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进击的巨人》到底是反战还是反战败?

回答
《进击的巨人》究竟是反战还是反战败,这个问题触及了这部作品最核心的复杂性和模糊性。要给出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恐怕会忽略掉谏山创想要探讨的更深层次的议题。与其说是二元对立,不如说它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剖析了战争的根源、逻辑以及它对人性的摧残,而最终指向的,却不完全是简单的“拒绝战争”。

反战的视角:战争是万恶之源

从很多层面来看,《进击的巨人》确实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荒谬,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毁灭性的代价: 故事从一开始就奠定了悲剧的基调。玛利亚之墙被攻破,无数生命瞬间化为尘埃,艾伦的母亲被巨人啃食的画面,直接将观众的视角带入战争的血腥和绝望。在接下来的剧情中,我们看到一次又一次的牺牲,士兵们如同消耗品一样被送上战场,他们的死亡往往是无意义的、被掩埋在更大的冲突中的。这种对生命的漠视,对个人命运在宏大战争机器下的碾压,是对战争最直接的控诉。
仇恨的循环: 作品深刻揭示了仇恨是如何代代相传,并成为战争的驱动力的。从尤弥尔·弗里兹的奴役开始,几千年来,艾尔迪亚人与马莱人之间的仇恨如同诅咒般延续。每一代人都在前人的恩怨中被裹挟,被灌输着对“敌人”的仇恨。这种“为了复仇而战”的逻辑,最终只会将仇恨的链条无限延长,而无益于问题的根本解决。
人性被扭曲: 在长期的战争和生存压力下,无论是艾尔迪亚人还是马莱人,他们的道德底线都被不断挑战。为了生存,有人变得残忍,有人学会了欺骗,有人甚至主动将自己变成“恶魔”。战争就像一个巨大的熔炉,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燃烧殆尽,留下的是扭曲和麻木。

从这些角度看,《进击的巨人》传递了“战争是毁灭性的,应该被避免”的讯息,这是非常明显的“反战”色彩。

反战败的视角:对“胜利”的重新定义与对“解放”的追求

然而,故事的走向,尤其是后期对帕拉迪岛和艾尔迪亚民族命运的探索,让“反战败”的解读也同样站得住脚,甚至更加贴切。

“战败”并非终点,而是起点: 帕拉迪岛的艾尔迪亚人,在马莱近百年的迫害和宣传下,被妖魔化,被剥夺了历史,成为了“恶魔”。他们被压迫、被奴役,生活在被“战胜”的阴影下。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放弃生存和追求尊严。艾伦·耶格尔最初的愿望,是“驱逐所有巨人”,这是一种对现状的反抗,一种对“战败者”身份的抗拒。
“解放”的代价与争议: 随着真相的揭露,艾伦发现,自己是被历史和“坐标”束缚的。他所追求的,与其说是单纯的“反战”,不如说是对艾尔迪亚民族的“解放”。然而,他选择的解放方式——地鸣,却是一种灭绝性的战争行为,旨在消灭墙外的人类,以确保帕拉迪岛的安全。这种“以暴制暴”,虽然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同胞”,却也带来巨大的道德争议。
“胜利”的代价与虚无: 艾伦最终的“地鸣”行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帕拉迪岛,阻止了外界对艾尔迪亚人的进一步迫害,但它付出的代价是无数无辜生命的消亡。而那些幸存下来的人,也无法真正摆脱战争的阴影,仇恨的种子依旧埋藏。艾伦本人,也因此成为了一个被历史和命运驱使的罪人。他的“胜利”与其说是一种荣耀,不如说是一种沉重的悲哀,他实现了“战胜”了敌人,却也成为了另一个形式的“恶魔”。
对“终结”的探讨: 故事的结局,并不能简单地说艾伦“赢了”或“输了”。他摧毁了大部分人类,但也为艾尔迪亚人赢得了一段“喘息”的时间。而最终,“和平”并没有因此到来,未来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这暗示了,即使消灭了“敌人”,战争的逻辑和可能性依然存在。作品似乎在探讨,如何才能真正“终结”战争,而不仅仅是“打败”某个特定的敌人。

结论:反战,但更在于对战争根源和“终结”的深刻反思

我认为,《进击的巨人》的核心是反战,但它并不是那种简单呼吁“放下武器,拥抱和平”的口号式反战。它通过描绘极端化的战争场景,深刻地挖掘了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仇恨、偏见、对“他者”的妖魔化、以及民族主义的狂热。

它展现了:

1. 战争是毁灭性的,无论如何都不应成为解决问题的手段。
2. 仇恨的循环是可怕的,它会不断滋生新的战争。
3. “胜利”往往伴随着巨大的代价,甚至是另一种形式的罪恶。

