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三父子的文采高还是苏轼三父子的文采高?

回答
要论曹操三父子与苏轼三父子的文采高下,这确实是个饶有趣味的话题。两者都是中国文学史上闪耀的名字,其父子三人都在文学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学风格以及所擅长的领域都有着显著的差异。要细细道来,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比较。

首先,我们来看看曹操三父子。

曹操(魏武帝): 他是奠基者,也是最负盛名的一位。曹操的诗歌,尤其以《短歌行》、《观沧海》等为代表,充满了雄浑豪迈的气魄,展现了他作为一代枭雄的政治抱负和人生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些诗句,字字珠玑,意境开阔,将建安时期的政治动荡、英雄辈出的时代背景以及他本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文笔不事雕琢,却自有雄健古朴之美,开创了建安文学“三曹”的局面,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他的散文,如《论功行赏》、《对袁绍武宣令》等,则显示出其政治家的睿智和决断。

曹丕(魏文帝): 曹丕继承了其父的文学才华,并且在文体上有所拓展。他的诗歌虽然不及曹操的豪迈,但更显细腻,尤其在五言诗方面,如《燕歌行》,就描绘了闺中思妇的缠绵情思,别有婉约之韵。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散文和赋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例如《典论》中的《论文》一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观点,为后世文学批评奠定了基础。他对文学的重视,对曹植、王粲等人的提携,也使得建安文学走向了繁荣。

曹植(陈思王): 曹植无疑是“三曹”中才情最为出众的一位。他的诗歌,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艺术成就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七步成诗”的故事虽然有传奇色彩,但也侧面反映了他惊人的创作才能。他的诗歌想象奇特,辞藻华丽,情感充沛,尤其擅长描写神话传说和离愁别绪。《洛神赋》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将洛水女神描绘得飘渺绝美,意境空灵,语言流畅,成为了千古绝唱。他的诗歌风格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的集大成者,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曹操三父子以“建安风骨”著称,他们的文学风格大气磅礴,充满时代气息,深刻反映了汉末乱世中知识分子的理想与失落。 他们的作品,尤其是曹植的诗歌,在技巧和情感表达上都有着极高的水准,开启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新篇章。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苏轼三父子。

苏轼(苏东坡):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散文家、词人之一。他的文风豪放旷达,汪洋恣肆,无所不包。无论是记叙、论说、抒情,还是评论,他都能信手拈来,妙笔生花。他的散文,如《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文笔优美,寓理于情,将哲思与人生感悟融入其中,意境深远。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飘逸的“大江东去”,也有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他的词,更是将豪放派推向了顶峰,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充满了超然物外的智慧和豁达。他的才华还体现在书法、绘画等方面,是当之无愧的“全才”。

苏辙: 苏辙是苏轼的弟弟,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文风与苏轼相似,但更为沉稳内敛,注重说理和议论。他的散文,如《黄州快哉亭记》,文笔精炼,议论深刻,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政治抱负。他的诗歌,虽然不如苏轼那么奔放,但也别具一格,在写景抒情方面有着独到之处。他与苏轼并称“苏门二学士”,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同样重要。

苏过: 苏过是苏轼的长子,虽然名声不及父辈,但也继承了家学,是一位有才气的文人。他的诗文也颇具特色,尤其在诗歌方面,继承了苏轼的风格,但又增添了自己的感悟。他的作品,如《子瞻诗集序》,展现了他对父亲文学成就的理解和继承。

总的来说,苏轼三父子以其“唐宋八大家”的深厚底蕴,在散文、诗歌、词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他们的文学风格更为多元,既有苏轼的旷达豪放,也有苏辙的沉稳内敛,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他们的作品,更多地体现了宋代士大夫阶层的文化精神和生活情趣,充满了人生哲理和对社会的关怀。

那么,究竟谁的文采更高呢?

