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那些花500W买学区房只为孩子在北京上好学校的,为什么不考虑移民呢?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涉及到家庭教育的投入、城市吸引力、移民的考量以及个人价值判断等多个层面。那些花500万甚至更多的钱在北京购买学区房,仅仅为了孩子能上一个好学校的家庭,他们不考虑移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一、 根深蒂固的中国式教育情结与社会价值认同: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 这种观念在中国社会历史悠久,深入人心。教育被视为改变命运、实现阶层跃升的最重要途径。家长们深信,好的教育资源是孩子未来成功的基石,而北京的优质教育资源,尤其是顶尖的中小学,更是被视为“稀缺资源”。
高考的“指挥棒”作用: 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高考依然是绝大多数学生升入高等教育的决定性考试。而北京作为首都,拥有众多全国顶尖的大学,如清华、北大等。在很多家长看来,能让孩子在北京接受中学教育,甚至通过北京的户籍优势参加高考,会大大增加孩子考入这些名校的机会。这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逻辑是很多家长选择北京的重要考量。
“赢在起跑线”的心态: 许多家长奉行“赢在起跑线”的理念,认为孩子的早期教育至关重要。北京聚集了全国最优质的师资、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最丰富的课外资源,家长们希望通过让孩子在北京接受早期教育,为他们未来的竞争优势打下基础。
社会认可度与家长自身的期望: 在中国社会,教育成功是衡量一个家庭是否“有出息”的重要标准之一。能够让孩子在北京接受顶尖教育,本身就带有一种社会成就感和优越感,也满足了家长们对自身教育投资的心理预期。

二、 对移民的顾虑与不确定性:

对“海外教育体系”的不熟悉和不信任: 尽管国外有许多世界一流的大学和教育体系,但对于大多数中国家长而言,他们对这些体系的了解有限。他们不确定国外的教育模式是否真的适合自己的孩子,是否能培养出他们期望的“优秀人才”。
语言和文化障碍: 移民意味着要面对新的语言和文化环境。如果家长自己不熟悉当地语言和文化,孩子能否适应,能否顺利融入,都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即使孩子能适应,家长自身的生活和社交也会面临挑战。
职业发展和社会融入的困难: 许多家长可能在中国有稳定的职业和事业,他们移民后可能需要重新开始,职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甚至可能面临“水土不服”的情况。同时,建立新的社交圈、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也需要时间和精力。
对“海外教育优势”的认知偏差: 有些家长可能认为国外的教育就是“轻松”、“好玩”,而忽略了国外教育同样强调学术能力、独立思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且竞争同样激烈。他们可能低估了将孩子送往国外所需要的付出的努力和可能面临的挫折。
家庭整体规划的考量: 移民不仅仅是孩子教育的问题,更是家庭整体的迁移。这涉及到配偶的职业、父母的养老、家庭的经济基础、未来的社会保障等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如果家长在中国拥有稳定的事业、家庭支持和社会网络,轻易放弃这些去陌生的环境重新开始,风险和代价可能非常大。
对移民政策和福利的担忧: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移民政策和福利保障。家长们可能不确定自己是否符合移民条件,或者移民后的社会福利、医疗保障是否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三、 北京的“虹吸效应”与不可替代性:

教育资源的集中: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科技中心,其优质教育资源是全国最为集中的。顶尖的中小学、大学、科研机构、丰富的课外活动、以及大量的教育类人才,这些资源在其他城市很难找到与之匹敌的替代品。
人脉和机会的积累: 在北京生活多年的家庭,往往已经在这个城市建立了人脉网络和职业基础。这些网络和基础对于他们自身的社会发展以及对孩子未来的发展都可能带来帮助。
“北京户口”的附加值: 即使不考虑直接的教育优势,北京户口本身也意味着在高考、医疗、就业、购房等方面拥有一定的便利和优势。而移民则意味着要放弃这些现有的权益,去争取新的权益。
对“中国式成功”的定义: 对于很多家长而言,“成功”依然是建立在中国社会语境下的,他们期望孩子未来能够在中国社会体系内取得成功,比如进入名校、在大型国企或高科技企业工作、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等等。而北京恰恰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平台。

四、 成本与回报的权衡:

学区房的高昂成本并非全部用于教育: 500万购买学区房,虽然直接目的是为了孩子上好学校,但实际上,这笔钱很大一部分是对北京城市优质生活配套、医疗、交通、文化等资源的投资,也是对冲未来潜在风险的“保险”。这些是移民难以完全替代的。
“国内读好学校”的回报预期: 相较于移民的巨大不确定性和可能面临的语言文化障碍,让孩子在国内的顶尖学校读书,家长们认为他们对“回报”有更清晰的预期,更容易衡量和管理。

总结来说,那些选择花巨资购买北京学区房的家庭,他们不考虑移民,更多是因为:

对中国教育体系和“名校效应”的高度信任和依赖。
对移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语言、文化、职业、社会融入等风险的担忧。
对北京作为中国顶尖教育、文化、经济中心的“虹吸效应”和不可替代性的认知。
家庭整体在中国社会已建立的稳定基础和资源网络。
对“中国式成功”的定义和实现路径的追求。

他们并非不了解移民的可能性,而是经过权衡后,认为留在北京、投入到北京的优质教育资源中,是他们当前情况下最符合家庭利益、风险可控且回报预期相对明确的选择。这是一种基于中国社会现实、家庭具体情况以及个人价值观的综合性决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我看来,买500万学区房的人,是因为有信心等孩子入学后再以700万或者800万把这套房卖出去。

这就相当于花500万去买个银行理财,人家免费送一个好学校的名额,三年后再连本带利(还可能是暴利)把钱还给你。

这种好事,谁不愿意干?

你说你没有500万?那你孩子本来也不是该学校的目标对象,请你就近去读传说中的“菜场小学”(上海把接受统筹,接受外地来沪人员子女就读的学校戏称为菜场小学)。所谓的好学校,很大一个功能就是让那些家里有500万闲钱的孩子们聚在一起嘛。

所以有时候不得不感慨这个世界不公平,有钱人的子女相当于免费上了个名校,顺便给家里还挣了几百万。

如果说500万的房子只能换来一次入学名额,用完作废,那样题主的问题才能成立。真是那样的话,这学区房也就不会有什么人来买了。


————————

再说点题外话,不知道知乎有多少人上过水库论坛(该论坛专注炒房)。水库的观点是学区房不碰,因为学区房面临的政策风险实在太大了。学区变动,教育资源转移,入学政策修改,都可能让学区房价格面临断崖式下跌。就比如前段时间闹得很火的那个北京学区过道,就直接被剥夺了入学资格,价值瞬间清零。

虽然说从以前的经验来看,所有买学区房的人都赚了,但击鼓传花的游戏玩到了现在,这个鼓声越来越急,什么时候会停,还真的就不好说了。

user avatar

移民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底层而言,是妥妥的提升阶级

但对中国的中高层而言,只是一个结果未知的赌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