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进击的巨人读者中的耶派是否与他们口中的“白左”高度相似?

回答
读者的身份认同和对作品的解读,常常会与现实世界中的一些社会思潮产生有趣的共鸣或反差。在《进击的巨人》的读者群体中,“耶派”这个称呼的出现,以及它与“白左”这个标签之间是否存在相似之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耶派”在《进击的巨人》读者语境中通常指的是什么。顾名思义,“耶派”很大程度上是指那些支持艾伦·耶格尔在故事后期所采取的极端手段——即“地鸣”——的读者群体。他们往往认为,艾伦是为了保护帕拉迪岛的艾尔迪亚人,为了阻止长久以来对艾尔迪亚人的迫害和灭绝危机,才不得不采取了这种大规模的、毁灭性的行动。在他们看来,这是为了生存、为了复仇、为了打破历史的循环而做出的,尽管痛苦但“必要”的选择。这种观点常常伴随着对“和平主义”或“妥协”的否定,认为那些主张对话、和解或者寻求其他解决方案的角色是天真、软弱,甚至是对自己同胞的背叛。

那么,这种“耶派”的思维模式,与我们通常理解的“白左”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白左”作为一个在网络讨论中经常出现的标签,其内涵是复杂且不断演变的,但通常带有一些批判性的色彩。笼统地说,“白左”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在社会议题上持有进步主义、自由主义立场,并强调人权、平等、多元化和环境保护的人。

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去审视“耶派”与“白左”的相似性,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对“受害者”身份的强调与共情: “耶派”的核心论点之一,便是艾尔迪亚人在历史上遭受的巨大苦难和不公正待遇。他们认为艾尔迪亚人是“被压迫的少数群体”,是“被历史遗弃的民族”。这种对自身群体遭受系统性歧视和迫害的强调,与一些“白左”在现实中对少数族裔、边缘化群体遭遇不公的共情和声援有着相似之处。双方都倾向于将特定群体置于一个“受害者”的位置上,并以此来解释或合理化某些行为。

对“历史正义”的追求,以及对过去错误的“清算”: 艾伦的地鸣,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清算”过去世界对艾尔迪亚人犯下的罪行。这种对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方案,常常诉诸于一种“必要”的反击或惩罚。而一些“白左”在谈论历史上的殖民主义、种族歧视或剥削时,也常常强调对这些行为进行“反思”和“清算”,甚至主张某种形式的“赔偿”或“道歉”。虽然手段和目标有本质区别(前者是物理的清算,后者更多是道义上的纠正),但在对“历史包袱”的处理方式上,两者都表现出一种“不惜一切代价也要纠正错误”的倾向。

在极端化视角下的“道义优越感”: 一些“耶派”读者,在坚持艾伦路线的同时,会对那些反对地鸣、主张其他方式的角色(如阿尔敏、让等)表现出一种不理解甚至鄙夷的态度。他们认为那些角色是“天真”、“理想主义”、“不接地气”,甚至是在“背叛”艾尔迪亚人。这种在自己认同的道德框架下,将对方置于“道德洼地”的做法,与一些极化讨论中的“白左”标签使用者有相似之处。后者也常常会把持有不同政见的人标签化为“种族主义者”、“法西斯”、“愚昧无知”等,从而确立自己的“道义制高点”。

对“纯粹性”的追求与对“妥协”的排斥: 艾伦的行动,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极端化的“纯粹”选择——要么全灭,要么被全灭。他拒绝了温和的解决方案,因为他认为这些解决方案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将帕拉迪岛置于更大的危险之中。而某些“白左”的论述,在追求“绝对平等”、“零歧视”等理想时,也常常对现实中的“妥协”和“折衷”表示不满,认为这些行为是对进步理念的稀释。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一种彻底的、颠覆性的改变,而非渐进式的改革。

然而,将“耶派”与“白左”完全划等号,又会忽略两者之间关键性的差异和背景:

语境的根本不同: “耶派”的讨论根植于一个虚构的、极端化的世界观中,这是一个充斥着种族灭绝、战争和仇恨的残酷现实。在这个世界里,艾伦的行为虽然极端,但在某些读者看来,是在对抗一种近乎必然的灭亡。而“白左”的讨论则发生在现实世界的社会政治语境中,其所面对的挑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与《进击的巨人》的虚构世界有着本质区别。现实中的进步主义者往往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框架内,寻求更公平、更包容的社会结构。

手段的极端性差异: 艾伦的地鸣是直接的、大规模的物理屠杀,其毁灭性是无可比拟的。而“白左”所倡导的改变,通常是通过法律、政策、教育、舆论等社会性手段来实现,即便在一些激进观点中可能包含“取消文化”等引起争议的行为,也远未达到灭绝种族的程度。