然而,它又没有回避“战败者”的困境和对“生存权”的渴望。艾伦的行动,虽然极端且令人发指,但其出发点是为他所珍视的人民争取生存空间,对抗压迫。这使得作品的立意更加复杂和引人深思。

它不是在说“不要打仗”,而是在问:“是什么让我们不断地陷入战争?我们如何才能真正打破这个循环?” 艾伦试图通过“让全世界遗忘艾尔迪亚人”来实现“解放”和“和平”,这是一种扭曲的、极端化的“和平”追求,但这种追求本身,正是源于长期的“战败”和压迫。

所以,《进击的巨人》更多的是在反思战争的本质,反思仇恨的根源,以及探讨在绝望的环境下,如何才能真正的“终结”战争,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反战败”或“求和平”。 它揭示了,即使打赢了所有战争,如果根源的问题不解决,战争的幽灵依然会盘旋不去。它展现的“反战”力量,来自于对战争残酷性的极致描绘,以及对“如何才能真正结束这一切”的沉重追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作品是否反战,只看它是否描绘战争的恐怖即可,只要看它是否描绘被战争裹挟的无辜群众即可。

因为战争的残酷就是这个。

而不是因为战争的"结果"不好。

战争的恐怖在于不论结果的残酷过程。

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不就是国内最反对的"反战败"吗?

创哥不需要表态,也不需要用结局佐证什么。

他实际上在问这样的一个问题:

"战争如此残酷,你为了你的胜利愿意走到哪一步"

如果你看见无辜的血,不幸的死亡,出生就被碾压的婴儿,你依然无法产生同情,那么说明你本身就不是一个反战的人,你只是担心战争的结果未必有利于你而已。

这种善恶观区别于"报应论",报应论说白了就是因为趋利避害所以要行善积德,这是一种唯结果论。

而创哥现在做的其实就试图去激发读者本身的良心,让他们从过程而不是结果去反思战争的残酷。

user avatar

作品究竟传达了什么,不要看作者说了什么,而要看读者的反应。

巨人完结后,叫嚣着地鸣好地鸣妙,艾主席干得漂亮,艾尔迪亚遭受的伤痛应血债血偿的耶派到底有多少,大家心里没点数吗?

是,巨人中传达反战思想的角色很多,但占据了巨人读者中很大一部分的耶小鬼是怎么评价他们的?圣母、双标、怂、忘恩负义。

谏山创虚构了一个这样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民族矛盾被夸张化,达到了不可调节的地步。艾族和其他种族的仇恨是不可化解的,因为艾族根本不是人,而是随时可能失去理智化身恶魔的存在。智慧巨间的传承依靠同族相食,而这种相食又常常发生在亲人与朋友间。

清醒时的艾族人是人,成为无垢巨的艾族连野兽都算不上,即使身边的人类是自己的父母、爱人、子女、好友,也会依照本能毫不犹豫地杀戮,无垢巨是没有意识的奴隶和战争机器。

不可调和的矛盾,墙内外巨大的发展差距,对准帕岛的联合军…一切在向读者传达这样的观点:要么艾族死绝,要么岛外死绝,没有第三条路。而

巨人用绝大部分的篇章写帕岛为探索墙外的世界舍生忘死,帕岛角色有情有义,让读者不自觉代入帕岛视角。

所以在耶小鬼的眼里,同样的行为,马莱角色罪无可恕,艾伦地鸣就成了有情可原,是被逼急了,是有血性,是爽。

巨人在铺垫、伏笔、悬念、转折上都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因此吸引到了全世界大量的观众,但——这就是可怕之处。精致华美的外衣,充实的内核,甚至还有大量追求和平反对战争的角色们在告诉读者:战争是罪恶的、战争不该牵扯平民和小孩子、彼此仇恨只会造成悲剧的循环、我们应忠实记录罪恶的历史,让后人反省。这些令人良心安定的言论,就是大量读者坚信巨人是反战作品的原因。

然而,我在开头就讲过,不要看作者说了什么,而要看具体的影响。在巨人读者的声音里,我并没有听到反思战争的声音占据主流,反而是鼓吹民族主义、赞扬无差别大屠杀的声音分外响亮,不说占据主流,至少能和反战群体五五开。

这真的是一部反战作品能做到的事吗?你见过被称为甜甜爱情经典的作品让大量读者看完不相信爱情的吗?你见过歌颂生命的作品让大量读者看完向往轻生的吗?

夸张化巨人世界的种族仇恨,让矛盾不可调节,为安乐死计划添加怪诞虫这一强大的阻挠因素,突出艾伦的无可奈何,都是为了打造二极管的结局——要么洗干净脖子等待联合军上岛,要么先发制人用无差别大屠杀灭世。虽然灭世不好但是怪诞虫必须消灭啊,所以牺牲八成人口,含有大量无辜平民和小孩子的八成人,也是合理的。

正是这样的设置,让越来越多的巨人读者认同艾伦的所作所为。如果有人提出异议,他们就会说:那你倒是想出一个不用灭世也能消灭巨人之力的办法呀?

