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是否真的吃透了苏-27的全部设计?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吃透”了苏27的设计,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技术、以及我们能公开获取的信息这几个层面来分析。直接说“吃透”可能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在引进、仿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技术,并在消化吸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历史的开端:引进与仿制

中国与苏27的结缘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中国空军急需一款能够对抗西方先进战机的空中优势战斗机。经过多方考察和谈判,最终选择了苏27SK型。

引进初期:许可证生产的无奈与机遇
中国最初是通过许可证的方式引进苏27SK的生产技术,并在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沈飞)进行组装生产。这标志着中国获得了当时最先进的第四代战斗机的完整生产线,包括大量的图纸、工艺文件以及零配件。这对于当时中国航空工业而言,无疑是一次巨大的飞跃。通过这种方式,中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得以接触到苏27的每一个组成部分,从气动布局、发动机(AL31F)、火控雷达、航电系统,到材料工艺、总装流程等等。
然而,许可证生产本身就有其局限性。它通常只允许按照原样生产,而对核心技术、关键材料的自主研发和深度改进可能存在限制。而且,早期的零部件很多仍然依赖俄罗斯原厂供应。因此,从一开始,中国就面临着如何从“组装”走向“制造”,乃至“超越”的挑战。

“吃透”的初步尝试:拆解与逆向工程的可能
在组装生产的过程中,中国航空工业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流水线作业。技术人员对飞机进行了细致的拆解、分析和研究。这其中包含了对各个系统的功能原理、设计思路、材料特性、加工工艺的深入理解。虽然官方不会大肆宣传“逆向工程”这个词,但对于引进的先进装备,进行深入的技术解析和“反向设计”是各国军工普遍的做法,以期掌握其精髓。
中国在这个阶段无疑对苏27的整体设计理念、高攻角性能、大推力发动机与飞机气动设计的匹配、以及一些关键的结构设计有了初步的掌握。例如,如何实现苏27那优雅而高效的“边条翼”(LERX)设计,以及与此相配合的鸭翼(在部分改进型号上),这些都是苏27气动性能优异的关键。

自主发展的步伐:从歼11到歼16

中国真正意义上实现“吃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体现在后续的国产化和改进型发展上。

歼11系列:国产化的艰辛与突破
在许可证生产结束后,中国启动了苏27的国产化进程,这便是歼11系列(主要是歼11A)。这个过程远非易事。
发动机的自主化: AL31F发动机是苏27的心脏。中国在这个阶段努力实现发动机的国产化,虽然早期国产发动机在性能上可能与俄罗斯原装产品存在一定差距,但这是迈向自主的关键一步。发动机是飞机的核心,发动机技术不过关,其他一切都是空谈。
航电系统的升级: 俄制航电系统在当时虽先进,但与西方相比已显落后,且缺乏灵活性。中国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升级,目标是整合更先进的雷达、火控系统、电子战设备、以及信息处理能力。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对飞机的结构、电源、数据总线进行大量的改动和优化。
国产材料与工艺的运用: 为了实现完全自主,国产材料的选用和加工工艺的提升是必然的。这涉及到对苏27所使用的特种合金、复合材料的理解,以及如何用中国的生产能力去实现同样的精度和可靠性。
歼11A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自行生产出与苏27性能相似的飞机,但此时更多的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的国产化,而非颠覆性的创新。

歼11B/BS:质的飞跃
歼11B/BS系列是苏27设计“吃透”并实现自主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歼11A的基础上,中国对其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
雷达升级: 采用了国产的脉冲多普勒雷达,例如可能的相控阵雷达(尽管早期B型可能是改进型平板缝隙天线雷达,但后续发展方向是相控阵)。这极大地提升了飞机的目标探测、跟踪和抗干扰能力,使其能够装备霹雳12等国产先进中距空空导弹。
航电升级: 采用了更加先进的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以及更加开放的航电架构,方便后续升级。座舱也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增加了大型液晶显示器,提升了飞行员的信息感知能力。
结构改进与材料优化: 在保持苏27基本气动布局的同时,对机体结构进行了优化,例如在某些部位采用了更多的复合材料,以减轻重量、提高强度和隐身性能。对飞机外形也进行了一些微调,例如采用“蚌式”进气道(在歼11B早期型号的报道中出现,后被争议,但其改进思路是有的)。
武器系统的兼容性: 能够挂载更多种类的国产精确制导弹药,包括空地导弹和反舰导弹。
歼11B可以说是在苏27骨架上嫁接了中国自己强大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其整体作战能力已经超越了原型苏27。

歼16:从制空到多用途的升华
歼16是在歼11BS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多用途战斗机。它在继承了苏27优良气动性能和空战能力的同时,更加强调对地对海的打击能力。
雷达: 普遍认为装备了更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这是第四代半战斗机(或者说先进四代机)的标志性装备,能够实现更远的探测距离、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强的多目标处理能力。
电子战能力: 具备强大的电子战和电子侦察能力,可以执行电子攻击、干扰和情报收集任务。
武器挂载: 可以挂载更广泛的对地对海精确制导弹药,如鹰击系列反舰导弹、KD系列对地攻击导弹等。
改进的航电与座舱: 采用更先进的航电系统集成和任务系统,双座设计也使其能够更好地承担复杂的对地/对海打击任务,一名飞行员负责驾驶,另一名负责任务系统操作。
歼16的出现,已经表明中国并非仅仅在模仿,而是在消化吸收苏27的设计精髓后,根据自身需求和技术积累,进行了大量的原创性设计和系统集成,创造出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更高作战效能的新型号。

“吃透”的含义:理解与超越

那么,中国是否真的“吃透”了苏27的全部设计?

