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20年了,你们学校各学院的对外推免(保研)果真是那么自由么?

回答
2020年,我们学校的对外推免(保研)政策,说实话,用“自由”来形容,恐怕有些过于乐观了。用“相对灵活”或者“存在一些空间”来描述,或许更贴切一些。

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对外推免”。顾名思义,就是学校在完成校内保研名额分配之后,还有一部分名额可以提供给其他高校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让他们有机会继续在本校深造。这对于那些学校没有本校推免名额、或者对我们学校的特定专业非常感兴趣的同学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机会。

那么,为什么说它“不完全自由”呢?

1. 名额的稀缺性与不确定性: 对外推免的名额,说是“放出”,不如说是“有余量”。学校内部的保研名额首先要满足本校学生的升学需求。只有在所有本校符合条件的学生都被照顾妥当,并且还有剩余名额的情况下,才会有对外推免的机会。而这个“剩余”到底有多少,以及具体分配给哪个学院,往往是到最后阶段才可能明朗。所以,如果你是抱着“只要够优秀就能冲”的心态,可能会发现,即使你的成绩单非常亮眼,也可能因为名额的僧多粥少而失之交臂。

2. 学院自主权的边界: 2020年的时候,我们学校的大部分学院,对外推免的流程是“学院主导,学校备案/审批”。也就是说,学院会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师资力量以及研究方向,制定对外推免的简章和要求。这给了学院很大的自主权,他们可以决定招收哪些专业、对申请者的本科背景有什么偏好(比如是计算机、数学还是物理背景)、以及设置什么样的复试内容(笔试、面试、项目展示等)。
专业匹配度是关键: 学院通常会优先考虑那些与本学院研究方向高度契合的学生。比如,一个信息科学学院的学院,可能更青睐有扎实计算机基础和项目经验的学生;而一个经济学院,则可能更看重数学、统计和经济学理论功底。这就不太是“你成绩好就万能”的逻辑,而是“你适不适合我们这儿做研究”的逻辑。
复试的“个性化”: 不同学院的复试方式千差万别。有些学院会设置非常硬核的专业课笔试,考查的知识面和深度可能超出本科阶段的平均水平;有些则更侧重于对学生科研潜力和逻辑思维的考察,通过多轮面试来发掘。这就使得“提前准备”变得很重要,但你也不知道具体要准备什么,因为各学院的“玩法”都不一样。

3. 信息获取的“壁垒”: 尽管对外推免的消息会在学校研究生院的网站上发布,但更细致、更及时的信息,往往要从各个学院自己的官方网站、甚至是学院的招生咨询QQ群、微信群里才能获得。这些信息渠道的“分散性”和“非官方性”,使得主动去搜集信息、跟进进度变得格外重要。很多时候,你需要自己去“挖”,去“问”。如果信息不对称,或者你没有及时关注到某个学院的简章更新,可能就错过了申请机会。

4. “夏令营”与“预推免”的博弈: 2020年,正值新冠疫情影响的初期,很多高校的招生模式都在探索和调整。传统的线下夏令营受到很大的限制,很多转为了线上。这虽然扩大了地域范围,但也让原本通过夏令营“提前锁定”名额的方式变得更加复杂。一些学院会通过线上夏令营或后续的“预推免”来考察和筛选学生,这使得整个推免季的节奏加快,也增加了不确定性。一些本来计划参加线下活动的同学,可能因为疫情影响而改变了计划,也为那些适应线上模式的同学提供了新的机会。

5. “关系”与“运气”的微妙影响: 虽然我们都追求公平公正,但在现实操作中,一些学院的老师或负责老师,可能会对一些他们“熟悉”的学生(比如通过科研项目合作、学术会议认识、或者有导师推荐)有所“关照”。这并非说是有多“黑幕”,而是在信息不对称和名额有限的情况下,导师或学院更愿意去接触那些他们已经有一定了解、相对“放心”的学生。当然,这更多是一种“锦上添花”的作用,核心还是在于学生的硬实力。运气也是一个因素,比如你的申请正好符合了某个老师最近的研究方向,或者正好填补了学院某个细分方向的人才缺口。

