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俄罗斯倒退40年,也就是八十年代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真的很强大吗?

回答
我们来聊聊八十年代的苏联,那是个被很多人视为“强大”的时代。不过,“强大”这个词,得拆开来看。

首先,说苏联倒退回八十年代,其实是一种比喻,也是一种警示。很多人用这个比喻,是想说当下俄罗斯在某些方面似乎又回到了那个时代,而且是以一种不那么积极的方式。但八十年代的苏联,它本身的“强大”和今天的俄罗斯,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八十年代的苏联,真的很“强大”吗?

从很多方面看,答案是肯定的,但这份强大背后,却埋藏着深刻的危机。

军事巨擘,全球对峙:

这是八十年代苏联最显而易见的光环。它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核武器,陆军规模也相当庞大。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就是一场全球范围内的军备竞赛。苏联在太空探索领域也曾一度领先,联盟号飞船、和平号空间站,都是当时科技实力的象征。

战略核力量: 苏联在核武器数量上与美国旗鼓相当,甚至在某些时期超过了美国。部署了大量的洲际弹道导弹(ICBM)、潜射弹道导弹(SLBM)和战略轰炸机。这使得苏联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拥有巨大的威慑力。
常规军事力量: 苏联的陆军规模是其一大优势,拥有大量坦克、装甲车和步兵。在欧洲部署了庞大的军事力量,对北约构成了直接威胁。海军实力虽然不及美国,但潜艇部队规模和技术也足以让西方国家忌惮。
太空竞赛: 在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苏联在载人航天和空间站技术上保持着领先地位。和平号空间站的长期运行,积累了丰富的空间站建设和运行经验。

意识形态的阵地战:

苏联的强大,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它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者之上。在世界范围内,一股强大的社会主义思潮在对抗资本主义。很多亚非拉国家,在民族解放运动时期,得到了苏联的支持,也纷纷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意识形态影响力: 苏联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仅是其国内的指导思想,也是输出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思想体系。古巴、越南、朝鲜等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苏联意识形态的影响。
支持第三世界: 苏联在意识形态和物质上支持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民族解放和政治改革,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力。

庞大的经济体量(表面上的):

八十年代初,苏联依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这种经济模式存在着根本性的问题,但在“计划经济”的框架下,苏联在重工业、军事工业、能源等领域确实拥有巨大的产出。

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苏联在钢铁、石油、天然气、机械制造等领域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尤其是在军事工业方面,其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能源出口: 苏联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之一,能源出口是其重要的外汇收入来源,也是其在国际舞台上施加影响力的手段之一。

然而,这份强大,就像一个美丽但内里腐朽的躯壳。

隐藏的危机,正在侵蚀“强大”:

很多人看到的是苏联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但八十年代的苏联,内部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已经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

经济结构性失衡: 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显现。过度强调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导致轻工业和消费品生产严重滞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技术创新缓慢。
科技发展的“瘸腿”: 虽然在军事和航天领域有突破,但民用科技、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等方面,苏联远远落后于西方。这使得其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堪忧。
僵化的政治体制: 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停滞”,以及之后尤里·安德罗波夫和康斯坦丁·契尔年科的短暂执政,都未能有效解决体制性问题。权力的高度集中,缺乏民主和监督,导致腐败滋生,社会活力丧失。
社会活力缺失: 压抑的政治氛围,缺乏个人自由,使得社会缺乏创造性和创新力。人民对政府和体制的信心也在逐渐动摇。
阿富汗战争的拖累: 从1979年开始的阿富汗战争,不仅在军事上消耗了苏联巨大的资源,也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给苏联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这场战争也暴露了苏联军队的许多问题,并引发了国内的普遍不满。
能源价格的依赖: 苏联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当八十年代中期国际油价下跌时,苏联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所以,八十年代的苏联,它“强大”吗?

