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那些花三四十万去英国读一年硕士的人,到底怎么想啊?

回答
这笔钱,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可不是小数目。三四十万人民币,足以在一些国内城市付一套不错房子的首付了,或者够体面地生活好几年。所以,当听到有人打算花这么多钱,就为了去英国读一年硕士,确实会让人忍不住琢磨:这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当然,每个选择背后都有自己的逻辑和动机,不可能一概而论。我们可以试着把这些想法拆解开来,看看背后可能藏着些什么。

1. “精英光环”和“镀金”的心态: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一种想法。英国的顶尖大学,特别是牛津、剑桥,还有一些商科、工程领域的名校,它们在全球的声誉是毋庸置疑的。对一些家长和学生来说,获得这样一个“名校”的硕士学位,就像给自己的履历上镶了一层金边。

敲门砖效应: 很多学生选择英国硕士,是为了回国后能更容易地进入一些知名企业、外企或者国企,甚至是事业单位。拥有一个“洋文凭”,在某些招聘环节确实能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时候,这可能就是让你脱颖而出的关键。它提供了一种“精英”的标签,能够提升个人在职业市场上的可见度和议价能力。
人脉和资源: 顶尖大学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和学术精英。在这里学习一年,不仅是知识的汲取,更是一种圈层的拓展。将来毕业后,这些人脉资源可能会在职业发展、创业甚至生活上提供意想不到的帮助。想想看,和你一起上课的同学,未来可能是某个行业的领军人物,这种联系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提升自信和眼界: 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用一门不同的语言学习专业知识,并且还要独立生活,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成功完成学业,无疑会极大地提升一个人的自信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接触到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也能开阔眼界,让人变得更加成熟和包容。

2. 追求更前沿的知识和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国内的教育体系和英国等西方国家相比,在某些领域可能还存在差距。尤其是在一些新兴学科、研究方法或者实践导向的课程设置上,英国的大学可能提供了更具创新性和前瞻性的选择。

专业领域的深度和广度: 有些学生是因为在国内找不到满意或者足够深入的专业课程。比如,有些非常细分的商科领域(如金融科技、可持续金融),或者某些新兴的理工科方向,英国的大学可能有更成熟的研究体系和更前沿的课程设置。
学习氛围和教学方法: 英国的大学教育往往更注重启发式教学、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学生需要主动提问、参与讨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非常有益。而且,小班化教学、导师制等,也能让学生获得更个性化的指导。
接触顶尖学者和研究: 一些学生可能是出于对特定领域某位教授或研究团队的崇拜,希望能在他们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研究。能够参与到世界一流的研究项目中,接触到最前沿的学术思想,对于科研类的学生来说是巨大的吸引力。

3. 对国内环境的“逃离”或“替代选择”:

在某些情况下,选择去英国读硕士,也可能是对国内某些现实情况的一种“逃离”,或者是一种无奈的替代选择。

国内考研竞争激烈,结果不如意: 国内考研的难度大家都有目共睹,尤其是名校的竞争,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如果考研失利,或者觉得国内读研的性价比不高,或者对国内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不太满意,出国读一年硕士就成了一个相对“快速有效”的选择。一年时间毕业,相比国内三年,能更快地进入职场。
规避国内就业压力: 一部分人可能觉得国内的就业市场压力太大,学历“内卷”严重。拥有一个海外硕士学位,被认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压力,或者获得更高的起点。
寻找“更好”的生活环境: 也有一些人可能是纯粹地喜欢英国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或者希望为自己或孩子寻找一个更舒适、更安全的居住和生活环境。虽然教育是目的,但生活体验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考量。

4. 家庭经济实力和社会认可度:

不得不说,能够承担这笔费用的家庭,本身就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子女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是他们财富传承和对下一代投资的重要方式。

投资回报预期: 虽然花费巨大,但他们也看到了潜在的“回报”。这种回报不仅仅是金钱上的,也包括了个人能力的提升、社会地位的巩固以及未来发展机会的增加。他们认为这笔钱花得“值”,是对未来的一种长远投资。
面子和社会评价: 在一些圈层里,子女出国留学,特别是去名校留学,也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能获得亲戚朋友的认可和赞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面子工程”。

总结一下,那些花三四十万去英国读一年硕士的人,他们的想法可能包含了以下几种叠加的心理:

他们渴望获得一个更强力的敲门砖,以便在国内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更高的社会认可。
他们可能认为英国的教育资源在特定专业领域更加前沿和优质,能够满足他们对知识和能力提升的更高追求。
他们也可能是在国内教育和就业竞争压力下的一种“变通”或“升级”策略,希望通过一年的学习来弯道超车。
同时,这背后也离不开家庭的经济支持,以及对教育投资未来回报的期待。

当然,这笔钱花得值不值,最终还是看个人的学习效果、回国后的发展以及个人的满意度。但可以肯定的是,做出这个选择的人,并不是“头脑发热”,而是经过了一番权衡和考虑,有着自己清晰(或者不那么清晰,但确实存在的)的目标和动机。这是一种对未来的投资,一种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也是一种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段子我也能写到知乎倒闭。

我要黑一下我一个相亲对象。讲故事时间到。

这是我妈同学的独子,他爹当官,他妈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是个官富二代,和我差不多大。

但是父母都很忙,此人是爷爷带大的。

爷爷是个小学老师,十分死板严厉,基本上是瞪谁谁吓尿的那种吸仇恨的教导主任类型。

学不好还会揍,揍到上大学。

总之学也没上好,还把性格给带坏了,畏畏缩缩窝窝囊囊的那种。



考大学三四年考上个大专。他大一时我都毕业了。

当年他妈就说花点钱给上个三本或者送出国算了。

他爷爷不服,说自己就是老师,亲孙子能教不好?必须考大学,不能买着上。

就这么把时间耽误了,还是这么个结局。



他毕业后工作了半年多,听说注册会计师来钱有地位受人尊敬,硬是辞职在家考注会。他专科学的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专业。

当时选专业也是爷爷给做主的,因为舅舅的公司是做这块的,技术对口。毕业就去舅舅那儿上班了,性格情商都不要紧,技术人员不需要这些。



辞职自学注册会计,真是条汉子。



后来他妈不知道在哪儿听说的,在国外可以交钱读个啥野鸡大学的研究生,和注会有关,就使劲花钱给他送出去了。

专科毕业也能读的研究生。听着还挺划算的。



在国外读语言一两年,研究生又蹉跎了些日子才拿到一纸文凭。正常读那个应该是一年就毕业的。

他正式回来找我相亲的时候,我已经工作五六年了。



我准备回家过年时,他妈非要他年前去上海找我,还让我带他找工作。

EXM?

这是什么新潮的相亲模式?

找工作,为毛要人陪?

这么大的人了……



我还恍惚着,还没排好日程答应下来,人家就飞速买好了高铁票,没订酒店,三更半夜的到上海,还要打车过来,去我的单身公寓挤一晚上。



喵喵喵?



他妈说这是他的主意。并且和我妈说哎呀我儿子老纯情了,这些事情都不懂的,喜欢你家女儿好多年了。

事后被其他姑娘指认,这套说辞用在了很多姑娘身上。

他妈真是666.



感谢魔都发达的旅店服务业,我光速给他就近找好了住处,让他去那边睡。他老大不情愿地答应了。



次日见面,我才知道他只投了三家简历,还是类似皮包公司的那种。

而且只有一家让他去面试。



我整个人都斯巴达了。

大老远过来面试就是为了去皮包公司拿两千五的收入???



我说你为毛不多投投?

他说五百强那种的对资历要求很高,他连实习生都混不进去。投了也白投。



???

所以这么费老鼻子劲念书回来就是为了进皮包公司咯?



他说先干着,有资历了再说再说。



二十六七的人了……说这种话是不是有点晚……



我还真陪他去了。人家就两千五招个会计而已,什么阿猫阿狗都行,当然就给通过了。

同志们,2015的上海,会计,两千五,这是什么皮包公司啊?



果然,一个六七个人的办公室。没了。就这么大点儿地方。

他挺高兴出来说有工作了,他很满意。



我问他你的职业规划是啥样的。

他说没规划,找个工作给家里有个交代就行。说出去好听。


意思就是反正他家给在上海买房买车。他怎么也是个在上海有工作的海归,这些条件听起来好听像样就行了。



我忍不住问那你上学花的钱,你啥时候能回本?

