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美国顶尖大学 tenure-track(终身制)教职非常难拿?

回答
在美国顶尖大学获得 tenuretrack 职位,尤其是终身教职(tenure),堪称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严酷竞争。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数量关系,而是由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一套复杂评价体系,每一环都充满了挑战。

首先,我们得明白,tenuretrack 职位本身就是稀缺资源。顶尖大学虽然光鲜亮丽,但它们能提供的全职教职岗位数量是有限的。每一年,学校能新增的教职岗位,往往需要经过层层审批,并且需要有明确的教学和研究需求支持。这意味着,即使学校有经费,也未必会大量扩招新教员,很多时候都是用现有教员的退休或离职岗位来填补空缺。

其次,申请人的群体异常庞大且优秀。全球范围内,最顶尖的博士毕业生、最有潜力的博士后研究员,都在瞄准这些职位。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领域内,最聪明、最勤奋、最有创造力的一批人,都在争夺有限的几个席位。这些人不仅在学术上表现出色,往往还在全球知名的研究机构有过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并且拥有广泛的学术人脉和声誉。

现在,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评价的核心标准,这几个维度都极难做到完美:

1. 研究(Research)是绝对的核心,而且要“卓尔不群”:

出版物数量与质量并重: Tenuretrack 的招聘通常会考察申请人在顶级期刊上的发表记录。这里的“顶级”不仅仅是指影响因子,更重要的是该期刊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声誉。如果你的研究成果能发表在领域内最权威、最挑剔的期刊上,这会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更重要的是,这些发表记录需要呈现出一种持续的、高质量的研究产出能力,而不仅仅是几篇孤立的论文。
研究的“创新性”与“原创性”: 大学希望引进的是能够引领学科发展、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的研究者。你的研究是否具有突破性?是否能解决领域内的关键问题?是否能引发后续研究?这些都是评审委员非常看重的。陈旧的、缺乏新意的研究很难打动他们。
研究的“潜力”: 对于刚毕业的博士或博士后而言,他们未必已经取得了“惊天动地”的成果,但评审会会非常关注他们的研究思路、方法论的独特性,以及他们未来独立开展、并产生重要影响研究的潜力。博士后期间的导师推荐信、合作者的评价,以及研究计划的可行性,都至关重要。
获得外部资助的能力(Grant Funding): 尤其是在科学和工程领域,能够成功申请到重要的科研经费(如 NSF, NIH 等)是衡量研究能力和项目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这表明你的研究思路得到了外部专家的认可,并且你有能力管理和执行大型科研项目。

2. 教学(Teaching)同样重要,但评价标准更为主观和间接:

教学经验: 即使是新入职的教职,也需要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比如担任助教(TA)、讲师,或者在博士后期间参与过教学。
教学理念和方法: 申请人需要展示自己对教学的思考,包括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设计课程、如何评估学生等。
学生评价: 如果申请人有担任独立课程的经验,学生在教学评估中的反馈会是一个重要参考。然而,顶尖大学的教学评估往往也看重学生对课程难度的接受度,以及学生是否在课程中获得了深入的思考和知识。
设计新课程的能力: 大学希望教员能够根据学科发展和学生需求,设计和开设新的课程,这体现了教员的学术视野和教学创新能力。

3. 服务(Service)是隐形但必不可少的考量:

学术服务: 参与学术会议的组织、审稿、期刊编委会工作、评审科研项目等,这些都能体现一个人的学术贡献和在学术共同体中的声誉。
系内服务: 加入系里的委员会、参与招生宣传、指导学生社团等,这些都是为系和学校做出贡献的表现。虽然刚开始入职的教员服务贡献可能相对较少,但他们需要展现出乐于参与、愿意承担责任的态度。

4. “软性”因素同样关键:

匹配度(Fit): 这是非常模糊但又极其重要的一点。申请人是否与系里现有的研究方向、学术文化以及未来发展规划高度契合?评审委员会希望引进的是能够与现有教员产生协同效应、促进学科交叉的学者。有时候,即使你的研究很优秀,但如果与系里的研究方向相去甚远,或者与现有教员的研究存在明显冲突,也可能难以获得青睐。
沟通和协作能力: 在学术界,单打独斗难以长久。能够清晰、有效地进行学术交流,与同事合作,甚至能够吸引和指导学生,都是重要的能力。面试环节和推荐信会着重考察这一点。
声誉和人脉: 如果你在学术界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声誉,拥有良好的导师和合作者的推荐,这些都会为你加分。