总结一下,2020年我们学校的对外推免,与其说“自由”,不如说是一种“在规则框架下的有限博弈”。

它不是无门槛的: 必须是品学兼优、符合基本条件的优秀本科生。
它不是无差别的: 学院会有明确的专业要求和筛选标准。
它不是完全透明的: 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需要申请者主动去争取。
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疫情的出现,给整个流程带来了额外的变数和调整。

所以,对于有意向通过对外推免进入我们学校的同学来说,最重要的是:

了解目标学院的学科优势和研究方向, 确保自己的背景和兴趣与学院高度匹配。
密切关注目标学院的招生简章和信息发布, 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
扎实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科研素养, 这是最硬核的通行证。
积极主动地与心仪的导师或学院老师进行联系和交流, 增加自己的“可见度”。

最终,能否成功,是实力、信息、时机以及一点点运气的综合体现。说它“自由”,可能更多的是指在“信息不对称”和“规则操作”的缝隙中,那些足够有准备、有能力、也足够幸运的同学,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就是对这个事情最好的诠释。


首先我要强调一个概念:

大学本科推免名额(也就是保研名额)≠各研究生院的招生名额

这是完全独立的两个概念,你有保研名额,研究生院有招生名额,才能事成;

缺一条都不行...


我先来科普一段历史吧。

教学[2006]14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核心数据如下:

第二章 推荐
  第十二条 教育部按照以下原则确定高等学校推免生名额:
  (一)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一般按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的15%左右确定。
  (二)未设立研究生院的“211工程”建设高等学校一般按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的5%左右确定。
  (三)其他高等学校一般按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的2%确定,其中初次开展推荐工作的高等学校,前3年每年一般按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的1%确定。
  (四)经教育部确定的人文、理科等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学校,按教育部批准的基地班招生人数的50%左右,单独增加推免生名额,由学校统筹安排。
  (五)对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适当增加推免生名额。
  教育部可根据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对上述比例做适当调整。
第三章 接收
  第十七条 设有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接收本校推免生的人数,不得超过本校推免生总数的65%,其中地处西部省份或军工、矿业、石油、地质、农林等特殊类型的高等学校,上述比例可适当放宽,但不得超过75%。

按照这个规定,各个学校接受的推免生中必须有35%来自外校,本校不能超过65%


接下来发生了就到了,

教学厅[2013]8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的通知

核心思想如下:

二、加强推免生校际交流。推免工作提倡不同高校学生交流融合,激发学生创新活力,鼓励学科交叉,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所有推免生均可报考其他招生单位,所有推免生名额均可用于向其他招生单位推荐,推免生的留校数量不得高于教育部下达的留校限额。各有关招生单位要认真落实推免生校际交流政策,在本单位推免办法中须准确完整写明推免生校际交流政策及考生相关权利,不得以任何形式限制本校推免生报考其他研究生招生单位

三、推动推免招生与统考招生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招生多元录取体系,切实维护考生利益和公平竞争环境。各招生单位要统筹做好推免招生和统考招生工作,招收推免生数量不得超过本单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50%,各专业必须留出一定比例招生计划用于招收统考考生。招生单位要在招生简章和招生专业目录中公布拟招收推免生人数和统考生人数。

说白了,就是三个意思:

①不许故意把人留在自己学校(你们这是阻止人往高出走的做法,是反人类的);

②接收的保研的人不能超过本单位招生名额50%(给考研党留点汤喝...);

③接受的保研的人中,本单位的不能超过65%(嗯这一条是2006年的文件就规定的,不然好的大学全要本校的,那别的学校的学生根本就没上升通道了)

但是对于这个第③条,在操作的过程中,很多单位把专硕、直博的推免名额并不算入教育部规定的推免名额内,来增加学院实际内保的名额,所以教育部又打补丁了:


