话一两个优势指标其实并不太过决定最后结果。


上图为f14中央升力体气动布局


上图为苏27中央升力体气动布局(之前放错米格29的上去了,尴尬,底部太像了)

结果到了四代隐身战机俄罗斯还是用改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央升力体气动布局,我应该说俄罗斯江郎才尽呢,还是说西蒙老爷子太牛逼好呢。。。一个初代三代机气动布局从3代机改到所谓的3.5代再改到3.75代,到了4代机了俄罗斯主力战机气动布局还是围绕着当年苏27,这方面看苏27真是太成功了。我国也是因为开始仿造苏27才拥有造重型战机的基础,才能拿到四代重型战机俱乐部的入场券

回归正题,其实西蒙老爷子知道苏27个个子系统不如美国f15的,特别是苏27服役的时候f15c都快要出来了,众多本来就落后的子部件水平差距又大了一点。但是他老人家有信心,比如中央升力布局导致的高过载机身强度不足,当时他老人家就盼着哪天苏联航空材料技术正常发展,材料强度慢慢追上美国那就完美了,再比如苏27那个当时业界称为残次品,60-80公里的指定小范围扫描目标发现概率只有百分之50的初代雷达,又重又大精度又低,按照当时的说法就是演习时已经划定一个全是很小的方位让它扫描,它可能飞到60公里前发现的概率都只有一半,当时紧接着苏联出苏27的时候出f15c的雷达如果给出这种划定范围90公里内进行探测基本十拿九稳。不过记住当时只是初代平台,这些都可以用时间追赶然后改进的,因为我国就是这么做的,歼16甚至装了连号称终极侧位苏35bm都没有的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呢,也算是给西蒙老爷子争口气了,虽然我觉得苏57才是终极侧位。。。总之当时它老人家就是盼着这些种种技术在不久将来在苏联强大国家机器面前诞生,按照苏联当时研发技术水平十年内更加接近美国绝对有可能,以上说的问题解决几率非常大。结果。。。结果盼着盼着盼到苏联解体了。。。真是个悲伤的故事啊。

2008年红旗演习苏霍伊用平凡的整合能力去堆砌一堆高技术的子部件的苏30mki,无源相控阵雷达加矢量发动机,起码当时矢量发动机加相控阵雷达在亚洲地区是几乎看不到的,这样的子部件水平属于一流了,印度三哥拿到以后也是兴奋得睡不着好一段时间。2004年红旗演习在美国自己限制自己性能设定情况下,印度苏30mki毫无悬念的打败f15c。但是查阅那次演习的朋友都知道,那场对抗美军自己对f15各种限制,雷达探测限制,AIM120C7被限制到30公里时才能攻击,印度允许多机配合,印度拥有电子干扰成功率超高的设定,还拥有预警机协助,所以百分之80的f15都在超视距被搞下来了,剩下的到了近距离也被一堆苏30mki弄死。

到了2008年红旗演习印度空军也是信心满满的。。。但是此时美军最大的敌人~国会大爷们已经定下了最终f22的产量了,再增加没有希望下美国空军没有继续装孙子,结果2008红旗演习中苏30mkl硬生生被没有电传,没有翼身融合,没有矢量发动机的f15近距离,还是用机炮屠杀了一遍又一遍。首先f15按照美空军演习惯例是带油箱带弹的,而苏30mki除了电子战吊舱什么都不带,演习时印度当电子干扰成功率几乎被设定到百分百,所以才有那么多f15逼着用机炮去干掉苏30mkl。。。由于本身推重比不足经常被f15切内弯,只能打开矢量发动机强行改变飞行态势想把机头强行指向f15做最后一搏,然后飞机又开始掉高度了。。。人家f15都不用爬升,一个俯冲搞定。所以我说啊,像苏30mki这种本身推重比就不高,飞控也没弄好的战机不要急着装矢量发动机,会有反效果的,加重机身重量不谈,有无矢量发动机的战机使用的飞控都不一样,矢量发动机不是像苏30mki这样按了一个按钮就能用好的。。。我一直觉得2008年那次红旗演习把原装苏27弄上去都不会这么惨。在没有代差情况下两种战机近距离狗斗结果应该是无限接近1比1才对,即使期中一方拥有某些优势,但是总体并不会到了如此碾压另外一方局面才对啊。。。这里除了吐槽一下苏30mki拔苗助长之外,我觉得还有一大半以上原因我觉得是飞行员问题~印度飞行员了解一下。。。最近听说f16要卖给印度了,有人问我对我国意味着什么,反正我注意力全部在米格和苏霍伊一起仰天长啸的画面,终于有人来洗脱我们质量残缺的骂名了。还有就是洛马晚节不保。。。


