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20 年非亚蝗灾到 6 月或再增 500 倍是真的吗?预计带来多大影响?中国是否需要做防御准备?

回答
关于2020年东非蝗灾到6月份或再增500倍的说法,以及其潜在影响和中国是否需要准备,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信息来源、分析蝗灾的传播规律、评估其经济和生态影响,并结合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农业特点来判断防御的必要性。

首先,我们来谈谈那个“500倍”的说法。

关于“500倍”的说法:

在2020年初,关于东非蝗灾的报道中确实出现过一些关于数量指数级增长的预测,其中就包括了类似“数量可能增加数百倍”的说法。需要明确的是,这些数字往往是基于蝗虫繁殖周期的模型预测,而非精确统计。沙漠蝗的繁殖速度非常快,在适宜的环境下,其种群数量确实能够呈爆炸式增长。

沙漠蝗虫一生经历卵、若虫(跳蝻)和成虫三个阶段。在干旱地区,如果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降雨(例如2019年末的印度洋风暴),会给蝗虫的繁殖提供理想的温床。卵的孵化率会大大提高,若虫在短时间内会大量聚集,并最终发展成具有迁飞能力的成虫。一个蝗虫群的规模可以达到数千亿只,覆盖面积可达数百平方公里,重量可达数万吨。如果一个区域接连经历了两到三代蝗虫的繁殖周期,在没有有效控制措施的情况下,其数量确实可能出现指数级的增长。因此,“增加500倍”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蝗虫生物学特性的推测,尤其是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

预计带来的影响:

东非蝗灾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非常严重:

粮食安全危机: 这是最直接和最可怕的影响。蝗虫是贪婪的食草动物,它们会吞噬农作物、牧草和一切绿色植物。一个蝗虫群一天就能吃掉相当于3.5万人一天所需的食物。在农业本就脆弱的东非地区,蝗灾直接摧毁了农民的生计和国家的粮食储备。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等国受灾尤为严重,大片农田被毁,导致许多人面临饥荒的威胁。
经济损失: 农业是东非许多国家经济的支柱。蝗灾造成的作物损失,加上控制蝗灾所需的投入(杀虫剂、人力、飞机等),给各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畜牧业也受到影响,因为蝗虫会消耗草场,导致牲畜没有足够的食物。
生态破坏: 大规模的蝗虫取食会严重破坏当地的植被,导致土壤侵蚀加剧,生态系统失衡。一些地方为了控制蝗虫,可能会过度使用杀虫剂,这也会对非目标生物(如益虫、鸟类)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人道主义危机: 粮食短缺和经济困难会导致大规模的流离失所和人道主义危机。人们为了寻找食物和生计,可能会被迫离开家园,加剧地区的不稳定。

中国是否需要做防御准备?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地理位置和蝗虫传播路径:
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 是造成此次东非蝗灾的主要种类。这种蝗虫主要分布在北非、中东和西南亚,以及印度次大陆。它们的迁飞范围可以非常广阔,尤其是在季风季。
中国的地理隔离和气候特点: 中国与东非地区相隔遥远,中间有广阔的陆地和海洋。虽然沙漠蝗理论上可以通过风力进行长距离迁飞,但要直接从东非大规模迁飞到中国,其难度是巨大的。
中国本土的蝗虫种类: 中国也有本土的蝗虫种类,例如亚洲飞蝗(Locusta migratoria)和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在特定气候条件下,这些本土蝗虫也可能形成蝗灾。历史上,亚洲飞蝗曾是中国农业的重要威胁。
气候变化的作用: 全球气候变化可能改变蝗虫的分布和繁殖模式。如果全球变暖导致更广泛的区域变得适宜沙漠蝗生存和繁殖,其迁飞路径和范围可能会发生变化。

2. 监测和预警能力:
中国在蝗灾监测和预警方面拥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国家和地方农业部门会持续监测蝗虫发生情况,建立预警系统。
通过卫星遥感、地面调查等方式,可以监测适合蝗虫繁殖的地理环境(如降雨量、植被覆盖等),并及时发现初期的聚集性蝗虫。

3. 防控能力:
中国拥有较为成熟的蝗虫防控技术和能力,包括化学防治(使用高效低毒的杀虫剂)、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或生物农药)和物理防治等。
一旦发现有潜在的蝗灾风险,中国有能力快速调动资源进行围剿,防止其形成大规模灾害。

综合来看,中国需要做的防御准备包括但不限于:

