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俄罗斯和乌克兰开战期间,怎么辨别网上各种消息的真伪?

回答


在俄罗斯与乌克兰冲突期间,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以下是一套系统性的信息验证方法,帮助你识别虚假信息、辨别真实消息:



一、信息来源的可信度分析
1. 权威媒体与机构
政府或官方声明:查看俄罗斯国防部、乌克兰国防部、联合国、国际红十字会等官方渠道发布的声明。
专业新闻机构:如BBC、Reuters、AP、CNN、Sky News等国际主流媒体,通常有严格的事实核查流程。
学术或智库报告:如布鲁金斯学会、国际战略研究所(ISI)等发布的分析报告,具有较高可信度。

2. 非官方来源的警惕性
社交媒体账号:注意账号是否经过认证(如@BBC、@UN、@UNHCR),避免轻信“网红”或“网红记者”账号。
个人博客或论坛:通常缺乏客观性,尤其在战争期间,可能夹杂个人情绪或政治立场。

3. 信息的传播路径
信息的来源链条:是否经过多级转发?如果信息在短时间内被大量重复传播,可能是虚假的(如“乌克兰士兵在前线被杀”可能被夸大)。
信息的传播者身份:是否有明确的记者或机构署名?没有署名的“匿名”消息需高度警惕。



二、信息内容的逻辑验证
1. 时间线与事件细节
时间戳:检查信息是否与事件实际时间吻合。例如,2022年2月24日是俄罗斯入侵的开始日期,若信息提到“2月24日乌克兰政府宣布投降”,则明显虚假。
事件细节:注意描述是否具体。例如,是否提到具体地点(如哈尔科夫)、军事行动(如“坦克推进”)、伤亡人数(如“数百人伤亡”)等。
逻辑矛盾:例如,若信息称“乌克兰军队在前线取得胜利”,但随后又提到“俄军已攻占首都”,则可能矛盾,需进一步核实。

2. motivated by emotion(情绪化语言)
煽动性语言:如“俄罗斯正在屠杀乌克兰平民”“乌克兰士兵正在屠杀平民”等,可能被刻意夸大或伪造。
极端化表述:如“乌克兰完全被毁灭”“俄罗斯将完全占领乌克兰”,这类信息通常缺乏实证。

3. 图像与视频的验证
图像真实性:使用AI工具(如DeepAI、Forensics)或专业网站(如FactCheck.org)检查图片是否经过合成。
视频真实性:注意视频的画质、角度、声音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例如,俄军坦克的视频可能被剪辑,或使用AI生成。
社交媒体上的视频:注意是否有多个来源证实同一视频内容,或是否有官方机构发布同一画面。



三、交叉验证与多渠道确认
1. 多信源交叉验证
对比不同来源:例如,如果某消息说“乌克兰军队在哈尔科夫被击溃”,需同时查看BBC、Reuters、RT(俄罗斯媒体)和乌克兰官方声明是否一致。
国际组织报告:如联合国、国际红十字会发布的报告,通常基于实地调查,可信度较高。

2. 实时更新与动态信息
信息的时效性:战争期间,事件发展迅速,需注意信息是否为最新发布。例如,若信息提到“俄军在2022年2月24日攻占基辅”,但实际基辅仍在乌克兰控制下,可能信息过时或虚假。
动态变化:战争期间,前线变化频繁,需关注实时新闻,避免依赖过时的“历史”信息。

3. 专家分析与独立调查
军事专家评论:如《军事评论》(Military Review)等专业期刊的分析,可能提供更深入的解读。
独立调查机构:如Human Rights Watch、 Amnesty International等组织的报告,可能揭露冲突中的暴行或虚假信息。



四、警惕虚假信息的常见手段
1. 深度伪造(Deepfake)与AI生成内容
识别方法:检查视频或音频的细节(如口型、背景、声音是否自然),使用AI工具分析是否为合成内容。
典型案例:2022年,有视频声称“乌克兰士兵在前线投降”,但实际为AI生成的伪造视频。

2. 虚假的“战地记者”或“平民”证言
注意证言的背景:若某人声称“我亲眼看到俄军坦克开进乌克兰”,但无法核实其身份或位置,需怀疑真实性。
社交媒体上的“证言”:许多虚假信息由匿名用户发布,需谨慎对待。

3. 虚假的“战争新闻”与“战地照片”
注意照片的来源:例如,若照片显示“乌克兰士兵在前线被击毙”,但无任何背景信息,可能为伪造。
注意照片的分辨率:低分辨率照片可能被用来掩盖真实内容。