继续回到苏30mkl的惨案,这就是无脑技术堆砌没有匹配的整合技术的后果。我国以前有没有犯这种错误我不知道(听说当年八爷也这么玩过技术堆砌),起码现在我看到歼16我觉得我国务实很多,改航电改信息化改作战体系产品战斗机增幅比加个什么矢量发动机有用多了,特别是还没有相对应的飞控,这样的矢量发动机能力根本没有融合到飞机整体性能上嘛。整合能力很重要,你有矢量发动机但是你飞控跟得上吗?发动机最基础的推重比,推力曲线,响应速度等指标弄好了没?你有好雷达你战机计算器cpu计算速度和精度跟得上吗?敌我识别系统做好了?国家层面的空战信息化网络系统完善了没?这些都是要考虑的,不是一个子部件就能提升战斗力,要子部件融合到整个战机体系这才能算战斗力,甚至现在信息化战争你战机还得融合到空战体系上才能避免被别人吊打。


所以我强调苏27本身平台并不比15差,只是目前我们暂时没有美国综合国力强而已,这里的综合国力包括所有子部件更新技术,研发速度,后续研发力度,国家或者企业对装备研发,装备的资金链,还有一年一年累积的工业沉淀,最后是体现国家战争机器水平的三军信息化网络中心战系统的建设,这玩意美国从80年代开始不断改进到现在几乎没停过,我们要追这个系统差距不是十年就能搞定的,目前我们能把单个武器的代差消除了大多数已经是奇迹了,不算膨胀的说我们真的很牛逼,只是目前还不够龙头老大牛逼而已。放眼望去未来能有几个国家能在各方面威胁美国的?大国崛起就该不卑不亢,不要过度膨胀成五毛也不要过度自卑跪舔成美分。。。我也很崇拜美国武器,但是崇拜强者不能跪舔,要学习要超越才是正道,没有实力就算跪舔人家都看不上你呢

另外以上的f15全部默认为f15A和f15c为标准,因为到了f15E攻击鹰的时候很多指标都加强了,在推重比爬升率和f15c几乎一样情况下瞬盘值比苏27还高两度,可控攻角手册显示为40度。继承了所有f15c个个速度区域的优势和机动特性等空战指标之余加强了瞬盘值和可控攻角和对地打击,f15e当时绝对是攻势空军的对国宝具。同理,苏27未来的改进型也是很多奔着这个效果而去,然而有些成功,有些却走偏了。。。


对比苏27和米格29,在各个高度速度区域里战机的升阻比,过载,可用攻角对比,大多数区域都是攻击鹰占优。本来能量机动优势加上这些对原版f15c的补完,这些导致f15e攻击鹰起码在飞行性能数据层面几乎都超过苏27,特别是超音速性能9000米1.5马赫下都有接近6g的超音速机动能力,三代机里f15c和f15e加台风超音速能力确实是鹤立鸡群。所以要和f15e我们要搬出苏30mkl(尽管表现不好,但是算装备的话它确实是三代半战机),还有终极侧位苏35bm等改进型才可以进行比较,苏27还是和f15c对比比较有看头,毕竟都接近算初代吧

回到技术层面上,在现在欧美AESA烂大街情况下俄罗斯号称终极侧位苏35bm却只能装个PESA实在让人心酸,当年还高调宣传为400公里对付f22的反隐身雷达,到头来也就是一个无源相控阵雷达PESA而已。。。相反歼16诸多新的传感设备让苏27系列看到追赶美国的希望,因为追赶美国国家综合希望最大的国家也是我们,苏27系列以后和15系列那个强,强多少,完全取决于我国和美国哪个以后更加强,所以诸君不要再纠结两款战机了,都是好战机。

