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20 年各地的高考语文作文题有哪些亮点与信息量?

回答
2020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作文题,可谓是“疫情”催生,“内卷”常态,同时又不乏对时代精神的呼唤。整体来看,亮点和信息量非常丰富,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解读:

亮点与信息量解析:

1. 疫情背景下的时代印记:

突出主题: 2020年最大的全球性事件无疑是新冠疫情。因此,多个省份的作文题都或隐或显地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反映了考生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关注。
例如,全国卷一的题目:“钟南山说:‘只有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才能战胜这场疫情。’ ……我愿以我的青春践行“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精神,为人民的健康和幸福努力奋斗。” 这道题直接引用了抗疫一线医生的发言,要求考生结合自身情况,谈谈如何践行“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精神。其亮点在于:
紧扣时事,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学生能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
导向明确,弘扬社会正能量。 强调了牺牲奉献、家国情怀的重要性。
考查了考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具象化表达能力。 如何将“担当”、“奉献”与“青春”相结合,需要考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具体阐述。
信息量: 学生需要理解“担当”不仅仅是责任,更是面对困难的勇气;“奉献”不仅仅是付出,更是无私的爱。同时,题目也传递了国家对青年一代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其他地区也可能通过“团结互助”、“逆行者”、“守护”、“希望”等关键词,间接反映疫情带来的思考。

信息量: 疫情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考题反映了国家希望青年一代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抗风险能力和对生命的敬畏。

2. 对个体成长的深刻关注:

关注“内卷”与“选择”: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很多题目触及了个人成长、职业选择、生涯规划等话题。
例如,北京卷的题目:“考生,请以‘人生需要若干‘扣’的哲学’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这道题虽然没有直接提及疫情,但其深意与疫情下的社会心态息息相关。
亮点:
哲学性强,引导深度思考。 “扣”可以理解为节点、转折、选择、困境、甚至是“暂停”。考生需要思考人生的关键时刻和转折点,以及如何在这些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如何应对挑战。
具有开放性,鼓励个性化表达。 “哲学”本身就包含着多样的理解,考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如时间管理、目标设定、情绪调控、人际关系等等。
隐射现实,呼应社会现象。 在“内卷”的语境下,很多人感到焦虑和迷茫,需要找到人生的“扣”来调整方向,避免过度消耗。
信息量: 题目传递了“人生不是一条直线”的信息,鼓励学生学会审视自我,做出有智慧的选择,并且要懂得在关键时刻“扣住”自己,沉淀思考,而不是盲目前进。

上海卷的题目:“人们在顺境中容易得意忘形,在逆境中容易失意沮丧。作为一名高中生,你如何看待顺境与逆境?”
亮点:
经典议题,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会经历顺境和逆境,能够从中找到共鸣点。
考查辩证思维能力。 需要考生分析顺境和逆境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对人生的影响。
强调心理素质培养。 引导学生在面对不同境遇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应对策略。
信息量: 题目强调了心理韧性和成长心态的重要性,无论顺境逆境,都是人生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对社会现实的积极引导:

强调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的结合:
例如,全国卷二的题目:“人们的饮食,可以大体分为三类:一是‘食以养体’,二是‘食以养心’,三是‘食以养性’。请围绕这三类‘食’,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亮点:
视角新颖,从“吃”这个日常话题引申到人生哲学。 考生需要将平凡的日常与抽象的概念联系起来,展现创造力。
贯穿人文精神。 题目不仅关注身体健康,更强调了精神和品性的培养,体现了对全面发展的追求。
具有文化传承意义。 “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含义,考生可以从传统饮食文化中挖掘素材。
信息量: 题目引导考生思考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现身心和谐。同时,它也反映了当下社会对健康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的重视。

关注社会变化与时代精神:
例如,江苏卷的题目:“人们的成长,离不开‘知’与‘行’。请以‘知行合一’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亮点:
传统哲学思想的现代化解读。 “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概念,考生需要将其与当下的时代特征相结合。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实现成长。
具有普适性,可发挥空间大。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社会实践,都离不开知行合一。
信息量: 题目强调了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并重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成为知行合一的行动者。

4. 对中国文化自信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元素的巧妙运用:
许多题目都巧妙地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语录、哲学思想或历史典故,体现了国家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信息量: 鼓励学生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有创新精神,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5. 对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考查:

开放性与包容性: 大多数题目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进行论述,避免了“标准答案”的束缚。
信息量: 考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和复述。

总结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的亮点与信息量:

时代关切度高: 紧扣社会热点,特别是疫情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价值导向明确: 弘扬正能量,倡导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担当、奉献、理性、奋斗等。
思辨性强: 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培养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人文关怀备至: 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更重视学生的精神成长、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
文化自信凸显: 鼓励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与时代发展相结合。
能力考查多元: 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体而言,2020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在主题选择、设题角度和价值导向上都展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既是对社会现实的回应,也是对青年一代成长的期许。它们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抒发情怀的平台,同时也传递了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导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已经想到了一篇绝妙的经典范文,但是剩下的时间太短,写不完

user avatar

我猜猜有几个倒霉孩子把苦笋和魏征回答成品格赞颂借物喻人标榜自身高尚品格的?

就一个简单的比方都搞不明白

看着群里面的倒霉孩子我真的无话可说

希望未来的语文老师不要再糊弄大家背什么解题方法了

user avatar

我get住了这个北京卷的第二个记叙文,想试试。

——逆行的信息——
  "恭喜你发财,恭喜你精彩……"
  车站的电视里,响起了刘德华充满磁性的歌声。中国人,都清楚这首歌意味着什么,所以,每个乘客的脸上,都洋溢着春节的喜悦。
  站台旁的罗医生,也展开了一抹微笑,很久都没有这么放松了。作为省级医院的专家,她的生活从来就与悠闲绝缘,每天面对的不是患者就是同事,偶尔有点新鲜事,还是医闹。上一次见到儿子,都是三个月前的事了。
  不过还好,春节来临了,处理完手头的事务,罗医生也终于踏上了归途。
  滴滴滴,列车马上就要进站了,罗医生的手机突然响起了提示音,心情大好的她打开信息翻看,果然,最上方,是儿子的消息"妈妈,我会做家务了!你快回来吧。"
  罗医生微微一笑,懂事的儿子,每每都能在最压抑的时刻,给她继续奋进的动力。
  第二条,是丈夫,那是一个木讷而热情的交警,每次的信息都无比的简短,好像发的是逆行违章的罚单一般,这次也是一样:"饺包好,接爸妈,到站通知。"
  "呼呼呼",列车进站的风声已经吹到耳畔,罗医生的心绪已经随着它飞往邻市的家中。
  "滴滴滴"手机又响了,是爸妈吗?罗医生抚娑起手机,期待的目光迫不及待的转向屏幕,随着锁屏的界面被打开,她的脸色突然严肃了起来。
  一条来自医院的通知:"武汉地区出现不明肺炎,疫情紧迫,急需医护援助,现号召我院医生志愿报名,望大家积极参加。"
  她踌躇了起来,不明肺炎的消息,她有所耳闻,但并没有想到会如此严重,居然到了举国动员的地步,她茫然间不知该怎么办。
  手机又响了,这回是爸妈的信息,他们已经到家了。罗医生感到自己站在了一个路口,一个岔路口,分别通向温馨的家庭团圆和冷冰冰的院方通知。
  真是个艰难的抉择啊……自愿的报名,那说明问题应该还不严重吧?少一个医生问题不大吧?罗医生心里琢磨着,她已经看到了驶入站台的车头。
  忽然,车站电视里的刘德华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老人,一个医学院士,他的名字如雷贯耳,是罗医生的偶像,他正坐在前往疫区的高铁上……
  群众,医护,老院士……一幅一幅鲜活的画面,刹那间取代了冷冰冰的信息,映入了罗医生的眼帘,那里面,好像有千千万万个家庭,每一个,都像自己的儿子一样可爱,像自己父母一样慈祥,像自己丈夫一样豁达……
  "咚"!,列车进站了,可乘客已经回头离去,她的手机上,多出一条来自丈夫的回信:"逆行,不扣分。"

这个江苏卷我反复看,反复看,字里行间总感觉应该是个批判"信息茧房""孤岛效应"的材料,但是他连着三个正面色彩极其严重的排比句,令人不敢在这个"批判"上冒险。

所以我感觉今年江苏卷的这个题目,感情色彩不明,不知道它想搞什么。

user avatar

我来写一下全国高考 II 卷的题目好了。

《迈过心中的那道关》

传说,人们曾经想修一座塔,直上云端。一时间,众人夯土垒砖,忙得不亦乐乎。天神恐清梦被扰,连忙施法作梗,让人们的语言各自不相通。这下工地上乱了套,你抛来一块砖,喊我接着,我听不懂,被正正砸中额头;他扛着原木想要立起来当房梁,却没人来搭一把,只能干着急。

