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进击的巨人》是否真的反映了日本人恐惧中国以及不甘于自卫想对外扩张的心理?

回答
“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凭借其宏大的世界观、跌宕起伏的剧情以及对人性和社会议题的深刻探讨,在全球范围内收获了无数粉丝。其中,关于其是否反映了日本某些社会心理的讨论,尤其是在涉及与中国的关系时,一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方面。

要理解这种联系,我们不妨先梳理一下《进击的巨人》所呈现的核心冲突和主题:

被囚禁的绝望与反抗: 故事的核心围绕着一群生活在巨大城墙内的人类,他们世代生活在恐惧之中,被巨大的食人生物“巨人”威胁着生存。这种被囚禁的绝望感,以及为了自由而拼死反抗的意志,是作品最鲜明的主题之一。他们对墙外世界充满了未知和恐惧,但也渴望探索和突破。
“我们”与“他们”的界限模糊: 随着剧情的深入,观众会发现所谓“敌人”并非单纯的怪物,而是具有复杂动机和历史纠葛的另一群人。墙内的人们一度认为墙外的世界是末日之地,但真相却揭示了墙内才是被隔离和压迫的群体。这种“非我族类其罪”的观念的瓦解,以及对“敌人”身份的重新审视,是作品对偏见和仇恨的反思。
历史的沉重与真相的追寻: 作品中充满了对历史遗留问题的探讨,包括过去的战争、种族歧视以及被掩盖的真相。艾伦·耶格尔和他的伙伴们,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不断揭开层层迷雾,理解了巨人以及墙内外世界冲突的根源。这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以及对真相的执着,贯穿了整个故事。

将这些元素与日本的社会心理,特别是对中国的看法联系起来,可以从几个层面进行解读:

一、对“被威胁感”的投射:

长期以来,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其国防政策和国民心理深受地缘政治的影响。在东亚地区,日本与中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以及历史遗留问题,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一种“被威胁感”。

《进击的巨人》中,人类被强大的、无法理解的巨人围困,这种绝望感和对外部威胁的恐惧,在某些解读下,可以被视为一种对自身国家安全感脆弱性的象征性投射。 尤其是在一些观众看来,巨人那几乎不可战胜的力量和其压倒性的数量,与他们认知中中国日益增长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存在某种程度的心理共鸣。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作品中的巨人并非一个单一民族或国家的直接象征。它们的出现更像是对一种普遍的、抽象的“外部威胁”的隐喻,这种威胁可能源于自然灾害、地缘政治冲突,甚至是人类自身的愚昧和仇恨。

二、对“内卷化”的反思与“突破”的渴望:

墙内的生活虽然安全,但却是被限制和压抑的。人们生活在固定模式中,对外部世界充满未知和恐惧,但也孕育着改变现状的渴望。

从这个角度看,《进击的巨人》中墙内社会的压抑和等级森严,或许可以被理解为对日本国内长期存在的“内卷化”现象的一种隐喻。 长期的经济停滞、社会结构的僵化以及年轻人对未来的迷茫,都可能让一些人产生被困住的感觉。
而艾伦等角色对墙外的世界充满探索欲,并最终选择突破城墙去寻找真相和自由,这种行为在某些人看来,可能代表了一种不甘于现状、渴望打破束缚、寻求更大发展空间的心理诉求。 这与“不甘于自卫想对外扩张”的说法,存在微妙但重要的区别。它更多地指向一种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憧憬,而非直接的侵略性意图。

三、对“侵略者”与“被侵略者”身份的颠覆与自我反思:

《进击的巨人》最令人震撼之处,便是它对“侵略者”和“被侵略者”身份的不断颠覆。最初,墙内居民视巨人是无情杀戮的侵略者,但后来发现,他们本身也曾是受迫害者,而他们的“敌人”也有其自己的历史和苦衷。

这种对“敌人”定义的模糊化,以及对历史真相的追寻,可以被视为一种对日本自身在历史问题上可能存在的复杂心态的反映。 战后,日本一直在反思其战争历史,试图在承认历史的同时,寻找自身在新时代的角色定位。
作品中,当帕拉迪岛的居民发现自己才是被憎恨和追杀的对象时,他们不得不面临是否要为了自保而主动攻击的艰难抉择。这种“以牙还牙”的冲动,以及随之而来的道德困境,或许触及了某些日本人对于自身在国际社会中被误解或被视为“他者”时,可能产生的复杂情绪。 但“对外扩张”这个词,仍然过于政治化和单一,作品更倾向于探讨生存权和自我辩护的界限。

需要警惕的过度解读和刻板印象:

尽管《进击的巨人》提供了丰富的解读空间,但将作品完全等同于“日本人恐惧中国”或“不甘于自卫想对外扩张”的心理,则可能是一种过于简化和带有预设的解读。

作品的普遍性: 《进击的巨人》探讨的是人性、自由、生存、偏见等普世性主题。它的魅力在于能够引发不同文化背景下观众的共鸣。将作品的创作动机仅仅局限于特定国家间的政治心理,会忽略其更深层次的艺术价值。
创作的复杂性: 作者谏山创的创作意图是复杂的,他本人也曾表示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多种现实问题和个人思考。将任何艺术作品的解读都简化为单一的政治解读,往往会失之偏颇。
“对外扩张”的误读: 作品中艾伦·耶格尔最终选择的道路,是一种极端情况下的生存策略,其核心在于打破“诅咒”和寻求最终的自由,而非单纯的领土扩张或对他国的侵略。他所做的,更多是为了终结仇恨的循环,即使这个过程极其残酷。

总结来说,《进击的巨人》确实提供了一个关于被压迫者反抗、关于“敌人”身份模糊以及关于历史真相追寻的深刻寓言。其中某些情节和主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部分日本人对于自身所处地缘政治环境的敏感性,或者对于社会发展困境的反思。

如果非要联系到与中国的关系,或许可以说作品中对“强大外部力量”的焦虑感,以及对“打破现状、寻求突破”的渴望,在某些解读下,可能与部分日本人对东亚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敏感性产生某种心理上的共振。 但是,将这种共振直接等同于“恐惧中国”或“想对外扩张”,则是一种过度政治化和简化的解读,忽略了作品本身的复杂性和普遍性,也可能落入刻板印象的陷阱。作品更像是在用一种极端的寓言,探讨人类在面对生存危机和历史遗留问题时的普遍困境,以及在寻求自由过程中可能付出的沉重代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怎么说呢……