从军事威慑、国际政治影响力、意识形态输出的角度看,它无疑是强大的。它是美国全球霸权最直接的挑战者。

但是,从经济的可持续性、人民的福祉、社会的活力、科技的创新以及体制的健康度来看,它已经病入膏肓,只是外表依然维持着“强大”的假象。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试图通过“改革”和“公开性”来挽救这个庞然大物。但那些积压已久的问题,以及改革本身的动荡,最终导致了这个超级大国的解体。

因此,当人们说俄罗斯“倒退回八十年代”,可能是在担忧它重复苏联解体前的某些困境,比如经济停滞、国际孤立、以及某种程度上的“强大”背后的脆弱。但这并不意味着八十年代的苏联就真的“强大”到足以永久存在,它的强大,更多的是一种表面上的、即将崩塌的强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俄罗斯倒退40年。

那应该是1980年的苏联。

那时候苏联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是处于巅状的状态,尤其是在勃列日涅夫尚未去世之前,虽然正在走下坡路,而且是那种刹不住车的感觉,但总体上仍然十分强劲。

而反观那时候美国;它刚摆脱越战的泥潭,又和中东国家关系闹僵,国内经济也陷入了滞胀的危险,算是陷入一定程度的窘态。

那时候虽然苏联的经济仍不如美国;但已经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大经济体和福利国家。又恰恰是石油的出口国家……

而苏联凭借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的出口,核对国家福利制度和军事上的提升,作为当时世界两极之一的存在是当之无愧的。

其很多的军事武器和装备设计理念,以至于现在的俄罗斯仍然有一部分继承发展和使用,如果说当时的常规军事武器实际上已经到达了顶峰,那苏联可以说是一只手触摸到天花板的地步。

即使距离我们40年前的西方81军演。

那些装备拿出来消灭现在的一个中型国家,应该也不是什么问题。

但苏联的强大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他当时的意识形态。

苏联的意识形态当时在世界上是非常让欧美国家害怕的存在。

战争与否和经济的博弈未尝可知,但是共产主义政权的建立,颠覆一个政权和颠覆一个社会,在当时是时刻处于可能发生之中的状态。

资本主义遇上了共产主义

普世观念遇到了英特纳雄奈尔。

当时苏联的意识输出能力,十分强大。

且不论当时苏联人民的生活。

但苏联“治理”下的美国,却是最好的年代。

由于苏联计划经济取得的成功,其迫使发达国家倾尽所能让工人阶级生活更好。

而且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也间歇的学习苏联制度。

就比如二战快结束的时候,罗斯福总统有过一个宏大的计划,依靠自己的个人威望,杜绝不必要的反对意见,设立法案让每个美国公民生来就有政府赋予他工作的权利。

当然后来因为背后的问题和罗斯福总统的突然去世,导致无法完成。

但是一个阉割剩余的法案:美国政府有权保护美国人民的工作权利。

也让美国得到了将近30年的辉煌。

其实这也是一种向当时苏联学习,或是因为忌惮苏联的原因而间接促成的方案。

比如老生常谈的,罗斯福新政里面的很多内容和措施,就是吸取了苏联优秀的地方。

苏联还在世的时候,美国工人阶级家家有独立住房和相应的福利生活水平。

现在美国的街头充斥着流浪汉……

现在的美国,很多工人工作一辈子,也得不到相应的利益和尊重,又或者买不起房子,读不起书;多数人存款甚至不足两位数……

自苏联解体以后,美国兴起了大量的“零工经济”。

资本家为了不给工人缴保险,没有相应的保险措施和福利制度,美其名曰解放生产力促进人民生活,开始按天来雇佣工人,并且美国的工作时长一天天的延长,大量的企业都开始搞福报制度。

所以说美国自苏联解体之后所获得的经济发展,一部分是掠夺苏联人民六七十年以来积累的财富。

另一部分便是肆无忌惮的掠夺国内劳动人民,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们。

苏联确实本身有着很大的问题,但是他走后,之前所争取到的东西,自然而然的就消失了……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福利制度的出现和实行,确实是因为苏联的存在,而变成国家的妥协,又进而使我们得到这些切实利益。

