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20 年了,「能买台式机就买台式机」的时代是不是已经结束了?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探讨。简而言之,我认为 “能买台式机就买台式机”的时代并没有完全结束,但它的绝对优势和普适性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被削弱了,并且面临着更复杂的权衡。

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台式机曾经的“王者地位”和其优势的来源: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台式机之所以是首选,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性能绝对领先: 同等价位下,台式机的CPU、GPU、内存、硬盘等核心硬件的性能往往远超笔记本电脑。这得益于台式机更大的散热空间、更强的供电能力以及更成熟的散热技术,允许更强大的组件长时间稳定运行。
可升级性强: 台式机的主板、显卡、内存、硬盘等部件都可以方便地更换和升级,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逐步提升电脑性能,延长使用寿命。
性价比高: 由于使用了标准化的通用硬件,并且不需要考虑便携性带来的体积、重量和功耗限制,台式机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在同等性能下,台式机的价格通常更具优势。
扩展性好: 台式机通常拥有更多的接口(USB、HDMI、DP等),可以连接更多的外设。机箱内部也有更多的扩展槽位,方便用户添加声卡、网卡、采集卡等。
散热和稳定性: 更大的机箱和更强大的散热系统保证了台式机在高负载下也能保持较低的温度和良好的稳定性,减少了因过热导致的性能下降或死机。
人体工程学和使用体验: 台式机可以搭配独立显示器、键盘和鼠标,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调整屏幕大小、分辨率、刷新率以及键盘鼠标的手感,提供更舒适、更个性化的使用体验。

二、 笔记本电脑的崛起和对台式机市场的冲击:

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近十几年,笔记本电脑的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其优势日益凸显,对台式机的市场地位产生了巨大冲击:

便携性成为核心优势: 这是笔记本电脑最无可替代的优势。对于需要经常移动办公、学习或娱乐的用户来说,笔记本电脑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便利性。
性能的显著提升: 随着CPU、GPU功耗控制技术的进步,以及新型散热技术的应用(如热管、均热板、液金),高性能笔记本电脑的性能已经可以媲美甚至超越一些中低端台式机。例如,移动版RTX 30系和40系显卡,在游戏和专业应用中表现出色。
设计的精进和轻薄化: 笔记本电脑在设计上越来越追求轻薄、时尚、一体化。金属机身、窄边框、高屏占比的设计让笔记本电脑更具吸引力。
集成度的提高: 笔记本电脑将所有核心组件集成在一起,省去了显示器、键盘、鼠标的选购和连接烦恼,开箱即用,也简化了用户的购买决策。
续航能力的改善: 虽然高性能笔记本电脑的续航依然是挑战,但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和低功耗芯片的出现,许多轻薄本的续航已经足够满足一天的基本使用。
性价比的提升: 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笔记本电脑的性能与价格比也在不断提高。虽然顶级的游戏本或移动工作站依然昂贵,但市面上性价比不错的笔记本电脑越来越多。
特殊应用场景的需求: 例如,对于学生党来说,在教室、图书馆需要随时记录笔记和查阅资料,笔记本电脑是必需品。对于需要外出演示的商务人士,笔记本电脑是标配。

三、 “能买台式机就买台式机”的时代是否结束?更细致的分析:

尽管笔记本电脑取得了巨大进步,但“能买台式机就买台式机”的逻辑并非完全失效。更准确地说,这个“时代”的特征发生了变化:

“绝对最优选”的地位受到挑战: 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如果仅仅是为了日常办公、上网、影音娱乐,一台性能不错的轻薄本足以满足需求,而且更加方便。这部分用户群体可能会逐渐倾向于笔记本电脑。
台式机依然是“性能和性价比的首选”:
高端游戏玩家和专业人士: 对于追求极致游戏体验的玩家(高刷新率、高分辨率、光追效果全开),或者从事视频剪辑、3D渲染、AI训练、编程编译等对CPU/GPU性能要求极高的专业用户,台式机依然是性价比和性能释放的王者。同等价位下,台式机的显卡性能通常远超笔记本电脑的同价位显卡。
需要高性能且不移动的用户: 很多家庭用户可能只有一台电脑,主要在家中使用,对便携性没有需求,那么台式机依然是更稳定、更具性价比的选择。
DIY 爱好者和追求个性化用户: 台式机的可玩性在于DIY和个性化定制。用户可以自由选择配件,组装出独一无二的电脑,这满足了一部分用户的兴趣和需求。
笔记本电脑的局限性依然存在:
散热瓶颈: 即便是高端游戏本,其散热能力依然不如同级别的台式机。长时间高负载运行,性能衰减(降频)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升级空间有限: 笔记本电脑的CPU和GPU通常焊死在主板上,内存和硬盘的升级也受到限制。除了部分高端机型支持更换M.2硬盘和内存条,其他大部分部件无法升级。
成本与性能的权衡: 为了实现轻薄和低功耗,笔记本电脑往往会使用功耗更低的移动版CPU和GPU,即使型号相同,其性能释放也通常不如桌面版。同等“绝对性能”下,高性能笔记本电脑的价格会远高于台式机。
维修成本高: 笔记本电脑的集成度高,一旦出现故障,维修难度大,成本也相对较高。

