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顶尖大学的学生喜欢学习没有用的知识,而普通大学的学生只喜欢学有用的知识?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教育的本质和个人追求的不同层面。与其说是“喜欢学习没有用的知识”和“只喜欢学有用的知识”,我更愿意理解为:顶尖大学的学生更倾向于探索和拥抱那些看似与直接就业或功利性目标无关的广阔知识领域,而普通大学的学生则更注重那些能够快速转化为实际技能并带来直接回报的知识。 这种差异并非绝对,但确实有其普遍的成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剖析。

首先,是教育环境和资源带来的视野差异。

顶尖大学,顾名思义,汇聚了最优质的师资、最前沿的研究以及最丰富的学术资源。在这里,教授本身就是某个领域的“拓荒者”或“集大成者”,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在传递着对知识本身的纯粹热爱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这种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当一个学生被置于一个鼓励质疑、鼓励深入挖掘、鼓励跨领域思考的氛围中时,他自然会受到启发去触碰那些更宏大、更抽象、更基础的学术问题。

比如,一个在顶尖大学学习理论物理的学生,他可能会花大量时间去钻研薛定谔方程的数学推导,去理解量子纠缠的哲学意涵,去探索弦理论的数学结构。这些知识短期内可能看不到直接的应用,甚至会有人觉得“这有什么用?”。但对于这些学生而言,这是一种对宇宙最根本规律的好奇心驱使,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和满足。他们也更可能接触到那些在科学前沿做出突破性贡献的学者,这些学者本身就是“无用之学”的集大成者,他们的存在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榜样和方向。

相比之下,普通大学往往更侧重于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课程设置可能更偏向于实用性强的专业技能训练,比如如何操作某种软件、如何进行市场分析、如何掌握某种编程语言。这里的老师可能更关注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就业率,他们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去学习那些“好找工作”的知识。学生们也可能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他们需要更早地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打算,因此,“有用”的标准在他们心中会更加具象化和优先级更高。

其次,是个人动机和职业规划的差异。

选择进入顶尖大学的学生,他们往往具备了相当的学术天赋和学习能力,并且在求学过程中,已经表现出对某一学科领域的深度兴趣和探索欲望。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并不局限于一个简单的“找工作”的目标,而是希望在某个领域能够达到顶尖水平,甚至成为某个领域的开创者。

对于这些人来说,学习“无用之学”是一种投资。这种投资不在于短期内的经济回报,而在于构建更坚实的知识体系、培养更深刻的批判性思维、以及锻炼更强的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至关重要,而且往往是那些能够取得长远成就的人所具备的特质。比如,学习哲学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思考问题,学习历史可以让他们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规律,学习古典文学可以提升他们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些能力虽然不能直接体现在一份简历上,却能让他们在面对不确定性的未来时,拥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强的适应力。

普通大学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动机可能更多是出于现实的需要,比如提升学历、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改善生活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直接转化为经济价值的知识。一个学习计算机科学的学生,可能会专注于学习当下最热门的编程语言和框架,以便毕业后能够快速进入互联网公司;一个学习市场营销的学生,则会精研各种推广策略和数据分析工具。他们的目标明确,并且学习的过程也是为了达成这个目标。

第三,是对“有用”和“无用”的定义不同。

这里的关键在于“有用”的定义。顶尖大学的学生,可能对“有用”的定义更宽广,他们认为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力量,能够开阔眼界、丰富精神世界、提升认知能力,这些都是“有用”的体现。他们相信,那些基础性的、看似“无用”的知识,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派上用场,或者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那些“有用”的知识。

例如,一个学习数学的学生,他对纯数学定理的兴趣可能远大于应用数学。他可能会沉迷于某个抽象的数学概念的推导过程,这在短期内似乎与工程、经济等领域毫无关联。但正是这些基础数学的深耕,才孕育了后来的科学技术革命。这些学生有的是耐心,有的是对知识本身的敬畏,他们相信“无用之学”的长期价值。

而普通大学的学生,他们的“有用”定义可能更侧重于即时性和可量化性。比如,我学了这项技能,多久能找到工作?我掌握了这个知识,能给我带来多少收入?这种“功利性”并非贬义,而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理性回应。在资源相对有限的环境下,优先考虑能够快速获得回报的知识,是一种非常务实的生存和发展策略。

