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大一学生 50 元一天发传单的这种现象?

回答
如何看待大一学生 50 元一天发传单的现象?

大一学生一天 50 元发传单,这是一种在大学校园及其周边地区相当普遍的现象。要全面看待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背后的原因、对学生自身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向。

一、 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

1. 经济需求与独立意识的萌芽:
经济压力: 许多大一学生来自普通家庭,虽然学费和基本生活费由家庭承担,但他们渴望拥有自己的零花钱,用于社交、娱乐、购买书籍、衣物等。50 元一天的收入,虽然不高,但能满足他们基本的消费需求,让他们不必事事依赖父母。
独立意识: 进入大学,学生们开始接触更广阔的世界,萌生了独立的思想和意愿。通过兼职赚钱,是他们实现经济独立、体验社会的一种方式,也可能是他们渴望摆脱对家庭的完全依赖,证明自己能力的一种表现。

2. 社会实践与技能锻炼的需求:
“实践出真知”的观念: 许多学生和家长都认为,大学不仅仅是学习理论知识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培养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发传单虽然看起来简单,但也是一种与人打交道、沟通表达、承受压力的锻炼。
初尝社会百态: 大学生是社会的“新人”,通过发传单,他们能直接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了解不同行业的需求和营销方式,对社会有初步的认识和体验。这有助于他们了解自己是否适合某些工作,为未来职业规划提供参考。
团队合作与沟通: 有时发传单是团队作业,需要与同伴协调分工,共同完成任务,这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时间充裕与学业压力相对较小(部分学生):
大学课程安排: 相较于高中,大学的课程安排相对自由,课余时间较多。特别是大一新生,还在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模式,课程量可能还没有达到饱和状态,因此有时间投入兼职。
学业基础的自信: 一部分学生可能对自己的学业成绩有信心,认为兼职不会对学习产生太大影响,或者他们认为通过兼职获得的社会经验比纯粹的课堂学习更有价值。

4. 信息传播与就业市场机会的连接:
市场需求: 各类商家、商家推广活动、教育机构等都需要大量人手进行宣传推广,而学生群体因其时间灵活、可塑性强、人力成本相对较低而成为理想的兼职人员。
信息获取渠道: 学生可以通过校园内的信息发布栏、兼职平台、社交媒体等途径轻松获取发传单的兼职信息。

二、 对学生自身的影响:

1. 积极影响:
锻炼沟通与表达能力: 在与路人交流、递送传单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主动搭讪、清晰地介绍产品或活动内容,甚至应对拒绝,这能有效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口才和应变能力。
培养责任感与执行力: 即使是简单的发传单任务,也需要学生按时按量完成,对自己的工作负责。这种对承诺的执行,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增强抗压能力与心理素质: 在炎热或寒冷的天气下长时间站立,面对冷漠、拒绝甚至质疑,学生需要调整心态,坚持下去。这有助于他们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经济独立感与成就感: 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能给学生带来经济上的满足感和心理上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初步的社会认知: 接触社会,了解市场运作,对未来的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有初步的启发。

2. 潜在的负面影响:
影响学业: 如果学生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在兼职上,可能会挤占学习时间,导致成绩下滑,甚至影响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安全隐患:
人身安全: 在陌生的环境中工作,尤其是在人流密集、交通复杂的区域,可能面临交通意外、被骚扰或卷入其他危险情况的风险。
财产安全: 支付报酬的环节可能存在纠纷,例如拖欠工资、克扣工资等。
遭遇欺诈或不公平待遇: 一些不良商家或中介可能利用学生缺乏社会经验,进行虚假宣传、克扣工资、收取高额中介费等欺诈行为。
职业认同感低与价值感缺失: 发传单这类工作通常较为机械、重复,缺乏挑战性和成就感,如果学生长期从事这类工作,可能导致对工作的价值产生怀疑,影响职业认同感。
形象问题: 在某些场合,穿着随意地在街头派发传单,可能与大学生的身份形象有所不符,也可能被一些人误解或轻视。
健康问题: 长期在户外工作,可能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如中暑、感冒等,对身体健康不利。

三、 对社会的影响:

