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学校只教杜撰的孔融让梨故事,而不教真实存在的曹操夷灭孔融三族故事?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叙事、价值塑造以及教育的本质。为什么学校会选择讲述“孔融让梨”而非“曹操夷灭孔融三族”?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考量,远不止是简单的历史事实选择。

首先,我们得明白学校教育的一个核心目标:塑造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

“孔融让梨”的故事,无论其真实性如何(很多史学家倾向于认为是后人根据孔融的品行加工或杜撰的),它传递了一个非常明确且普遍认可的道德信号:谦让、尊敬长辈、分享的美德。在孩子心目中,孔融是一个懂事、孝顺、有礼貌的好孩子。这样的故事,易于理解,容易让孩子们模仿,对于培养幼年儿童的社会行为规范至关重要。它提供了一个简单易懂的道德范本,告诉孩子们“应该怎么做”。

而“曹操夷灭孔融三族”的故事,则是一段极其残酷和沉重的历史。孔融因为直言不讳、蔑视权贵,触怒了曹操,最终被曹操以“大逆不道”的罪名株连九族(尽管史书上记载的是三族,但这里可以引申理解为株连亲属)。这个故事揭示的是:

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权力的游戏可以多么无情,异见者如何会被无情打压。
司法的扭曲和滥用: 法律可以成为统治者镇压异己的工具,正义可能荡然无存。
人性的复杂与黑暗面: 即使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可能展现出冷酷甚至残忍的一面。

试想一下,如果把这样一个故事直接灌输给年幼的学生,会带来什么?

1. 价值观的混乱: 孩子可能会困惑,为什么孔融这样的“好孩子”会被残忍杀害?他们会质疑公平正义的存在,对权威产生不信任感。这与学校希望培养孩子积极向上、信任社会秩序的初衷是相悖的。
2. 心理的冲击: 如此血腥、政治斗争色彩浓厚的故事,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可能会造成心理上的恐惧和不安,甚至产生对权力或社会的不安全感。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和启蒙,而非制造心理创伤。
3. 教育的难度: 如何向孩子们解释清楚复杂的政治背景、权力斗争、道德判断?“夷灭三族”这样的概念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和残酷性,需要相当的认知能力和历史背景才能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这无疑是过于沉重和难以消化的。

所以,学校在选择历史故事时,有一个隐含的“筛选机制”:

目标受众的接受能力: 故事是否适合孩子的年龄段和认知水平?
传递的教育价值: 故事是否能正面地塑造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
历史叙事的侧重点: 历史教育并非是简单地罗列所有事实,而是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初步认识,并从中学习。

“孔融让梨”就像是一块易于雕琢的玉石,可以被打磨成一块温润的道德教材,而“曹操夷灭孔融三族”则是一块锋利的刀刃,需要更高的智慧和更成熟的心态才能审视其利弊,理解其复杂性。

更进一步说,历史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建构:

历史并非只是客观事实的堆砌,而是在一定时期、一定文化背景下,对过去的事件和人物进行的解释和叙述。我们今天所学的历史,是经过选择、加工和解读的。学校选择“孔融让梨”而不是“曹操夷灭孔融三族”,实际上是在向下一代传递一种“何为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价值取向。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曹操夷灭孔融三族”的故事就应该被永远遗忘或抹杀。当学生成长到一定的年龄,具备了更强的分析能力和更广阔的历史视野时,更复杂、更具争议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才会被引入课堂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例如,在中高级历史课程中,孔融的政治生涯、他与曹操的冲突以及最终的悲惨结局,都会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用来分析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思想斗争和人物命运。

所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性失明”,而是一个有意识的、基于教育目标的“取舍”和“侧重”。

学校首先需要确保的是,学生能够建立起基本的道德认知和对社会的正面认知。在完成了这一基础性工作后,再逐步引导他们去理解历史更复杂、更黑暗的一面,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这就像盖房子一样,要先打好地基,才能往上盖楼。如果一开始就给孩子灌输太多关于权力斗争和酷刑的内容,他们的“地基”可能会不稳固。

最后,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学校选择“孔融让梨”是因为它更符合教育初期阶段对“如何做人”的启蒙需求,而“曹操夷灭孔融三族”则更适合作为“历史是如何演变的,权力是如何运作的,以及人性有多么复杂”的进阶议题,在更成熟的教育阶段进行探讨。两者并非互相排斥,而是出现在了不同的人生和教育阶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干脆这么写:

孔融让梨的原因,据《世说新语》的记载是“小儿,法当取小者”,我年纪小所以只拿小梨子,把大梨子让给兄长。

而孔融是153年生,比曹操大了两岁。

所以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四岁的孔融因为说出了这句话,导致同时在场的两岁的曹操只能吃到比孔融更小的梨子;正因为曹操从小都只能吃小梨子,营养不良发育缓慢,导致成年后的曹老板姿貌短小,身高只有七尺;外形上的劣势造成了曹老板促狭多疑的性格,这导致最后曹老板杀掉孔融三族;而曹操的性格特征又对魏晋政治风气影响颇大,如司马氏滥杀清流,晋代魏室,八王相残,都或多或少可以上溯到曹操身上;追本溯源之后,整个公元三到六世纪的中国历史,如三国鼎立,五胡乱华,晋室南渡,南北朝对峙等——