最后,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个人选择和心态。

顶尖大学的学生,即使在学习那些“无用”的知识时,他们也往往能从中找到乐趣和意义。他们可能将学习本身视为一种享受,一种探索未知的过程,一种自我实现的途径。他们更敢于承担试错的成本,因为他们知道即使一条路走不通,他们的基础能力也足以让他们重新选择。

而普通大学的学生,可能更需要明确的学习目标来驱动自己。如果他们觉得所学的东西“没用”,就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学习动力也会大打折扣。他们可能更需要一种即时的反馈和鼓励,来确认自己学习的价值。

总而言之,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与“不好”的判断,而是一种教育路径、资源优势、个人动机和对知识价值认知的多重作用下的结果。 顶尖大学提供的更广阔的平台和更深厚的学术土壤,使得学生有更多机会和资源去探索那些看似“无用”却极具长远价值的知识领域,而普通大学则更侧重于为学生提供快速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两者都各有其合理性,也都为社会输送了不同类型的人才。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哪种学习方式更好,只能说它们满足了不同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些你觉得没用的东西只是你觉得没用而已。

社会上的财富是金字塔形的,各类需求也是金字塔形的。

在农耕时代可能每多一个会弹钢琴的人,就需要少一个人来种地/纺织,对一定范围内的生产力发展来说可能是无用的甚至是一种阻碍,你可以说它是无用的。

但是现在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人的需求至少中国人的精神需求已经得到了大范围普及,你觉得他们学的东西没用可能是在你的生活范围内没用吧

