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进击的巨人读者中的耶派是否与他们口中的“白左”高度相似?

回答
读者的身份认同和对作品的解读,常常会与现实世界中的一些社会思潮产生有趣的共鸣或反差。在《进击的巨人》的读者群体中,“耶派”这个称呼的出现,以及它与“白左”这个标签之间是否存在相似之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耶派”在《进击的巨人》读者语境中通常指的是什么。顾名思义,“耶派”很大程度上是指那些支持艾伦·耶格尔在故事后期所采取的极端手段——即“地鸣”——的读者群体。他们往往认为,艾伦是为了保护帕拉迪岛的艾尔迪亚人,为了阻止长久以来对艾尔迪亚人的迫害和灭绝危机,才不得不采取了这种大规模的、毁灭性的行动。在他们看来,这是为了生存、为了复仇、为了打破历史的循环而做出的,尽管痛苦但“必要”的选择。这种观点常常伴随着对“和平主义”或“妥协”的否定,认为那些主张对话、和解或者寻求其他解决方案的角色是天真、软弱,甚至是对自己同胞的背叛。

那么,这种“耶派”的思维模式,与我们通常理解的“白左”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白左”作为一个在网络讨论中经常出现的标签,其内涵是复杂且不断演变的,但通常带有一些批判性的色彩。笼统地说,“白左”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在社会议题上持有进步主义、自由主义立场,并强调人权、平等、多元化和环境保护的人。

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去审视“耶派”与“白左”的相似性,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对“受害者”身份的强调与共情: “耶派”的核心论点之一,便是艾尔迪亚人在历史上遭受的巨大苦难和不公正待遇。他们认为艾尔迪亚人是“被压迫的少数群体”,是“被历史遗弃的民族”。这种对自身群体遭受系统性歧视和迫害的强调,与一些“白左”在现实中对少数族裔、边缘化群体遭遇不公的共情和声援有着相似之处。双方都倾向于将特定群体置于一个“受害者”的位置上,并以此来解释或合理化某些行为。

对“历史正义”的追求,以及对过去错误的“清算”: 艾伦的地鸣,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清算”过去世界对艾尔迪亚人犯下的罪行。这种对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方案,常常诉诸于一种“必要”的反击或惩罚。而一些“白左”在谈论历史上的殖民主义、种族歧视或剥削时,也常常强调对这些行为进行“反思”和“清算”,甚至主张某种形式的“赔偿”或“道歉”。虽然手段和目标有本质区别(前者是物理的清算,后者更多是道义上的纠正),但在对“历史包袱”的处理方式上,两者都表现出一种“不惜一切代价也要纠正错误”的倾向。

在极端化视角下的“道义优越感”: 一些“耶派”读者,在坚持艾伦路线的同时,会对那些反对地鸣、主张其他方式的角色(如阿尔敏、让等)表现出一种不理解甚至鄙夷的态度。他们认为那些角色是“天真”、“理想主义”、“不接地气”,甚至是在“背叛”艾尔迪亚人。这种在自己认同的道德框架下,将对方置于“道德洼地”的做法,与一些极化讨论中的“白左”标签使用者有相似之处。后者也常常会把持有不同政见的人标签化为“种族主义者”、“法西斯”、“愚昧无知”等,从而确立自己的“道义制高点”。

对“纯粹性”的追求与对“妥协”的排斥: 艾伦的行动,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极端化的“纯粹”选择——要么全灭,要么被全灭。他拒绝了温和的解决方案,因为他认为这些解决方案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将帕拉迪岛置于更大的危险之中。而某些“白左”的论述,在追求“绝对平等”、“零歧视”等理想时,也常常对现实中的“妥协”和“折衷”表示不满,认为这些行为是对进步理念的稀释。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一种彻底的、颠覆性的改变,而非渐进式的改革。

然而,将“耶派”与“白左”完全划等号,又会忽略两者之间关键性的差异和背景:

语境的根本不同: “耶派”的讨论根植于一个虚构的、极端化的世界观中,这是一个充斥着种族灭绝、战争和仇恨的残酷现实。在这个世界里,艾伦的行为虽然极端,但在某些读者看来,是在对抗一种近乎必然的灭亡。而“白左”的讨论则发生在现实世界的社会政治语境中,其所面对的挑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与《进击的巨人》的虚构世界有着本质区别。现实中的进步主义者往往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框架内,寻求更公平、更包容的社会结构。

手段的极端性差异: 艾伦的地鸣是直接的、大规模的物理屠杀,其毁灭性是无可比拟的。而“白左”所倡导的改变,通常是通过法律、政策、教育、舆论等社会性手段来实现,即便在一些激进观点中可能包含“取消文化”等引起争议的行为,也远未达到灭绝种族的程度。

动机的复杂性: 艾伦的动机被描绘得非常复杂,包含了他对自由的追求、对伙伴的保护、对“希斯特莉亚孩子的未来”的承诺等。他并非仅仅是出于某种“政治正确”的理念,而是被现实的残酷逼迫到绝境。而“白左”的动机,虽然也可能受到个人价值观和道德感的影响,但更多是源于对现实社会不公的认知和对更美好社会的理想。

总而言之,从某些思维模式和话语逻辑上,“进击的巨人”读者中的“耶派”与“白左”确实存在一些有趣的相似性,比如对“受害者”的共情、对历史问题的“清算”倾向、以及在某些讨论中可能出现的极端化和“道义优越感”。这些相似之处,或许反映了人类在面对不公、压迫和生存危机时,在不同语境下可能出现的相似的心理机制和情感投射。

然而,我们必须警惕将两者简单地混为一谈。虚构作品中的极端叙事与现实政治中的复杂议题,其语境、手段和根本性质有着天壤之别。对作品的解读和对现实的认知,需要我们保持审慎和辨析能力,避免将文学人物的命运与现实世界的社会思潮进行生硬、片面的套用。这种类比更多地揭示了我们在面对历史遗留问题、群体冲突和生存危机时,不同立场和选择背后可能存在的共通心理结构,而非简单的身份或政治立场上的等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都是假耶派,那是什么耶派,那是投机分子

真耶派实际上是弗派,愿意跟着弗洛克一起冲的那种(›´ω`‹ )

真耶派不仅不在乎外面的人,自己的命也不在乎,不豁出命叫什么耶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