这是一个很难简单下定论的问题,因为他们的文学成就侧重点不同,所处的时代背景也不同,对文学的贡献也各有千秋。

从文学影响力来看:
曹操三父子开创了“建安风骨”,奠定了建安文学的基础,对后世诗歌的风格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植的诗歌更是成为后世诗歌的典范之一。
苏轼三父子在整个宋代文学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苏轼,是宋代文学的集大成者,其散文、诗、词皆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其“东坡体”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

从个人才情和广度来看:
如果单论个人才情和诗歌的艺术成就,曹植无疑是一位天才诗人,其诗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极强。
但如果从文学的广度和对文学的贡献来看,苏轼无疑是更具“全才”属性的。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仅局限于诗歌,更在散文、词等方面都达到了巅峰,同时在书法、绘画等领域也有建树。

从风格的创新性来看:
曹操三父子在当时黑暗的时代背景下,用雄浑的诗风表达了士人的抱负和情感,可以说是对汉末文学的一种突破和创新。
苏轼三父子则是在继承前代文学的基础上,将宋代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其散文的自由流畅,词的意境深远,都是前所未有的。

如果要强行比较,我会这样说:

曹操三父子更像是文坛上石破天惊的巨匠,他们的出现,为中国诗歌注入了新的血液,带来了“风骨”的震撼。他们的文采,更像是一种时代精神的呐喊。
苏轼三父子则更像是文坛上的大家庭,他们以深厚的学养和广阔的胸怀,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他们的文采,更像是一种人生智慧的体现。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曹操三父子是“劈山开河”的先驱,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开辟了道路。而苏轼三父子则是“筑起高峰”的集大成者,将文学的艺术高度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最终,两者都达到了极高的文学成就,为中华文明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硬要分出高下,不仅难以服众,也可能忽略了他们各自独特的价值和贡献。我们可以欣赏曹操三父子的雄浑与曹植的奇绝,也能体味苏轼的旷达与苏辙的沉稳。两者都是我们文学史上的璀璨明星,各有其不可替代的光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更新一下,有人回复说谢灵运知道苏轼后就不会说曹植才高八斗,这种可笑言论只能用无知来形容。

任何语言文学也不是凭空出现,都是逐渐积累来的。

以苏轼的那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举例,这句在苏轼词里可算得上千古名句,但苏轼是取巧了。

李白曾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这跟苏轼词中那句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

同为浪漫主义风格的两位诗人在作品上的渊源匪浅,然而这不是个例。

再比如杜甫评价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这是指明了李白风格的师承。

中国文化绵延不绝,文学作品也是循序渐进,后人一直站在前人肩膀上,看的远是理所应当的。

“文无第一”这个词在我看来不是说文学没有好坏优劣之分,而是文学会因为欣赏角度差异(横看成岭侧成峰),欣赏水平不同(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时代变迁难以有定论,也正因如此,这个词隐含的意思是文学评价不能太狭隘和绝对。


谢灵运曾经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一石总计10斗)”的话,这种评价简直可以称得上顶配了。然而在我们看来,曹植的名篇也就那么点儿,并不是很配得上谢灵运的夸赞,甚至有点浪得虚名,其实这种情况很正常,原因大致就2个。

一、作品散佚

三曹的作品经历多次战火(包括但不限于永嘉之乱、侯景之乱、安史之乱、黄巢之乱、靖康之耻)存世的作品只是他们著述的一小部分。

曹植文集在隋代还有30多卷,现在只剩下200篇左右。

曹丕的作品那时候也大概有30卷,现在剩下几十篇

上述两位由于只活了40岁,本来著作也不算很多。

曹操就不一样,大概作品如下:

《魏武帝集》30卷

《魏主奏事》十卷,

《太公阴谋》三卷,

《司马法注》,

《孙子略解》三卷

《续孙子兵法》二卷

……

总计十余种。

曹操这么多作品,留下来多少?——现在存世的大约100多篇吧。

与之对比,李白存诗大概1000篇,这个话题讨论的另一个对象苏轼全集大约110卷,仅存诗就有超过2700篇。

两相对比,就会有苏轼著述丰富,文采盎然,而三曹著作寥寥的错觉。

可在谢灵运所处的南北朝时期由于并未散佚太多,能够看到较为完整三曹文集,对曹子建如何才高八斗颇有认知。

二、年代久远

“周诰殷盘,佶屈聱牙。”——唐·韩愈《进学解》

韩愈主要生活在公元8世纪,而周诰大约创作于公元前11世纪,一千九百年的间隔,韩愈看着那会的名篇给出了“佶屈聱牙”的评价.

曹操生于155年,220年去世,距离大概1800多年,那么我们评价会如何呢?