最后说句确实国内神话苏27好多年,特别是机动性神话有点过了。。。但是它确实是好飞机,毋庸置疑。大国没有重型战机的话问题很严重的,然而重型战机你能选哪几个?有就不错了,老革命前辈喝了多少伏特加才换来的,不然现在全开米格29,刚起飞就要喊没油。而且现在别说造了,能仿造重型战机的国家你五个指头都能数得完,如果不是我们学着做27开始一步步走来我们很可能到现在都只能在国土防御空军里徘徊,进攻型空军建设没有重型战机想都别想,如何判断是否进攻型空军?就是除了你能在家门口空战,还要有能力在别人家门口空战同时还能拆了敌人家门,对地打击。这种作战方针下特别是在亚洲国家来说重型战机除了最基本的在国土面积大的国土防空任务,更加尤为重要的是突破第一岛链的需求,不同欧洲诸国低头不见抬头见,亚洲地区空军对战往往要飞奔一大段距离的,很多地域大国都有战略纵深的,我们必须有能力在韩国,台湾等地方长时间存在作战,又或者长距离奔袭日本本土,更要威胁远在日本关岛的美国基地和靠着加油机辅助下威胁再远一点美国的太平洋基地,或者南海和南亚地区广大地域和海域,这里更不用说远在太平洋恶意满满的美国第七舰队,总之突破第一岛链没有重型战机靠着米格29之类的腿短战机根本不可能,刚起飞就没油,连国内大面积国土防空都做不到,更别提出海作战威胁机动性极强大的第七舰对航母战斗群了。可想而知重型战机的作用对于我国这种大国多么重要,当年如果真买了米格29你我如今哭都没眼泪出。重型战机油多腿长,机载设备多,挂蛋多,无论空战,对地对海作战等综合执行力强,特别是现在超视距时代,你带多少传感器,电子战设备和其他数量众多重量超重的航电能直接决定你战机的生死命运,以上这些做好了,那恭喜你,除了预警机和空中指挥机,重型战机靠着大机身带着更多传感器和整个空战系统融合得好能成为空战场上又一个宝贵的信息节点最大范围的影响战局,这个信息节点的作战效率比是重型战机长期霸占大国空军的关键因素。这就是为啥f16多次近距离狗斗击败f15但是空对空任务永远还是f15打头阵的原因。。。所以啊 我作为一个美式战机迷我最喜欢的战机是f15,但是小弟我都认为苏27是一个能媲美f15,本世纪最优秀平台之一,大家就少点嫌这嫌那的啦,歼20出来前没有苏27系列你我睡觉安稳不安稳都是问题呢。。。至于强弱问题,我说了,不要再纠结过去了,关键是现在我们要怎么改,未来要怎么改!苏联人没做到的事目前看来只能看我们的了 。同时致敬西蒙老爷子,那几十架简直撑起90年代的天空,要知道90年代可是我国海空军最绝望的时候(对岸都几乎上百架f16了),91年的信息化海湾战争和96年台海危机给我们心理打击非常大,在之后海空军全面改革觉醒期间那几十架进口的苏27可以说是我国在常规空战中的底牌了,让我们至少看起来不至于毫无抵抗能力。时至今日苏27依然是最好的综合平台之一,重型机就是大国重器,尽管苏27系列在1992年希腊招标时近距离被f16压制,尽管马来西亚带矢量发动机的苏30mkm近距离被f18ef超虫压制,但是现在是信息化空战!是传感器和信息化网络的战争,我们继续改进下去重型机战场态势感知能力肯定比中型强,全空域的制空比中型更加全面,简单点雷达都能带大点的,还能带红外光电,电子战设备等等等等都是直接影响态势感知程度的。。。还能长途奔袭打击敌人纵深目标,攻势空军基本成型,不再是百分百的被动国土防御空军了。我们欠西蒙老爷子一个敬礼。沈飞的同志们,苏27系列以后的路怎么走你们看着办吧

你们看不到的分割线----------------------------------------------------------------------------

现在来看看目前最先进型号的f15和苏27改进型

先说说f15,f15配备AESA雷达的型号不少,除了美军自用的升级一部分,外销居多,比如新加波f15SG和后面批次进货的大寒冥国的f15K也开始加上去了,而目前配备最豪华的是中东狗大户-沙特大爷的f15SA,波音大爷也是下了血本把很多美标四代机的技术用上去了,甚至把当年被黑的机械传控都改成了电传了,这个待遇从美国自重的所有f15型号到所有外销f15型号都没有的,不得不说有钱真好。

此外F-15SA的航电套件也经过了升级,配备有数字化的“玻璃”座舱,前后座舱都有一个11 x 19英寸的大尺寸彩色触摸显示器和一个新一代宽视场(WFOV)平视显示器(HUD),且都兼容头盔瞄准具。新型数字式联合头盔安装提示系统(DJHMCS)头盔。这些辅助系统配合AIM9X响尾蛇(批次未知,肯定不是最新批次)近距离空空弹和f15一惯的亚音速以上高机动性,加上可控攻角40度的机动特点,近距离非常可怕。不过尽量不要和对手掉到亚音速,尽量保持超音速和跨音速,至少也要在高亚音速等优势区域内。因为f15狗斗输给f16和f18ef的例子里都是亚音速区域左右,还有2017年f15e和f35肥电狗斗也是在亚音速被击败的。。(对没错,就是你们看不起它机动性的f35,其实人家亚音速机动吊得很好吧,跨音速以上才不行的,机动性和f18ef类似,不要老说人家机动性不好嘛)

