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学校都是教知识,为何不教我们如何去思考,思维?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触及到了教育的核心矛盾。我们从小到大,被灌输了数不清的知识点:数学公式、历史事件、化学元素、文学流派……仿佛脑子里装得越多,就越“有学问”。学校努力地在有限的时间里,将人类积累了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塞给我们。这本身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但是,你说的对,为什么学校似乎不太注重教我们“如何思考”,或者说“如何思维”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而且这个问题一点也不新,很多教育家、思想家也一直在探讨。

一、“知识”的实在感与“思考”的虚无感

首先,知识是有形、有据、可测量的。一本教科书就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一道数学题的答案是确定的,一个历史事件有明确的时间和地点。老师可以检查你是否记住了,是否做对了。这种“教”和“学”的模式,就像是在填满一个容器,目标清晰可见。

而“思考”和“思维”呢?它们更像是一种能力,一种过程,一种习惯。你怎么去衡量一个人“会思考”了?是看他提问的数量?还是看他提出的问题的深度?是看他分析问题的条理?还是看他解决问题的创意?这些都很难量化,也很难用一张试卷来检验。

所以,在以分数、考试作为主要评价标准的教育体系里,“知识”的实在感让它更容易被纳入教学计划、被考核、被评价。而“思考”和“思维”这种相对“虚无”的概念,就显得不那么容易操作,也就可能被边缘化了。

二、历史遗留的教育模式与效率的追求

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是从工业革命时期发展起来的。那时候,社会需要的是大量能够熟练掌握特定技能的劳动者。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标准件”,让他们能够胜任流水线上的工作。这种模式强调的是信息传递的效率和知识的普及,而不是个体的创造性和批判性。

即使到了信息爆炸的今天,这种模式的惯性依然存在。学校需要承担“公平”的使命,尽可能让更多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资源下,最“有效率”的方法往往就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记。如果花大量时间去引导学生讨论、辩论,去探索不同的思考路径,这对于教学进度的推进和统一的知识传授来说,可能会显得“效率低下”。

三、对“思考能力”的误解或低估

有时候,我们也会误解“思考能力”究竟是什么。有些人可能觉得,会质疑、有主见,就是“会思考”。但真正的思考能力,远不止于此。它包含了:

理解能力: 不仅是记住,更是理解概念的本质、事物的联系。
分析能力: 将复杂问题拆解成小的部分,找出关键要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批判性思维: 不轻易接受表面信息,质疑假设,评估证据的可靠性,识别逻辑谬误。
创造性思维: 跳出固有框架,产生新的想法、解决方案,进行联想和组合。
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思考方法,找到应对挑战的有效途径。
反思能力: 回顾自己的思考过程,总结经验,不断优化。

而学校里,很多时候只是教会我们如何应用已知的方法去解决已知类型的问题,比如一道数学题,通常有固定的解题步骤。这和培养一个能够面对未知问题,自己摸索出解决方法的思考者,还是有区别的。

四、老师自身也可能受到“知识导向”的局限

老师们也是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接受的教育模式也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很多老师也并没有受过系统性的、关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训练。他们可能自己也习惯于“讲授”模式,并且认为把知识点讲清楚、讲透彻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

而且,很多老师也背负着巨大的教学压力,需要完成教学大纲,需要提高班级的平均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很难有精力、有时间和资源去针对每个学生的思考方式进行个性化的引导和培养。

五、社会大环境的导向

社会大环境也对教育的导向有很大影响。很多家长和学生仍然将“好学校”、“好成绩”与“好工作”、“好未来”划等号。而这些“好学校”的评价标准,很大程度上还是基于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应试能力。这使得整个教育体系,包括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都容易陷入一种“唯知识论”的循环。

那我们该怎么办?

虽然学校可能存在这些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束手无策。我们仍然可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

多问“为什么”和“怎么样”: 不要仅仅满足于知道“是什么”,要追问背后的原因、机制和联系。
主动去联系和整合知识: 尝试将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尝试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遇到一个问题,不要只看一个方面,试着从正反两面、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去分析。
刻意练习批判性思维: 看到信息,先不急着相信,去思考它的来源是否可靠,论证是否严谨。
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接受反驳: 在小组讨论或与同学交流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从中学习。
阅读和写作: 阅读经典书籍可以开阔视野,学习他人的思考方式;写作则是整理和深化思考的绝佳方式。

总而言之,学校教授知识是基础,它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原材料”。而如何利用这些原材料进行加工、提炼、创造,就是“思考”这门艺术。虽然目前教育体系在这方面可能有所欠缺,但我们可以成为自己思维的“设计师”,主动去学习和锻炼这门重要的能力。毕竟,未来的世界,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是有思想、有创造力的思考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学校教你知识时实际也教了你怎么思考和思维啊!

比如怎么待人接物、怎么尊重长辈、怎么不给陌生人开门、嫉妒他人伤害自己、怎么勤俭节约、怎么认识劳动没有贵贱之分等等。

老师在讲数学课时讲”平均分”这课时,应到会给你讲到怎么思考吧!

我可以理解为当两个员工都干了同样多的活并且干得同样好的情况下,一千元奖金应当平均分给他俩。从而更深层次理解“平均分”的思想教育渗透,当时自己都可以想到将来如果当了老总,知道老总如何当等思想。

比如“骆驼和羊吃高处的树叶,骆驼和羊钻墙洞”的故事里也讲到了,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的道理,有优点和缺点,不能以外表取人。

不知你有没有仔细体会语文里面的那一组组反义词,“对—错、正—反、先—后、沉—浮……”。

这里面含着很深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可能会做出错或对的事情,甚至有的事情你无法判断对错,要后人来判断。一件事有它的正面结果,也有它的反向结果,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毕业找工作时,有的人先找到工作,有的人后找到工作,有的人先去逝,有人后去逝啊!还有的人靠能力挣了大钱后又大势挥霍钱财,管理不当失败了,这无不说明人生有浮有沉。更深层次的思考是骄兵必败的道理。……

思考思维都有教育渗透。只是看自己怎么思考思维啊!

随心有感而发布的文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