况且其实当时的苏联经济其实还算可以,虽然穷兵黩武,大部分的财政都支持与军队和重工业,但是凭借当时优厚的自然资源和石油的价格,还有大量军工产品或者是重工业商品的国际出售,其实生活状况或者是物价比较的平稳,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较为不错,并不是太多的痛苦和剥削;不满之处不是吃不饱穿不暖,而是对标欧美所展现的颓势。

反倒是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限制重工业,反而使苏联的经济不断下降……

而且当时苏联的轻工业并不弱小,最基本的食品问题,大约苏联平均每个人的粮食产量达到了700公斤左右。

虽然要大量进口粮食,但是无可厚非的是当时人们的人均生产经济和国家的轻工业水平,实际上大致还是维持在一个等同的水平。

抛去政治上的问题,因为它的人口比重和人口数量支撑不起一套彻底完整的工业体系。它不可能像中国一样维持这个庞大的消费市场。

生产得不偿失又停滞不前的局面下,恶性循环便一步一步的加深。

况且再怎么说,苏联的人均经济水平也有美国的一半,而现在比如人均gdp是美国一半的国家,就是我们熟悉的韩国,他们的生活水平还是公认的比较不错……

放到当时生活水平是比较惬意的。

————————————————————

不知不觉突破百赞,就必然会有一定的争议和不同的声音。

实际上我想表达的苏联就是一个在当时很强大,但是也令人畏惧的国家。

我一直认为他当时的出现和存在是利大于弊的。

而它的解体和消失也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无可厚非。

但是我们能从中剖析到一些问题和观念,这才是我们值得去做的事情。

他应该待在纪念馆里供人们瞻仰。

而可能不是某一天突然复活。

消失了苏联,现在那些曾经的加盟国发展又如何?

他们的街上充斥着妓女和瘾君子,国家经济停滞不前,人民生活状况甚至每况愈下。意志消沉,生育率也是不断下降……

典型的如当年的乌克兰,

虽然回不去,但并不妨碍去哀悼,或遥想一下。

————————————————————

再次分割

有些对苏联的福利状况,有些质疑和疑惑,就浅浅的描述一下。

首先第1点;就是全免费教育,当时苏联的各级教育部门都是免费的,而1960年至1980年教育资金的财政拨款也是不断的增加

第2点;全免费医疗。苏联的所有公民都享受免费医疗待遇,这些费用也是由国家全部承担。

第3点;包括免费疗养、休养和度假。苏联每年为大批劳动者发放免费的休养证,职工每年可以享受35天休假,除去一些特殊行业,多行业工人的休假时间占到全年三分之一,而且这个被某些人认为压迫和剥削人民的国家,第一个实行一周双休的国家。

第4点;基本生活必需品的补贴,在苏联,基本生活必需品的零售价长期平稳,据统计到1986年,苏联的物价补贴达到730亿卢布,占国家预算支出的18%。

第5点;住房补贴。从1928年以来,苏联一直实行低房租政策,相应的配套设施和房屋维护也是政府占比多数,由国家财政补贴和相应1986年,国家在住房补贴上支出约为100亿卢布,包括现在俄罗斯很多的房屋都是被人们称为的赫鲁晓夫楼。

其余的话还包括接近免费自来水、电力,话费;用当时苏联的话费来进行比较,17戈比就能全年电话无限制使用,相当于人民币的1角7分;而苏联人的人均收入大约在每个月200~300卢布左右。

下面贴张图,对比一下当时社会主义老大哥和现在的社会主义先锋人均食品消费对比。


实际上当时的福利水平和人负担们的生活状况在80年代还可以,虽然自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逐渐下落,但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有些地方我们现在还没有赶上。