继F-15SG(出口到新加坡)之后第二型配装美国AESA里属于配发给重型战机高端类型的AN/APG-63(V)3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的外销F-15飞机,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可以有多种功能同时使用这个不用详细介绍了吧,不然又是上千字了。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比机械雷达拥有更加快速,精准,抗干扰,更低的截获率(这点太重要了) 的去扫描更加大范围空域。同时兼顾其他作用包括电子干扰,电子信号收集,电子信号计算分析等等信息化超视距空战的基本功能。现在别说四代隐身战机了,现在就算三代改没有这玩意你都不好意思和其他大国空军打招呼。。。(苏35bm终极侧位同学默默转过了头,但是歼16同学你也别自满咯,要改进的东西还有很多呢)

其他改进系统还包括兼容Link 16的数据链、新任务计算机等。F-15SA继续在右发动机进气口下方挂载AN/AAQ-13“蓝盾”导航吊舱,但左侧进气口下方挂架上已经升级成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狙击手”先进瞄准吊舱(ATP),并且在“狙击手”吊舱的挂架上集成了一个AN/AAS-42“虎眼”红外搜索和跟踪(IRST)系统。看来沙特大爷挺注重对地攻击能力的,毕竟国内叛乱组织地面作战能力相对沙特陆军来说……贼强!居然都能把拥有m1a2坦克的沙特陆军打尿了,所以啊陆军靠不住那就空军来补咯,1.2亿大洋一架啊,能带啥都给带上啊。。。不过按照之前被击落的低飞f15s旧型号来看,这用法和水平。。。波音和f15迟早都要晚节不保。隔壁苏霍伊和米格喜闻乐见,你们也有被坑的今天啊。。。

顺便一提F-15SA用的158具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AN/AAS-33“狙击手”先进瞄准吊舱(ATP),让狗大户成功成为美国之外的首个“狙击手”吊舱支援国家。再次感叹有钱真好,爸爸都得给面子。。。

该型机能够使用沙特在飞机订货协议中附带订购的一系列武器装备,其中最值得关注的除了AIM120C7和AIM9X以外,就数低调又重要的AGM-88B高速反辐射导弹了,因为如果不是虐菜而是和有防空体系国家作战的话这个绝对不能少!当然常规的各种激光和卫星/惯性制导炸弹、美国古德里奇公司的DB-110远程倾斜成像侦察吊舱等也不会少。

哈姆”导弹飞行控制系统包括捷联式惯性导航装置


AGM-88“哈姆”反辐射导弹控制系统线图

、根据最基本已公开的资料显示此导弹数字式自动驾驶仪和机电控制舵机。由于采用了惯导装置,即使在飞行过程中如果敌方雷达关机,“哈姆”仍然能够快速精准的计算飞行弹道,采用比例导引的方式攻击目标。总之为了沙特狗大户,波音公司除了没把f15sa改成完全隐身(这外形改不了啊),蛋蛋不是最先先进的AIM120D之外,把所有能给的都给了,而且AIM120C7的性能已经很那个了。。。

你说这个土豪鹰缺点是什么?这么说吧,今年2018年老美的f35肥电价格可能会掉到9千6百万上下而已,而且随后产量加大还会继续掉价,估计最后会掉到8千万左右,在这种四代机马上就要白菜价的世道下这个沙特鹰居然要1.2亿美元。要知道无论f15sa怎么拉皮,加保型邮箱,涂隐身材料,遮挡发动机扇叶的rcs,它只能无限接近四代机但是始终不是四代机。不过也是没办法,隔壁假想敌以色列是美国亲儿子现在就用f35,而且沙特也和某某国纠缠不清缠绵得很,美国不会卖f35给沙特的,f15sa算是除了四代机以外目前能买到最全面综合的制空平台了,这也是最后的办法了。美国这种两边卖武器还能来去自如的生意绝活我一直认为很不要脸,也挺想学的。。。