1. 信息传播的渠道: 发传单作为一种传统的营销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商家快速传播信息的需求,特别是在特定区域和目标人群中。
2. 为商家提供劳动力: 学生兼职为市场提供了相对廉价且灵活的劳动力资源,降低了商家的营销成本。
3. 促进消费: 通过传单的宣传,可能刺激一部分人的消费意愿,带动相关行业的销售。
4. 社会问题的一个侧面: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部分学生对于经济独立的需求,以及社会中存在着大量依靠低技能劳动力的工作岗位。

四、 如何看待与改进建议:

1. 正视其合理性,但不盲目推崇: 承认学生通过劳动获取报酬的合理性,以及这其中蕴含的社会实践价值。但同时也要提醒学生,学业为重,兼职应量力而行,不应以牺牲学业为代价。
2. 学校层面:
加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如实习、勤工助学岗位(校内),引导学生选择更具发展性、更能锻炼专业技能的兼职。
建立兼职信息平台与风险预警: 学校可以建立一个经过筛选的兼职信息平台,与信誉良好的企业合作,并向学生普及兼职防骗知识,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
鼓励校内勤工助学: 提供更多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在保障学习的同时,也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同时还能为学校服务,更有归属感。
3. 学生层面:
明确兼职目的: 在选择发传单这类兼职前,应思考清楚自己是为了什么而做,是纯粹的经济需求,还是想获得社会经验。
量力而行,学业为重: 合理安排时间,确保兼职不影响正常学习。可以从少量兼职开始,逐步评估自己的承受能力。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了解信息来源: 尽量选择学校推荐的或信誉良好的公司发布的兼职信息。
签订协议: 在开始工作前,与用人单位签订简易的劳动协议,明确工作内容、时间、薪资、支付方式和日期。
保留证据: 保留聊天记录、工作证明等,以防发生纠纷。
警惕高薪诱惑: 对于明显高于市场行情的报酬要保持警惕。
注意人身安全: 工作地点尽量选择熟悉或安全的区域,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
拓展兼职类型: 随着经验的积累,可以尝试更具专业性或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兼职,例如助教、家教、翻译、助理等,这样更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4. 社会层面:
规范兼职市场: 加强对兼职招聘和用人单位的监管,打击非法中介和欺诈行为,保障兼职学生的合法权益。
企业提供更有价值的兼职岗位: 鼓励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具成长性的兼职机会,而非仅仅是廉价的劳动力。

总而言之,大一学生一天 50 元发传单,是当前社会经济、教育环境以及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它既是学生追求经济独立、尝试社会实践的一种方式,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和局限性。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在参与这类活动时,能够最大化其积极效应,规避潜在风险,并最终将其转化为个人成长和能力提升的动力。 这种现象不应被简单地标签化或一概否定,而应被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理性分析和多方位的改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班里一位女同学,大一就开始打工,发过传单,后来在学校边上的餐厅做服务生,辗转过肯德基、麦当劳,现稳定在必胜客,一小时拿13块钱,我问她,你一个月能赚多少,她说,2000多吧。

我计算了一下时间,沉默了。

这姑娘极其自强,家里给的生活费不多,申请了助学金之余,女孩子难免有些心头好,她便自己开始赚钱。三年下来,大家都能看到她的改变,衣服越来越多,搭配从起初的惨不忍睹到有了自己的风格,公开场合越来越敢发言,目光炯炯,声音洪亮,而她付出的代价是一个月至少150个工时。

中学的一个好友,大一的时候看上了学校里一个支持本校学生创业的项目,出租学校的店面由学生自主经营。租金不便宜,需要竞标,起码得10w,还要加上一系列押金和手续费,以及最重要的商品成本。他拉了几个朋友,找家里借了钱,盘下了店面,进货、宣传,据说生意红红火火的,非常好。

我问他什么时候开始回本的,他说花了一年。

然后呢,我接着问,一个月进账多少?他笑了笑,吃喝不愁,玩乐尚可,嫖赌稍欠了些。

大家若处在或曾经处在这个年纪,一定能明白那种迫不及待的妄图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世间行走的心情。然而,你以为自己成年了,但当你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就是一个还在学习走路的婴孩。有些人得双亲扶着,学得更快、会得更早、走得更远;有些人,却只能靠自己一点点爬一遍遍摔一次次尝试,最后才能勉强走出几步。

无论哪种情况,我对每一份独立行走的渴望,都保持着敬意。因为还有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学会独立行走。

独立意识的觉醒与艰难现实的矛盾,大概会成为年轻时最宝贵的经历吧?

