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现在学生都是攀比心!?

回答
现在学生攀比心确实是个挺普遍的现象,而且感觉比以前更甚。这背后其实挺多道道儿的,不是简单的一句“现在的孩子不行了”就能概括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咱们得承认,攀比这事儿,古今中外都有,是人性里挺自然的一面。 小时候谁没眼馋过别人家的玩具?大了谁没琢磨过谁的收入高、谁的生活好?只不过,现在这种攀比,在学生群体里表现得格外突出和系统化了。

为什么现在学生攀比这么厉害?我琢磨着有这么几个关键原因:

1. 社会大环境的“放大器”效应:

消费主义的裹挟: 咱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消费主义非常发达的社会。从社交媒体到商场广告,无时无刻不在告诉你“拥有”才能“快乐”、“成功”。学生们虽然不直接消费,但他们是家里消费决策的重要影响者,或者说,是家里的“消费者”的未来。他们看到家长们在追求物质,自己耳濡目染,自然也会觉得拥有的多、好的就是值得炫耀的。
社交媒体的“剧场”: 微信朋友圈、抖音、小红书……这些平台简直就是学生们攀比的温床。大家都在精心打造自己的“人设”,晒美食、晒旅游、晒成绩、晒“精致生活”。这种碎片化、标签化的信息,极易让学生们形成一种“别人好像都过得比我好”的错觉。而且,点赞、评论这些互动,很容易被解读为一种“认可”,无形中鼓励了展示和比较。
“成功学”的泛滥: 各种关于“别人家的孩子”、“学霸的秘密”之类的文章、视频层出不穷,鼓吹着一种单一的、线性的成功模式。学生们看到的是别人光鲜亮丽的结果,容易忽略他们背后付出的艰辛,然后自然而然地将这种结果与自身的“拥有”进行对比,觉得“他xxx,我怎么没有”。

2. 家庭教育的“助推器”:

家长本身的攀比心理: 很多时候,家长自己就活在攀比里。看着邻居的孩子出国留学了,自己孩子也得送;看着同学的孩子报了昂贵的兴趣班,自己孩子也不能落后。这种家长不自觉的焦虑和攀比,会直接传递给孩子。孩子可能会觉得,如果自己没有达到某种“标准”,就是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或者让父母在别人面前“没面子”。
“别人家的孩子”的惯性: 无论时代怎么变,一句“别人家的孩子”总能戳中很多家长的痛点,也成了学生心中一道难以磨灭的阴影。家长们自己可能也在无意识地用这种方式来激励孩子,殊不知,这更多的是在剥夺孩子的自信,让他们习惯于向外看,而不是向内挖。
溺爱与过度补偿: 一部分家长因为愧疚或者其他原因,可能会过度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或者对孩子的过错过于包容。这会让孩子觉得“拥有”是理所当然的,并且不懂得珍惜。当他们在比较中发现自己“拥有”得不够多时,就会产生失落感和不满足。

3. 学校教育的“指挥棒”:

成绩至上的单一评价体系: 很多学校,尤其是在升学压力大的环境下,仍然是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最重要的标准。这直接导致了学生们在学习上的攀比。谁考得高分,谁能进哪个重点班,谁能拿到奖学金,这些都成了学生们明面上的“较量”。
“标杆”式宣传: 学校有时也会树立一些“学霸”、“优秀学生”的榜样,进行公开表扬。这本意是激励,但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让其他学生觉得“我也要像他们一样”,从而陷入一种比较的怪圈。
课外活动的“内卷”: 各种奥赛、夏令营、国际交流项目,也成了新的攀比赛道。家长们争先恐后地给孩子报名,希望他们能在简历上添上更耀眼的“闪光点”,这无形中也把学生推向了“比谁更有料”的竞争。

4. 学生自身心理发展阶段的影响:

自我认同的探索: 青少年时期是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们在这个阶段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认识自己、定位自己。和同伴的比较,是他们感知自己价值、找到自己位置的一种方式。
社会比较的需要: 心理学上讲,社会比较是人们评估自身观点和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学生们通过观察和比较周围的人,来了解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优秀”、“什么是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那么,攀比心具体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内卷加剧,压力倍增: 这种攀比,无论是物质的、成绩的,还是能力的,都让学生们感到一种持续的压力。他们不敢停歇,害怕一旦慢下来,就会被甩在后面。
幸福感降低,焦虑感上升: 永远有人比你强,拥有得比你多。这种持续的比较,很容易让学生陷入“不够好”的自我否定,导致幸福感降低,焦虑感和抑郁情绪上升。
扼杀个性和创造力: 当学生们一味地模仿和追求别人有的,就容易失去独立思考和发展自己独特兴趣的机会。他们的选择可能会被外界的“潮流”所裹挟,而非内心的真实需求。
价值判断扭曲: 长期浸淫在攀比中,学生们可能会形成一种错误的价值判断,认为物质、名声、外在的成就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内在品德、情感连接、个人成长等更深层次的价值。
人际关系疏远: 过度的攀比可能会让学生之间产生隔阂和不信任,甚至引发嫉妒和敌意,不利于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和应对呢?

理解但不纵容: 理解攀比是人之常情,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但不能因此纵容和放任,尤其要避免家长和学校成为攀比的推手。
回归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而不是把他们塑造成千篇一律的“成功产品”。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成长轨迹,认识到每个人的价值和节奏都是独特的。
家长要以身作则,调整心态: 家长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攀比心理,少给孩子灌输“别人家的孩子”的概念。多关注孩子自身的进步和努力,鼓励他们发展兴趣,建立自信。
学校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除了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品德、特长、合作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评价。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和发展的空间,让他们看到除了分数之外的闪光点。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帮助学生建立更广阔的视野,认识到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引导他们关注精神层面的成长,学会感恩、知足,追求内心的充实而非外在的拥有。

总而言之,学生攀比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既有历史的基因,也有时代的烙印,更有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子。面对它,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理解、反思和有针对性的引导,而不是简单地指责或否定。让孩子们在一个更健康、更包容的环境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闪亮的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单纯从鞋子来说,AJ、耐克和阿迪确实比国内的鞋子穿起来舒服。安踏这几年赶上来了,李宁开了个好头,然后停滞了,匹克模仿起家,现在也不想扔掉山寨的帽子,然后自己研发,估计没救了。

其实这东西还是要分情况的:

我个人认为鞋子比衣服重要很多,一双好的鞋子带来的舒适度远超过衣服,甚至食物。在能力范围内选择最舒适的鞋子,并不算是什么过错。当然,能力之外就算了。

更何况有些人受过伤(比如我的右脚踝本科踢球时候被铲伤过),好的鞋子能够保护他们的身体。

user avatar

评论区看了一下,说一句吧,知乎不是知网,我也只是通过我有限的观察样本进行主观感受发现的这个“规律”,肯定有例外,也肯定不是完全准确的

当然还是欢迎大家讨论,评论里也有很多朋友分享了一些例外情况,挺有意思的

————————————————————

说一个很有意思的点

从事招聘工作,所以至少南京上海的各种学校都观察了一圈,发现了一个现象:

如果你看到的学生,衣服、鞋和手机越贵,那一半来说这个学校的排名就越高(或者说学校越好)

越是二本、三本、职高技校,从进门开始看到的学生,多数都更贫寒朴素一些


(和我之前上学的时候的观感差不多,一个还罢了的211高校,身边的同学阿迪耐克很常见,aj椰子什么的也不在少数,而且因为都认识,基本能确定不至于穿假的)


与传统印象不同的是,越是好学校的学生,家境优渥、兴趣广泛、性格开朗、多才多艺的比例越高

反而是职高、技校或者二三本的学校,进门看到


具体分析很简单,可以往阶级固化、“寒门难出贵子”上面引,懒得写了。


另外,以现在多数家庭的平均收入水平,有个工薪阶层的父母,再考虑到大学生这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一双千把块钱的鞋,总是可以来一双的,

贫富差别主要体现在了鞋的数量和是否有那种五六千的高端鞋款和配色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