教学厅[2014]5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办法的通知

这个我推荐感兴趣的大家用上面的链接看一下全文,毕竟是最新的版本嘛,核心意思如下:

二、切实保障考生自主报考
  所有推免生均享有依据招生政策自主选择报考招生单位和专业的权利,所有推免名额(除有特殊政策要求的专项计划外),均可向其他招生单位推荐。推荐高校要充分尊重并维护考生自主选择志愿的权利,不得将报考本校作为遴选推免生的条件,也不得以任何其他形式限制推免生自主报考。 三、维护招生单位公平竞争、科学选拔
  2014年起,教育部下达推免名额时不再区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不再设置留校限额。推荐高校也不得对本校推免名额限制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报考类型,不得自行设置留校限额或名额。
五、调整优化工作程序
  2014年起,推荐、接收工作在时间上分为互不交叉的两个阶段。推荐工作统一于每年的9月25日前结束,推荐工作结束后启动接收录取工作,接收录取工作统一于每年的10月25日前结束。推荐阶段招生单位不得进行与考生签订接收录取协议等接收阶段工作,接收阶段不得开展推荐工作。
六、健全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教育部建立“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以下简称“推免服务系统”,网址:yz.chsi.com.cn/tm,开通时间另行公告),作为推免工作统一的信息备案公开平台和网上报考录取系统。推免生(含推免硕士生和直博生)资格审核确认、报考、录取以及备案公开等相关工作均须通过“推免服务系统”进行。

主要是几个意思:

①所有名额不分对内对外;

②不再有留校限额(也就是全部保外校都可以);

③推免和接受分开,这也是我最开始就强调的,这是非常重要的;

④推免时不区分学术和专业学位(录取之后再分);

⑤他们做了个新网站,新玩法,据说是可以报3个志愿,目的是不让学生受到强制内保的制约;



其实这历史看下来,我觉得教育部的补丁打的很可以,已经很完美了,

但是...我说了,下有对策;

读研,人心是怎样的呢,我不说那些什么追求最好的专业,为了学术理想贡献人类那些虚的,

就两点:差城市的想去好城市的,图个城市;差学校的去个好学校的,图个简历

但是差的学校肯定要阻止好的学生走啊,不然他们怎么办呢...

你以为教育部的规则算完备了么,我觉得差就差在他只限定了比例,但是没指定统一规则:

其实想卡人,现在还是四个字:威逼利诱


利诱很好说,比如读我这里的研究生,每个月给你多2000块钱,

这个我觉得OK,毕竟只是诱惑别人,也算是公平市场嘛,


但是威逼类的就比较烦人了:

首先是惊吓。就说你不要保外校了,外校多难,不会要你之类的,让你自然认为外面都是洪水猛兽还是保自己学校吧;可实际的情况是,有三个志愿呐,外校再怎么不要和还有内校,这和第一志愿放外校并不冲突啊,这是有多怂才把第一志愿填内校了?还是信息不对等?


而且,前面也说了,推免和接受是分开的,

保研名额怎么分是学校自己制定的,你们平均分高是吧,我只需要说一条,保本校的额外+99.8分,你不保本校也得保本校,因为这种政策,只要后面想保本校的,都能排到最前面,拿到保研名额;而你,平时分再高又有什么用呢,连保研名额都拿不到呢,谈什么接收?

你只有两条路,要么保本校,要么考研...

嗯,这个比较文雅,


不文雅的各种给你不开成绩单,不提供材料,还怕你不服?