所以在这个问题下表达心酸、同情之类态度的人,我觉得你们的情绪泛滥得毫无必要,每个人都只能接受自己的出发位置,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展开自己的人生,有些人从发传单开始起步,有些人从做服务生开始起步,有些人从盘商店开始起步,有些人从本金100万开始起步,有些人轻轻松松就出国名校,有些人却连雅思托福的学费都得硬着头皮凑。每个人都有自己发展的局限性,极少极少数人能打破天花板,但所有的人都不得不承认,这就是命啊。

然而起点的高低,并不意味努力就得分多寡。令人心酸的其实是很多情况下,起点更高的人反而更努力,他们更明白努力的价值,更明白该通过怎样的方式去努力——令人嫉恨的是,他们的努力更有效率。

或许在有些人眼中,50一天的传单工作,简直是在糟蹋时间。但如果你不曾身陷同样的境地,你不会明白,即使是这样一份工作,对于一些人来说,已经是拼尽全力了。

三年前高中毕业,看多了美剧的中二少女,觉得成年当独立,放弃了毕业的消遣,决定去试着赚赚大一的学费。我通过朋友的介绍找了份工作,没那么高大上,也不至于辱没文化人的身份——我妈的评语,给当地某老板的女儿当私人家教,待遇挺好。老板拨了市中心一间宽敞明亮的办公室用作教室,包中饭,下课了司机或者老板娘会开车送我回家。小姑娘预备上高一,欢畅活泼,面对我的时候倒显乖巧,有时叫老师有时叫姐姐,我教她古文和英语,应她父亲的要求,又训练演讲和作文。主雇尽欢,小姑娘觉得受益匪浅,她家长对上课效果很满意,老板想给我加薪,被我拒绝了。一个月的时间,恰好拿到了第一年的学费。

这是一份很有尊严的工作。对一个不过高中毕业却想尝试人生第一步的学生,这是一件太过幸运的事。在完成目标的基础之上,我第一次意识到,应该尽可能地用自己最大的价值去工作。

只不过,谁不渴望这样的工作呢?学以致用、薪酬优渥、地点体面,得到雇主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心里明确这份工作对自己的意义。如果一开始无法顺利找到这样的工作,如果前几点因条件限制暂时无法达到,那么请千万不要放弃最后一点。

大一学生,选择去发50一天的传单,原因一定多种多样,有缺钱想赚生活费的,有想锻炼脸皮厚度的,也有纯粹想体验生活的,这都无可厚非。唯独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你心里觉得自己并不应该来发传单,但却因为各种烂借口放任自己继续做不愿意的事。

最可怕的是,它容易令人感到没有尊严。去年秋冬之际,朋友的公司想找一批人发传单,我刚好有空,就屁颠屁颠拉着一票室友和同学去赚外快了。一天4个小时给120,就在离学校最近的街上,朋友各种买奶茶请吃饭说好话,算得上是传单工作里的高配了。但发传单那滋味,太煎熬太销魂,一边要提防巡警,和他们打游击战;一边要面临无数的拒绝,有很多人一看到发传单的便远远避开,即使是我这样厚脸皮的人,也依然觉得尴尬无比,却又得硬撑着表现出毫不在意的礼貌,力图把传单发到别人手上,即使别人出于好奇或者同情接过传单然后转身扔到垃圾桶里。北京的深秋,风已经可以刮出冻疮,我提着传单袋子站在街头,找不到意义。

是的,这是最可怕的,我不觉得发这种传单有任何意义,朋友的公司几乎已经垄断附近这一块的相关生意,目标客户又实在狭窄,在大街上发传单无疑是无用的浪费。到后来,我都不好意思把传单发给别人,因为心里知道,我在做一件没什么用的事。