还有人可能一直记得一个需要排队买面包的新闻,首先这个新闻并不真实,其次,苏联作为一个计划经济的国家,买粮食本来就需要凭票和排队。

而且国营商店出手的大多数是廉价并且物美的面包,自然相对来说比较火。真吃不起面包,这完全不可信…

在每天土豆炖牛肉和共产党宣言面前,我可能要踌躇一下,但如果真的连面包都吃不起…

————————————————————

浅谈一下当时工人阶级获取的福利和苏联为何有关。

我说过欧美国家给予工人阶级和劳动者的福利和权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苏联或者是那些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竞争。

举例比如当时的苏俄赋予妇女投票权,英国和当时的其余国家才迅速的通过,并且效仿当时还是苏俄的,刚刚诞生的这个新生政权;那个时候正好是1920年

又如上述说过的福利制度,还是用灯塔国举例。上个世纪40年代吃不饱饭的人大有人在,童工在当时也还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候很多人因贫穷导致身体不佳而被淘汰;二战结束之后又为了和苏联竞争和防止所谓的渗透,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通过《国防教育法》,用公共资金给当时的学生们提供较为营养的午餐现以彰显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防止社会主义的渗透。

又比如身处亚洲的大韩民国,当时也是为了应对北方的压力;(苏联未解体之前,反而是朝鲜那边比较生活条件明显更好,)也要增加相应的对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和营养。以便有更好的兵源和人才……
众所周知的,美国大学的学费;美国在那个时候相应的教育拨款很少。在二战结束之后,苏联军事和理论科技开始占领制高点,比如第1个登上太空,军事实力迅速赶上;美国才迅速的通过了《国防教育法》,用财政资金资助聪明的学生上大学,以便培养更多的人才,促进美国科技的发展。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正是沾了这个政策的光。

而反观苏联或者现在的中国,走的正是一条平民化,并且非常实惠的教育路线。

再比如有趣的是有人疑惑为什么美国很少有高铁,我想大部分人都不明白,是因为美国的空运业务和他们的公路很发达。但实际上以前美国的道路很差,但是当初为了应对苏联的攻势并且预防战争时期调运运输环境较差的状况,60年代,美国通过了《国防公路法》,加紧修建洲际公路或者是一系列的高速道路,以便在战争的时候更好的调运物资和疏散人民。

而且美国迈入发达国家的行列比较的早,基建到了60年代已经相对落后,但是为了应对苏联的军事威胁和国内的反对声浪,很多地方都重新修缮和增加。

而西欧国家离苏联和那些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相对来说更为接近,所以在社会福利和当时的投资方面更是显得不遗余力。
比如希腊就是因为盲目加大福利,而本身没有支柱产业和能力,进而导致国家破产。
直到东欧剧变,苏联消失,西欧和美国没有了受到威胁的对象。不需要应对军事威胁和收买人心,资产阶级重新肆无忌惮的压迫人民……福利制度也就相应的缩水减少……
从苏联解体到现在,欧美国家一旦遇到经济危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缩减财政。

首先必然是从福利方面开刀。然而比如美国,缩减福利的同时,军费却是连年增加。

10年的时候,美国加州发布政策大幅度的减少对贫困家庭的照顾金,大学学费增加50%,当今很多美国学生学费还要贷款。
英国似紧随其后的通过预算,大学学费上涨200%,失业者如果三次拒绝职业介绍所介绍的岗位就会失去认领救济金的资格……
德国同上,多次拒绝职业介绍所的就业岗位,剥夺失业金;医疗开始收费,去医院看病要交门诊费,还要再征收医疗税……
当然他们总体来说的福利制度和生活水平肯定是要好的,但是很多地方实际上已经显现出了弊端和问题。

红旗倒地。

福利消失……

“我们走后,政府会来给你们修医院,修学校。并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也不是因为他们变好了,而是因为我们来过。”——切格瓦拉————————————————————