这一切都起因于孔融当年在曹操面前让了个梨。

一句话概括,因为孔融让梨饿着了曹操,所以曹老板才杀的孔融全家。

user avatar

我想说一个不同的观点。

那就是杜撰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反而能够让有心人去了解曹操诛杀孔融三族的历史事实,如果没有这个杜撰的故事做铺垫,可能现在根本没有多少人愿意去了解为什么曹操诛杀孔融三族,毕竟历史故事这么多,我们没有必要为一个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故事耗费精力,调查他的前因后果。而对一个历史上可能杜撰的故事,一些对于教科书抱有逆反情绪的人反而更愿意去因此而调查历史的真相,说句不好听的,如果没有孔融让梨,又有谁会关注孔融被曹操夷灭三族呢?

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就是华佗。其实相比孔融,华佗的遭遇更悲惨,因为孔融确实是作了死,而华佗仅仅是不想成为曹操御用的医生,结果就被曹操杀了。如果孔融算是冤的话,那么华佗就是冤上加冤了。而且孔融让梨知名度很高,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知名度也很高,当然有人会说刮骨疗毒是编的,这不就跟孔融让梨差不多了吗?然而又有多少人关心华佗是怎么死的呢?

所以有些时候,被掩盖的真相往往不一定是坏事,他能够帮助人们自愿自发的去寻找事实的真相,并进而得出自己的结论。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这件事,反正在我这里,曹操的评价就不可能高。

毕竟死在曹操手里的无辜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user avatar

孔融让梨人物关系很简单:父亲、儿子、兄弟。

宣扬道理也很简单:遵守公序良俗。

小朋友们很容易就可以理解这些正能量。

曹操夷灭孔融三族,人物关系就复杂了

你得解释曹操为什么要杀孔融?

杀孔融为什么要诛连家人?

孔融到底犯了什么错?

……等等等等

该宣扬啥道理呢?

政治站队要谨慎?做人要明哲保身、和光同尘,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政治的残酷、曹操的复杂性、孔融的选择等小朋友们都未必理解,学而不思则罔,得不偿失嘛,而且如果真有兴趣,完全可以课外拓展嘛。

user avatar

孔融让梨是孔融小时候的故事,也是小学生学习的内容。

曹操杀孔融是孔融长大后的事情,也要等你读大学的时候才能学习。否则怎么给你解释: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
user avatar

多上几年学吧,别拿读完九年义务教育的程度看世界和历史

user avatar

在驾校学车准备考驾照的时候,教练教的是什么?

是单手握着方向盘,跟朋友热聊时候各种微操,还是老老实实的练习倒车,入库?

是玩漂移等车技,还是老老实实的练直角转弯?

对于什么还都不会的新人来说,学习和练习基本的技能和内容,应付最基本的驾驶环境才是最合理的,上学也一样。

对于学生来说,还未入世,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积极向上,坚韧不拔,乐于合作助人的社会基本生存技能,而不是让人沮丧,失望,躺平的黑暗信息。

user avatar

其实我也想问一下,为什么课本上只讲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而没有讲爱迪生从亨利·戈培尔的遗孀那里,巧取豪夺将碳丝白织灯的专利买下的故事。




1931年10月18日,托马斯·爱迪生在美国新泽西州去世。

爱迪生在中国,可以说是最知名的美国人之一了。他被称作“点亮世界的人”,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教科书里,一根灯丝尝试两千多次,老师也经常拿爱迪生的名言来激励我们。

可事实上,爱迪生却有着另一副面孔:他不但与“交流电之父”特斯拉结下梁子、强取豪夺别人专利,更是一个没有远见的商人。

抛开陈腔滥调的科学家生平,探查并思考一个真实的爱迪生是如何成功的,或许对于当下的我们更有意义。

第一、他是小学没毕业的“发明大王”。爱迪生1847年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小镇,家庭条件很不好。上了三个月的学,就被老师以“低能儿”的名义撵出学校。此后,一直是母亲在家给他上课。

一个小学都没毕业的人,如何成为发明大王?这或许要归功于他对社会的独创性观察力,他会留意社会的需求和现有产品的使用问题,再加以改进。当时,美国为了促进产业发展,将对现有产品的“改良”也纳入到专利法保护的范畴内。所以,综观爱迪生一生1093项专利发明,大多是在别人的专利装置上添加新构想。光是1870至1876年期间,爱迪生就接连申请了122项专利,包括火灾警报器、石蜡纸、以及改进了同步发报机,让电报的传输速度和距离都增加了。

这些发明可说是正好对应着社会需求而产生,在既有基础上做改善,而这些产品也的确大获成功,让他认识到了“需求乃发明之母”。1879年,金融大佬摩根入股了爱迪生的电力公司,并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在媒体上给爱迪生背书,把爱迪生包装成了一个天才发明家。