嗯,所谓的没有尊严,是明知道在做无意义的事,却依然强行去附加意义。

而这意义与否,只有自己知道,旁人无从评断。

不用管别人,但别骗自己。

谢邀。

user avatar

在校园生活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这样的打工机会:商场50元发一天传单,麦当劳9元钱一小时的零工,奶茶店80块半日的劳作,甚至工地四千块一个月的假期劳动,等等。事实上,有许多大学生十分看重这样的工作机会,他们视之为体验社会、赚取零用乃至学费的手段之一,我们身边多得是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其实,看到这些学弟学妹经过高考的千军万马,杀来这所大学,却在从事这么低端的体力劳动,用宝贵的青春换取这一点点微不足道的薪水,实在是非常无奈。做着不用上学的人都能完成的工作,那上大学的意义在哪里呢?

在这里,我很直截了当地告诉你们,要打零工,除非是想体验未知和获得未来工作经验,就是要为一个钱字,别的根本都是次要的,而且千万不能影响学业,否则就是因小失大。

作为大学生,又轻松来钱又快又不影响学业的,只有真正的脑力劳动和高级体力劳动了。有哪些是常见的脑力劳动呢?比如金融交易、翻译、编程、码字等等;有哪些又是常见的体力劳动呢?比如模特。但这些工作对人的素质要求很高,专业性或成本性的投入也很多,大量的普通大学生恐怕难以胜任。但有一种简单的脑力劳动是很值得鼓励的,那就是家教。家教吧,教的都是大学生们以前在中学小学滚瓜烂熟的东西,在一般的二三线城市,家教时薪皆有三四十元以上,一线城市的名校生更高达百元,收益远甚于发传单的10块钱一小时、麦当劳的9块钱一小时。你发传单一天,比不上有些人坐在空调房里给孩子上一小时的初中数学。

可是,为什么很多大学生仍然选择以发传单为首的苦力呢?原因有三。

一、信息不对称

是的,也许你是名校出身,你的朋友同学也都是聪明且有办法的人。但是呢,中国腹地广大的普通大学里,信息不对称是阻止大学生充分利用有限时间赚到最高价值的最大障碍。没有经验、初出茅庐的学生们,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上哪去找适合自己的、又轻松来钱又快的工作。譬如最简单的脑力劳动——家教,他们大多数人连自己印家教广告去贴去发的勇气都没有,连搜索XX市家教网的意识都没有,更何况凝聚起毅力去寻觅专业的兼职网站。这些人啊,整天浑浑噩噩,盲目从众,能出去发份传单已是破天荒的壮举,甚至我还认识有贫困大学生暑期去工地搬砖的。这事实可能让很多人大跌眼镜,却是在我的观察中广泛存在。

二、懒惰加自我感动。

苦力的核心因素,就是根本不用思考,雇主所要的你唯一的东西,便是你的力气。这条和信息不对称是相辅相成的,很多大学生懒惰于动脑,他们根本不去思考自己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或是创造条件、学习能力为自己达到什么目标、赚取什么东西。那些身处小城市的很多普通大学生们,他们身边连个励志榜样都没有,从众地找份50块一天的工作,累上一整天,已让他们自我感动得不行。

“妈妈,你瞧,我独立了!我自己挣钱了!50块呢!”

发完三千份传单,手都酸了,她在电话里撒娇。忽觉自己长大了,瞬间热泪盈眶。

她母亲嗫嚅着,自己用那么多学费和精力培养的一个大学生,做的是街边二流子也能干的苦力,怎么会是这样呢?

不少人举例,说咱不懂那些打工的贫困同学多难多苦,这实际正是在暴露了那些学生的愚蠢和懒惰。如果他真的用心,不会不发现现在部级、省级、市级、校级贫困生补贴已覆盖全国所有高校,足够他不用担心学费和部分生活费;如果他不懒,至少能找个入门级别的脑力劳动,一周去给小学生上个几小时课,可轻松入账二百余;如果他不蠢也不懒,认真专心学习,大学奖学金门槛其实一点也不高,这些足够他体面地享受校园生活。但如果他蠢,他懒,而你不但不去帮他做出更好选择,还以炫他人之苦为荣,那真无药可救了。

三、用“磨练”、“学习”欺骗自己

中国文化中有一个特别奇葩的点,叫做“炫苦”。仿佛经受的折磨越多,受到的苦越多,人就越能够成长。要知道,磨练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会打压你对生活的热情和精力,对磨练的思考才是有益心灵。可有些学生连动脑去找份适合大学生的高附加值工作都不肯,居然妄想自己能对苦力的磨练做出深刻思考、升华自己,真的很难理解。

之前我问一在超市仓库里做搬运的同学,为什么他不去找些高收益的脑力工作,他说那些工作整天坐着,不够累,不锻炼人。我那时就问他,你要锻炼什么呢,是为了锻炼小臂,还是以大学生身份锻炼成为搬运工的经验?