过程的严酷性:

首先,职位发布数量少。一个顶尖大学的一个热门领域,一年可能只招一个或者两个 tenuretrack 职位。而收到的申请可能多达数百份,甚至上千份。

其次,初筛环节就非常严格。系里会组成一个招聘委员会,对收到的申请材料(CV、研究陈述、教学陈述、推荐信等)进行初步筛选。只有那些在研究出版物、研究计划、学术背景等方面表现极其突出的申请人,才能进入下一轮。

接着是邀请面试(OnCampus Interview)。能够进入面试环节,说明你已经从海量申请人中脱颖而出,但竞争依然激烈。面试通常会包括公开的学术讲座(Job Talk),供全系师生评价;以及与系主任、招聘委员会成员、其他教授以及学生的单独或小组面试。这是一个全方位考察申请人的过程,不仅看你的学术能力,也看你的沟通能力、教学潜力以及与系的匹配度。

最后,校外评估(External Reviews)。在面试之后,系里会向申请人在申请材料中列出的推荐人(通常是了解你学术水平的著名学者)以及其他你推荐的学者发送邮件,请他们对你的研究水平、学术潜力和个性进行评价。这些评价往往是匿名的,并且会非常深入和坦诚。这些校外评估的意见对于最终决定至关重要。

终身教职(Tenure)的获得更是另一场马拉松:

即使你成功获得 tenuretrack 职位,这仅仅是开始。通常,这个职位会有“预 tenure”(pretenure)或“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的阶段,为期大约是 67 年。在这段时间内,你需要持续地在研究上做出杰出贡献(发表高水平论文、申请到科研经费),在教学上有所建树,并且在系和学校的事务中承担责任。到了第六年或第七年,你需要提交一份厚重的申请材料,包含你的全部研究成果、教学评估、服务贡献等,再次接受来自系内、校内和校外的全面评审。只有通过这一轮最严苛的考核,你才能最终获得终身教职,这意味着你在该大学拥有了稳定的教职,除非犯下严重错误或整个机构关闭,否则不会被解雇。

总结来说,在美国顶尖大学获得 tenuretrack 职位并最终拿到终身教职,是一个集学术实力、研究潜力、教学能力、沟通协作以及一点点运气的综合考验。它要求申请者在学术生涯的早期就展现出成为未来学术领袖的潜质,并且在随后的几年中持续保持高水平的产出和发展。这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极致磨练,也是对学术界高标准、严要求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更正一下问题,不用顶尖大学,只要不是那种给半文盲教书的社区学院,tenure-track都非常难拿。随便一个排名100开外的学校,一个位置放出去都是上千人在抢,这里面很多人都有各种盘根错节的关系网。至于为什么这么难,根本的问题还是在供求关系。

tenure制度的主要意义不仅仅是给教授一个稳定的“固定编制”这么简单,要是只看是否会被辞退的话,国内大学从讲师开始都是“tenure”了。终身教授制度一方面是保证学术自由,但更重要的还是教授们有tenure作为护身符,作为一个整体有和学校管理层讨价还价的筹码,不会随随便便让一帮不接地气的管理层把学校的大方向带偏。当然这个tenure制度的代价就是终身教授职位极为有限。一方面faculty群体这边当然希望自己的队伍精英化从而保证自己收入和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学校层面当然也不希望终身教授这个群体的规模过大,比如说正常的学校绝对不会因为教学任务增加就增加几个新的tenure位置。虽然没有硬性规定,但是一般来说比较成熟的学科里面,终身教授基本上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每年新拿到tenure的人数大概和退休人数差不多。

tenure下面就是给年轻人的tenure-track了。对于年轻的科研人员基本上有两种做法,一是像国内90年代的老体制那样,博士毕业做的大概差不多就可以留校,然后一帮人拿着微薄的工资在酱缸里面打个你死我活,评副教授、硕导、教授、博导等等;二是搞像美国或者国内的“新体制”这样的tenure-track,从招人的时候就开始卡的很严,但是年轻人一进来就可以拿着启动资金招兵买马,可以独立申请外面的基金,收入也可以基本上和工业界的同龄人看齐。第二种做法的好处是有想法的年轻人只要能弄到钱,马上可以招一帮人来实现你的想法,不用苦哈哈地熬年头;坏处就是tenure-track也因此变得极为难拿,个别牛校可以有底气说我招你们三个tenure-track AP为的是六年以后的一个终身位置,但是大部分学校招AP也基本上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