动机的复杂性: 艾伦的动机被描绘得非常复杂,包含了他对自由的追求、对伙伴的保护、对“希斯特莉亚孩子的未来”的承诺等。他并非仅仅是出于某种“政治正确”的理念,而是被现实的残酷逼迫到绝境。而“白左”的动机,虽然也可能受到个人价值观和道德感的影响,但更多是源于对现实社会不公的认知和对更美好社会的理想。

总而言之,从某些思维模式和话语逻辑上,“进击的巨人”读者中的“耶派”与“白左”确实存在一些有趣的相似性,比如对“受害者”的共情、对历史问题的“清算”倾向、以及在某些讨论中可能出现的极端化和“道义优越感”。这些相似之处,或许反映了人类在面对不公、压迫和生存危机时,在不同语境下可能出现的相似的心理机制和情感投射。

然而,我们必须警惕将两者简单地混为一谈。虚构作品中的极端叙事与现实政治中的复杂议题,其语境、手段和根本性质有着天壤之别。对作品的解读和对现实的认知,需要我们保持审慎和辨析能力,避免将文学人物的命运与现实世界的社会思潮进行生硬、片面的套用。这种类比更多地揭示了我们在面对历史遗留问题、群体冲突和生存危机时,不同立场和选择背后可能存在的共通心理结构,而非简单的身份或政治立场上的等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都是假耶派,那是什么耶派,那是投机分子

真耶派实际上是弗派,愿意跟着弗洛克一起冲的那种(›´ω`‹ )

