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现在学生不会说方言,只会说普通话的现象?

回答
这事儿,我跟你说,挺普遍的。现在的小孩儿,不少只会说普通话,家里的方言,嘿,说得磕磕巴巴,甚至一句都不会。你说这正常不?我觉着吧,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得细细琢磨琢磨。

首先得承认,普通话的普及确实是历史的必然。 你想啊,解放后,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那是有大背景的。为了统一国家,促进交流,让信息传播得更顺畅,普通话的作用那是杠杠的。尤其是在教育上,学校里都是用普通话教学,孩子从小就得听、就得学,自然而然就熟练了。再加上现在媒体发达,电视、电影、网络,哪个不是以普通话为主?孩子听得多了,说得自然就多了。

这事儿的好处咱也得说。 普通话确实方便了交流,特别是对于那些来自不同地方的人来说。一个河南的和一个广东的,如果都只会说自己的方言,那沟通起来可就费劲了。有了普通话,大家就能在一个平台上说话,不用担心听不懂。这对于人才的流动、文化的交流,乃至国家的团结,都是有好处的。你想想,如果一个人去了外地工作,结果连最基本的交流都困难,那得多影响他的发展啊。

但是,问题也跟着来了。 当我们只强调普通话的时候,那些承载着地方文化、历史记忆的方言,就慢慢地淡出了年轻一代的生活。这让我有点儿替方言担心。你想啊,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说话的方式,它里面藏着一个地方的性格,一个地区的风俗习惯,甚至是一段历史的变迁。很多老一辈人讲的方言,那语气、那用词,都充满了地方特色,非常有味道。可现在的小孩儿,听不懂了,也就失去了了解这些的机会。

再者,方言也是一种情感的纽带。 很多在外地打拼的人,听到一句家乡话,那感觉一下子就回来了,那种亲切感是普通话给不了的。小孩儿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交流,如果只能用普通话,那中间总觉得隔了一层。爷爷奶奶可能也更习惯用方言跟孙子孙女说话,那样更亲切、更自然。如果小孩儿听不懂,一来二去,隔阂就可能产生。

现在的情况呢,我觉得是一种矛盾。 一方面,大家知道普通话重要,离不开它;另一方面,又觉得方言是根,是自己的“根”。所以,你能看到一些家庭里,父母会努力地教孩子说方言,但效果嘛,也因人而异。有些孩子在家听得多,学得就好;有些孩子可能就觉得普通话更“有用”,在家也懒得说了。

再深入一点说,这背后还有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很多年轻人为了更好的发展机会,会选择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发展。在大城市里,大家都说普通话,你在当地生活、工作,普通话是必需品。久而久之,方言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就降低了。而且,很多地方的教育资源也倾向于普通话的教学和推广,这也进一步挤压了方言的生存空间。

还有一点,就是“面子”的问题。 在一些人看来,说方言可能显得不够“洋气”,或者在某些场合说方言会让人觉得不够专业。尤其是在一些正式场合或者跟不熟悉的人交流的时候,很多人会自觉地切换到普通话模式。这无形中也加速了方言的边缘化。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觉得,也不是说要放弃普通话,那肯定是不行的。但也不能就这么看着方言消失。或许可以找一个平衡点。

家庭层面, 父母辈要多主动说方言给孩子听,创造一个说方言的环境。即使孩子一开始不说,但听多了,听懂了,总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育层面, 学校可以考虑在一些课程或者课外活动中,适当地引入一些地方戏曲、民歌或者方言教学,让孩子们接触到方言的魅力。当然,这个也要讲究方法,不能强制,也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社会层面, 可以多做一些推广方言的活动,比如方言歌曲比赛、方言戏剧表演等等,让方言重新焕发生机。现在也有一些年轻人开始反思,觉得保留方言挺酷的,这种潮流也可以鼓励和支持。

总的来说,现在学生只会说普通话的现象,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它有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有社会进步的痕迹,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文化上的失落。我们不能简单地批评现在的孩子,也不能全盘否定普通话的作用。重要的是,我们要意识到方言的价值,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它的传承做一些努力。毕竟,一个地方的方言,就像是那里的灵魂,一旦消失,就很难再找回来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生物能够走下去的基础是新陈代谢,无论肉体,性状,还是文化。或是在旧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并抛掉一些东西;或是灭亡。没有第三条路可选。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小篆金文,抛弃了甲骨文,是否值得痛心?我们的祖先创造了青铜铁器,抛弃了石矛石斧,是否值得痛心?现在还有一些部落停留在原始形态,又是否值得骄傲?