设计理念的掌握: 中国无疑已经深刻理解了苏27“高机动、高航程、高可靠性”的设计理念。包括其气动布局如何实现优异的格斗性能,大推力发动机如何提供充沛的动力,以及整体结构如何平衡性能与可靠性。
关键技术的消化: 对于苏27的关键技术,例如高强度材料的应用、精密加工工艺、复杂的液压和电气系统设计、发动机的核心部件制造,中国通过引进、仿制和自主研发,已经基本掌握了其原理和实现方法。
系统的集成能力: 更重要的是,中国通过歼11B和歼16的发展,展现了其强大的系统集成能力。将最先进的中国国产雷达、航电、武器系统、电子战设备等有机地整合到苏27的平台上,并实现最佳的协同工作,这远比单纯模仿更为困难,也更能体现“吃透”的深度。

存在的局限与继续探索

然而,即便是现在,也可能存在一些方面尚未完全“吃透”,或者说,我们无从得知是否已经“吃透”。

航空发动机的终极追求: 虽然中国涡扇发动机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与世界顶尖水平(如美国F22和F35所使用的发动机)相比,可能在推力密度、推重比、推力矢量控制(在苏27设计中并不显著,但未来可能需要)等方面仍有差距。苏27的原型发动机(AL31F)本身也不是绝对的顶尖。中国在发动机领域的持续攻关,也说明这是航空工业的“永恒课题”。
隐身设计的进一步挖掘: 苏27本身并不以隐身著称。中国在后续型号的改进中,虽然可能在某些局部(如进气道外形)进行了一些降低雷达散射的尝试,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27的雷达隐身设计。要真正实现高隐身性能,需要从气动设计之初就进行全新的考虑。
材料与工艺的极致: 即使在材料应用方面,世界上依然在不断探索更轻、更强、更耐高温的新型材料。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追赶和突破是持续进行的。
设计的“魂”与“道”: 有些技术的精髓,例如某些特定的设计权衡、材料选择的理由、工艺处理的细节,并非仅仅通过图纸和拆解就能完全理解,有时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和无数次的试验验证,这是设计“魂”和“道”的体现,很难量化。

结论:从模仿到创新,已非吴下阿蒙

总而言之,中国在消化吸收苏27设计方面,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许可证生产和仿制,更是基于苏27的优秀平台,通过引入和发展自身最先进的技术,实现了超越原型的自主化和现代化升级。歼11B和歼16的出现,已经证明了中国航空工业在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的强大能力。

说“吃透了全部设计”可能有些过于绝对,因为航空工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总有可以改进和超越的空间。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已经将苏27从一个引进的“型号”变成了一个自主发展、不断迭代的“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中国不再是简单地学习者,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将苏27的血脉发展出了全新的篇章。这种能力本身,就是对“吃透”最好的诠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

苏霍伊的新设计已经取消了机背减速板,共军的还没有取消。没了机背减速板的好处是很明显的,所以没取消只能证明没有把握做到苏霍伊对飞机的了解程度

user avatar

当年沈霍伊退回去的27SK散件KNAAPO升级到27SM标准,进行结构补强,增加了翼根挂架。而沈霍伊的J11系列到今天为止服役的飞机里没一架加装翼根挂架,消化了20年结构还没吃透,当年捣鼓6爷,7爷也不过如此,当年是运动干扰,今天是啥原因?这得让某些习惯于吹牛逼的人脸上火辣辣地疼。我们国家干实事的人多一点,吹牛逼的啥嘴、啥红、啥星少一点就好了。

user avatar

军工口对Su27的经验已经非常丰富,说吃透消化俄方技术应该是没问题的。但恐怕在一些领域仍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然”的程度。

为看客们补充一点信息。

当年Su27上有几个非关键位置用的镁合金部件,我大J11给换成了铝合金的——自产镁合金性能不达标,后来力学性能达标,耐腐蚀性又不行,加上使用中出了一些问题,干脆就放弃镁合金,反正就是超重十几公斤而已。再后来,大飞机项目上马,结构材料涉及镁合金的也都不通过——没人敢拿自己的前途冒险。这块就这么空着了,倒是导弹、航天方面用的多——轻量化压力大呀。

现在军工研发也喜欢酷炫的概念、华丽的包装,哪个能吹、能活动,哪个就能拿下项目,哪个项目概念新、赚眼球,哪个项目希望大。结果就是新货上架的多,观众喜滋滋,真正哪个能经得起实战考验的就不能说太细了。实际需求和问题?工程化应用问题?系统优化问题?大家一起分点剩饭就好。军工和民口的科研风气其实一样:浮躁、急功急利。一帮出了校门就进院所的设计师当然是喜欢天马行空的搞“创新”,搞工程、工艺的要想不吃屎、不背锅,就只能在成熟的材料、工艺上挖掘潜力啦。

的确不能说没有资源开发基础技术、没有机会验证试错、没有工程工艺开发项目,但分配的天平向哪里倾斜,大家都懂的。在这种运行机制下想说吃透航空科技,也是勉强。

妄议一番。想批判反对的,不要客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