加强监测预警: 持续关注国际蝗灾动态,特别是沙漠蝗的迁飞趋势和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同时,加强对国内蝗虫(特别是亚洲飞蝗)的监测,密切关注其种群动态和发生规律,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点。这包括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适宜蝗虫滋生的环境,以及加强地面普查。
完善应急预案: 针对不同规模的蝗灾风险,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明确责任部门、防控措施、物资储备和人员调配等。
储备防治物资: 确保有足够的农药、喷洒设备、专业技术人员和资金,以便在发生蝗灾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防治工作。
加强科研和技术研发: 继续投入对蝗虫生物学、生态学、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特别是针对新兴的防治技术,如无人机施药、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 与国际组织(如FAO)和其他国家加强合作,及时获取和分享蝗灾信息,共同应对跨国界的蝗灾威胁。

总结来说:

2020年东非蝗灾的规模和潜在的繁殖速度确实令人担忧,其对非洲地区造成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影响是巨大的。对于中国而言,虽然沙漠蝗直接大规模迁飞到中国的可能性相对较低,但气候变化、全球化以及潜在的亚洲飞蝗的季节性发生,都意味着中国不能掉以轻心。加强监测预警、完善应急预案和储备防治能力,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稳定的必要举措。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全球信息传递的便捷,一些关于灾害的预测可能会被放大或曲解,我们需要基于科学的分析来理解事态的真实情况和潜在风险,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这并不是说要过度恐慌,而是要保持警惕和做好充分准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网站编辑肯定没做过商业分析。没意识到专业预测不写条件和过程,只放结论,就会得出反常识的推论。

(“或”表示概率,FAO是在种种不利条件下包括温度、湿度、季风和不采取任何措施的假设下的出来的。FAO上有原文,对增长500倍有各种假设条件,如果不加入种种限制条件,就会得出以下推论过程,让人看起来起疑心。)

1)已知各大新闻网站统计,现有3600亿只蝗虫,覆盖2000~2500平方公里土地面积。

2)又已知覆盖单位面积蝗虫数量是有限的,包括空间距离不能太小,有足够的食物。

3)还有一个数据,一平方公里蝗虫每天可以消耗3.5万人一天口粮。

4)那么,可以计算出来,500倍的蝗虫将在静态某一天,覆盖100万平方公里。每天干掉350亿人一天的口粮。

也许有人会说,仅仅看最终结果,这么恐怖的事情也是有机会发生的,问题是——蝗虫群的增长到后期的时候,会产生很多不符合常理的推论。

1

生物的增长按照指数形式进行假设(后面我会介绍一种更符合现实的增长分布),180天500倍,按照指数增长每天3.5%,懂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种非常恐怖的增长。

这就是著名的那个国际象棋棋盘放大米的故事。

到最后一天的时候每天会增加几万亿只蝗虫,每天会增加几万平方公里的覆盖面积。

那么在未来180天内,蝗虫们累计将消耗9758亿人天的口粮,也就是全世界人口4个月的口粮。

180天内,蝗虫总共损害的土地累积面积是2788万平方公里,而地球陆地总面积为1.49亿平方公里。考虑到地球上大量陆地是不适宜蝗虫生存的,这个比例很高了。

看到这个量级,是不是听着有点不对劲了?

2

好,再往下想。

在第180天的时候,蝗虫已经破坏过至少2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了,那么剩下还有多少地方可以供蝗虫去破坏呢?

新出生的蝗虫,甚至都飞不到一个有适合生存环境的地方,就会累死在找食物的路上。

按照一般物种增长规律,特别是没有自然天敌,只受限于资源的物种,是长这个样子的:

A阶段初期很类似指数增长,这也是很多人预测未来的时候容易犯的错误。

可以想象,如果180天后仍然处在A阶段,那么500倍肯定不是上限,得出的后续破坏数字会更加恐怖,更不合逻辑,更不符合现实。

如果非要说500倍就是增长的上限:

合理的判断是,在180天以前的某个时间就已经达到了500倍,第180天已经处在B阶段了。

那么,计算累计破坏的总土地面积,破坏的口粮,未来这180天内数量会更大。(大致等于函数图像和X轴所围面积)

那蝗虫们就更等不到180天以后了,早就把自己饿死了。

3

所以结论是啥?数学还是要学好,指数增长不能乱用。

这个地球上,需要消耗资源保持每天3.5%增长的东西,维持180天的东西,太少见了。况且目前蝗虫已经3600亿只了。

各位做商业分析的朋友,千万别范这种错误,短期趋势和长期趋势,不是简单的趋势延伸。

以上是根据公开媒体信息做出的初步测算,而不是根据FAO原文进行的测算。

4

“或”这个词用在标题里,其实挺讨厌的,因为没给出概率准确值。理论上任何有概率分布的事件,都可以写上一个“或”。

有些编辑喜欢放个“或”,再给一个吓人的数字,抓眼球。但是漏掉预测背后的假设,会给不专业的读者造成恐慌。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是想说,如果你是专业写作者,涉及预测数据,不可标题党,只列结果不看分析过程。