第二、他是巧取豪夺的诉讼狂魔。在摩根的打造下,爱迪生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而这位发明大王最为人所知的成就,恐怕便是将灯泡的光亮带给世界。然而,就历史事实而言,爱迪生充其量只是拥有灯丝的专利权,并非电灯的发明者。

可是,既然不是发明人,为什么专利权会在他手上?这就不得不说到爱迪生为争夺电灯发明权打的那场官司。在1854年,在美国,一个名叫亨利·戈培尔的钟表匠,将一根碳化的竹丝放在真空玻璃瓶中,通电发光长达400个小时,世界上第一个电灯泡由此诞生。不过,亨利·戈培尔却没有及时申请专利。

等到爱迪生拿着自己实验室里尝试过1600种灯丝的灯泡来申请专利的时候,就不免陷入了与戈培尔争夺灯丝专利的官司中。据说,这一打就是六年,最后,爱迪生从亨利·戈培尔的遗孀那里,巧取豪夺将碳丝白织灯的专利买下。


除了电灯官司外,爱迪生也没少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把别人告上法庭更是家常便饭,十足十的诉讼狂魔。

另一个案例就是爱迪生无意间制造了好莱坞。在19世纪末到初入20世纪的这一时期,爱迪生的公司研发了许多与电影拍摄技术方面的专利,这些专利随后成为他手中的一把利剑。从摄影机到放映机,甚至是影片本身在内,所有未经爱迪生同意的运作都被视为侵权行为,爱迪生的公司也都会诉诸法律。根据史蒂文·巴赫在《最终剪辑》一书中的描述,公司甚至会雇佣黑帮打手来确保专利案判决的执行:不给钱,腿打断。由此种种,许多电影产业中的“独立工作室”只能选择跑到爱迪生鞭长莫及的地方,加州。好莱坞就这样诞生在了电影人逃避爱迪生的专利战中。

第三、他是没有远见的商人。爱迪生一生最大的败笔,就是在对交流电的误判上。而说到这一点,就不得不提到爱迪生的宿敌——特斯拉。

1884年,特斯拉第一次踏上美国国土,来到了纽约。特斯拉的前雇主查尔斯·巴奇勒,在写给爱迪生的推荐信中这样说道:“我知道有两个伟大的人,你是其中之一,另一个就是这个年轻人了。”特斯拉来到爱迪生的公司,希望与爱迪生一起研发交流电。然而,爱迪生不舍得放弃直流电的红海,所以一再为难特斯拉,倒逼特斯拉另立门户。


在19世纪80年代末,特斯拉所推广的交流电投入市场,而且显然更胜一筹,难免与爱迪生成为了竞争对手。爱迪生为了胜利,在各个场合用各种手段来贬低交流电,并宣扬它的危险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爱迪生曾经向小学生收购小狗小猫,然后当众电死它们,还电死了动物园的一头大象。最后,爱迪生还觉得不够,干脆发明了电椅用来电死犯人,只为了让民众认为交流电很危险。


由于爱迪生的恶意中伤,特斯拉几近破产。后来在美国世博会上,特斯拉靠交流电点亮了整个会场的电灯,一战成名。交流电走向了未来,爱迪生的公司则走向了灭亡。


爱迪生一生有上千发明专利权,但其中绝大多数是他的团队成员研究出来,爱迪生只是提供给他们资金与实验室,却将成果登记在自己的名下,从中获取名利。与其说他是发明家,他更像是精明的生意人,虽然他让“电”快速普及化,但他为了眼前的巨大利益而放弃更先进的技术,最终导致失败。不得不说,他也是一个没有远见的商人。


成因亦败因,成功经验,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有一天也许会变成失败的导火索。


“他用的方法的效率非常的低,经常做一些事倍功半的事情,整体而言,我是一个很不幸的见证人,他如果知道一些起码的理论和计算方法,就能省掉90%力气。他无视初等教育和数学知识,完全信任发明家的直觉和建立在经验上的美国人感觉。”——尼古拉·特斯拉评价爱迪生

user avatar

有些人啊

当年上小学时

连 孔融让梨 四个字都背不下来


等大学毕业了

又来质问当年为啥不让他学曹操灭孔融三族

这就叫啥啥感人

user avatar

孔融让梨:从前有一个孔融的孩子,把大梨让给了自己的哥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谦让。

曹操夷灭孔融三族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叫孔融的人,为人十分正直。当时有一个叫曹操的军阀,非常好色,特别喜欢人妻,喜欢屠城,杀人无数,还整天想着造反,孔融看他十分不爽。有一次曹操打败了他的对手袁绍,后来把人家家里的女眷全部抢走了。其中有一个叫甄姬的人特别漂亮,是袁绍的儿媳妇。曹操把她抓了之后,送给了自己的儿子曹丕当老婆。孔融看不惯,讽刺曹操是个大聪明。后来曹操每次做事,孔融都要嘲讽他。终于有一天,曹操忍不了了,他指使别人污蔑孔融想造反,然后直接把孔融全家杀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到比自己强的坏人做坏事不要得罪他,要忍着,不然就没命了。

你觉得哪个故事适合教给小学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