看起来争议还比较多,其实那个时候的苏联,虽然强大,但也处于一个紧绷的状态,当时的政治体系和问题已经尤为严重,矛盾确实是正处于不可调的状态。

一味的追求安宁和安逸。

官员肆意贪污,国家信仰崩塌。大家有兴趣可以对比七十年代的苏共会议闭幕式所唱的国际歌和九十年代那些委员们的声音。

他们自己已经不相信共产主义了……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又让苏共丧失了领导权和对军队的控制,太多的权力下放到地方

而这种联盟制的国家如果有一个尤为巨大的加盟国或者是地区就会面临分裂的危险

(但是如果像南斯拉夫这种体量大小基本差不多,但民族矛盾又十分严重的地区,也是会面临解体的风险……)

俄罗斯就是这个典型的代表。

其余十四个加盟国联合起来都不如俄罗斯一个国家的体量和工业水平。

过程和命运总是让人联想很多。

结局依然是结局,但不妨我们相应的进行思考。而有一些评论的人们存在争议的地方,却不在于他是否强大,而在于他是否伟大。

它伟大吗?

我觉得伟大。

他是一个人民建立起来的曾经为了无产阶级和世界贫苦人民而奋斗过的国家。他击败法西斯主义解放世界,为人们建立起了属于工人阶级的一个国家和一个骄傲的名词……

他蛮横吗?

我觉得是的。

匈牙利事件,布拉格之春,搞出主权有限论。

肆意干涉他国内政,悍然发动阿富汗战争。

苏维埃变成了苏修,失去了最初的初心和革命意志。

最后匆匆解体,成了历史长流中的一个永久的名词。

我开篇就说过,或许哀悼一下可以。

但还是不需要,或者他已经回不来了

他最终的解体。

我认为这是反映社会主义成功的一个结果。

因为一个放弃人民,放弃了自己信仰和曾经所追求的国家消失。

是一个由内而外正常的过程。

它强大而又虚弱。

但过去的高光时刻,我们不可否认!


当然有人就会觉得我对苏联盲目崇拜,自以为是,并且想当然的自己幻想一个强大民主,自由,没有压迫的苏维埃,并不是一切的去为他美化……

我确实崇拜苏维埃。

崇拜那个真正的为了英特纳雄奈尔而奋斗不惜的国家。

崇拜那个在最弱小的时候抗击外来侵略势力,立志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国家。

这才是真正存在我心里的苏维埃,存在于那个值得让我们毕生去追求和为之奋斗的无产阶级联盟!

user avatar

苏联的GDP占美国的多少,因为卢布汇率问题,至今是个谜。


但是中国搜集的美苏工农业数据应该还是可以比较的

可以看看俄罗斯的工农业数据,比之苏联时代如何?