然后再看供应,我觉得这是问题的主要来源。在一个正常的科研体制下,教授招学生为的是传承知识,那些搬砖的活儿应该交给全职的实验人员。但是我们知道有句话叫做人都是逼出来的,一个科研项目是否成功,能不能尽快发好文章,和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是息息相关的,而全职的实验人员作为学校雇佣的工作人员,不会有这样的压力,也就没那么大动力。而且老板可以跟自己的学生和博后说一周工作70个小时是作为一个科研人员的底线,谁敢跟全职的学校工作人员这么说话?所以现在的情况是不管是做什么的,不管是AP还是正教授,当研究中有了大量搬砖性质的工作之后,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我要赶紧招几个学生来干活。比如说在博士滥招的重灾区,全美两万多生物PI一年要招16000 PhD新生。

供应和需求对比一下,基本上我觉得美国的理论学科PhD过剩2-3倍,实验学科过剩10倍左右。这可不是国内高考过独木桥那么简单,大家都是一代人里面层层筛选出来的精英,都不呆不傻,都会拼命干活、拼命扩展自己的关系网,人人都是刺刀见红的状态,难度当然就这么上去了。至于其他的问题,比如美国著名的“千老”现象,其实都是这种供应过剩的副产品。学生博士毕业了找不到位置又想留在学术界,教授需要廉价劳动力,学校方面需要人来完成科研和教学任务,大家一拍即合,于是各种五花八门的临时职位就这么产生了。

user avatar

1.坑少,且坑出现时间随机
顶尖大学(可以推广到实验学科的一般大学)新增的tenure track教职一般都数量极其有限,因为本来就这么多学校,每新增一个教职意味着各种多出来的成本(工资、实验室位置、管理成本,etc)。学术界不像工业界人员流动比较大,只要熬过6年AP,变成Associate Professor之后非特殊情况学校就赶不走了。

理科的话一般只有系里多拿到钱(各种donation,NIH/NSF的钱,换新的系主任有关系嘴皮子好能从board of trustee那里多要到钱,etc)才能增加新的tenure track教职。文科的话,额,一般只有退休一个或者死一个full professor才有新的tenure track位置。所以新增的tenure track教职本来就数量稀少。

不过也有例外啦,比如被一笔巨款从天而降砸到orz。MIT 07年收到Koch family的$100 million捐款,直接新建了一个cancer center,recruit了不少新AP。再比如MD Anderson前年收到了卡塔尔土豪$150 million的捐款,建了一个新的Center for personalized cancer therapy,这两年会recruit若干新AP。不过不能总是指望被馅饼砸到脑袋吧。。。

2.人多
这点主要是生物、化学这种实验学科的问题。实验学科(为了廉价劳动力)大量招收PhD,每年毕业的PhD有数万人,美国新增的tenure track教职只有数百个。数学告诉我们这其中超过95%的新PhD是不会找到教职的。这些新毕业的PhD们要么去了industry,要么转行,剩下决心在学术圈奋战的只好去做Postdoc继续蹲实验室当廉价劳动力。。。20世纪7、80年代的时候很多fresh bio PhD只要postdoc一两年,甚至不用postdoc就能找到教职。现在postdoc基本上3、4年保底,还有不少人postdoc 10多年还没到头。。。

Applied Math、CS、Econ、B-School的问题小很多,因为这些学科每年新增的PhD数量不多,又有大量的Industry分流,真正优秀又决心留在学术界的大多能找到教职,不过就不一定是“顶尖学校”了。