大家仔细想想,是不是距离我们越近的古文越容易看懂呢?

语言不断发展,越古老的语言与现代语言距离越远,越难理解,我们对当时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也越难把握,语义也难以理解。

我们看900多年前的作品,理解能力肯定远超对1800多年前作品的理解,三苏对三曹的作品就是这样。

谢灵运距离三曹时代不到200年,对三曹著述的理解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看《红楼梦》,基本没有任何阅读问题。

所以,谢灵运对曹植的称赞有没有掺水呢?可能略有夸大,但在魏晋南北朝300多年间,曹植排第一应该问题不大。

那么谢灵运的话语分量如何?很多人对谢灵运可能没有特别的概念,这么说吧,他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可以单独成章节的人,山水田园诗鼻祖级人物分别就是指的谢灵运(山水)和陶渊明(田园)。

综上所述,由于年代的客观原因,我们会因为存世作品量以及语言变化而对“三曹”与”三苏“的文采有严重的判断偏差。

当然了,即便抛去客观因素影响,评判一项事物终究是主观色彩浓郁。

比如我看有答主提到了宋神宗评价苏轼比李白强,那段话出自《庚溪诗话》,作者宋代人陈岩肖,这个著作”主旋律“就是“歌颂时代”,就拿下面一段话来说:

本朝诗人与唐世相亢,其所得各不同,而俱自有妙处,不必相蹈袭也。

这是说宋人的诗跟唐代旗鼓相当,各有各的好,不用学唐诗。当时人肯定没法说,我们现代人看来这话对吗?从文学成就上无疑是唐诗千古巅峰,宋诗虽然也不错,可与唐诗相比地位差不少吧?就算地位接近,可唐诗很多方面具有开创性,做到这些更难,难道连学都不值得学了?

再思考下陈岩肖这个人怎么知道宋神宗说了什么?靖康之耻皇宫里那些基本一锅端,这话怎么传出来的?退一万步就算宋神宗说过这话,他在文学上造诣如何?话语分量如何?他说的就对了?


三曹与三苏的对比主要是因为类似,都是一个父亲,两个儿子,三人都文采出众,儿子辈还都有个历史级诗人。

很多人对这些人的文学地位并没有特别的概念,只是凭借一些只言片语有个印象(比如东坡肉),我就简单说一下。

曹操

学过《诗经》的人都知道,先秦时期的诗,大多是四言诗,这个情况一直持续到汉代,当时还有很多乐府诗是四言诗。

四言诗比较著名的诗人有两位,一位是曹操,另一位是嵇康(曹操第十子沛王曹林的孙女婿)。

曹操存世作品虽然不多,可上过学的大多都知道特点,也能背的出来。

汉末乱世,兵戈横行,民不聊生,曹操稍微稳定了政治局面后,就聚拢文人,开始文化事业,所谓的建安风骨,完全是因曹操的个人意识出现的,建安七子先后跟随曹操,与曹操父子在乱世中携手创造了本应属于盛世的文化奇迹。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脯,天下归心“。曹操用切实的态度证实了自己对文化事业的追求和品味,别说主动来投靠的,即便蔡文姬被匈奴人抢走,曹操也要把她找回来。

没有曹操,建安时代的文化盛世很可能不会存在,是曹操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超凡能力支撑了这项事业。

曹丕

汉代是诗歌体裁出现突破的年代,五言诗开始出现,其他字数的诗歌也在三国时期开始有了。

而曹丕是中国第一首成熟七言诗的作者,此外他广泛尝试各种体裁诗歌,除了常见的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还有三言诗和六言诗。

曹丕不仅自己文采好,文学鉴赏能力也强,《典论》中残存的《论文》一篇是中国第一篇文学专论,其中内容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比如第一句就是”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此外这文章里还提到了建安七子的具体姓名,避免了后世对7个人包含哪些的争议。

曹丕很多人不了解,也确实存世作品太少了。不过其他人的评价也还是留有一些的。

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刘勰

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文心雕龙》里有上述评价,总体上看曹丕和曹植相当,但是由于身份的差别,曹植比曹丕更胜一筹。

曹植

曹植我不多说了,谢灵运的评价就够。

三曹时期的文学”沙龙“在历史上非常有名,一群文人天天聚到一起就吟诗作赋,可惜流传下来的篇章太少了。这种盛况到了几百年后还有人羡慕(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苏轼