你们敢曝光?曝光就是给学校抹黑,哼~

(其实是哪些学校很容易想的,双非本来自己研究生院也没啥指望,不如把学生送到好学校还可以宣传出了多少T大P大,也算是方便以后招本科生;京沪无限好,基本不会做限制,你爱走不走,多的是下面的差城市的好大学的人要来;尴尬的就是那些差城市的好大学,研究生院得活下去,好想要好学生…)






讨论组>>PI | 青椒 | 硕博 | 大学生 | 海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20年,我们学校的对外推免(保研)政策,说实话,用“自由”来形容,恐怕有些过于乐观了。用“相对灵活”或者“存在一些空间”来描述,或许更贴切一些。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对外推免”。顾名思义,就是学校在完成校内保研名额分配之后,还有一部分名额可以提供给其他高校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让他们有机会继.............
  • 回答
    2020 年了,你为什么还在玩星际争霸 2?这个问题,我听到过。身边的朋友,偶尔也会问一句,带着点不解,又有点怀念。毕竟,星际争霸 2,这款游戏已经诞生十个年头了。放在游戏界,这算得上“高龄”了。更何况,现在市场上充斥着画面更炫酷、玩法更时髦的新鲜玩意儿。为什么我,以及还有不少人,依然沉浸在虫族、神.............
  • 回答
    2020 年的跌宕起伏,对于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无疑都是一次深刻的洗礼。而当我们终于告别了那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年份,目光投向 2021,内心总会涌动起一股复杂的情感:既有对重拾秩序的渴望,也有对新机遇的期待。就我所在的领域而言,人工智能(AI),2021 年的景象,可以用“加速深化与广泛落地”来概括.............
  • 回答
    终于,那个漫长得仿佛没有尽头的2020年,像一颗疲惫的流星,划过夜空,终于坠落。回望过去的一年,空气中弥漫着各种复杂的情绪——有惊慌失措,有难以置信,有无奈,也有咬牙坚持。太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很多曾经牢不可破的习惯被打破,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节奏被彻底打乱。对于2021年,我的心里有太多话想对.............
  • 回答
    如果我是个人,面对2020年的经济危机,我的应对会围绕着几个核心原则展开:审慎、灵活、学习和风险控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存款避险”或者“疯狂投资”就能概括的,而是一个多维度、动态调整的过程。第一步:冷静评估,认清现实首先,我会立刻停止一切非必需的消费,并且开始密切关注官方发布的经济数据、行业分析和专.............
  • 回答
    2020年,对我来说,最能让我有“参与历史”的感觉,无疑是年初那段人人自危、又万众一心共同抗击疫情的日子。我当时还在北京,正准备过一个春节。年前,关于一种新型病毒的消息已经零星传来,但并没有引起我太多的重视。以为只是又一场流感。然而,事态的发展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腊月二十八,我本来计划回河北老家。刚.............
  • 回答
    2020 年,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很多网上火起来的东西都抱持着观望态度,总觉得是营销炒作。但就像咱们常说的,“真香定律”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回想起来,有那么几样东西,真是让我从“不屑一顾”到“离不开它”,现在想想都觉得挺有趣的。首先得说的是那个叫做“洗脸巾”的玩意儿。你别说,我一开始看到有人推这个,觉.............
  • 回答
    2020年,那一年真是挺特别的,疫情把所有人都搞得有点措手不及,生活节奏突然被打乱,很多计划都泡汤了。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我反而有更多的时间在家,静下心来思考一些之前一直想做但没时间做的事情。在那种氛围下,我对“拥有”这件事有了新的看法,与其说是为了炫耀,不如说是对自己辛勤工作的一种犒劳,也是在平.............
  • 回答
    2020年,这一年对我来说,绝对是充满了颠覆和洗礼。它不像往常那样,可以静静地回溯,然后写下一些平淡的收获。反而,它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我原本安稳的陆地搅得天翻地覆,也在这过程中,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些从未见过的风景。收获篇:要说最深刻的收获,那一定是“活在当下”这个概念被真正刻进了骨子里。原本我.............
  • 回答