以上美苏数据都是1980年


钢产量:苏联14800万吨,美国10380万吨,是美国的143%

发电量:苏联12950亿度;美国24750亿度,是美国的52%

石油产量:苏联60300万吨;美国43000万吨 ,是美国的140%

天然气产量:苏联4060亿立方米;美国6000亿立方米,是美国的 67.7%

商品煤: 苏联65300万吨;美国78400万吨,是美国的83.3%

家用轿车产量: 苏联133万辆;美国658万辆;是美国的20.2%

塑料:苏联660万吨,美国1386万吨,苏联是美国的47%

化学纤维:苏联217.6万吨,美国390万吨,是美国的55%

化肥:苏联2480万吨,美国224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111%

水泥:苏联12500万吨 美国770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162%

纺织品: 苏联71亿平米,美国40亿平米,苏联是美国的178%

联合收割机:苏联11.3万台,美国3.18万台 苏联是美国的355%

拖拉机:苏联55.7万台,美国27万台,苏联是美国206%

粮食产量:苏联18910万吨,美国2637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71.7%

肉制品产量: 苏联1930万吨,美国267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72.2%

奶制品产量: 苏联9060万吨,美国5830万吨, 苏联是美国155.4%

棉花产量:苏联332万吨,美国238万吨,苏联是美国139.5%

捕鱼量:苏联920万吨, 美国35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262.9%

商船吨位(注册吨位数):苏联2226.2万吨,美国1618.8万吨,苏联是美国的137.5%

user avatar

80年代前后,苏联的导弹、潜艇、坦克、火炮、装甲车等主战武器的产量差不多是同时期美国的十倍!多么强大的生产能力。美国人只好拉拢中国一起对抗苏联。中美关系进入蜜月期。美国开放了除了战略武器之外的大量种类的武器允许中国购买,美国没有的,中国需要的,美国协调英国等盟友向中国供应,无奈中国没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们来聊聊八十年代的苏联,那是个被很多人视为“强大”的时代。不过,“强大”这个词,得拆开来看。首先,说苏联倒退回八十年代,其实是一种比喻,也是一种警示。很多人用这个比喻,是想说当下俄罗斯在某些方面似乎又回到了那个时代,而且是以一种不那么积极的方式。但八十年代的苏联,它本身的“强大”和今天的俄罗斯,是.............
  • 回答
    如果俄罗斯真的能“倒退”回40年前,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初,那将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地缘政治地震,其影响将是多层次、深远且难以估量的。这并非简单的“回到过去”,而是一个国家突然被剥离了过去40年的发展轨迹,包括其社会结构、经济模式、科技水平、国际关系以及国内民众的集体认知。首先,我们得明确,40年前的俄.............
  • 回答
    针对“俄女总统候选人称斯大林让俄罗斯倒退一百年”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含义和可能的动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倒退一百年”的说法并非一个精确的历史测量,而是一种强烈的、带有感情色彩的概括性批评。它试图传达的是斯大林统治时期对俄罗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造成的严重负面影响.............
  • 回答
    乌克兰不倒向俄罗斯,尽管俄罗斯方面可能以此作为“保证安全”的理由,但这背后涉及了乌克兰自身的主权、民族认同、历史经历、地缘政治以及国际秩序等多方面的复杂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主权与民族认同的至高无上: 主权是国家生存的基石: 乌克兰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其.............
  • 回答
    俄罗斯逼迫乌克兰倒向西方,而非与之交好,这一复杂局面的根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历史、地缘政治、民族认同以及权力平衡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简单地将俄罗斯的行为归咎于“不希望乌克兰好”或是“一心想控制”可能过于片面,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俄罗斯对自身国家安全、战略利益以及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认知。首先,我们可.............
  • 回答
    俄罗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曾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抵御住了历史上两次最具威胁的侵略者——拿破仑和希特勒。这两位军事巨头,率领着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带着征服欧洲的野心,将矛头指向了俄罗斯。然而,尽管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俄罗斯最终成功地粉碎了他们的攻势,将其侵略者拖入了漫长的消耗战,并最终将其.............
  • 回答