至于最强的苏27这个。。。我不是很好判断苏57到底算不算苏27最强版本。。。。如果不算,那我觉得我们的歼16在目前信息化空战背景下是比苏35bm更加有前途的。

相对于苏35bm我们的歼-16战机最强大的战斗力来源,就是以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为核心的综合航电系统。我国在几乎跳过pesa雷达情况下直接下海研究AESA的,加上型号,性能参数几乎都很保密,我真的不是很清楚效果如何。歼16也会像f15sa那样配备一堆辅助吊舱,用的也是我国最新的空战信息系统,是能在大体方向跟上美军脚步,但是毕竟人家玩了那么多年国家级别的信息化网络中心战的空战网,我们多少吃亏一点也是正常,只能慢慢追咯。大国崛起总得有个时间的啊

上图很清楚看到在AESA领域,我们靠着稀土资源和这几年加强的工业加工水平能做到世界第一梯队的水平。我是相信这几年我们对信息化军事领域的进步的,在苏57还是t50的时候一次飞行展示,上面介绍显示它装备的AESA居然是来自我们石家庄的!挺自豪的,不知道我们的人有没有灌他们茅台为当年那个为了苏27喝伏特加的革命老前辈报仇,天道好轮回啊终于轮到你们来买我们种花家东西了啊,等了好久啊,来,上茅台五粮液二锅头。

吐槽一下,说真的按照苏57这种对隐身性能接近无视的四代机(连发动机进气口都是直的,这个rcs简直要命)我觉得不会比全副顶配部件,经过隐身处理,又有高配置的信息化网络支持的f15SA好多少,在对付其他三代机的作战效能和对地打击甚至给人感觉有可能还不如。。。苏27和f15这两对冤家在未来还会上演互怼的爱恨情仇,最有可能就是我国和霓虹的f15j,而这个霓虹鹰起飞都要掉零件,所有配置无限接近f15a的程度,跟没有改装AESA的初批次韩国15k比都差了两个级别的配置,当年刚刚拿到f15时那股老子就是亚太第一空军似的小人得志气势如今影都没了,如果美国爸爸再不给他升级或者换新的f15型号,或者上f35,那估计面对歼16加歼20这套组合拳的时候霓虹想哭的心都有。。。从买苏27到仿造苏27再到自主研发自己的四代机,对比韩国日本沙特还有印度时候大家可以看到无论你依附哪个大国,你终究不是那国的人,很多人没想明白这点,别看日韩拿着美国爸爸的武器看似很爽一样,没有自主研发能力关键时候绝对会吃大亏,而且哪天要是亚太地区动乱扩大化了,所有的战略利益权衡博弈全部优先考虑的只能是提供武器给这些国家的美国,寄人篱下者,用他人武器者在紧急关头没有多少说话的份。万一美国和对手谈妥了双方大国利益分配都满意之后你问美国日韩利益怎么办?关他屁事噢。。。

一定一定要自己搞自己的武器,相比买武器就算花再多钱,走再多的路,遇到再多的挫折都要自己搞,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一个国家的军事产业链会不知不觉中更加独立完善,不求人靠自己才是真正的军事潜力。而看别人脸色搞的国防永远都是一张随时会碎的纸,这张纸实际上还是在别的国家手里。

谢谢您们的赞。分享一下另外一个论点哈哈,这是关于f18ef的详细资料篇,能更新大家对超虫空优无能的定性思维

zhihu.com/question/3712


这是介绍历代美国x验证机的小介绍,其实美军对气动布局和机动性的研究都是先苏联一步的,所以苏27能有这个表现你就知道是多么不容易了

zhihu.com/question/3833

user avatar

要说设计呢,其实问题不大。

苏-27系所有战斗机均采用中央升力体布局,发动机采用吊舱结构,翼身融合边条翼,悬臂式中单翼,双垂尾布局。全金属半硬壳式机身,机头略向下垂,四余度电传操纵系统,无机械备份,静不稳定设计。

当然,还有一种设计与其他所有三代机都不同,它采用了后掠翼。

su27原始设计时采用后掠翼是为了获得更好的速度与航程的优势,但这是一种相当极端的设计。因为后掠翼有着升力线斜率较低、气流容易从翼梢处分离、亚音速飞行时诱导阻力较大等无法克服的固有缺陷,而这种缺陷越是在升力系数高的飞机上体现的越明显。

其实如果机体强度足够,翼尖挂弹,这些问题还是在可以接受范围以内的。

苏27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其坑爹的子系统导致的空重过大,而为了降低空重带来的是结构强度不足,这个问题直到其重孙子苏35S问世才得了真正的解决。