Social Science、Humanities各学科虽然每年新PhD数量不多,但毕竟坑太少(死一个多一个坑),所以形势比实验学科还惨。

3.竞争不“公平”,天才和大牛子弟占绝对优势
本来就僧多粥少,不过有的僧赤手空拳,有的僧手持无限子弹的紫水晶AK47。。。学术圈里恐怕是智商碾压现象最密集的地方,天赋一般的人有时努力一年都不如天才茶余饭后一刹那的顿悟管用。顶尖名校的话更会被各种天才神人所把持。在实验学科智商碾压没这么严重,但“大牛子弟”这种奇怪的东西也会秒杀普通人。如同我在

国外有些学者在学生时期发论文横扫science nature,但独立后却只能在一般刊物上发论文。怎么看这个现象? - adrian10 的回答

里所讲,大牛实验室更容易发好paper,而且大牛的名声和人脉会让自己的子弟在tenure track教职竞争上占有绝对优势。

4.学校越发倾向用non tenure track position来代替tenure track position
如同我在第一条所言,tenure track position是成本很高的职位,而且有不少人在拿到tenure后变身养老模式,学校也无可奈何(不能炒人),合同制的visiting professorship对学校来说更灵活。而且成本上来讲Tenure track的Full professor一年工资要100k-200k,可以雇4、5个廉价的visiting professor了。。

只要教书的话可以雇Visiting Assistant Professor,合同每年一签,被雇佣的Visiting Assistant Professor还必须要把课教好,因为学期下来学生评价差的话,学校大可直接解雇找新人。才不会说我校(一所还不错的LAC)的Upper level生物课、CS课经常从隔壁大U找一个postdoc来教呢,一学期一门课只用给10K工资多实惠。我校数学系还有一个和我私交甚好的数学教授合同一年一签Visiting了20多年,Title从Visiting Assistant Professor到Visiting Associate Professor到Visiting Professor....