四、 2020年及以后,用户购买决策的复杂化:

到了2020年及以后,用户在购买电脑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加多样和复杂:

核心需求是首要考量:
是否需要便携性? 如果需要经常移动,笔记本电脑是必然选择。
对性能有多高要求? 日常使用、轻度办公,笔记本电脑足矣;重度游戏、专业生产力,台式机有优势。
预算的限制: 同等性能下,台式机通常更便宜。如果预算有限,但对性能有较高要求,台式机是更好的选择。
对使用体验的偏好: 有些用户依然偏爱大屏幕、独立键盘鼠标带来的舒适体验,即使笔记本电脑已经可以满足性能需求。
新兴趋势的融合:
全能本/高性能轻薄本: 一些笔记本电脑在轻薄设计的同时,也提供了不错的性能和扩展性,模糊了传统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的界限。
迷你主机 (Mini PC): 类似迷你主机这样的产品,提供了接近台式机的性能,但体积更小巧,也部分填补了台式机和笔记本之间的空白。
云电脑和远程桌面: 对于某些特定场景,可以通过云服务获得高性能计算能力,进一步降低了本地硬件的门槛。

五、 结论:

2020年,“能买台式机就买台式机”的时代并没有绝对结束,但它的绝对统治地位已经不再。

台式机依然是追求极致性能、最佳性价比、强大可升级性和深度定制化用户的首选。 对于游戏玩家、专业设计师、工程师、视频编辑等群体,台式机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工具。
笔记本电脑以其无可比拟的便携性,满足了更广泛的移动办公和学习需求,成为越来越多用户的日常主力机型。
用户购买电脑的决策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 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性能、便携性、预算、使用场景、扩展性等)进行综合权衡,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品形态。

可以说,现在是“需要哪种电脑就买哪种电脑,不再是简单的‘能买台式机就买台式机’”。 用户对电脑的需求更加细分,而相应的电脑产品线也更加丰富,以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选择。台式机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优势,只是它的适用范围相对于笔记本电脑来说,变得更加聚焦和专业化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应该是个电脑小白问出来的话吧。

先不谈台式机更大的屏幕和更好的升级型带来的便利性,就说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发热,就决定了笔记本跟台式机远远不是一个量级的东西。

大多数笔记本为什么只能用U系列处理器?就是因为笔记本扛不住高功率的处理器。一般来说,笔记本的处理器最高功率也就是35W左右。再高的话,或许机器是可以扛得住的,但是人扛不住。笔记本C面50多度的温度,你的手能放在上面多长时间?一般人半个小时也就疯了吧。

但是台式机键盘跟主机是分离的,台式机的CPU功率就算到65W或者更高,只要散热系统能抗住,根本不影响你的使用体验。

更不用说现在的笔记本升级起来到底有多困难。

user avatar

是什么让你有这种同配置下台式机对于笔记本没有价格优势的错觉?是什么让你觉得笔记本的1660ti就是台式机的那块1660ti?

台式机你选的都是大牌,性能第一梯队的配件,来跟神船oem用的不知道什么配件比?你确定神船这个配置能给你上970evo?

说完配置,我们来说说性能释放,一台笔记本,由于散热和功耗的限制,性能释放很有限,同样的性能,6000元的配置估计也就只能跟3000-4000元的台式机配置打,甚至如果部分散热做得不好的笔记本,连这个价位的台式机都打不过。台式机上同一代的I7绝对强于I5,笔记本上如果散热没做好,性能释放没处理好,I7长期过热降频,甚至都不如i5。

user avatar

绝对不是。恰恰相反,我认为是笔记本存在的价值越来越小了。

笔记本除了便携,一无是处。

二十年前,台式机的显示器15寸,笔记本的显示器14寸。
二十年后,台式机的显示器27-34寸,笔记本的显示器11-17寸。

二十年前,可以因为笔记本跟台式机性能相差不大而选择笔记本,二十年后,显示器尺寸的增加已经使得笔记本完全跟台式机不是一个生态位了。

--

首先我们看价格,记住这一篇说的是价格,不是性能。

来看看几个 CPU 的 PassMark 跑分吧:

  • 10代i7低压:i7 1065G7,单核跑分2525,多核跑分 10518
  • 8代i7低压:i7 8565U,单核跑分2319,多核跑分 8755
  • 4代i7桌面:i7 4790K,单核跑分2529,多核跑分 11165

所以我们看到,10代笔记本平台的性能仅仅只是跟4代台式机平台相当,8代笔记本平台的性能比4代台式机有明显差距。虽然笔记本因为散热的因素,往往并不能长时间维持跑分软件所测试出的性能,不过我们就且让笔记本一回合,就假定笔记本性能没水分。

然后,我们大概需要多少钱能够组建一套4代台式机平台呢?

