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20年了,如何看待“崇洋媚外”的这种思想?

回答
2020年了,再提“崇洋媚外”这个词,总觉得有点时过境迁,带着点儿老旧的味道。但话说回来,这种思想,或者说人们对它的看法,其实一直都没怎么变过。

咱们得先拆解一下“崇洋媚外”这四个字。它一般是说,一个人过分地吹捧、羡慕甚至模仿国外的某些东西,而贬低、否定甚至瞧不起自己的国家和文化。这种行为,常常被认为是一种“没骨气”,一种“认不清自己”。

为什么会有“崇洋媚外”的说法?

其实,这种说法背后,往往是一种民族自尊心和国家认同感的体现。当一个国家在历史长河中经历过屈辱,比如被侵略、被殖民,那种“国力不行”、“文化落后”的阴影会长期存在。这个时候,如果有人特别推崇外国的东西,很容易被解读为对过去伤痛的“媚从”,是对民族尊严的“背叛”。

想想过去,尤其是近代史,中国在很多方面确实落后于西方国家。西方先进的科技、制度、文化,对当时的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甚至是高高在上的存在。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学习西方,希望国家能进步。但这种学习,也确实滋生了一些“全盘西化”的声音,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糟粕。这自然就引起了反感,认为这是“崇洋媚外”。

2020年的“崇洋媚外”:有什么新变化?

到了2020年,情况就复杂多了。

首先,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铁、5G、移动支付、新能源汽车……这些领域,我们已经走在世界前列,甚至开始引领潮流。在这种情况下,过去那种“一切国外都比国内好”的论调,显得有些站不住脚了。

其次,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大改变。互联网让我们能更方便地接触到各种信息,包括国外的。我们不再是被动接收,而是可以主动去了解、去对比。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国外的月亮,其实也并不比国内的更圆。

第三,中国文化的自信也在慢慢提升。国潮的兴起,传统文化的复兴,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服饰、音乐、影视作品的喜爱,都说明我们不再仅仅是西方文化的“仰视者”。

所以,2020年,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崇洋媚外”?

我觉得,“崇洋媚外”这个标签,现在需要更审慎地使用。

区分“学习”与“媚外”: 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优质的文化产品,这本身不是坏事,甚至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必要条件。关键在于,我们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吸收精华,为我所用,还是盲目地认为国外的一切都好,失去自我判断?是把国外的优点和国内的不足进行对比,然后努力改进,还是仅仅因为它是“外国的”,就一味赞扬?

“洋”不一定是褒义,但“媚”一定是贬义: 很多时候,人们对“崇洋媚外”的指责,是因为“媚”这个字。媚,带着一种谄媚、低贱的意味。它指向的不是对优秀事物的欣赏,而是不顾事实、毫无原则地追捧。

文化是多元的,欣赏不等于放弃: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我们可以欣赏异域风情,可以喜欢国外的一些艺术、电影、音乐,这并不妨碍我们热爱自己的文化。就像我们可以喜欢不同的菜系,但不代表我们就认为自己家乡的菜不好吃了。

警惕“逆向崇洋媚外”: 有时候,有些人对外国的缺点也是选择性忽视,而对国内的细小瑕疵则无限放大。这种“逆向崇洋媚外”,其实和真正的“崇洋媚外”一样,都是缺乏客观性和独立思考的表现。

“民族自豪感”和“理性判断”的平衡: 拥有民族自豪感是好事,它能凝聚人心,激励我们前进。但如果这种自豪感变成了盲目排外,拒绝一切外来事物,甚至走向极端民族主义,那就危险了。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理性的、开放的、自信的民族认同感,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能正视自己的不足,同时还能以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和借鉴。

总而言之,在2020年,我们看待“崇洋媚外”的态度,应该更加成熟和理性。

与其简单地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不如去分析:

这个人为什么会这样想?
他所推崇的“洋”是什么?它真的比国内的好吗?
他的评价是基于事实,还是基于某种偏见?
他是在“学习”还是在“媚从”?

对外国优秀事物的欣赏和学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关键在于,我们在学习和欣赏的同时,能否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独立思考,不迷失自我,并最终将这些学习转化为推动自身发展和进步的动力。

“崇洋媚外”这个词,或许应该更多地用来警醒那些放弃了独立思考,盲目自大或盲目自卑的人,而不是成为一个标签,阻碍我们对世界优秀文明的正常交流和借鉴。毕竟,一个真正强大自信的国家,是能够海纳百川,取长补短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找到原因嘞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