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与意大利之间的海军合作是怎样的?

回答
苏联与意大利在海军领域的合作,虽然不像某些西方国家那样密切,但确实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存在过,并且留下了不少耐人寻味的细节。要理解这段合作,首先需要认识到冷战时期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峙背景,以及两国各自的地缘政治考量。

冷战背景下的“特殊关系”:

意大利作为北约成员国,在地缘政治上被视为西方阵营的重要一员。而苏联是华沙条约组织的领导者。从意识形态和军事联盟的角度来看,两国可以说是“水火不容”的。然而,即便如此,在某些非军事或有限的军事交流层面,仍然存在着一些“曲折”的合作。

这种合作并非基于军事同盟,更多的是出于实际利益和国际关系中的某些“缝隙”。你可以想象,在那个剑拔弩张的年代,两国之间能够出现任何形式的“交流”,都已经是件不寻常的事情了。

合作的领域与表现:

虽然没有正式的联合舰队演习或大规模的军事技术共享,但两国海军之间的互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港口访问与船员交流: 这是最常见也是相对“温和”的合作形式。在特定历史时期,苏联海军舰艇会根据国际惯例对一些非敌对国家的港口进行访问,意大利的一些港口也可能出现在这些访问名单中。反之亦然,虽然频率和规模可能有限,但意大利海军舰艇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访问苏联的港口。这些访问,即便只是象征性的,也为两国海军人员提供了一个近距离了解对方的机会。你可以想象,当一艘苏联海军的驱逐舰缓缓驶入意大利港口,或者一艘意大利护卫舰在黑海停靠时,这种场景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张力。

这种访问并非毫无限制,通常会受到严格的政治和安全考量。双方都会仔细评估访问的时机、规模以及可能带来的政治影响。例如,在某些政治敏感时期,这种访问就会被搁置。

海洋科研与环境保护: 在某些非敏感的领域,比如海洋学研究、海洋生物学考察,甚至是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国际项目,苏联和意大利可能存在过有限的合作。两国在这些领域的科研人员和船只可能会在国际水域进行协调,共享一些非军事性的数据。你可以想象,在平静的海洋深处,科学家们可能正因为共同的研究课题而跨越意识形态的鸿沟。

搜救合作: 在海上遇到紧急情况时,无论哪个国家的船只,出于人道主义的原则,都会有义务参与搜救行动。在某些国际水域,如果苏联和意大利的船只同时目击或参与了搜救任务,那么两国海军之间就会产生临时的、实际的协调。这是一种最纯粹的合作,超越了政治的束缚。

“非官方”的观察与情报收集: 冷战时期,各国海军都在密切关注对手的动向。苏联海军的舰艇在北约活动区域附近活动时,常常会受到意大利海军的“关注”和监视,反之亦然。虽然这不是“合作”,但这种“互动”本身就构成了两国海军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你可以想象,在地中海辽阔的海面上,两国的侦察舰艇如同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博弈,彼此试探,彼此观察。意大利海军通过这些“接触”,能够更直接地了解苏联海军的舰艇类型、战术以及人员素质,这些信息对于北约的整体防御至关重要。

合作的限制与驱动因素:

必须强调的是,苏联与意大利的海军合作,无论在哪个时期,都受到冷战大背景的巨大限制。

军事互信的缺失: 两国在军事上是潜在的对手,缺乏基本的互信,这使得任何深层次的军事合作都无法进行。
政治立场的分歧: 意大利是北约成员国,其国防政策与北约的战略紧密相连。而苏联是华约的领导者,两国在根本的政治和军事目标上是矛盾的。
意识形态的隔阂: 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也使得两国在军事领域的合作难以深入。

尽管存在这些限制,但一些因素仍然驱动着有限的合作:

地缘政治的现实: 地中海是重要的战略海域,苏联海军在地中海的活动,以及意大利作为北约在地中海的桥头堡,使得两国海军在某种程度上不得不“共存”并处理彼此的存在。
人道主义关切: 如前所述,海上搜救等事务是超越政治的。
有限的经济与科技交流需求: 在某些非军事的科学技术领域,两国可能存在一定的交流需求,这有时也会间接涉及到海军的某些方面。

总结:

总而言之,苏联与意大利之间的海军合作,与其说是“合作”,不如说是冷战时期两国海军在特定背景下的一种“互动”与“接触”。这种互动并非军事同盟式的,而是局限于港口访问、有限的科研交流、人道主义搜救,以及双方在军事活动中的相互“关照”与观察。这种“关系”充满了微妙与限制,反映了那个时代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以及各国在维护自身利益时的灵活性。与其说他们是朋友,不如说他们在同一片海域不得不“认识”对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尽管存在着意识形态方面的巨大鸿沟,但不可否认的是,意大利是上世纪30年代苏联最主要的海军技术来源国。

两国在海军建设方面的合作始于1925年,当时苏联率先派出一批海军军官对意大利进行访问。随后两国开始派遣军舰互访——苏联军舰访问那不勒斯,而意大利军舰则前往列宁格勒造访。在1930年,苏联就开始对意大利的“领航员”级驱逐舰“安东尼奥·达诺利”号的方案进行审查。紧接着在1931年,苏联就决定在新式的“列宁格勒”级驱逐领舰上将采用由意方主导的技术装备,包括测距仪和从伽利略(Galileo)公司订购的火控系统。

1932年,两艘苏联向意大利安萨尔多(Ansaldo)公司订造的19型边防警戒舰ПСК-2“基洛夫”号和ПСК-3“捷尔任斯基”号被部署到远东并用来巩固当地的海疆防卫。

下一年,苏联政府又与安萨尔多公司在列宁格勒签署了关于协助苏联设计和建造新式巡洋舰的合同,也就是后来的26型轻巡洋舰(“基洛夫”级)。26型和稍作改进过的26比斯型轻巡洋舰(“马克西姆·高尔基”级)都采用3座沿中线布置的МК-3-180型三联装180毫米炮塔作为主要武器,该炮塔实际上就是在“拉依蒙多·蒙特库科利”级轻巡洋舰搭载的双联装152毫米主炮塔为基础进行设计的。因此两者无论在外观还是内部设计上都深受意大利人的影响,即都采用了共鞍构造。

1935年5月,苏意双方签署了另一艘战舰的建造合同,也就是后来在1937年1月开工的20И工程(型号中的И代表“进口的”,импортный),这艘由国外公司承建的驱逐领舰获名“塔什干”号。不过由于安萨尔多公司自身能力有限,这个项目转交给了来自利沃诺的奥德罗-德尔尼-奥兰多(Odero-Terni-Orlando)即更为知名的奥托(OTO)公司承担。

----------------------------

发错图了,应该是这个塔什干

除了直接引进技术或相关成品乃至整艘舰艇外,苏联还借机从意大利购买了大量的武器装备,米尼西尼式双联装100毫米高炮就是一例。早在30年代初,苏联人就对这款舰炮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在1932年与OTO公司就该炮的引进展开了一系列的谈判。米尼西尼式高炮得名于为其设计了能随着身管仰角的抬高改变火炮耳轴部件的意大利海军工程师欧金尼奥·米尼西尼(Eugenio Minisini),意大利人自己称之为OTO 1928年式火炮。

苏联人原本打算将其配备在26/26比斯型轻巡洋舰上,但后来苏联本国军工部门又为其专门研制了Б-34型双联装100毫米高平两用炮,因此红海军决定将买回来的12门米尼西尼式双联装100毫米高炮安装在“红色工会国际”号(3门)、“红色乌克兰”号(3门)和“红色高加索”号(4门)这三艘轻巡洋舰上。有意思的是,苏联海军从战败的意大利手中接收的两艘赔偿舰:轻巡洋舰“刻赤”号(原名“奥古斯塔公爵”号)还有战列舰“新罗西斯克”号(原名“朱利奥·凯撒”号)也都装有同一款高炮。