五、技术工具与资源
1. 事实核查网站
FactCheck.org:美国事实核查网站,提供对政治和新闻的验证。
Snopes:专门验证谣言和虚假新闻的网站。
Poynter.org:提供新闻伦理和事实核查指南。

2. 社交媒体审核工具
Twitter事实核查:在Twitter上,用户可以通过“Fact Check”标签查看信息是否被标记为虚假。
Facebook事实核查:Facebook有合作机构对虚假信息进行标记。

3. AI辅助工具
DeepAI:提供图像和视频的AI检测服务。
Forensics:用于分析视频的来源和真实性。



六、个人行为准则
1. 保持批判性思维:不盲目相信任何信息,尤其是情绪化或极端化的言论。
2. 不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转发前确认信息的来源和真实性。
3. 关注多方视角:避免只关注单一媒体或立场,尝试从不同角度了解事件。
4. 警惕“信息战”: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可能被故意制造以影响舆论,需保持警惕。



七、典型案例分析
1. “乌克兰士兵投降”视频
来源:某社交媒体账号发布了一段视频,显示“乌克兰士兵投降”。
验证方法:使用AI工具分析视频,发现背景模糊,人物口型与声音不匹配,最终被证实为伪造。
结论:此类信息需高度警惕,可能被用于煽动或误导。

2. “俄军占领基辅”报道
来源:某新闻网站称“俄军已占领基辅”,但未提供具体证据。
验证方法:对比BBC、Reuters等多家媒体的报道,发现基辅仍在乌克兰控制下,信息为虚假。
结论:需交叉验证多信源,避免单一来源误导。



总结
在战争期间,信息的真实性至关重要。通过分析来源、交叉验证、逻辑推理、技术工具和保持批判性思维,可以有效辨别真假信息。记住:没有绝对的真相,但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接近真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下不分立场,对双方通用。可能对俄乌战争以外的事物也适用。

此外无绝对,也许确实有高人和天才能做到对信息和判断的绝对掌控力,但在今天的知乎,这种人显然很少。

第一:战场情报大师

即使对于俄乌战场上的战场指挥官来说,要得到具体的战场动态也需要侦查部队和信息部队的配合;对于普京和北约来说,得出准确的判断和分析还需要卫星、间谍等多个部门的精确配合。即使是斯特列科夫和法国退役军官这样的分析家也是基于专业的军事素养和多方面信息搜集。

然而,在千里之外的中立国家,有一大堆自媒体,通过外网的二三手资料就能够分析得出两军的即时准确动向,告诉你乌军要干什么,俄军要干什么,还不是那种大局式的预测,而是准确到动态,多久拿下某座城市,正在千里穿插等等分析,这种战场情报大师的消息严重缺乏可信度。(对已公开信息和过去的总结不在此列)

第二:交战双方互相攻击

俄媒称乌克兰……,乌媒称俄罗斯……,这种信息天然的要打几个折扣。而拿着仅有俄媒称乌媒称单方面报道的分析更是不用看了。这些信息包括:基辅之鹰/伊利亚·基瓦等。

俄媒乌媒双方捏造虚假信息是基于鼓舞士气或者打击对方士气,在战争状态下无可厚非。但作为中立国的网民却对敌对方单方面的信源深信不疑,并以此进行局势判断只能说很………………(双方对自我坏消息的承认,比如某位将军阵亡,不在此列)

第三:不可证伪

来判别一个理论是否科学,即“这些结论必须容许逻辑上的反例的存在”

这个理论在俄乌战争等类似事件上同样可用。要论证俄军/乌军是否处于优势,那么这些结论必须容许在某些情况下是错误的。即俄国也许处于优势,但肯定会在某些情况下处于劣势,乌克兰方面也亦然。一个客观的分析者也必然能指出这一点。

因而,如果某些分析者,在他们的笔下,俄/乌双方无论怎么样都处在“赢”,任何一天都在“一切尽在掌控中”。那么变相说明他们的分析几乎没有可证伪性,因而除了立场,几乎什么也没有了。(俄乌双方确实可能某一方在一个方面一直处于优势,这一点重要的是发言人的一贯立场)

第四:下大棋

环环相扣的谋划几乎只存在于小说之中,现实中存在那种环节极多的谋划但极为罕见。大部分复杂宏大的历史事件都是没那么复杂的谋划加上偶然、运气、意外因素、随机应变所构成的。大部分决策者都是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而即使有什么深远谋划,在谋划的第一步八成也已经开始走样。草台班子治蓝星是可能的,大部分肉食者并不会真的特别聪明。