如果看到的只是一些文章放结论,不放过程,我并不觉着这样一个500倍的数据推论,有什么合理之处。

阅读下原文我们会知道这种500倍的增长是各类极端不利条件叠加的结果。“或”增长500倍,概率没那么高。

至于我们的防控,专业人员会根据更合理的判断,给出相应对策。

————————————————————

我是家哥,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家哥的小黑屋”,定期分享商业分析和商业写作心得。

user avatar

蝗虫可能不会【大规模】来中国。

1,沙漠蝗不怎么适应潮湿环境,所以沙漠蝗都很少到他们南边的中部非洲和南部非洲,事实上蝗虫是一种相对较大的昆虫了,他们对生态系统依赖程度很高。

2,蝗虫不是边吃边生、子子孙孙无穷匮,他们是昆虫啊,卵需要发育时间和温度。蝗卵在 42 ~ 43°C 发育最快 , 经过 9天 即可孵化 ,在 21°C 时经过 23 天 孵化 , 在 18°C 以下蝗卵则不发育 。

3,中国每年都有蝗虫,只是大家不怎么care。我国蝗虫常年发生面积2.8亿亩次左右,其中飞蝗常年发生3000万亩次左右,北方农牧交错区土蝗发生7000万亩次左右,草原蝗虫发生1.8亿亩次左右。


很多人说起沙漠蝗虫,尤其是来自非洲的沙漠蝗虫,更是增加了一种神秘色彩,其实沙漠蝗在亚洲并不罕见。

沙漠蝗属 Schistocerca Stål 已知约 55 种 , 它们主要分布在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和亚洲 【1】

而沙漠蝗历史上泛滥是常见的事情,下图是历史上沙漠蝗的爆发情况

实线是表示最大扩散区域,和今天新闻汇报的基本一致,即:

北非 、东非、中东的所有国家到土耳其 、土库曼 、乌兹别克 、塔吉克、吉尔吉斯、哈萨克斯坦、伊朗、阿富汗 、巴基斯坦和印度。

所以,你看一下,它们的活动范围就局限在这一块了,很难进入其他区域。

为啥?

1,沙漠蝗喜欢干旱不喜欢潮湿

我看到很多人推测沙漠蝗要到中国,别的不说,它们到东南亚都是问题,否则,最直接的,非洲南部的湿润区,为啥就不是沙漠蝗的泛滥区呢?因为那地方,沙漠蝗不适合生存。

你瞅瞅非洲中南部多好啊,但是沙漠蝗就是不去,因为不适应。

2,沙漠蝗缺乏进入中国的路线。

下图是沙漠蝗的扩散图,可见,他们在进入中国的路线受阻了。

北上吧,越不过几个斯坦,东下吧,碰到了湿润的东南亚。

直接飞吧,有喜马拉雅山脉。

所以最终还是没办法退回了。


其实,中国早就有沙漠蝗了,但是,是散居的。1982年就在中国西藏发现了沙漠蝗【2】。

沙漠蝗还真的可以区分为群居和散居两种类型,二者不仅仅是居住性格的区别,还包括他们本身就存在诸多差异,所以西藏的沙漠蝗也没形成规模。

顺便,中国历史上是个对抗蝗灾的悠久国家,有研究人员还专门整理过中国发生蝗灾的地区【3】,

主要还是集中在了以黄河下游为最多,尤其是河北、山东、河南三省。而

华中以南,蝗灾渐少;到了东南沿海,几乎完全没有。故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省,找不到一个八蜡庙或刘猛将军庙。

所以,以史为鉴,这次沙漠蝗极可能会停留在原来的区域,并不会进入中国。

而中国历史上发生的蝗灾主要是东亚飞蝗、亚洲飞蝗、西藏飞蝗

当然,即使进入中国,规模也会小很多,毕竟长途跋涉饿死一波,再无法生娃又少一大波,不适应雨林环境还少一波,极有可能是从这里西藏南部和云南西部边境与尼泊尔和缅甸沙漠蝗发生区毗邻,随季风可能有少量迁入我国,基本没啥大影响,因为中国西南那地方,不太适合沙漠蝗生存