他一脸理所当然的样子说估计永远都回不了本,花了一百多万。不过他妈觉得值就行。



目前他由于性格和能力问题,回家打游戏啃老了。LOL白银水平,痴迷于此。

公务员考不上,塞不进去。

他妈生意没法交给他,这个性格,见人都哆嗦,怎么做生意。

混个资历回家找对象就成,抓紧时间传宗接代是正经事。



简单来说就是养废了。



但是他妈继续祸害姑娘时,说得可是——

【我儿子是个海归硕士,在上海工作过的,人很老实的没谈过对象,因为一直都喜欢你家姑娘,觉得你家姑娘漂亮性格好,一直觉得配不上你家姑娘,这不,从上海回来就是为了你姑娘。我家房子车子都有,拎包入住就行了,我儿子肯定对你姑娘特别好。】



反正他家不差钱,镀个金而已,人家没打算拿这个吃饭。



对了,他妈要求的对象是知识分子家庭或者官商家庭、165以上清秀干净、一本以上学历、最好没谈过恋爱、会做家务能照顾她儿子的姑娘。

当然目前符合条件的姑娘无一例外都拒绝了她儿子。



他儿子不出去念书,条件也就是官商家庭、180颜值普通、野鸡专科、屌丝工资、木讷无趣。

但是出去念书后,条件就变成了官商家庭、180颜值普通、海归硕士、自由职业、为爱离开了上海放弃了大好前程的痴情老实小伙。



我和我妈说他其实适合长得漂亮会来事的厂花。但凡家境还可以上过学见过正常男人,谁能看上他啊。他那破学历能哄什么上过一本的姑娘啊。

也就同样没上过学的会不明真相觉得好厉害呢。



他妈现在还在努力给她儿子找对象呢,这个包装术真的好棒棒啊,在十八线小城市真的能唬人啊。


这篇是几年前写的。

在我已婚好几年后,这人最近结婚了。我觉得新娘颜值满足他妈妈要求。

但是他妈妈经常和我妈他们吐槽儿媳不是省油的灯,唉声叹气。

反正其他条件可能和他妈当年想要的知识分子家庭或者官商家庭、一本以上学历、最好没谈过恋爱、会做家务能照顾她儿子的姑娘差得远。

毕竟他妈这么能吹,儿媳但凡其他的能拿出手,也不至于还没结婚就吐槽。


我和同样被盯上的闺蜜心有余悸。

这老婆婆才不是省油的灯呢。


这本书他如果早点看,也不至于这样。


公众号:杜嘟嘟嘴很毒。

每周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可以直接实操的恋爱相处干货,一个一语中的的犀利吐槽。


知乎干货已获赞120万➕,收藏32万➕。我希望在恋爱婚姻家庭上,能够守护好善良的你!比心~

user avatar

跳出井台,去看看天空到底有多大。不要到死了还认为,全球对三年制的认可,必定超过一年制。(我以前的助理去法国读了个十个月的硕士,全球排名和全球投行青睐程度,都超过我读的学校。)我不要闭门自娱的认可,我要全球认可。

我出国前,我阿姨说,你拿这钱买房子,将来一定赚翻脱。她是老会计,被她预测对了。但是,我的眼光,不能跟在国内的认知后头跑。中文信息的眼界,刚刚从“知识越多越反动”,进步到“一年制的文凭都很水的”。我的认知必须与世界同步。我要知道,世界顶尖的投资银行,为啥去抢瑞士八个月的硕士,而对三年制的985硕士不屑一顾。

user avatar

哈哈现在他这种贵州工商职业学院的大专生都有自信评价海龟硕水不水了?神奇的力量。

当年陌陌不像现在没什么人气,在海外华人圈儿那时候还非常火。陌陌的陌生人社群是大家线上认识和线下约会的非常好的一个功能,异国他乡人生地不熟,很多不错的朋友也都是在里面认识约到线下一起玩的。但是在伦敦有几个陌生人社群家境一般留学生不会去加,上面就标注了“留英富二代交友群,没资本的不要加,不是看不起你,是你实力有问题,眼界有问题,观念不一样~怕你丢人。”

同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层,你说的几十万换个车,买点书,说实话,跟皇帝犁地用金锄头,有钱人顿顿吃红烧肉是一样的问题。有啥阶层的本事就跟那个阶层的人玩,不太了解的话就不要跨阶层大范围提问,怕你丢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