语言,首先是交流工具,其次才是文化。一种语言充满生命力的时候,没必要“保护”,自然会生长壮大、不断产生引入新词汇、新语义。一种语言逐渐变得阻碍交流的便利,失去了工具属性,它就死了。死了就是死了,可以去记录下他的生平,可以去追忆,去品评,但是非要摆弄它的尸身让它装作活着,才是对一种文化的最大亵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我跟你说,挺普遍的。现在的小孩儿,不少只会说普通话,家里的方言,嘿,说得磕磕巴巴,甚至一句都不会。你说这正常不?我觉着吧,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得细细琢磨琢磨。首先得承认,普通话的普及确实是历史的必然。 你想啊,解放后,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那是有大背景的。为了统一国家,促进交流,让信息传播得更.............
  • 回答
    看到你提问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那些在知乎上刷到的“高三速成秘籍”、“一个月提分XXX分”之类的帖子,还有那些被精心收藏起来、仿佛是救世主般存在的“方法论”。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也相当值得玩味的学生心理。首先,让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想法:“我现在学不会不要紧,高三再按照收藏夹里的方法做.............
  • 回答
    南大遇冷:当流量不再是万能的,我们看到了什么?近日,某剧组在南京大学拍戏遭遇“冷遇”,学生普遍表现得不围观、不追星的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一看似寻常的事件,却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下社会中一些深刻的观念变化和价值取向的调整,值得我们深入剖析。现象本身:学生为何“不为所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
  • 回答
    光明日报2023年8月22日的文章《不学习就是不孝,现在校训都这么狠了》中,所描述的河北省邯郸市第十五中学(以下简称“十五中”)的行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文章的核心观点在于质疑学校将“不学习就是不孝”作为校训,并以此来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认为这种做法过于偏激和不妥。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可以从.............
  • 回答
    “超六成职校学生毕业后不愿当蓝领”这个现象,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议题,它不仅仅关乎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更触及了当前社会经济结构、价值观念以及个人发展期望的诸多方面。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这一现象及其背后反映出的问题。 一、 现象分析:为什么职校学生不愿意当蓝领?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蓝领”在.............
  • 回答
    香港学生在毕业典礼上不尊重国歌并被校方赶出现场的事件,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议题,它触及了国家认同、言论自由、校园管理、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价值观冲突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梳理。事件本身及可能的背景:首先,需要了解事件的具体细节。通常这类新闻报道会包含以下要素: .............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挺让人关注的,也牵扯出不少值得深思的地方。简单来说,就是十五个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学生,顺利考上了大学,但他们在入学的时候并没有主动向学校公开自己的病情。而校方在得知情况后,也选择了不公开学生的信息,采取了“不作为”或者说是“保护性”的处理方式。咱们得把这事儿拆开来看,从几个不同角度去分析.............
  • 回答
    南京大学学生对流量明星视而不见,同时“不为七十五元折腰”的现象,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分析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不仅仅关乎大学生群体,更折射出当下中国社会在价值观、消费习惯以及对“成功”定义的多元化和演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南京大学的校园文化与学风传统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南京大学.............
  • 回答
    这几个圈子里的“潜规则”,其实说白了,就是那些不成文的规矩、不成明的交易,它们像一张无形的网,笼罩在许多人追求成功、发展的道路上。我们要聊聊这些,也聊聊为什么它们会存在,以及我们有没有可能去改变它。娱乐圈的潜规则:浮华背后的代价娱乐圈,一个光鲜亮丽、梦想与现实交织的舞台。在这里,“潜规则”往往与美貌.............