真耶派不仅不在乎外面的人,自己的命也不在乎,不豁出命叫什么耶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者的身份认同和对作品的解读,常常会与现实世界中的一些社会思潮产生有趣的共鸣或反差。在《进击的巨人》的读者群体中,“耶派”这个称呼的出现,以及它与“白左”这个标签之间是否存在相似之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耶派”在《进击的巨人》读者语境中通常指的是什么。顾名思义,“耶派”很大程度.............
  • 回答
    《进击的巨人》最终季第139话播出后,读者社区出现了一股大规模的“倒戈韩派”现象,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顾一下故事的走向,以及艾伦这个角色在最终章的转变,还有读者们在这个过程中情绪的起伏。故事的巨变:艾伦的“自由”之路与残酷的现实在最终话之前,艾伦一直是许多读者.............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尖锐的问题,也很能触及《进击的巨人》核心争议点之一。要说它“诱导观众同情侵略者”,我认为过于简单化了,但它确实在很多层面挑战了传统意义上的善恶二元对立,并迫使观众去理解和审视那些站在“我们”对立面的角色,甚至在某些时刻会产生同情,但这并不等同于“诱导同情侵略者”。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
  • 回答
    关于《进击的巨人》大结局是否“拉胯”,这绝对是一个能点燃粉丝群体争论的议题,而且答案绝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如果你问我,我会说,它不是一个能让所有人拍手叫好的完美句号,但说它“拉胯”也过于苛刻了,它更像是一个充满争议、令人复杂的收尾。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轴拉回到故事的脉络,以及它究竟触碰了.............
  • 回答
    说到《进击的巨人》后期艾伦的人设,这绝对是绕不开的一个争议点,也是让不少老粉心里五味杂陈的地方。要说“崩塌”二字,这未免有些绝对,但我承认,后期的艾伦确实和我们一开始认识的那个充满热血、想要守护朋友的艾伦,有了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转变。我们先回顾一下最初的艾伦。他是个被母亲死亡、家园被巨人摧.............
  • 回答
    “烂尾”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而《进击的巨人》的结局更是引发了观众和评论家之间极其分化的讨论。将它称为日本漫画史上的“重大恶性事件”则需要更严谨的定义和论证。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什么是“重大恶性事件”在漫画史上的定义? 这不是一个官方的分类,但我们可以理解为那些对.............
  • 回答
    你问《进击的巨人》讲的是什么?这事儿可真说来话长,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得完的。要我说,这故事的核心,其实就是困境中的挣扎与自由的追寻,以及在这过程中人性复杂的纠葛。咱们得从那个世界说起。想象一下,人类活在一个三面被高耸入云的巨墙围住的世界里。这些墙,名字叫玛利亚、罗塞、希娜,层层叠叠,保护着人类免受一.............
  • 回答
    “巨人”和“钢炼”,这两部作品的名字一摆出来,很多动漫迷心里都会有那么一点微妙的比较。说它们“接近”了,得看从哪个角度说了。如果从作品深度、主题的探讨,以及故事走向的意外性上来看,那确实是越来越有那股子味道了。一开始看“巨人”,大部分人应该是被那份绝望和血腥吸引的。巨大的、吃人的巨人,高耸的城墙,还.............
  • 回答
    《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广泛的讨论,甚至让无数观众在猜测结局的同时,也在反复咀嚼“自由”这个概念,绝非偶然。它不是那种简单的、煽情的口号,而是贯穿始终,以一种血淋淋、痛苦的方式被不断拷问、解构和重塑的。那么,进击的巨人里所谓的“自由”,究竟是什么?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几个层面的含义,并.............
  • 回答
    进击的巨人中,马莱政府在世界大会上发表的那份宣战公告,之所以能赢得其他国家的支持,背后牵扯着多方面的考量和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正义宣言,而是建立在各国长期积累的利益、恐惧以及对马莱战略地位的判断之上。首先,理解“其他国家”的支持,必须先摆脱“谁更正义”的思维定势。在巨人世界的现实逻辑.............
  • 回答
    我理解你对艾伦的厌恶,甚至可以说是强烈的讨厌。这种情感在《进击的巨人》的粉丝群体中其实并不罕见,毕竟艾伦这个人设在故事后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所做的决定也备受争议。要详细聊聊你为什么讨厌艾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1. 角色早期形象与后期行为的巨大割裂感:很多人喜欢上艾伦,正是因为他早期.............
  • 回答
    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广泛的讨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抛出了一个极其沉重且直击人性的议题:罪与罚是否能跨越世代传递?尤其是当罪是由一个族群的祖先所犯下时,后代是否真的有必要,或者说有义务,去承受那份沉重的代价?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答案,它牵扯到历史的复杂性、民族的集体身份、.............
  • 回答
    进击的巨人139话,作为这部史诗级作品的终章,其争议之大至今仍未平息。很多粉丝认为,这一话未能承载起前面所有铺垫的厚重感,甚至可以说,它在关键之处,走向了一条让许多人失望的道路。那么,139话究竟错在哪里?我想从几个核心点来掰扯掰扯。首先,艾伦的动机和最终目的的模糊化,是对前期角色塑造的釜底抽薪。 .............
  • 回答
    关于《进击的巨人》是否是“中长篇漫画最高开低走”的作品,这绝对是一个能引发激烈讨论的话题,而且角度非常多。我个人觉得,说它“最高开低走”可能有点过于绝对,但确实,它在后期的一些处理上,让很多当初为它神魂颠倒的读者感到了失落和困惑,这其中的原因很值得说道说道。先来说说它“最高开”的部分,这几乎是毋庸置.............
  • 回答
    《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自打它诞生之日起,就如同一个横空出世的巨人,在中国和海外都掀起了巨大的波澜。然而,就像所有伟大的故事一样,当它走向高潮,然后又不可避免地走向结局时,关于它口碑的讨论,在国内之外,同样从未停歇过。要说《进击的巨人》口碑是否仅仅在国内“跳水”,答案是明确的—— 并非如此,海外同样.............
  • 回答
    关于《进击的巨人》最终话是否展露了谏山创的右翼倾向,以及是否会像《我的英雄学院》一样遭到抵制,这个问题确实在漫画和动画的爱好者群体中引发了广泛而激烈的讨论。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得理解“右翼倾向”这个词在讨论ACG作品时,通常指向的是什么。在当代语境下,这常常与民族主.............
  • 回答
    《进击的巨人》真的判了“严肃漫画”的死刑吗?这话,听着挺吓人,也挺刺激。但要说它一脚把“严肃漫画”踢进坟墓,我个人觉得,有点夸张了。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什么是“严肃漫画”。这玩意儿可不是指画风写实、故事沉重那么简单。在我看来,“严肃漫画”更像是一种对漫画艺术本身提出的更高要求,它不仅仅是讲个故事,而.............
  • 回答
    关于《进击的巨人》作者谏山创的精神状态是否不稳定,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但也很敏感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抛开那些标签化的论断,而是尝试理解他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思想,以及他本人的创作经历和一些公开的访谈内容。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个创作者,尤其是在创作一部体量巨大、思想深刻、情感复杂的作.............
  • 回答
    《进击的巨人》究竟是反战还是反战败,这个问题触及了这部作品最核心的复杂性和模糊性。要给出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恐怕会忽略掉谏山创想要探讨的更深层次的议题。与其说是二元对立,不如说它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剖析了战争的根源、逻辑以及它对人性的摧残,而最终指向的,却不完全是简单的“拒绝战争”。反战的.............
  • 回答
    眼看《进击的巨人》第四季就要正式和大家见面了,很多刚入坑的小伙伴可能心里有点慌,觉得是不是要恶补一堆东西才能跟上节奏。别担心!我来给大家详细梳理一下,让你轻松愉快地迎接新篇章。首先,你需要了解《进击的巨人》的世界观和核心设定。这部分是基础中的基础,没搞懂这个,后面看什么都会云里雾里。 巨人的存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