到1935年底,苏联和意大利已经在除战列舰外的所有舰种都展开了合作。不久后,这个空缺很快就被安萨尔多公司打破。1935~1936年间,该公司主动向苏联政府提出进行有关战列舰设计的合作计划,随后完成了名为UP.41的设计。当时,意大利的“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首舰和二号舰“利托里奥” 号都已经开工建造,UP.41的设计与之有着高度的相似性,这给苏联人日后自行设计23型战列舰(未来的“苏联”级)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参考方向。

然而,苏联与意大利之间的友好合作因西班牙内战戛然而止,莫斯科和罗马似乎站在了战线的两端。即使之后意大利对苏联的技术援助又在较小程度上得以恢复,但还是发生了诸如1941年6月意方人员在苏联造船厂为响应轴心国对苏宣战而发生的一系列暴力活动。卫国战争全面爆发后,两国间军事技术合作的大门就被永久地关上了。

参考资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与意大利在海军领域的合作,虽然不像某些西方国家那样密切,但确实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存在过,并且留下了不少耐人寻味的细节。要理解这段合作,首先需要认识到冷战时期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峙背景,以及两国各自的地缘政治考量。冷战背景下的“特殊关系”:意大利作为北约成员国,在地缘政治上被视为西方阵营的重要一员。而.............
  • 回答
    说起鲁迅之于中国,和高尔基之于苏联,这俩人儿放在一块儿比,那可真是有点意思。当然了,也不是说他们俩完全一样,毕竟一个是中国人,一个俄国人,身处的时代背景、文化土壤都不一样,但要说他们的意义,那确实有共通之处,也各有不同。咱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说鲁迅在中国鲁迅啊,这名字在中国那可真是响当当的,绕.............
  • 回答
    想一想,如果老大哥当年一脚踏进了轴心国的营垒,这局势可就真变成了一锅煮不清、搅不明的浓汤。说它是第二个意大利?我觉着吧,这个说法也太小瞧了苏联的体量和那股子狠劲。不过,要说它不会当“猪队友”,那也是言过其实了。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确一点,苏联加入轴心国,这本身就是个天大的反.............
  • 回答
    历史的洪流中,每一次选择都伴随着沉重的代价。当我们在审视二战期间法国和意大利的经历时,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教训,这些教训或许能够为我们思考当前的乌克兰局势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战争的残酷性无需赘述,而迅速结束冲突,避免更大规模的生灵涂炭,往往是每一个负责任的领导者必须面对的艰难抉择。法国和意大利在.............
  • 回答
    1941年4月,如果德国将原本用于支援北非战场的意大利军队调往东方,并在此基础上进攻苏联,那么苏德战争的进程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甚至可能改变二战的最终走向。首先,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德军在东方战场的兵力对比。原本按照历史,德军在1941年6月22日发动“巴巴罗萨”行动时,地面部队投入.............
  • 回答
    明斯克协议与苏台德割让给德国,这两个事件确实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都涉及到在特定地区赋予某种程度的自治权或主权变更,以试图解决地区冲突或政治僵局。但深入分析,它们又有着截然不同的背景、动机和实际效果。明斯克协议与苏台德割让:表面的相似性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两者在表面上可能让人觉得相似的地方: .............
  • 回答
    苏州发现新型变异株:BA.1.1 进化分支的深远影响与防控新挑战近期,苏州实验室报告发现了一种新型新冠病毒变异株,被命名为 BA.1.1 进化分支。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该变异株与全球已知的毒株在基因序列上存在显著差异,预示着疫情防控工作将面临新的挑战。这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在防控上又.............
  • 回答
    布林肯国务卿的说法,即普京意图重建苏联,并将俄罗斯描述为全球不稳定的根源,这无疑触及了当前国际关系中最敏感、也最引人注目的议题。要理解这种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并思考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得剖析“重建苏联”这个概念。苏联解体至今已三十多年,其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已不复存在.............
  • 回答
    1980年的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国内经济百废待兴,政治上也刚刚走出动荡。如果此时能准确预见到苏联即将到来的命运,中国领导层将面临一个既是挑战又是机遇的复杂局面。虽然事后诸葛亮总是容易,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预见到了,中国会如何应对,又会采取哪些具体行动。首先,调整战略重心,加强自身实力是重.............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无疑是二十世纪末最重大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它带来的震荡波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所处的世界。至于它是否意味着“雅尔塔体系”的终结,这是一个需要细细梳理的问题。雅尔塔体系:二战后的世界秩序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雅尔塔体系”。简单来说,它是在二战末期,由美、英、苏三个主要战胜国领导人——罗斯福、.............
  • 回答