而这就落入陷阱了。出题人为题目加上了诸多限制条件,为的就是将做题者引向唯一的出口。我并不是说谏山创本人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创作巨人的,然而作为一个日本人,生长的环境在无知无觉间就将一些观念传输给了他。就算他自认为是个反战主义者,一些危险的想法也在无知无觉间融进了作品里。

你或许又会说,不过是虚拟世界中的善恶。但,真的仅仅是虚拟世界的善恶吗?打开巨人相关的论坛,比如百度贴吧,你会发现因支持艾伦认可主动发动侵略战争、认可大屠杀、认可战争中没有平民和小孩全是敌人,认可本民族利益大于全人类生命的耶小鬼,太多太多了。

甚至这些人里有很大一部分,从虚拟世界延展到了现实的罪恶,认同法西斯的行动,主动美化纳粹和日本的侵略战争,连“日本的事离我太遥远我所以不管,你们全盘相信历史书告诉你们的没有独立思考能力”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混账话都说得出来。

这些人,对不起,或许不该称之为人。你们艰辛熬过反法西斯战争的祖先听见这话,估计能气到从棺材里跳出来打死自己的不肖子孙。

世界在越来越开放。不同民族由于各自立场和利益有着不同的声音,而危险的是,这些声音不再通过侵略战争这种血腥又引人反感的方式渗入,而是通过包装精美味道又极佳的糖果,让你在不知不觉间接受。

我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再次封闭自己,不接受任何外来信息,而是应该警惕——可以吃好吃的糖,但生产商传达给你的信息要仔细甄别。特别是不要在三观未成型、人格未健全的年纪,就去不设防接触,从而被一些危险的思想影响。