苏轼我也不说了,整体上屈原、司马迁、曹植、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这些都是中国历史顶级文人,真要排名或许有顺序差异(苏轼比曹植略强?),但没有档次区别。

注:苏轼的综合能力很强,可要单说哪一项最强,我感觉还是文,毕竟欧苏并驾齐驱,诗在宋代算是顶级,可在历史上说不上,唐代巅峰太高了。苏词确实是豪放派领军,以诗为词也确实开拓了意境,但要只论词,很多人认为宋词最强的,应该是辛弃疾和周邦彦这样的,苏轼要逊色一些。

苏洵&苏辙

这两位我也不诗特别了解,只知道唐宋八大家里有他们,可是我还知道韩柳之后的宋四家是欧阳修,苏轼,曾巩,王安石。


个人观点,如果中国文人做排名,曹植和苏轼算是T1那档,曹操和曹丕应该在T2那档,苏洵和苏辙估计是T3(甚至更靠后)。

所以评价谁更强,就需要看规则了,如果只看最高排名,我觉得苏轼第一,三苏就赢了,如果是按照田忌赛马三局两胜来,怎么都是三曹赢。

评价这两个组合谁的文采高,确实是主观的,不过可以找一些客观参照物,比如高教版的《中国文学史》里对这人6人进行过详细描述的,有曹操、曹丕、曹植、苏轼四人,另外俩人基本没提。

读书应该还是比看地摊文学强一些吧?

user avatar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可以称为天才诗人的只有三位,那就是才高八斗的曹植、太白谪仙的李白、和全才式的文学巨匠苏轼。他们三个人分属三个时代,任何一时代如果少了他们其中一位都会黯淡几分。

曹植的代表作《洛神赋》、《白马篇》可以说冠绝一时,其中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呼如归”更是文采斐然,可以当之无愧的称为千古名句。南朝的谢灵运曾经自吹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吾占一斗,自古及今天下人共占一斗”。这段话有抱大腿自吹的嫌疑,但在当时看真的没太大问题。

但是后来李白和苏轼出现了,因为诗仙的名号在那放着,外加唐代文学的巨大成就,李白的地位超越曹植可以说是没有任何争议。而关于苏轼这位全才式的文学巨匠。可以说通过自己的一己之力将中国的语言之美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至今还没有人可以在作品的数量和优秀程度上超越或者与其比肩,而其个人也可以称为中国文学史上个人的巅峰了。

就整个宋朝的诗人做个对比的话,苏轼毫无疑问是大怂一哥。水调歌头-明月一出,其余中秋词皆废,念奴娇-赤璧让赤壁变的天下闻名,同时也成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品。对比之下,曹植的作品完全没有达到这个高度。如果没有苏轼的宣传,赤壁之战可能顶多也就算是一个和垓下之战、夷陵之战一样普通的战役,不可能有今天这么大的名气。除此之外,还有其它无数的名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心如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

这些作品随便抽取一个可能就是一些二流文人一生都无法企及的高度,而这些在苏轼的作品里很多只能算作二流作品。

如果要推出一个人作为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的代表,这个人应该是苏轼,必须是苏轼,也只能是苏轼。其实曹植的文学成就不如苏轼,时代的局限性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曹植生活于东汉末年,当时印纸技术还未成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都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通过南北朝时期、唐宋几百年文化的发展和积淀,北宋时可学习参考的文学作品以及文学创作的格式都要比之前有了极大的丰富和提高。这也为苏轼的创作提供了必要条件。才子必须多难,苏轼一生际遇坎坷,但是这也从侧面成就了他的文学高度。如果苏轼仕途顺利,像诸葛亮那样忙于政事,可能今天的课本上会少很多必背古文。

再说一点题外话,关于李白和苏轼的对比,曾经有过一段非常著明的对话。当年宋神宗读了李白的诗作后很是欣赏,便问身边的侍臣:“我朝谁可与李白比”。

侍臣回答神宗:“苏轼可与李白比”

神宗则表示:“你说的不完全对,李白有苏轼的才气,却没有苏轼的学问”