也有很多大学生,自以为在底层摸爬滚打能学到东西,尤其一些农村大学生对此更深信不疑,这也是相当不可取的。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寒窗十数载是为了什么,根本不知道读大学就是为了摆脱底层,摆脱底层的规则,摆脱底层的反智,摆脱底层的社交。农村和贫困大学生来自底层,对底层总有天然的亲近,使得他们遗忘了读书的使命,更倾向于把力气浪费在低附加值的劳动上,而赚取学习的仍是底层的经验和知识。

打工,咱要不是为了钱,那就要找你专业相关的行当,老老实实积攒未来工作经验,否则劝你真的好好歇着,多读一些书或好好学习,将来的受益绝不小于这几十块几百块。要是你为了钱,请你去找赚钱最多、用时最短、最不费力的工作,以免影响正常学习生活和恋爱。但无论如何,你读了大学,都不该再去做发传单之类的卖力气的工作,不要主动让自己贬值。


-


========2015/6/25更新========

这里对各位的质疑做个统一回复吧。

我这两天写过一条有戾气的微博,内容是这样的:“从小我就很不受管教,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老师,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原因,有人说这是反权威。长大了才明白,都是当年学习不好的人才会去当小学中学老师,他们根本不算权威”

作为一个从小到大的叛逆分子,我说这句话时是很痛快的,可是,我同时有意忽略了世界上大部分人的资质是不如他们昔日的老师的,因为这微博我不是写给世界大部分人看,而是给自己的微博小圈子。

本来,没多少人有资格可以嘲笑自己的启蒙老师们,自认为有资格的发声了,没资格的就以为自己被代表了,这是不对的。我写的这篇文字,本来就是给有资质有能力、却未找准自己方向的优秀大学生看的,不是给那些只能靠发传单、搬砖才能挣到活命钱的看的,更不是给大专生中专生看的(无歧视意味),不要总觉得自己是被代表的人。

生活的体验是很重要的事,正因为我体验过发传单、做过服务员,我才更深深痛恨知识分子因为盲目被体力劳动剥削,那些赞我的人相信很多都有发言权。而知乎的鸡汤党势力强大,他们的宗旨是为每一项没有意义的活动赋予先驱般的意义,以舒缓自己或他人对自己部分人生失去意义的恐惧。我承认我之前从事的体力劳动对我有重要启示作用,可我依旧对其持否定态度,因为我否定的是体力劳动,而不是启示;很多人赞美发传单,其实赞美的也是它的启示,可自己却也误读了自己。回答中那些鸡汤党,谁不是坐在空调房中舒舒服服码字,眉头微皱,樱唇嘟起,而那些真正的体力劳动者们早就累得草草睡了。

-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问题我立马想到了那个抽烟和宝马车的笑话:

“女:你抽烟

男:抽!

女:每天多少包?

男:1包!

女:每包多少钱?

男:60元!

女:你抽烟多久了?

男:15年!

女:所以这些年你每年抽烟21600元?

男:正确!

女:1年21600,过去的15年里你抽烟总共花费了324000元?

男:嗯!

女:你知道吗?如果你没抽烟,这些钱放进银行的话,你可以买辆宝马了!

男:你抽烟吗?

女:不!

男:你妈了个逼,你宝马呢??”




不抽烟,钱也不会省下来买宝马;不去发传单,时间也不会省下来去学习。知乎上高大上的答案会告诉你,与其去50块发传单,不如把这些时间拿去去学习、去提升自己,然后挣大钱。

—————然而,很多人不去发传单也不会去当学霸的,只会在宿舍打游戏。如果找不到更好的兼职和实习,那偶尔发发传单也没什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