1000-2000元而已。具体价格自己上淘宝搜就好。

预防钢筋:每个评测都有局限性,你可以质疑 PassMark A 粉 I 黑或者 I 粉 A 黑,但对于同样都是 Intel i7 平台 CPU 的评测,你没法说它有什么不公平的地方。

为什么用 4 代台式机平台举例子?因为 4 代台式机平台在二手比较活跃,很容易淘得到,而且 4 代主板 H97/Z97 平台原生支持 M2NVME,B85可以改BIOS支持M2NVME。

以上就是价格。攒一套笔记本级别性能的台式机,我们只需要用六年前的二手货就够了,就够了,就够了。

--

然后再来说体验:显示器是电脑最主要的输出设备,键盘则是最主要的输入设备。而对于最重要的这两个设备,笔记本跟台式机的差距实在太大太大。

台式机现在主流一般用24-34寸,而笔记本一般是12-17寸。两者的屏幕对角线大约呈2倍关系。简单数学知识可知,两者的实际可视面积是4倍关系。

可视面积4倍的差距,如果有人能睁着眼睛说没差别或者差别不大,这就真不明白究竟是蠢还是坏了

如果还没有明白4倍面积差距意味着什么,我提示一下:现在主流的手机屏幕是6.5寸,跟13寸笔记本比起来,也是4倍面积关系。换句话说:笔记本屏幕是手机屏幕4倍,而台式机屏幕是笔记本屏幕4倍。

所以,我很是惊讶于:办公人员就不要眼睛,996福报就不要眼睛,搬砖狗设计狗就可以不顾眼睛,的观点。。。四分之一尺寸的屏幕更废眼睛这个客观事实,真的没有人知道

--

至于键盘:全尺寸全键位,全行程,优秀的回弹手感,当你习惯了这些,笔记本还能用?

给自己买个机械键盘(新玩家可以考虑红轴或者茶轴入门,有一定经验的可以考虑黑轴或者青轴入门),然后体验一下?

--

我们再来考虑一下,一体机,ITX等便携性更高的台式机,为什么一直都没能成为主流?

因为便携性并非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重要,大屏幕大键盘才是台式机的核心

当你需要大屏幕大键盘的时候,台式机的机身很便携并不算明显优势。当你不需要大屏幕大键盘的时候,笔记本又确实比台式机都强,所以一体机跟ITX之类的缩小机箱的行为并不能成为台式机主流。

--

最后,为什么我说笔记本存在的价值正在变小?

因为笔记本在便携方面的功能,很大程度上被手机替代了。而台式机在生产方面的作用,没法被手机替代。

或者换句话说:笔记本的市场会受到手机的一定程度影响,但台式机几乎不会。

如果我不需要大屏,那么这件事情往往用手机就能做了。如果我需要一个大屏,那么台式机一定比笔记本方便。

user avatar

知乎上不少问题都源自于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我们倾向于将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外推,认为他人(对电脑)的看法和自己一样。

没毕业的时候,我和题主的想法类似,觉得游戏本在性能上秒杀轻薄本,便携性又秒杀台式机,买一台游戏本的价格也远远低于台式机+轻薄本组合,大家肯定都爱用游戏本。

但工作后,我对游戏本的看法完全反过来了:使用体验比不过台式机,便携性又比不过轻薄本,买两台电脑钱也不算多,干嘛死磕游戏本让自己受罪。

工作后钱包厚实了不少,但是闲暇时间却少了很多,因此基本上不会考虑神舟这类性价比高但不太稳定的品牌。并且出差的时候,背包里每多1kg重量都是对肩膀的折磨,恨不得只带个平板出门,遑论厚重的游戏本了。在这种情况下,台式机+轻薄本的使用体验远远强于游戏本。

由于钱包和宿舍场地的限制,很多学生确实对游戏本情有独钟。但即使在学生群体中,也有很多对性能不敏感的用户(例如很多女生)会去买轻薄本。并且学生只占消费人群的一小部分。实际上, 目前在京东上销量前十的笔记本中,只有三款是传统意义上的游戏本。

推己及人是一种很容易出现的认知偏差,很多时候只有当自己的身份发生转变时,才能改变自己看问题的视角。

user avatar

看需求。

如果有便携、续航的需求,笔记本是正确选择。

如果只考虑性能,台式机是正道。

user avatar

用不惯笔记本。长时间使用累,屏幕高度太低,感觉容易得颈椎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