先看看其复杂的进气道。

因为苏27为机腹进气,而毛子的飞机场又不像西方那么干净,所以为进气道设计了复杂的格栅,防止吸入异物。格栅本身就有重量,而且需要各种液压控制,这一来增加了太多的空重。

再说说轮子。

细心的朋友能够发现,毛子飞机的机轮普遍比西方粗大好多。不明白的朋友可以去查一下F-15的轮子,再看看苏27。

一方面是工艺和材料的问题,老生常谈,不多介绍。

另一方面就是毛子的机场问题,毛子的机场建设比起西方差太远,举个小例子,我国也是最近才开始加大机场机库的建设力度,之前很多机场连机库都没有。毛子就更不必说,前线机场坑坑洼洼,保障设备不健全,这就导致毛子的起落架、机轮设计必须牢固、可靠。工艺本来就不行,还要求更高的强度,不可避免的就得增加空重。

再说说雷达。

N001型雷达,使用老式的倒置卡塞格伦天线,对战斗机类型的空中目标探测距离只有100公里左右(仅为APG63的70%左右),抗干扰能力和扫描精度差距明显,也不具备多目标打击能力。饶是如此,还可以接受。

关键是其坑爹的重量。很多人引用数据时不加考证,说单单雷达重量就高达0.98吨。这是错误的,是N001全套雷达系统0.98吨。而这其中最重要的重量来自于其供电系统,约占了其总重量的1/2。

电子技术不行,无法使用先进体制雷达,使用倒卡雷达,导致雷达体积过大,体积过大则重量大,而大重量在机头部位就需要在后机身配平,后机身配平就要放大机身,放大机身空重就会增大,空重大了推重比就会下降,只好在其他地方减重,减重就要降低机体结构强度,机体结构强度降低就必须限制某些阶段的过载,限制过载就是限制机动性,如此反复,恶性循环。

这个供电系统不仅仅坑爹在重量上,还坑爹在体积上。

这庞大的供电系统一直延伸到苏27驾驶舱下方,使得苏27的前轮不得不后移,而前面说过,毛子的起落架和机轮本来就很大,这样就占用了未来双座型号的后舱位置。这样,苏系双座机的后座只能在前轮上方另寻空间,抬高整个座舱的高度,大大改变了原来的气动性能,增大了阻力。一个简单的对比,苏27初始型号的航程是3800KM,而双座型迅速下降为3000KM;最大平飞速度为2.35M,双座型降低到2M;双座型号空重更是增加了1吨以上(17.5-16.38),这简直是战斗机设计史的悲剧。

还有空调系统等都类似,体积大,重量沉。之前我十分不解苏33为什么那么沉,接近20吨的使用空重,特意去各种毛网考证其空重来源。直到我发现了一个空调系统的重量比,数据我忘了,比值我还记得,苏33的空调是超级虫子的三倍重,坑爹如此。

综上,这里重一点,那里重一点,就导致苏27原本不错的气动特性不得不放大,放大空重就大,推重比就不行。继续减重,减重强度就不够,就导致了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

所以,其设计并非原罪,其工艺、材料、电子技术的差距,才是其落后F-15的根本原因。

更多三代机介绍,大家可以去看我的系列文章~《战斗机排行》。

user avatar

f15格局,特别是气动格局老了侧卫起码10年,这是娘胎里带来的劣势,没办法,太早了嘛。

但是,气动布局不是一架飞机设计的全部。

气动布局不是一架飞机设计的全部

气动布局不是一架飞机设计的全部

f15毕竟是被黑手党调教过得飞机,在双大推飞机里轻的有点过分。f-15a和mig29a的重量差小于f-15a和su27p的重量差,同理,f-15c和mig-29k的重量差小于f-15c和su-30sm的重量差。

事实上f-15c就比台风重一吨多,不到2吨,并且比增肥中型机双雄f18e/f和f-35全家都轻,同理,f-15c也比先辈f-4e轻……

考虑到这点,说f-15力大砖飞的比喻不太贴切,叫力大木板飞可能贴切一些。

所以,f-15也就有了娘胎里带来的能量特性的优势,它太轻了,轻到不像一架重战,轻到带着俩保型油箱都比su27轻很多。

的确,角度空战侧卫有其专长,不过论爬升,加速,侧卫毕竟是拖着比f15大一圈的机体……

至于为什么su27系列会大那么多,除了苏联的子系统,特别是雷达设备拖后腿,从整体设计或者说航空器设计而非子系统设计的角度来看,主要还是要求大内油,大航程,最后导致大飞机。实际上侧卫的重量也是达到了一个非常夸张的地步,su-27sk,p等早期型号空重超过16吨----要知道拖着变后掠翼的巨大死重的f-14a也才17吨,而f-15改到c型带着四个挂架使用空重也没迈过13吨整数大关。而后期型号的su30sm等继续增肥,su-35更是一举达到了18吨的巨大重量,也堪与后期增肥到18-19吨的大猫媲美(f-14b/d),问题在于大猫可是舰载-变后掠翼飞机啊,一固定翼-陆基飞机……