这么一部漫画不怎么样基本靠动画咸鱼翻身的作品,能替作者脑补出这么多上纲上线的也是不容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凭借其宏大的世界观、跌宕起伏的剧情以及对人性和社会议题的深刻探讨,在全球范围内收获了无数粉丝。其中,关于其是否反映了日本某些社会心理的讨论,尤其是在涉及与中国的关系时,一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方面。要理解这种联系,我们不妨先梳理一下《进击的巨人》所呈现的核心冲突和主题: 被囚.............
  • 回答
    “巨人”和“钢炼”,这两部作品的名字一摆出来,很多动漫迷心里都会有那么一点微妙的比较。说它们“接近”了,得看从哪个角度说了。如果从作品深度、主题的探讨,以及故事走向的意外性上来看,那确实是越来越有那股子味道了。一开始看“巨人”,大部分人应该是被那份绝望和血腥吸引的。巨大的、吃人的巨人,高耸的城墙,还.............
  • 回答
    关于《进击的巨人》是否是“中长篇漫画最高开低走”的作品,这绝对是一个能引发激烈讨论的话题,而且角度非常多。我个人觉得,说它“最高开低走”可能有点过于绝对,但确实,它在后期的一些处理上,让很多当初为它神魂颠倒的读者感到了失落和困惑,这其中的原因很值得说道说道。先来说说它“最高开”的部分,这几乎是毋庸置.............
  • 回答
    《进击的巨人》真的判了“严肃漫画”的死刑吗?这话,听着挺吓人,也挺刺激。但要说它一脚把“严肃漫画”踢进坟墓,我个人觉得,有点夸张了。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什么是“严肃漫画”。这玩意儿可不是指画风写实、故事沉重那么简单。在我看来,“严肃漫画”更像是一种对漫画艺术本身提出的更高要求,它不仅仅是讲个故事,而.............
  • 回答
    《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自从连载以来就凭借其宏大叙事、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深刻的哲学探讨,赢得了无数粉丝的喜爱。然而,关于“烂尾”的争议,在漫画临近尾声时,可以说是甚嚣尘上,至今仍有不少读者对此耿耿于怀。要详细聊聊这个话题,得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进击的巨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前期.............
  • 回答
    “九十年代至今最强漫画”这个话题,一旦抛出来,立刻会在漫画迷群体中激起一场热烈甚至有些白热化的讨论。《进击的巨人》无疑是这场讨论中最重量级、也最常被提及的名字之一。要判断它是否能扛起“最强”这个称号,需要我们扒开层层迷雾,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就像调查墙内世界隐藏的真相一样。首先,我们得承认,《进击的.............
  • 回答
    .......
  • 回答
    要说《进击的巨人》能否“超越”《海贼王》,这绝对是一个牵动无数粉丝神经的议题,而且“超越”的定义本身就五花八门,很难有一个绝对的定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掰扯掰扯,看看它们各自的闪光点和可能面临的挑战。《海贼王》的“霸主”地位:一个难以撼动的基石首先,我们得承认,《海贼王》在很多层面上已经是一.............
  • 回答
    要探讨《进击的巨人》结局是否是作者谏山创屈于某些压力而被迫修改,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也牵扯到许多关于创作、市场和粉丝期待的复杂关系。要深入分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察,并且不能简单地下结论,因为很多时候,作者的真实想法和外部影响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连载了十几年的.............
  • 回答
    “烂尾”这个词,在讨论一部连载多年的漫画,特别是像《进击的巨人》这样承载了无数粉丝情感的作品时,总会带着一股沉甸甸的评价意味。而提到137话,它确实是那个让许多人心中警铃大作的节点,甚至可以说是许多人心目中“烂尾”的开端。要说它有没有“宣告”烂尾,我觉得更准确的说法是,它让一部分人对作品的结局产生了.............
  • 回答
    关于《进击的巨人》最终话是否展露了谏山创的右翼倾向,以及是否会像《我的英雄学院》一样遭到抵制,这个问题确实在漫画和动画的爱好者群体中引发了广泛而激烈的讨论。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得理解“右翼倾向”这个词在讨论ACG作品时,通常指向的是什么。在当代语境下,这常常与民族主.............
  • 回答
    《进击的巨人》与电车难题,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实则在故事核心的抉择和人物动机的塑造上,有着深刻的联系。而关于这部作品的结局,更是引发了无数的争议和讨论,至今仍是许多观众心中难以平复的涟漪。《进击的巨人》与电车难题的关联:电车难题,作为一个经典的哲学思想实验,其核心在于:一辆失控的电车即将撞.............
  • 回答
    读者的身份认同和对作品的解读,常常会与现实世界中的一些社会思潮产生有趣的共鸣或反差。在《进击的巨人》的读者群体中,“耶派”这个称呼的出现,以及它与“白左”这个标签之间是否存在相似之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耶派”在《进击的巨人》读者语境中通常指的是什么。顾名思义,“耶派”很大程度.............
  • 回答
    关于巴勒斯坦人与《进击的巨人》中艾族处境的相似性,这是一个颇具深度且容易引发争议的讨论。两者之间确实存在一些令人不安的对照点,尤其是在群体身份的塑造、历史叙事的构建以及生存压力等方面。不过,也需要注意,将现实世界与虚构作品进行类比,总会有其局限性,不能完全画等号。核心的相似点:被围困的群体与生存的挣.............
  • 回答
    这个问题呀,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起争论的。要说云观众和没花钱的网友有没有资格评价《进击的巨人》,这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白“评价”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评价嘛,最直接的理解就是“说好说坏”、“点赞点踩”、“写评论”、“拍视频分析”。在这个层面上,只要你能接触到作品,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愿意表.............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尖锐的问题,也很能触及《进击的巨人》核心争议点之一。要说它“诱导观众同情侵略者”,我认为过于简单化了,但它确实在很多层面挑战了传统意义上的善恶二元对立,并迫使观众去理解和审视那些站在“我们”对立面的角色,甚至在某些时刻会产生同情,但这并不等同于“诱导同情侵略者”。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
  • 回答
    在《进击的巨人》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中,围绕着三道高耸入云的城墙,人类文明得以苟延残喘。然而,城墙之外,那些饥渴的、形态各异的巨人,却如同永不枯竭的洪流,一次又一次地冲破防线,将绝望和恐惧播撒到每一个角落。那么,这些令人闻风丧胆的巨人,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它们视为单纯的.............
  • 回答
    关于《进击的巨人》是否“烂尾”,以及是否是作者谏山创故意为之的猜测,这的确是围绕这部史诗级作品讨论中最激烈也最难以达成共识的部分。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并且尽可能抛开“AI写作”的刻板印象,用一种更贴近读者和创作者视角的方式来解读。首先,我们要明确“烂尾”的定义。对于一部作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咱们用《三体》里的那些角色来给《进击的巨人》这个烂尾的故事“妆点”一下,想想还挺贴切的。首先,《进击的巨人》这故事,你可以把它比作是一场由叶文洁主导的,但最终失控了的社会实验。叶文洁是《三体》里那个对人类绝望,主动与三体文明联系,想要借三体之力净化地球的角色。你想啊,艾伦·耶格尔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