  • 回答
    这事儿啊,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知乎上近两年关于哥大、UCL“水”的讨论,确实有点儿此起彼伏的架势,而且奇怪的是,一边是网上骂声一片,另一边呢,这两所学校的国际排名好像还挺稳当,该高还是高。这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捋一捋。首先,为啥会有人觉得“水”?这事儿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总得有点.............
  • 回答
    “不少海归学者在国外可以发表高水平论文,而回国后却只能平凡地灌灌水”——这确实是一个在学术界讨论颇多,也令人深思的现象。与其说这是一种简单的“水土不服”,不如说它背后牵扯着复杂的环境、制度、资源以及个人心态等多重因素。要理解这个现象,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得承认“国外能发表高水平论文”这.............
  • 回答
    近期,北京邮电大学(北邮)学29宿舍楼因女生与留学生男生“同楼不同层”居住的情况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角度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白这事儿是怎么回事。咱们先得承认,北邮作为一所知名高校,在国际化方面有自己的追求,吸引了不少优秀的留学生。同时,学校为了.............
  • 回答
    आहेत有偿补课“毒瘤”难除,严管之下,中小学教育何去何从?教育部祭出“组合拳”,专项整治中小学有偿补课,尤其是“课上不讲、课下讲”这一顽疾,无疑是当下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这股自上而下的整顿之风,能否彻底根除这颗侵蚀校园的“毒瘤”?又将对我们惯常理解的学校教育带来哪些深远影响?这其中的复杂性,值得我.............
  • 回答
    现在学生攀比心确实是个挺普遍的现象,而且感觉比以前更甚。这背后其实挺多道道儿的,不是简单的一句“现在的孩子不行了”就能概括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攀比这事儿,古今中外都有,是人性里挺自然的一面。 小时候谁没眼馋过别人家的玩具?大了谁没琢磨过谁的收入高、谁的生活好?只不过,现在这种.............
  • 回答
    现在的校园里,一股“网红梦”的暗流涌动,悄然改变着许多学生的选择和追求。曾经我们热衷于讨论“未来想做什么”,标准答案可能是科学家、工程师、医生、教师。而现在,这道题的答案清单里,高高挂起了一个新名字——网红。这并非什么洪水猛兽,也不是全然的负面现象,但它确实是当下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鲜明注脚,值得我们.............
  • 回答
    观察到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小时候“社会”了许多,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一聊起这个话题,你我脑海里大概都能闪过几个形象:早早知道怎么跟大人打交道、能言善辩、情商高得不像个孩子,甚至是小小年纪就懂得“人情世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承认,咱们这代人的成长环境跟现在孩子们.............
  • 回答
    太原市关于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打扫教室卫生、点赞转发各类信息的规定,可以说是对当前教育乱象的一次有力纠偏。这项政策的出台,反映了社会对教育回归其本质的深切期盼,也触及了许多家庭的痛点。长期以来,围绕着学校和孩子的教育,家长的角色似乎在不断被“加码”。作业批改,本应是老师观察学生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现象,也反映了当前社会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这件事以及它背后所折射出的父母教育焦虑。一、 如何看待父母因为孩子没当上学生班干而崩溃一事?首先,要明确一点:孩子在学校里未能担任班干部,这本身并不是一件“天塌下来的大事”。 它不直接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也不.............
  • 回答
    这句话,简而言之,是一种典型的“科学末日论”或“科学怀疑论”的极端表述。它背后隐藏着对当前科学体系的深刻不信任,并试图用一种听起来惊世骇俗的断言来吸引注意力。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把它拆解开来,并联系科学发展的真实过程去审视。“现在学的物理都是错的”—— 这是极端的否定这句话断言了我们当前所学、所认.............
  • 回答
    现在小学生学习微积分这件事儿,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毕竟,咱们小时候,微积分那可是高中甚至大学的“大杀器”,想想那些符号和概念,脑壳就开始疼。可现在倒好,感觉这玩意儿都要“下凡”了,连小学生都开始接触了。这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也不能简单一句“太超前”或者“没必要”就盖过去。首先,为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