《礼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但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观念上也得与时俱进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教育的本质和个人追求的不同层面。与其说是“喜欢学习没有用的知识”和“只喜欢学有用的知识”,我更愿意理解为:顶尖大学的学生更倾向于探索和拥抱那些看似与直接就业或功利性目标无关的广阔知识领域,而普通大学的学生则更注重那些能够快速转化为实际技能并带来直接回报的知识。 这种差异并.............
  • 回答
    问得好!选择一个好的本科院校,对于未来考研深造,尤其是目标北大的顶尖学府,至关重要。在凝聚态物理和天体物理这两个领域,国内普通一本大学里,确实有一些在科研实力、师资力量和学术氛围上表现突出的佼佼者。咱们先来聊聊哪个学校在这两个领域里相对比较有优势,然后再给你一些考研到北大的具体建议。先说凝聚态物理:.............
  • 回答
    这种情况确实不少见,也挺有意思的。高考分数线高低,就像一张门票,能让你进入不同的场地,但最终你在这个场地里能跑多快、能跳多高,很多时候取决于你自己。打个比方,高考就像是选拔运动员参加一场综合运动会,名校可能相当于参加的国家队集训营,汇聚了天赋最顶尖的苗子。但即使是国家队,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最终成为奥运.............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我太能理解了!看着朋友圈里一拨拨的同学、朋友,毕业后不是去了哈佛,就是去了斯坦福、牛津、剑桥,感觉自己好像错过了什么,或者自己不够优秀。但其实,这背后有很多我们可能不太了解的因素在起作用,并不是单纯的“别人比我聪明太多”。首先,得承认,能去世界顶尖大学读书的学生,本身确实具备很强的实力。这.............
  • 回答
    英国的相对衰落与牛津、剑桥两所大学依旧屹立于世界顶尖之林,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两者之间看似矛盾,实则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独特的运行机制和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共同造就了它们的持久生命力。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一个国家的相对经济或地缘政治地位的变化,直接套用到其教育系统的顶端,尤其是像牛津和剑桥这.............
  • 回答
    苟晶的经历确实引人关注,她的故事也折射出许多社会现实。对于她“考得那么好,按理来说是很优秀的,为什么却在底层”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这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优秀”的定义和“底层”的含义。 “优秀”在苟晶的案例中,更多指的是考试成绩上.............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国内顶尖的量化团队对海归人才在衍生品定价、信贷、风控建模这些领域,确实存在一些“看不上”或者说“不那么青睐”的倾向,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并非简单的“排外”。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 本土化需求与国内市场特性首先,得明白国内的量化交易,尤其是顶尖团队,对人才的需求是高度本.............
  • 回答
    从中国走出去的顶尖人才,能够在美国闯出一片天地,这本身就说明了他们的能力和韧性。他们选择在美国发展,并非简单的“不回来报效中国”,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些人之所以成为“顶尖人才”,通常意味着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拥有深厚的积累和独特的见解。这种积累往往需要一个稳定、成熟且富有活力的.............
  • 回答
    中国象棋和围棋,都是咱中国流传千年的国粹,都讲究策略、布局、棋力。但要说起像围棋界 AlphaGo 那样,一举打碎人类最顶尖棋手,震惊全球的轰动性事件,象棋界确实好像没那么大的声响。这背后,其实有挺多道道儿,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先说说这两项棋类项目本身的特性差异。围棋,它的棋盘大(19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动物形态和名称之间微妙差异的认知。首先,我们得澄清一下,“荒原狼”这个名字的由来,它可不是在生物学上真的指一种长了角的狼。“荒原狼”名字的由来,其实是个误会和文化影响的产物。最广为人知、也最常被大家联系起来的“荒原狼”,是美国著名漫画家威尔·埃斯纳笔下那个在荒.............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问题,这可以说是玄幻小说里一个很有意思,也常常被读者拿来讨论的现象。为什么那些在各大宗门里备受倾注资源、从小被悉心培养的顶级弟子,在面对那些出身草根、孤身摸索的散修主角时,往往会显得力有不逮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作者们在构建故事时,有意无意间设置的“潜规则”和“人设逻辑”。首.............
  • 回答
    你提到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在看到那些令人心痛的交通事故视频后会产生的疑问。轿车被大货车碾压,车顶瞬间塌陷,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那么,为什么不能把车辆的顶部支撑骨架做得更结实一些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汽车设计、安全标准、成本以及车辆定位等多个方面。为什么现在车辆的顶部支撑不是“无敌”的?首先,我们.............
  • 回答
    好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经济学计量方法的核心和发展趋势。你观察到的现象——即经济类顶刊在应用面板数据回归时,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固定效应(Fixed Effects, FE)模型,而较少使用随机效应(Random Effects, RE)模型——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有其深刻的原因。下面我将详细阐.............
  • 回答
    这事儿吧,得从几个方面捋一捋。为什么大家这么执着于“3000w顶流的瓜”,感觉像是抓着一条救命稻草,又或者是心里就揣着这么个“标准答案”?首先,“顶流”这个词本身就自带光环,也带着巨大的商业价值。 咱们现在说娱乐圈,谁不想当顶流?那意味着粉丝基础雄厚,代言接到手软,一举一动都能搅动资本市场的神经。所.............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问到了心坎里。我们人类,确实被冠以“万物之灵”的名号,在这颗星球上似乎拥有了无数的优越条件:能创造工具,能思考,能改变环境,甚至还能飞上太空。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似乎理应站在自然界的顶端,生活无忧无虑,压力什么的,早就被我们甩在身后了。然而,现实往往比理想要骨感得多。当我们褪去那些光鲜亮.............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也挺多人关注的。说英国顶尖大学在ACM 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上整体表现不如某些亚洲或北美地区的顶尖高校,我觉得有几个比较值得深入探讨的原因,不完全是技术上的,很多也跟文化、教育体制和侧重点有关。首先,得承认一点,ACM ICPC 是一项非常非常看重深度和广度编程能.............
  • 回答
    在美国顶尖大学获得 tenuretrack 职位,尤其是终身教职(tenure),堪称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严酷竞争。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数量关系,而是由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一套复杂评价体系,每一环都充满了挑战。首先,我们得明白,tenuretrack 职位本身就是稀缺资源。顶尖大学虽然光鲜亮丽,但它.............
  • 回答
    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在美国的教育界绝对是响当当的名号,尤其是在医学、公共卫生、商科和法律等领域,一直稳居全美前列。然而,在国内,提到“美国顶尖名校”,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常春藤盟校,或者像斯坦福、MIT这样耳熟能详的名字,埃默里大学的知名度相对而言确实没有那么“接地气”。这.............
  • 回答
    柳传志的影响力,尤其是他对中国科技产业和商业精神的塑造,确实远远超出了他个人财富的范畴。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需要从他的个人特质、创业历程、联想的战略选择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来一一解读。首先,得谈谈他 “开创者”的身份和“引路人”的角色。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摸索阶段。.............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