    苏联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提议被中国拒绝,这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地缘政治考量。而您的问题聚焦于“长波电台存在的意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技术和军事问题。长波电台(LowFrequency Radio Station)之所以在特定时期(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和苏联时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回答
    五十年代苏联对华的“156项工程”,顾名思义,是指苏联在1950年代集中力量、大规模援助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的一系列重点项目。这项计划的意义深远而复杂,对新中国工业体系的奠基、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乃至中苏关系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要评价它的意义,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奠定中国工业化基础的基石“.............
  • 回答
    1940年,斯大林与希特勒的握手,无疑会改写人类历史的走向,其影响之深远,简直难以想象。这是一个充满“如果”的场景,但我们可以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各方实力,进行一番推演。一、 联盟的动机与基础:并非空穴来风首先要明白,1939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非仅仅是战术性的妥协,它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为未来的.............
  • 回答
    哇,你女朋友发这句话过来,确实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对吧?“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可不是什么日常闲聊的开头。咱们来好好捋一捋,看看她可能是怎么想的,我尽量说得详细点,就像你跟朋友聊一样,把那些生硬的“AI痕迹”都去掉。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两件事儿有多大。你想啊,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那可是二十世纪末改变世.............
  • 回答
    看待“苏联解体是寡头和精英操纵的结果,而非苏联广大人民群众意愿”这种说法,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苏联晚期复杂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并理解“寡头”、“精英”以及“人民群众”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真实角色和影响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寡头”和“精英”的含义在苏联背景下的特殊性。在苏联,传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宣.............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以及个人情感等多个层面。同样是曾经帮助过中国的国家,一些中国人对苏联抱有更特殊的情感,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苏联的“同志情谊”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共同的革命道路和意识形态认同: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关键的原.............
  • 回答
    “二战系苏联与纳粹德国共同发动”这个观点,在我看来,是一种过度简化,甚至可以说是歪曲了历史事实的解读方式。它忽略了战争的根本原因、参战各方的动机以及实际的战争进程。不过,如果我们要深入探讨这个观点,就需要先理解它可能从何而来,以及它与真实历史的偏差在哪里。这个观点出现的可能根源:1. 《苏德互不侵.............
  • 回答
    二战中英美同盟能否不依靠苏联就战胜轴心国,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假设性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并尽可能模拟一个脱离了苏联战略牵制下的二战进程。一、 地缘政治与战略态势的重塑:首先,没有苏联的参战,整个二战的地缘政治格局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欧洲战场: 德国在东线的军.............
  • 回答
    阿富汗之所以被称为“帝国坟场”,是因为历史上多个强大的帝国试图征服它,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其中包括亚历山大大帝、大英帝国、苏联,以及最近的美国。即使是这些军事和经济实力都远超阿富汗的国家,也未能实现其统治目标。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多个层面.............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历史的齿轮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转动,如果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那个被纳粹德国视为意识形态死敌的国家,竟然和希特勒的第三帝国结成了联盟。这无疑是二战史上一个最耸人听闻的“如果”,其潜在的影响将是难以估量的。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如果苏德结盟,二战的走向会发生怎样的巨变。首先,最直接和最震撼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