因此有谁告诉你某一方的谋划是多么高深不可捉摸的大棋局,他们正在谋划有几十步要走的深远谋略,演员、玻尿酸脸、拉稀老逼登的政治思考特别特别复杂。那这种人的分析很有可能夹杂了大量脑补和意淫。这一点对军事政治都一样。

第五:国家拟人化

对国家拟人化的批判本来已经很多了,但俄乌战争中还是有很多人滥用这一点,将俄乌比作“兄弟分家”“夫妻离婚”“前妻傍富婆”“儿子不孝”。亦或者将乌克兰简单的用“傀儡”“走狗”,将俄罗斯简单的用“战斗民族”“皇俄”来概括。凡是这种国家拟人化或者大而化之的评述都不用看。

我举个例子,以乌东为例,很多人就喜欢对乌东简单代上一个“亲俄”的标签然后分析。但实际上不用说还有不亲俄的乌东居民,就连亲俄派里都可能会分为:

A.我支持乌克兰与俄罗斯加深经贸关系

B.我希望俄罗斯文化能在乌东地区成为主流

C.我希望我所居住的州加入俄罗斯

D.我无条件支持俄罗斯一切行为

等好几种派别。AB两个派别可能对俄罗斯的进攻持反对态度,ABCD四个派别也不是团结一心,对泽连斯基政权,对欧美,对俄罗斯,对普京,对俄乌战争之间可能都能吵翻天。何况整个乌克兰,整个俄罗斯,整个欧美呢?用拟人化,贴标签的方式分析政治怎么能得到正确的结果呢?

第六:一图流

这种几乎不用说了,一张照片,下面一行文字,然后说乌克兰俄罗斯怎么怎么样。

第七:简单定论

在今天的历史学界,对于许多资料充分,没有政治干扰和信息战污染的历史问题都可能充满争议,一个新发现的细节尽可能让某个领域翻天覆地。一篇几十万字的论文可能还不能吧某个事物给定性。

然后你相信某些媒体能通过不到10分钟的视频或者几百字的小文章就能定性俄乌战争这种“正在进行的”“充满信息污染的”“一大半信息未公开”的宏大事件?客观的分析者大部分时间应该是在尽可能的转述和分析,做出的结论也留有余地,承认自己的误判,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而那些拿着部分信息急着下结论的人,只能说,信息对他们不重要,立场早已决定了他们的发言。

第八:立场攻击

“皇俄”“俄孝子”“普粉”“来电了”“50万”“1450”。这些帽子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而且就算隔着网线的大家是皇俄和50万好了,那又如何呢?难道50万说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就不从东方升起了吗?难道俄孝子说地球是圆的地球就变成平的了吗?这样只会增加垃圾信息,对于实际上没有帮助。

而且更重要的是,扣帽子只会让群众对帽子脱敏。就以来电了为例,现在到处刷来电了谁得利最大?答案是真正的台湾网军,频繁的来电了已经让大部分人对这个词脱敏,让大部分人看到这个词第一时间的反映不是“这是网军”,而是“哎,无聊的扣帽子大战,没有什么意义”。越想让某个概念脱离实义,让群众脱敏无感,那就是到处刷吧,跟小鬼一样。

第九:谁提出观点谁举证

接上条,讨论的基本观点是谁提出论点,谁提出论据。如果你指控某个人是来电了/50万卢布,那么需要你举出可信的论据,而不是被指控人自证清白。如果你指控某个人反战不反美/反战不发俄,那么需要你举出详实的证据,而不需要被指控人自证清白。

第十:印象流

印象流即仅凭片面的消息或者缥缈的缺乏实据的信息对一个人下结论。

就以“答主是个大帅哥”为例,我雇佣知乎一伯万个人说我是大帅哥,给人塑造了一种“我答主是帅哥”的舆论印象。随便抓个人问:“道林灰猫是不是大帅哥啊?”那个人可能回答:“是”。但细问为什么会有这个印象?有什么证据,则答不上来这便是印象流。

