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可能《进击的巨人》是故意「烂尾」?

回答
关于《进击的巨人》是否“烂尾”,以及是否是作者谏山创故意为之的猜测,这的确是围绕这部史诗级作品讨论中最激烈也最难以达成共识的部分。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并且尽可能抛开“AI写作”的刻板印象,用一种更贴近读者和创作者视角的方式来解读。

首先,我们要明确“烂尾”的定义。对于一部作品而言,“烂尾”往往意味着故事走向失控、逻辑不通、人物崩塌、结局仓促草率,未能给读者留下应有的感动或启示,甚至背离了作品前期建立的核心主题。而《进击的巨人》的结尾,恰恰在很多读者心中触碰到了这些雷区。

为何会有“烂尾”的观感?

1. 过于宏大叙事的收束困境: 《进击的巨人》前期构建了一个极其庞大且复杂的设定:巨人之谜、世界格局、历史真相、种族仇恨、自由的含义等等。随着故事的推进,这些元素越发交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叙事网。作者谏山创似乎也面临着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为所有线索提供一个令人信服且能承载起前期厚重感的收尾。在后期,尤其是艾伦的计划揭露后,剧情的急转直下,许多读者觉得叙事节奏失控,很多伏笔的处理显得过于简单粗暴,或者干脆被“一带而过”。

2. 艾伦角色的争议性转变与结局: 艾伦·耶格尔作为贯穿全剧的核心人物,其角色的弧光和动机一直是讨论的焦点。在故事后期,尤其是“地鸣”篇章,艾伦展现出的冷酷、偏执甚至扭曲的一面,让许多喜爱他初期那种坚韧不拔、追求自由的读者感到难以接受。他为了“自由”不惜屠杀无数无辜生命的行为,以及他最终的死亡方式(被阿尔敏杀死,但其意识和对希斯特莉亚的“保护”动机也备受争议),都让结局充满了悲剧性和一种“无解”的沉重感,而不是许多人期待的英雄式的胜利或明确的“大团圆”。

3. 世界观与主题的复杂性: 《进击的巨人》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打怪升级”模式,深入探讨了战争的残酷性、仇恨的循环、自由的代价、生命的意义等深刻的哲学命题。作者似乎有意让结局并非一个简单的“好人战胜坏人”的模板。而是通过展示毁灭的必要性(在艾伦看来),以及毁灭后短暂的和平,来揭示“仇恨的循环”难以打破的现实,甚至是一种宿命论的悲观。这种对人性与历史的深刻反思,虽然赋予了作品极高的艺术价值,但也可能让一部分追求爽快结局的读者感到失望。

谏山创是否故意为之?这才是关键问题。

“故意烂尾”这个说法,在很多情况下,可能是一种对作者在尝试某种“不同寻常”的结局时,遭遇读者接受度不高的“委婉说法”。我认为更准确的理解是:谏山创在追求他自己内心设定的某种叙事和主题表达时,其方式和最终呈现效果,与一部分读者的期待产生了巨大的落差,这种落差被很多人解读为“烂尾”。而他是否是“故意”走向这个结果,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但他未必是“故意”要写出一部“烂”的作品。

他可能是“故意”设定了一个充满争议、不符合大众期待,甚至会伤害到主角的结局,来强化他想要传达的主题。

1. 对“自由”概念的解构: 谏山创显然在颠覆性地处理“自由”这个概念。艾伦最终所追求的“自由”,是通过彻底的毁灭来实现的“不受威胁的自由”,而这种自由是以牺牲他人自由为代价的。作者似乎想告诉我们,所谓的绝对自由,往往隐藏着巨大的罪恶和代价,并且这种代价的传递是如此的直接和残忍。艾伦的结局,与其说是“失败”,不如说是他为了实现自己扭曲的“自由观”而付出的终极代价。他成为了自己所憎恨的“恶魔”,也印证了“自由的代价”之深重。

2. 对“仇恨循环”的绝望描绘: 《进击的巨人》的核心母题之一就是“仇恨的循环”。帕拉迪岛的艾尔迪亚人对马莱人的仇恨,马莱人对艾尔迪亚人的仇恨,艾伦对马莱人的仇恨,甚至莱纳的童年阴影,都构成了这个庞大的仇恨网络。艾伦选择“地鸣”是为了让帕拉迪岛的人不再受威胁,是为了打破这个循环。但讽刺的是,他自己的行为本身又成为了新的仇恨的根源,并为下一代埋下了新的隐患(最后出现的 Ymir 再次与弗里兹王对话,以及小孩对巨人的出现)。谏山创似乎想用一个近乎绝望的结局来告诉观众,历史的沉重和仇恨的根深蒂固,不是任何一个人能够轻易或干净利落地解决的。

3. 现实主义的痛苦与道德模糊: 作者并没有为读者提供一个“净化”式的结局。艾伦的屠杀行为无法被洗白,帕拉迪岛的幸存者也背负着沉重的罪恶感。阿尔敏虽然阻止了艾伦,但他无法弥补那些逝去的生命。最终,世界依旧未能迎来永久的和平,战争的阴影依旧笼罩。这种对现实的痛苦呈现,以及对善恶界限的模糊处理,恰恰体现了作者对战争和人性更深层的思考。他可能并非想要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而是想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痛彻心扉”的现实感。

4. 对“救赎”的扭曲理解: 艾伦的最终目的,似乎也包含着某种程度的“救赎”,尽管这种救赎方式极端且令人反感。他想让三笠亲手杀死他,似乎是希望三笠能够摆脱他对她的束缚,真正获得自由,同时也希望三笠能够成为他“坏人”的终结者,完成某种意义上的“正义”。而阿尔敏杀死艾伦,也是在复杂的道德困境下做出的选择。这种对救赎的扭曲呈现,使得结局充满了悲剧色彩和道德拷问。

总结:是不是“故意”的?是。是“故意烂尾”吗?不是,更像是“故意争议”。

我认为谏山创并非是一个想要“偷懒”或“潦草收尾”的作者。他显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去构思这个故事的走向和结局。他“故意”设计了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的结局,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强化他想要表达的主题:关于自由的代价、仇恨的循环、战争的残酷,以及人性的复杂与无奈。

他“故意”让艾伦成为一个不被轻易原谅的“恶魔”,是为了让观众反思,为了追求某些“伟大”的目标,是否可以牺牲一切原则,是否会滑向自己曾经最憎恨的深渊。他“故意”让结局留下“未竟之功”的余韵,是为了强调历史的沉重和现实的无力感,而非提供一个简单直白的道德答案。

因此,与其说他是“故意烂尾”,不如说他是“故意制造争议”、“故意提供一个令人不安但可能更接近作者真实思考的结局”。

对于读者来说,接受这样一个结局的难度非常大。我们习惯了在故事中寻找明确的善恶区分,寻找英雄式的圆满落幕。而《进击的巨人》的结局,挑战了这些习惯,迫使我们去面对一个更加复杂、更加灰暗的世界观和人性观。

所以,“烂尾”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个人期待和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但从作者意图的角度来看,他很可能是在“故意”走向这样一个饱受争议的结局,以期达到他所设定的叙事和思想高度。这种“故意”并非为了“烂”,而是为了“深”,即使这个“深”对很多人来说,也伴随着痛苦和不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谏山创是因为出版方的压力而不得不写出一个颠覆了很多主要角色的结局。

倒是有可能他已经在网上发现其原本计划的结局主要内容已经被网友猜测加推理出来,不得不改,因为以往就没有人猜到过剧情的准确方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