无论是三曹还是三苏,在他们二人天才的光环下,其他人的文学成就的对比真的不是太重要了。再让曹操和苏洵比比吗,没必要了。要知道天才对决中的毫厘只差对于凡人们来说可能就是光年的距离。二苏跟着苏轼躺赢就可以了,虽然他们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但是他们和苏轼之间的差距完全不是稍微差一点,而是完全不在一个层级。他们是优秀的诗人,而苏轼是千年一遇的天才诗人。苏轼完胜,三苏自然也就完胜。

2020.11.28



看了大家的评论,好像对苏轼很感兴趣,找了一些苏轼的作品,附在后面。大家兴趣的可以看看,后面全是苏轼的作品,没其它的了,共20篇词作。

1临江仙 · 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2江城子 ·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3卜算子 ·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4少年游 · 润州作,代人寄远

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捲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5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看到这的应该都是苏轼的真粉了,双击点个赞吧!

6行香子 · 述怀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7永遇乐 · 明月如霜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光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錚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8念奴娇 ·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9西江月 · 中秋和子由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榔,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酒凄然北望。

10沁园春 · 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巻;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捨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鬬樽前。


11满江红 · 怀子由作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12江神子 · 大雪有怀朱康叔使君,亦知使君之念我也,作此以寄之。

黄昏犹是雨纤纤,晓开帘,欲平檐。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撚衰髯。

使君留客醉厌厌,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13念奴娇 · 中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14木兰花令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15满庭芳 · 元豐七年四月一日,余将自黄移汝,留别雪堂邻曲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飲,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翦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16南乡子 · 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17临江仙 · 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18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市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9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20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大家先看,如果大家感兴趣,后面再增加

感谢大家的关注,新增词2首,诗8首,建议全文背

21.临江仙·送钱穆父》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user avatar

都是一神带二腿的比赛。

所以比的不是曹植和苏轼谁更强。

而是曹丕和苏洵谁更菜。

那照这么说,三苏赢了啊。

user avatar

那么多赞在下诚惶诚恐,只是评论区略显热闹,这种谁比谁文采高的问题,本质上就是说你更喜欢谁,没必要争个面红耳赤。

我们几千年来的文化从来都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毕竟武功可以打一架,文章没法做评判,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希望大家理性讨论吧,三曹与三苏的文章诗词都是我们国家的历史瑰宝,万勿踩一捧一,有所偏颇。


个人认为当然是三曹高了,在文采这方面,曹植一个人就才高八斗了,本身加成极高,几乎算犯规,作品里一篇《洛神赋》传唱千年,还有《白马篇》、《铜雀台赋》等等,都是传世经典。

而且曹植还大力推行五言诗,开创了一个时代,使五言诗成为了一种固定的诗歌类型。加上出身高门,无需担心生计,所以辞赋、散文行文华美,风格浪漫,天马行空,因此有着很高的评价。

三曹的文采体现于开创性,除了曹植外,曹操开创拟乐府诗,用乐府诗题,写四言。因其半生戎马,在行伍中征战天下,形成了苍凉悲壮的风格,《步出夏门行其一·观沧海》被收录到课本中,早期的《蒿里行》,横槊赋诗的《短歌行》也流传千古。

曹丕因为写五言写不过弟弟,就写七言诗,《燕歌行》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成熟的七言诗,句句押韵。《典论·论文》更是第一篇文学理论专著,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划时代作品。

更为值得称道的是,提到三曹,我们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三个文学家,而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曹操,一个皇帝曹丕和一个文学家曹植。可以说,三曹里,只有曹植因后期政治生涯失意,专心文学,便获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其父兄并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文学上,但依然可以与其并称,套用一句某个下巴屁股的漫画人物的名言:“当我不必分心夺权,专注于文学上时,世上还有人能夸口打败我?”

三苏的文学造诣与才华,虽然也非常高,可是与三曹相比,还是稍逊一筹。不过三苏大力推动古文运动,反对堆砌辞藻,空洞无物,恢复直言陈事,言之有物的文体,对于文学的发展还是有非常正面的作用。

以前,知识是被少数人垄断的,平民百姓可能终其一生,都不认识自己的名字。现在,我们已经打破了知识垄断,过去的巨人我们不仅可以仰望,更能够踩在他们的肩膀上,向更高的成就进发,因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