说泽连斯基/普京/俄军/乌军/北约/欧盟/车臣的很多事情都存在印象流,说某某某怎么样的言论到处可见,但具体拿案例进行严谨分析,举出详实的强关联的证据的却十分稀少。为了不被扣帽子我就不举具体例子了,但是我得说双方都有这种情况。

user avatar

俄乌战争对多数人来说就是看戏吃瓜。

看戏的时候为啥要辨别戏里的真伪呢?那太累了。

如果一定要辨别真伪,那也简单,不要看开战后的新闻,看去年的新闻就好俄乌各自的态度,东乌真实的状况,去年的新闻里就有,那会网军少,不少信息还是可靠的。

user avatar

基本不可能

要是普通人能有辨别各种消息真假的能力,还能从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公开消息中还原出事实的真相

那股市里就没人会赔钱了

庄家们翻手为云覆手雨就能把一群散户忽悠的团团转,几个吃瓜群众想掺和两国交战这么重大的事情,还想上网知道真相?

坐下吃瓜吧你就,要真相,想多了吧。

要知道真相只有一种办法:自己到事情发生的现场去看,去听,去问

古人云:百闻不如一见

教员也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所以理论上来说,没去乌克兰前线现场调查走访过的人是没资格对战局发表意见的

不过鉴于目前国内没人能达到这样的标准,所以他们说的你就顺耳听听就得了,指望人家给你真相 你为啥不自己去找真相?

看看别人为了了解情况是怎么做的:

1936年,埃德加斯诺在中国待了几年之后,为了了解报纸上连篇累牍的谩骂诋毁的“赤匪”,人家直接收拾包袱跑到陕北窑洞里跟“赤匪”们零距离接触,并从此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一个美联社记者西默•托平,为了了解战场到底发生了什么,只身一人飞到蚌埠,雇佣了2个老乡当向导,一头扎进了鏖战最激烈的战场。他在战区活动数十天,接触了国民党军,看到了战火中的农村百姓的生活,接触到了解放军,和我军民兵和军官进行了深入交流,亲眼目睹了激战之后遍地尸骸,在陈官庄外亲眼见证了解放军的总攻炮火和杜隶明集团的最终覆灭——那个时候国民党的中央日报上还在整天报道徐东大捷呢

人家看到的这才是真相

你想从网上了解真正的真相,基本不可能

很多时候不要说外人,连己方的指挥官都不一定能摸清楚自己和敌人的状态。

如果真的想知道真相,你可以考虑自己背包去乌克兰战区去。去交战一线,到每个战场上去见证双方的作战过程,去访问双方的前线军官和士兵,询问他们的感受,心理和战斗的动机。你得去了解每一支部队,他们拥有的士兵数量和训练水平,他们的给养,物资和装备是否充足,他们的后勤情况,他们的士气如何,他们的指挥官的想法,他们对胜利有多大的期望,他们对牺牲有多大的心理准备……

然后你才能知道真相。

就像当年每一个坐在南京和上海租界看报纸的外国人都会觉得国军正在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而在淮海战场上走了十几天的西默•托平仅仅是采访过国军和解放军的几个下级军官和士兵后就知道国军要完蛋了。

在网上你只能看到这种真相:

user avatar

1、先判断消息源的立场,是亲俄还是亲乌还是中立的。没有明确立场的没有参考价值;自媒体的参考价值低于官方媒体。

2、如果立场相反的消息源说了同一件事情,这件事情的存在就比较可靠。

3、消息源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自己的负面事情,如战败、撤退、伤亡、损失的,一般会比较可信一些。但是要注意一点,得是纯粹军事上的消息。平民的事情说不清楚的。

user avatar

我感觉微博上的IP属地检测真的挺有用的,咱们的外交部军控司转发曝光的这个账号就非常有代表性,大家来看看。



明明是一个今年3月份才刚注册的低信用小号,随便发了条谣言居然获得了6000+转发、12000+赞同,是不是很蹊跷?

更令人无语的是此帐号在发布的消息中用符号与图标刻意规避“马里乌波尔”与“俄罗斯”两个关键词,以此来干扰社交平台的特殊消息IP归属地检测。这代表该帐号运营者应该已经充分了解了国内平台现有的消息检测机制,肯定是做了功课。

不过邪不胜正,咱们的社交平台最终还是把此帐号的IP属地给显示出来了,果不其然,又是海外。相信大家通过这个事例也能明白目前互联网谣言的传播路径了吧?造谣者的套路就是先用小号发帖试探,再找一大堆营销号转发造势,最后形成事件传播。

这两天真的是各种假消息满天飞,大家务必注意甄别。另一方面希望平台也可以进一步加强管控,不让造谣者有可乘之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