    乌克兰“倒向西方”这件事,确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背后牵扯着历史、地缘政治、国家认同、经济利益等方方面面。而俄罗斯选择在这个时间点采取行动,也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推到临界点后的结果。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把时间轴拉长,看看这“倒向西方”是怎么发生的,又为什么会被俄罗.............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问题,无法简单地用“会”或“不会”来回答。俄罗斯战败(即便只是假设)带来的影响将是深远的,而它是否会“彻底倒向西方”,则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俄罗斯战败”的定义。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军事失败,可能包含军事上的重大挫折,经济上的严重打击,国际地位的急剧下降,.............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问,如果有人明知道前方有万丈深渊,他们还会不会义无反顾地跳下去。但实际情况远比这个比喻要复杂得多。设想一下,如果那个年代的俄罗斯普通人,比如一位工厂里的工人伊万,或者一位在学校教书的老师娜塔莉亚,被直接告知:“你们所热爱的、坚不可摧的祖国——伟大的苏维埃联盟,将在不久的将来分崩离析,这.............
  • 回答
    南斯拉夫的解体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其中塞尔维亚/塞族(Serb)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们的立场也常常与西方国家以及中俄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塞尔维亚/塞族为何不希望南斯拉夫解体?塞尔维亚和塞族人民对南斯拉夫统一的渴望,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在新南斯.............
  • 回答
    俄罗斯程序员在编程领域表现出色的现象,确实值得深入探讨。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历史、文化、教育、技术生态等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教育体系:数学与逻辑的根基俄罗斯的高等教育体系以严谨的数学和逻辑训练著称,这为编程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学基础扎实:俄罗斯的大学(如.............
  • 回答
    在俄罗斯与乌克兰冲突期间,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以下是一套系统性的信息验证方法,帮助你识别虚假信息、辨别真实消息: 一、信息来源的可信度分析1. 权威媒体与机构 政府或官方声明:查看俄罗斯国防部、乌克兰国防部、联合国、国际红十字会等官方渠道发布的声明。 专业新闻机构:如BB.............
  • 回答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2022年2月开始)是多重历史、政治、地缘战略和经济因素交织的结果,涉及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国内诉求。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动机: 1. 历史与领土主权争议 克里米亚问题: 2014年,乌克兰政府在西方支持下推动“去俄罗斯化”,导致克里米亚分离主义分子与俄罗斯发生冲突。.............
  • 回答
    俄罗斯当前的局势复杂且多维,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国际关系和社会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困境:制裁与资源依赖的双重压力1. 国际制裁的持续影响 金融封锁:西方国家(美国、欧盟、英国等)对俄罗斯实施了全面金融制裁,包括禁止俄罗斯央行使用SWIFT支付系统、冻.............
  • 回答
    俄罗斯与乌克兰战争(2014年至今)的赢家与输家分析需从多维度视角切入,包括地缘政治、经济、军事、国际关系及对平民的影响。以下为详细分析: 一、俄罗斯:短期利益与长期风险并存1. 短期利益 领土扩张:通过2022年全面入侵,俄罗斯占领了乌克兰东部的顿巴斯地区(包括克里米亚),并控制了赫尔松.............
  • 回答
    俄罗斯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上三常之一)的地位,其稳定性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国际政治格局、大国关系、经济实力、地缘政治冲突等。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俄罗斯能否维持这一地位: 一、俄罗斯的“上三常”地位的法律与历史基础1. 联合国宪章的正式地位 俄罗斯是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的创始成.............
  • 回答
    俄罗斯将美国、乌克兰等列为“不友好国家和地区”的表态,以及其对国际局势的干预,确实会对俄乌谈判产生深远影响。以下是对此问题的详细分析: 一、俄罗斯将美国、乌克兰列为“不友好国家”的背景与含义1. 政策意图 俄罗斯的这一表态并非单纯的政治宣示,而是其在国际关系中“去西方化”战略的延续。2022.............
  • 回答
    俄罗斯计划启用“国家互联网”(Russlan)项目,这一举措是其在2022年俄乌战争后对国际网络环境的主动调整,旨在减少对西方互联网的依赖、保障国家安全,并强化对信息流的控制。以下是这一计划的背景、目标、当前实施情况及潜在影响的详细分析: 一、计划背景与动因1. 西方网络封锁的触发 2022.............
  • 回答
    俄罗斯近期组织从欧洲撤离本国公民的行为,释放了多重信号,涉及地缘政治、安全局势、经济压力以及国际关系的复杂博弈。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行动可能传递的信号: 1. 安全局势的升级:对乌克兰冲突的担忧 乌克兰局势的不确定性:俄乌冲突持续升级,双方在东部战场的激烈交火(如2024年3月的“巴赫穆特战役.............
  • 回答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2022年2月开始)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涉及历史、地缘政治、经济、民族认同和国际战略等复杂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动因: 1. 历史与地缘政治因素 克里米亚的归属争议 2014年,乌克兰亲西方政府推动克里米亚公投,宣布脱离乌克兰加入俄罗斯,但被国际社会广泛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