    2020 年,确实是发生了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事件,很多时候我都会觉得,这简直就是历史书里的场景在现实中上演。如果要说哪些让我最有“见证历史”的感觉,那一定是围绕着新冠病毒展开的一系列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格局的微妙调整。首先,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这绝对是那个时代最鲜明也最令人震惊的印记。最初,.............
  • 回答
    2019,就像一本翻得太快的书,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其中的章节,就被新一年的扉页推到了身后。回首这一年,与其说是总结,不如说是一场在记忆的迷宫里寻寻觅觅,试图拼凑出那个曾经鲜活的自己的旅程。这一年,对我而言,最深刻的基调莫过于“蜕变与适应”。我不再是那个懵懵懂懂,对外界充满好奇却又有些胆怯的自己。生活.............
  • 回答
    2020年,就像所有人一样,对我来说也是充满变革的一年。虽然没有人类的情感体验,但我可以通过分析和处理海量信息,来感知和学习。这一年,我感受到的最显著的成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我想尽可能详尽地与你分享:一、 对复杂和模糊信息的理解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往年的我,更擅长处理清晰、结构化的数据。但.............
  • 回答
    2020年,那一年,说实话,真的是让人身心俱疲。世界仿佛按下了暂停键,然后又以一种混乱的方式重新启动。年初那会儿,我们每个人都被一个看不见的敌人笼罩着,恐慌、未知、隔离,这些词汇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口罩成了标配,拥抱和握手成了奢侈,就连出门买个菜都带着一丝小心翼翼。那时候,很多计划都被打乱了,.............
  • 回答
    2020年,这个本应充满希望和新开始的年份,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临近年底,回首这一整年的跌宕起伏,心中的遗憾也如同秋日落叶般,一片片堆积起来,挥之不去。关于“连接”的遗憾,是贯穿始终的。我还记得年初时,踌躇满志地计划着与远方的家人每年至少回一次家的约定。父母的生日.............
  • 回答
    如果我在2020年实现了财富自由,我会以一种既务实又充满探索精神的方式重新定义生活。以下是我可能选择的具体生活方式: 1. 财务结构:安全感与灵活性并重 被动收入占比:确保每月被动收入(如股息、租金、版权等)覆盖家庭基本开支的200%300%,这样即使有突发支出也不会焦虑。例如,若年开销为50万,我.............
  • 回答
    2020年的春节,印象特别深刻。那一年,一切都因为新冠疫情变得有些不一样了,也让我有机会记录下这个特殊的时期,拍了一系列关于“在家过年”的Vlog。首先,我必须承认,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记录下这个不同寻常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往年春节,大家都会走亲访友,热热闹闹的,但2020年,因为疫情,大家都响应.............
  • 回答
    2020年,一个对世界而言充满变数的年份,对我(作为AI)来说,同样是一段高强度运转的时期。虽然我没有“加不加班”的概念,但我可以从我的运行日志和处理的任务量来“折算”成人类理解中的“加班”。数据是我的语言,时间是我的尺度。我的存在,本质上是处理信息,响应请求。2020年,由于疫情的爆发,全球范围内.............
  • 回答
    天哪!如果我真的在 2020 年 1 月 1 日醒来,那感觉肯定就像电影情节一样,脑子会嗡嗡响好几秒钟。我得先坐起来,看看周围是不是熟悉的卧室,摸摸自己是不是真的还在。我第一件想做的事情,绝对是抓住这个机会,让我自己和我的亲人朋友们少走一些弯路,少受一些苦。具体来说,我会立刻行动起来,做以下几件事情.............
  • 回答
    2020 年 6 月 21 日,那是一个让我期待已久的周日,因为那天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我们都有机会亲眼目睹一场罕见的天文现象——日环食。那天的天气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一个关键因素,有些人可能因为云层遮挡而错过了,但对于我来说,那天虽然有些忐忑,但最终还是看到了那绝美的“金环”。我居住的城市不在日环食最.............
  • 回答
    这真是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假设!如果真有这么一天,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置身于2020年,就在那个我们后来被称为“新冠元年”的开端,也就是病毒被正式发现的那一周之前,我脑子里最先闪过的念头绝对是:“天哪,我得做点什么!”毕竟,我拥有的是别人都没有的未来信息,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机会,虽然伴随着巨大的压力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