不要让一些民族在现实未打胜的仗,在精神上打赢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进击的巨人》究竟是反战还是反战败,这个问题触及了这部作品最核心的复杂性和模糊性。要给出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恐怕会忽略掉谏山创想要探讨的更深层次的议题。与其说是二元对立,不如说它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剖析了战争的根源、逻辑以及它对人性的摧残,而最终指向的,却不完全是简单的“拒绝战争”。反战的.............
  • 回答
    《进击的巨人》啊,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它就像一个层层剥开的洋葱,每一层都有新的惊喜,也带来新的震撼。如果非要概括,它讲的是一个在绝望中挣扎求生,并最终探寻真相、打破宿命的热血史诗。故事的开端,我们看到一个残破的世界。人们龟缩在巨大的三道同心圆城墙之内,过着相对安宁的生活。之所以需要城墙,是因为墙.............
  • 回答
    《进击的巨人》中,巨人与人类之间的关系,绝不是简单的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二元对立,它错综复杂,充满了血海深仇、宿命纠葛、身份的颠覆,以及最终对“自由”的终极追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剥开它的层层迷雾。最初的认知:恐怖的怪物,无尽的捕食者在故事的开端,我们所见到的巨人,就是最纯粹的恐惧化身。.............
  • 回答
    《进击的巨人》作为一个现象级的动漫作品,其结局无疑是粉丝们最关注的焦点,也正是因为这个结局,引发了铺天盖地的“差评如潮”。那么,这究竟是作者谏山创能力不足,还是他有意为之,想要通过这样的结局来表达某种深刻的意图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关于能力不足的论点:支持“能力不足论”的观点,往往从以下几.............
  • 回答
    要说清楚进击的巨人里的怪诞虫,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因为这玩意儿在故事里简直就是个谜中谜,贯穿始终,又隐藏在幕后,它的存在几乎就是整个巨人之谜的核心。首先,咱们得明确它到底长啥样。它不像那些我们熟悉的巨人,有血有肉有骨架。怪诞虫更像是一种活着的、半透明的、黏液状的生物,有时候看起来像一只放大了无数倍.............
  • 回答
    《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广泛的讨论,甚至让无数观众在猜测结局的同时,也在反复咀嚼“自由”这个概念,绝非偶然。它不是那种简单的、煽情的口号,而是贯穿始终,以一种血淋淋、痛苦的方式被不断拷问、解构和重塑的。那么,进击的巨人里所谓的“自由”,究竟是什么?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几个层面的含义,并.............
  • 回答
    这确实是让不少《进击的巨人》粉丝感到困惑的事情。明明第四季(也就是最终季)剧情宏大、节奏紧张,MAPPA的制作也相当给力,但总会有人跳出来说“巨人到看海就结束了”。这种说法之所以会存在,而且还挺有市场,其实是有它背后的一系列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1. “看海”这个意象的强大情感吸引力与象征.............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进击的巨人》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设定和艾伦性格的复杂性。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地鸣的运作方式、艾伦作为始祖巨人的能力以及他自身的动机来分析。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地鸣超大巨人的运作机制: 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遥控”: 艾伦所说的“遥控”更准确地说是一种“精神指令”和“连锁反应”。当.............
  • 回答
    《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我想谏山创他想说的,远不止于“巨人吃人”这么一个简单粗暴的设定。这更像是一场关于“自由”与“命运”、“过去”与“未来”、“个体”与“集体”之间永无止境的纠葛与挣扎,一场彻头彻尾的对人性的拷问。他用艾伦这个角色,包裹着我们对自由最原始、最纯粹的渴望。从一开始,那个站在高墙外,仰.............
  • 回答
    说到利威尔、三笠和韩吉这些在许多人眼中是艾尔迪亚守护者般的存在,怎么会和“背叛艾尔迪亚”扯上边呢?这实在是个有点让人挠头的问题,因为从他们自身的立场和行为逻辑来看,他们根本就没有“背叛”艾尔迪亚这个概念。他们的目标始终是守护帕拉迪岛上的人们,尤其是他们的战友和朋友。但是,如果我们把“背叛艾尔迪亚”理.............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尖锐的问题,也很能触及《进击的巨人》核心争议点之一。要说它“诱导观众同情侵略者”,我认为过于简单化了,但它确实在很多层面挑战了传统意义上的善恶二元对立,并迫使观众去理解和审视那些站在“我们”对立面的角色,甚至在某些时刻会产生同情,但这并不等同于“诱导同情侵略者”。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
  • 回答
    关于《进击的巨人》大结局是否“拉胯”,这绝对是一个能点燃粉丝群体争论的议题,而且答案绝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如果你问我,我会说,它不是一个能让所有人拍手叫好的完美句号,但说它“拉胯”也过于苛刻了,它更像是一个充满争议、令人复杂的收尾。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轴拉回到故事的脉络,以及它究竟触碰了.............
  • 回答
    说到《进击的巨人》后期艾伦的人设,这绝对是绕不开的一个争议点,也是让不少老粉心里五味杂陈的地方。要说“崩塌”二字,这未免有些绝对,但我承认,后期的艾伦确实和我们一开始认识的那个充满热血、想要守护朋友的艾伦,有了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转变。我们先回顾一下最初的艾伦。他是个被母亲死亡、家园被巨人摧.............
  • 回答
    “烂尾”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而《进击的巨人》的结局更是引发了观众和评论家之间极其分化的讨论。将它称为日本漫画史上的“重大恶性事件”则需要更严谨的定义和论证。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什么是“重大恶性事件”在漫画史上的定义? 这不是一个官方的分类,但我们可以理解为那些对.............
  • 回答
    你问《进击的巨人》讲的是什么?这事儿可真说来话长,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得完的。要我说,这故事的核心,其实就是困境中的挣扎与自由的追寻,以及在这过程中人性复杂的纠葛。咱们得从那个世界说起。想象一下,人类活在一个三面被高耸入云的巨墙围住的世界里。这些墙,名字叫玛利亚、罗塞、希娜,层层叠叠,保护着人类免受一.............
  • 回答
    “巨人”和“钢炼”,这两部作品的名字一摆出来,很多动漫迷心里都会有那么一点微妙的比较。说它们“接近”了,得看从哪个角度说了。如果从作品深度、主题的探讨,以及故事走向的意外性上来看,那确实是越来越有那股子味道了。一开始看“巨人”,大部分人应该是被那份绝望和血腥吸引的。巨大的、吃人的巨人,高耸的城墙,还.............
  • 回答
    进击的巨人中,马莱政府在世界大会上发表的那份宣战公告,之所以能赢得其他国家的支持,背后牵扯着多方面的考量和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正义宣言,而是建立在各国长期积累的利益、恐惧以及对马莱战略地位的判断之上。首先,理解“其他国家”的支持,必须先摆脱“谁更正义”的思维定势。在巨人世界的现实逻辑.............
  • 回答
    读者的身份认同和对作品的解读,常常会与现实世界中的一些社会思潮产生有趣的共鸣或反差。在《进击的巨人》的读者群体中,“耶派”这个称呼的出现,以及它与“白左”这个标签之间是否存在相似之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耶派”在《进击的巨人》读者语境中通常指的是什么。顾名思义,“耶派”很大程度.............
  • 回答
    我理解你对艾伦的厌恶,甚至可以说是强烈的讨厌。这种情感在《进击的巨人》的粉丝群体中其实并不罕见,毕竟艾伦这个人设在故事后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所做的决定也备受争议。要详细聊聊你为什么讨厌艾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1. 角色早期形象与后期行为的巨大割裂感:很多人喜欢上艾伦,正是因为他早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