Research的话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有了非tenure track的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工资低干活还卖力谁不喜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美国顶尖大学获得 tenuretrack 职位,尤其是终身教职(tenure),堪称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严酷竞争。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数量关系,而是由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一套复杂评价体系,每一环都充满了挑战。首先,我们得明白,tenuretrack 职位本身就是稀缺资源。顶尖大学虽然光鲜亮丽,但它.............
  • 回答
    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在美国的教育界绝对是响当当的名号,尤其是在医学、公共卫生、商科和法律等领域,一直稳居全美前列。然而,在国内,提到“美国顶尖名校”,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常春藤盟校,或者像斯坦福、MIT这样耳熟能详的名字,埃默里大学的知名度相对而言确实没有那么“接地气”。这.............
  • 回答
    从中国走出去的顶尖人才,能够在美国闯出一片天地,这本身就说明了他们的能力和韧性。他们选择在美国发展,并非简单的“不回来报效中国”,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些人之所以成为“顶尖人才”,通常意味着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拥有深厚的积累和独特的见解。这种积累往往需要一个稳定、成熟且富有活力的.............
  • 回答
    在国内顶尖高校和美国 TOP 30 院校之间,要说差距,那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这里面门道可多了。我尽量给你掰扯清楚,希望能让你有个更直观的感受。首先,学术深度和前沿性是绕不开的一点。国内的顶尖高校,比如“双一流”里的那些佼佼者,在很多学科上都是世界级的,尤其是某些传统优势学科,比如数学、物理、.............
  • 回答
    美国顶尖科技企业,如谷歌、微软、亚马逊、IBM、Oracle 等,拥有大量印度裔高管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引人注目的现象。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印度在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 强大的STEM教育基础: 印度自独立以来就非常重视科学、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为什么NBA那些巨星们,单从合同数字上看,似乎比MLB或者NFL里的顶尖明星们要高出一截?这背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篮球更受欢迎”就能解释清楚的,这里面牵扯到几个相当关键的因素,咱们一个一个来掰扯。首先得看球票收入和转播权。这玩意儿是体育联盟的生命线,直接.............
  • 回答
    范冰冰在饰演金锁时期,虽然已经展现出一定的美貌,但大众普遍认为她并非“顶级美女”,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 外貌特点、时代审美、个人定位和发展潜力 等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外貌特点的相对性: 五官比例与脸型: 当时的范冰冰,虽然五官精致,但与一些传统意义上的顶级美女相比,可能在脸型上略显.............
  • 回答
    关于顶级美女是否比一般美女更好相处这个问题,这实在是个很有意思也很有争议的话题。我想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聊聊,尽量说得细致点,也希望我的说法能让你觉得是有人在真心交流,而不是什么冷冰冰的AI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更好相处”本身是个很主观的感受。 每个人对“好相处”的定义都不同。有些人可能觉得温.............
  • 回答
    在美国,“书呆子”(nerd)这个词的含义和人们对其的看法,以及为何这样一个群体在美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是一个复杂且有趣的问题,需要从历史、文化、教育和社会经济等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书呆子”在美国文化中的演变和多重含义: 负面刻板印象的形成: 在过去几十年里,“书呆子”.............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关于美国人持枪权以及国家(政府)对此的考量。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1. 美国宪法和历史背景:第二修正案 核心根源: 美国人持枪权的最根本依据是宪法第二修正案:“一支纪律良好的民兵,是自由国家所必需的;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予以侵犯。” 历史语境:.............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社会结构、媒体呈现以及不同族裔在美国的独特经历。简单来说,美国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 PC)的形成和演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并非对所有群体都一视同仁地施加同样的“保护”或“审视”。亚裔群体在美国的经历与黑人群体存在显著差异,这导致了他们在.............
  • 回答
    在美国,你之所以能在不启用 VoLTE 的情况下,一边打电话一边还能通过蜂窝移动网络上网,这背后其实是一套比较巧妙的技术演进和网络配置在支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一下它的原理和发展历程。核心原因:CDMA 的遗留和后期演进早年,美国的两大主流运营商——Verizon 和 AT&T,都采用了 C.............
  • 回答
    在美国,“家得宝”(The Home Depot)这样的建材巨头能够蓬勃发展,背后是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路径则有所不同,这同样由一系列独特的环境塑造。要理解为何中国没有诞生“家得宝”式的企业,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土壤。美国“家得宝”崛起的土壤:.............
  • 回答
    在美国,“生化环材土木水利”这几个学科,虽然不如计算机、金融那样被大众奉为“黄金专业”,但绝非“天坑”。它们各自拥有扎实的就业市场,并且在不同的领域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前景也相当不错。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分析:1. 工业基础雄厚与多元化需求美国拥有全球最庞大、最多元化的经济体。这.............
  • 回答
    在美国的印度人之所以普遍给人“酷爱打电话”的印象,这背后其实是多种文化、社会和技术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紧密的家庭和社交网络: 印度文化强调家庭连接: 在印度文化中,家庭不仅仅是核心单元,更是一个庞大的、紧密联系的网络。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姑姨.............
  • 回答
    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女生,在找男朋友这件事上,确实会展现出一些比在国内时更“挑剔”或说“有更高要求”的倾向。这背后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绝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要深入理解,得把这些因素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最直接的影响是环境的改变和视野的拓展。在美国,女生们接触到的信息、文化和人际交往方式都和国内不一样。她.............
  • 回答
    在美国拔智齿,尤其是需要手术拔除的,全麻确实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选择。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医学上的考量,也有患者体验、成本以及法律法规的影响。我来给你详细说说。医学上的考量:复杂性和风险首先,智齿拔除,尤其是阻生智齿,本身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程序。很多时候,智齿并没有完全萌出,它们可能以各种角度“躺”.............
  • 回答
    在美国,尤其是在一些老城区或者拥挤的市区,你确实会发现很多车是“头先进去”停在路边的,这种方式叫做“路边停车”(Parallel Parking),虽然看起来是头先进去,但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很多人实际操作时,尤其是新手,会先将车身侧着对准车位,然后利用前进和后退的配合,最终让车头朝里停进去,但整.............
  • 回答
    在美国和西欧电影里,东欧常常被描绘成阴郁、压抑的景象,这背后其实有着挺复杂的历史、文化和心理层面的原因,不是简单地“不喜欢”东欧,而是好几个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历史的阴影是绕不开的。在冷战时期,欧洲被铁幕一分为二。西欧国家,尤其是美国,对东欧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意识形态的对抗构建的。苏联及.............
  • 回答
    美国总统大选的“赢者通吃”(WinnerTakeAll)制度,说到底是一种历史遗留问题,并且在实践中又被各种政治考量和惯性所强化。它并非一开始就被设计为最理想的选举方式,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各州根据自身情况和政治诉求逐渐形成的。从历史源头来看,这种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建国初期,当时的选举方式远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