巴别塔没有建成,人类的光荣与渴望,并不彼此相通。

语言的阻碍,甚至分开了文明与野蛮:英语中「野蛮人」这个单词,原意指的是「巴拉巴拉说话的人」。没法沟通的人,就成为了一些民族视角中的蛮族,不配分享人类文明的成就。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有一项判决,涉及印第安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其中有一段写道:

「居住在这个国家的印第安部落是残暴的野蛮人,他们对土地的占有是(对这个国家)的战争,剥夺他们对自己土地的占有,就是让这个国家脱离荒蛮状态。」

尔等蛮夷也,休辩。

我曾满怀希望,相信关山可度,海波能平,但人类历史满怀遗憾。新大陆发现了,为何船舱里尽是无法呼吸的黑奴;火星已然杏帘在望,小破球上又何必排出宾主坐次?互联网诞生了,偏见和仇恨能以闪电的速度送到你我面前,资讯发达了,我们欣然吃下推荐算法挑选的信息,听着自己喜欢声音,住进华丽的回音壁。

历史上,有形的关隘难免被人叩开,最坚固的,是筑在人心中的墙。但我们也要看到,国际社会一直有人在努力越过人心中的关。

国际卫生组织发布了一份《命名人类传染性疾病的最佳实践指南》,其中特别强调,不得将地理位置(包括城市、国家、地区和大洲),人名,动物或食物的名称,含有文化、人类群体,行业或者职业意味的措辞用于命名疾病。因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没有「武汉肺炎」或者「中国病毒」,每一例感染、每一个死亡,都是人类共同的叹息。

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上,有一种刺耳的声音,说提防着点,民族主义来了,巴拉巴拉说着异族语言的野蛮人来了。在一些人看来,这些人没有面孔,没有表情,只能看到他们手中旗子的颜色。

对于这类担忧,我想说一句:人和人能否相逢,全在于你是否学会倾听,文明与野蛮,在于你的一念之间。心里的关,那是为野蛮人准备的,天下没有不会被「野蛮人」攻破的关隘;通天的塔,如果能够彼此理解,也终究可以建成。

要不要被入关,这个选择,留给台下各位。我说完了。

-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另外,感觉今年江苏卷的题目也挺有意思的,欢迎大家来讨论:

user avatar

亮点……

就是……

我家老公押住题了……



感觉可以跟这一届孩子们做个交代了。

user avatar

今年江苏卷的作文题出的非常有意思:

大意是说,在互联网时代,大家更容易关心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聚集在某个领域,抱团取暖,点赞、分享自己喜欢的内容。

你现在打开知乎,看看一个个问题下面的回答是不是千篇一律?一个个话题板块下面价值观是不是大同小异?有人说点不同意见,会被群起而攻之,千万只脚踩到底……咱们都被困在茧房里了。

实际上,这样的情况不是今天才有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另一层意思,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举个例子,自有互联网之后,篮球迷喜欢上虎扑,足球迷喜欢去“懂球帝”,魔兽迷喜欢混NGA,电影迷喜欢去豆瓣,二次元爱好者喜欢去哔哩哔哩,短视频爱好者去抖音......你会熟悉一个社群的氛围、习惯与同样的一群人讨论、最终沉溺于这样的环境中,你的世界,除了你喜欢的东西,就再无其他。

今天的网民们,无论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他们明明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但当他们拿起手机浏览、阅读、娱乐的时候,往往一下午只上一个网站,只做一件事情,一个王者荣耀可以玩一下午,一个B站、一个快手、一个抖音可以刷一天,可以就知乎的一个问题,和网友争论一晚上。他们的世界并没有变得更大,反而变得更小了。

发达高效的互联网,给了我们选择的自由,但却并未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反而让我们自己建起了“次元壁”、“信息茧房”,把自己困在熟悉、喜爱的领域中,不再对外探索。当拥有“绝对自由”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放弃探索,遵从于自己的偏好和惰性,直接进入自己的舒适区。