而中国每年都在应付蝗灾,还是有能力应付的。

我国蝗虫常年发生面积2.8亿亩次左右,其中飞蝗常年发生3000万亩次左右,北方农牧交错区土蝗发生7000万亩次左右,草原蝗虫发生1.8亿亩次左右。

—————昆虫和病毒还是蛮不一样的—————

看到不少人用昆虫来和冠状病毒比,我是觉得可能过度敏感了。

1,蝗虫不会直接伤害人类,但是病毒会直接杀伤人类。

2,蝗虫是昆虫,肉眼可见,有农药可消灭;但是新冠肉眼不可见,传播难以控制,且无特效药

3,昆虫的基因组非常大,想突变成另一类型很难,但是病毒基因组就小很多,而且是RNA,容易突变

4,沙漠蝗历史上反复爆发,这次只是引发了媒体大范围关注而已。

5,中国历史上一直是反复和蝗虫对抗,各地的蝗庙就是证据,而且这些年一直在对抗,只是因为大家都觉得小事情不关注,不信你去看看农业部门的发文,很多的。

6,最后,蝗虫不是传染病~


【1】陈永林.警惕沙漠蝗的猖獗发生[J].昆虫知识,2002(05):335-339.

【2】陈永林.我国西藏初次发现沙漠蝗[J].昆虫学报,1982(01):67.

【3】鲁克亮,刘琼芳.广西的蝗神庙与蝗灾[J].贵州民族研究,2006(03):145-152.

user avatar

某环的消息嘛……我反正一直是当做故事会、知音之类的在看的。


500倍!就算那蝗虫是孙猴子身上的毫毛,你把孙悟空拔秃了,再把变出来的孙猴子都拔秃了,它也变不出来这么多啊!


现有3600亿只,500倍,180万亿只。正常健康成年人的头发大概是20万根,孙猴子的毛就算有这个的50倍,那也才1000万根,全变成一模一样的孙猴子再拔光毛,变成蝗虫,也才100万亿个蝗虫。你想想,孙大圣被你拔得X毛都不剩一根,1000万零1一个光秃秃的孙大圣无辜的看着你。

我说老环啊,咱不干这缺德事儿,成不?




问题是孙猴子毛变蝗虫,它biu的一下就成了。这3600亿只蝗虫变180万亿只,那是需要吃东西的啊!


还有这么多东西给它们吃吗?


什么叫“若得不到控制”,好端端一个正规媒体说这种不负责任的话多多少少就有点丢人了。要这么说,若得不到控制,哆啦A梦的铜锣烧还能分分钟毁灭宇宙呢!

蝗灾不可避免的会撞上几个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

1、扎格罗斯山脉。目前伊朗蝗灾也仅限于南部沿海一小片地区,扎格罗斯山脉大部分地区蝗虫影子都没有一个。


2、兴都库什山脉


3、喀喇昆仑山脉


4、喜马拉雅山脉


5、若开山脉


6、撒哈拉沙漠


7、阿拉伯沙漠

这些地方要么就是不毛之地,要么就是皑皑雪山,要么植物种类根本就不是蝗虫能吃的,或者与蝗灾发源地的主要植物不一样。蝗虫是一种虫子,不是机械终结者魔鬼筋肉人,它总得吃东西吧?


这么一大片一大片区域,虫子们难道驾筋斗云飞过去吗?蝗虫是能飞,但是不吃不喝超音速飞过这么大片区域的虫子还真没有。


实际上能够支持蝗虫大量繁殖增长的区域也就只有非洲部分地区,印度,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斯里兰卡。在这些区域中,也只有草原、稀树草原和人类的庄稼田里面有着大量食物,允许铺天盖地的蝗虫存在。因此这次蝗灾哪怕是发展到最不可收拾的程度,也就把这些地方啃光。


当然这也是一场十分可怕的灾难了,但是总数量到不了180万亿只。


以上区域总面积在700万平方公里级别,按照蝗虫数量每平方米最高密度74只计算,总共才容纳得下518万亿只蝗虫。注意,这是在地里不断神奇的冒出食物的情况下才能维持的数量。然而植物不可能长那么快,啃光了就是啃光了,十天半个月是不可能长起来的,这些蝗虫没吃的就只能饿死,实际数量不可能有这么多。


实际上,再顽强、再高产的杂草,在最适合的条件下,也至少要30天以上才能恢复没有被蝗虫啃食之前的生物量。也就是说,哪怕整个大自然和全部人类都费尽心机的去喂养蝗虫,努力去增长蝗虫的数量,这个数字也不得不除以30。


所以我可以100%确认,最终这次蝗灾顶峰的蝗虫总数量,不会超过20万亿只


事实也是如此,1875年,破纪录的洛基山岩蝗灾难,最终顶峰最高蝗虫数也才12.5万亿只。在现代病虫害防治手段作用下,再想达到这个数量不大可能,更不可能真的“增500倍”。


奉劝某些小编不要总是张口就来,总想搞个大新闻;某些主编稍微学点数学地理学,审稿的时候严谨一点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