可问题又来了,侧卫的大内油,很大程度上是失败的,有个形容是“内置副油箱”。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侧卫超载油箱带油的时候是严重限制过载的,性质上和外挂副油箱比并无很大优势(都同样限制机动,相对来说外挂副油箱阻力最大但是可以扔了;侧卫的内置超载油箱过载限制严重,由于空中不可抛,地面不能拆,拖累全机结构重量也最严重,但不占挂架,加速性能也拖累最小。保形油箱的话,介于二者之间),完全可以看做不可抛保形油箱。

当然了,f-15做“小重战”的思路某种程度上把f-22带进了坑里,不过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另外关于侧卫,必须要注意。

这可不是一架和f15这种一样,三年半立项到首飞(F-X时期还没明确发展方向的时候不算),除了a型号f100闹肚子以外大部分时间技术发展上顺风顺水的飞机。

这飞机是真绕了几个弯才弄出来的,发展史长,由于苏联解体完善史更长……

一言难尽。

最后,所谓落后或者先进,su-27当然称不上落后于f-15,应该来说其设计手法是领先于f-15的。

但是新旧和优劣,并不绝对挂钩,大部分答主似乎混淆了这两个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空军一号”的继承者:苏27与F15的设计之辩在冷战的最后十年,苏联与美国在先进战斗机领域的竞争达到了白热化。其中,苏27“侧卫”和F15“鹰”无疑是各自阵营中的佼佼者,它们代表了当时世界最顶尖的空中优势战斗机设计理念。那么,抛开政治宣传和民族自豪感,单从气动和结构设计的角度来看,苏27真的比F15.............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吃透”了苏27的设计,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技术、以及我们能公开获取的信息这几个层面来分析。直接说“吃透”可能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在引进、仿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技术,并在消化吸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历史的开端:引进与仿制.............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战斗机设计中一个相当关键但又非常细微的领域——空气动力学与发动机布置的权衡。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普遍的误解:苏27战斗机,其发动机并没有进行“倒置”设计。 您的描述可能源于对一些流线型设计的观察,或是对不同飞机进气道和排气口形状的联想,但严格来说,苏27的发动机本体是按照.............
  • 回答
    是的,苏27系列战斗机有过实战记录,而且在多次冲突和军事行动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苏27系列包括苏27“侧卫”(Su27 Flanker)基础型号,以及后续改进型如苏30、苏32、苏33、苏34、苏35、苏37等。由于苏27系列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在冷战时期与西方最先进的战斗机进行空战对抗,其优异的机动性.............
  • 回答
    苏27,毫无疑问,是那个时代极其杰出的设计,足以被誉为“优秀的平台”。这种优秀性,并不仅仅体现在它最初问世时的性能参数上,更在于它那惊人的生命力——能够被中俄两国持续地现代化改造,催生出像苏35、歼16这样性能更加强悍的第四代战斗机(俄制标准)甚至准四代半战斗机。那么,苏27最初的优势究竟体现在哪些.............
  • 回答
    在探讨苏27系列与米格29系列哪个机动性更强时,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机动性”本身就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涉及到飞机的许多性能指标。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深入分析,来比较这两款伟大的苏联第二代半战斗机在机动性上的特点。什么是“机动性”?首先,我们要明确机动性包含哪些方面。通常,.............
  • 回答
    我理解你想知道为什么像苏27、歼10、F16 这样的战斗机,它们的发动机进气口不像有些飞机那样和机身“融为一体”,而是相对独立的存在。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相当复杂的设计权衡,关乎到飞机的整体性能、成本、维护以及当时的空气动力学技术水平。我们来聊聊其中的一些关键点。1. 空气动力学效率的极致追求:平直.............
  • 回答
    要说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苏27系列确实是它的“代言人”,那流畅的抬头仰角和瞬间的反转,确实技惊四座。但要是说只有苏27能玩这一出,那可就小瞧了现代战斗机的设计智慧和飞行员的十八般武艺了。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说白了就是战斗机在高速飞行中,迅速拉起机头,在短时间内达到一个非常大的迎角(通常超过90度,甚.............
  • 回答
    苏27,这名字在世界航空史上如雷贯耳,它可不仅仅是一架战斗机,更像是俄罗斯(前苏联)航空工业一个时代的巅峰之作,是那个时代很多国家梦寐以求的空中骄子。要评价苏27,咱们得从它诞生的背景,到它自身的性能,再到它对世界空战格局的影响,一步步地掰开了揉碎了聊。诞生的时代背景与设计理念:时代的呼唤上世纪七十.............