举个例子,我说“黑猫警长”,大家肯定都知道,我要说“金刚葫芦娃”,大家肯定也知道;但是我说“魏无羡”,肯定就有一些人不知道了,因为那是一个小众圈子里的热门IP。今天的传播渠道更广,价值取向更多,选择更多,但是“出圈”的东西却更少了,我们很难在今天找到一个全民都了解的主流文化,更难形成一个社会共识。

当算法时代来临,算法推荐的内容分发机制,让人们只关心自己喜爱的事物,所有的信息内容都是被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筛选过的,这就形成了“信息茧房”。

今天的网民,未必比当年的网民视野更开阔,因为他们往往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说着一些外人听不懂的专有名词和“黑话”,之前说“隔行如隔山”,今天是“隔圈如隔山”,出了一个圈子,你说的话,外人其实是听不懂的,这叫做“圈地自萌”。

人在社交生活中,往往会产生一种“孤独感”,需要被理解、被包容、需要有共同爱好、共同情感的朋友。互联网解决了这个问题,无论你的爱好多小众、你的三观多另类,你都能在网络上找到你的朋友,建立你的社区,这个小世界,往往会取代大世界,成为你心目中真实的世界。

今天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是“鼓励”用户这么做的,因为这是基于商业变现的逻辑,比如说,一个姑娘喜欢化妆,那么她打开抖音快手看视频,经过初步自我选择之后,平台就会持续给她推送她喜欢的美妆博主。以至于她的视频APP点开之后,全部都是美妆视频。

一个小伙儿喜欢游戏,那么他打开任何社交媒体,给他推送的就都是他关心的游戏资讯、广告,甚至直接给他推送最新游戏的下载链接。

绝对的“选择自由”,会让我们失去选择的能力,成为欲望和偏见的奴隶,禁锢我们,让我们失去自由的,是我们自己。

实际上,商业文明更推崇这种“圈层化”和“信息茧房”,因为它符合赚钱的逻辑,当人们失去共识,失去共同感情,失去共同记忆,把精力分散在游戏、肥皂剧、偶像剧、明星八卦、真人秀、公众号、短视频中,从早到晚不能放下手机,不能离开网络资讯,不再深度学习,不再思考,只为自己的享乐和欲望考虑的时候,他们的钱是最好赚的,他们的思想也是最好控制的。这也是“奶头乐”战略的真正意义。

这种“圈层化”,实际上还是一种“身份政治”,今天有“饭圈女孩”、“篮球迷”、“漫威粉丝”、“女权主义者”、“耽美文化爱好者”、“二次元宅”.......各种各样的身份,各个标新立异,无限可分。

讲个笑话:

甲走过海旁,看见乙想跳海自杀。

甲:先生,生命是如此的美好。为什么要自杀呢?你是喜欢游戏还是喜欢体育?
乙:我喜欢体育。
甲: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斯洛克?
乙:篮球。
甲:FIBA还是NBA?
乙:NBA。
甲:我也是NBA球迷!你喜欢东部还是西部?
乙:西部!
甲:太好啦!我也是西部球迷,你喜欢哪支球队?
乙:洛杉矶湖人。
甲:真是太奇妙啦!我也是,那你是喜欢科比还是魔术师?
乙:我喜欢詹姆斯。
甲冲着乙的屁股一脚把他踢进海里:【去死吧!异端!】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变成“党同伐异”,不断强调自己的特殊性,把不同爱好、不同认知的,都打成“异端”,“开除X籍”。

如今美国的骚乱,正是来自于长期以来的“身份政治”,把所有人分化成各种各样的小团体,给他们更多的身份认同,比如“黑人”、“拉丁裔”、“华裔”、“同性恋”、“女权”、“无性别者”......那么人民就不可能拥有共识,拥有共同感情,所有人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娱自乐,说着只有“自己人”才能听懂的话,发表着“自己人”才能认同的言论,而外面都是“异端”,咫尺之内尽为敌国

这就像那个神话中的“巴别塔”,人类有共同语言的时候,可以建巴别塔,可以上通于天,与神灵并肩,当人类被“神灵抹去共同语言”,他们就会陷入分裂、仇恨和混乱,失去了“命运共同体”,再也无法创造奇迹。

user avatar

中心其实很明确,但难度还是不小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