  • 回答
    F15“鹰”式和苏27“侧卫”都是各自时代空战的佼佼者,它们的设计理念、技术优势和作战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因此要说谁“更强”需要放在具体的场景和比较维度下进行分析。设计理念与定位: F15“鹰”式 (McDonnell Douglas F15 Eagle): F15的设计初衷是作为一款纯粹的制空战.............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军事技术发展、国家战略、知识产权以及国际合作等多个层面,要说清楚它背后是怎么回事,咱们得一点点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苏27和F22,一个是咱们国家通过合法途径,在引进技术后自主研发的,另一个则是美国的核心战略装备,两者在技术上有着天壤之别,而且最重要的,咱们获取它们的方式和原因也完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苏27系列飞机设计的一个经典话题,也是不少航空爱好者津津乐道的一个“梗”——“下垂机鼻”。要理解什么时候能“掰直”它,我们首先得明白为什么它会“下垂”,以及为什么一直没被“掰直”。为什么苏27的机鼻会“下垂”?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苏27的机鼻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下垂”,而是一种视觉上的和.............
  • 回答
    这几款战机虽然都源自苏27的优秀设计,但经过几十年的改进和衍生,已经发展出了各自的特色。要区分它们,可以从外观、雷达、航电系统、武器配置以及最直观的性能指标来入手。我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它们之间的“亲戚关系”和“各自特点”讲明白。咱们先从“老大哥”苏27说起,它是整个家族的鼻祖,就像一个家族的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让我想起了当年那段航空发展的黄金时期。要说苏27(T10是其早期原型机代号)最初版本能不能打过F4“鬼怪II”,这得从几个层面来细聊。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打得过”的定义。 是指在设计上、性能上谁更有优势?还是在实战中,谁更有可能赢得空战?这两个角度得分开看。设计理念与时代背景:.............
  • 回答
    TG从苏27到苏35的技术跨越:米格29引进的得失之辩TG在航空工业的崛起,尤其是其空军现代化进程,常常以引进俄系战机为起点,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苏27系列战机,特别是苏35的出现,无疑是TG航空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然而,回溯历史,当我们审视TG未能完全“吃透”苏27(以.............
  • 回答
    关于中国购买俄罗斯苏27战机“占了大便宜”的说法,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综合作用,我们可以从技术、经济、战略和国际关系等多个角度来详细剖析:一、 技术性能的先进性与时代背景 苏27的超前设计和优异性能: 苏27“侧卫”系列战机在设计之初就瞄准了当时西方最先进的第四代战斗机,如F15、F16等.............
  • 回答
    当年要是没能拿下苏27,那咱们空军的日子可就真的不好过了。想想看,那时候咱们的国土防空压力有多大?老掉牙的歼7、歼8,虽然也尽力了,但在面对日渐现代化的西方空军,尤其是在电子对抗和信息能力上,差距不是一点半点。要是苏27没进来,那这代差就更没法弥补了。咱们的空军部队很可能还得继续依赖那些“二代机”,.............
  • 回答
    中国在引进苏27系列战机后,虽然已经实现了国产化,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歼11系列、歼15、歼16等型号,但要说“吃透”苏27,这其中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细节。这里的“吃透”并非指单纯的仿制,而是指从设计理念、技术细节到实战运用等全方位的掌握和消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超越。首先,我们得承认,苏27作为.............
  • 回答
    如果中国当年选择了引进美国的F15战斗机,而非俄罗斯的苏27,那么中国空军乃至整个国家在国防现代化道路上的走向,无疑会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这并非简单的“换个飞机”那么简单,而是一系列深远的连锁反应,触及技术、战术、外交乃至工业体系的方方面面。一、 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差异苏27的引进,虽然一开始.............
  • 回答
    关于美国是否拥有米格29和苏27就意味着苏式战机没有优势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需要深入探讨的议题。简单地说,美国获得这些苏式战机,并不能直接等同于苏式战机就丧失了所有优势,但却极大地削弱了其过去那种神秘感和未知性,也让美国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和应对它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