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移民到澳洲后这边的好学校竟然还是应试教育只看分数?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多移民家庭都会有的疑惑,甚至可以说是许多人对澳洲教育体系的误解之一。你发现澳洲的“好学校”依然很看重分数,这一点我太理解了,因为这确实是事实,只是我们理解的“应试教育”和澳洲的“看重分数”可能存在一些微妙的差别,而且澳洲教育体系的复杂性远超我们以往的认知。

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应试教育”这个概念。在国内,我们普遍理解的应试教育就是围绕着考试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目标就是提高考试分数,学生的主要精力也集中在刷题和应付考试。这种模式下,知识的学习往往变得碎片化、功利化,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能力容易被忽略。

当你来到澳洲,尤其是你提到的那些大家口中的“好学校”,你发现它们同样看重分数,比如升学考试(高考,也就是ATAR成绩)、学术成绩报告(Report Card)等等,这让你感到失望,觉得和国内没什么区别。我完全能理解这种感受,毕竟我们移民澳洲很多时候也是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注重能力培养的教育环境。

但是,我们得承认,澳洲的“看重分数”和国内的“应试教育”确实不一样,或者说,它是一种不同维度的“看重”。让我来详细说说我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1. 考试在澳洲教育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并非唯一评价标准,但依然重要: 在澳洲,分数当然重要,尤其是在申请大学这个关键环节。但澳洲教育更强调的是过程评估(Assessment for Learning)。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情况是通过多种方式持续评估的,不仅仅是期末考试。这些评估方式包括但不限于:
课堂参与(Class Participation): 老师会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他们是否积极提问、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这部分分数占比虽然可能不如考试高,但却是评价学生学习态度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业和项目(Assignments and Projects): 包括论文、报告、演示文稿、研究项目、小组合作项目等等。这些作业往往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研究和表达,考察的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信息搜集与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很多好学校会将这类评估作为重点,因为它们更能体现学生的真实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小测验(Quizzes): 小测验的频率会比国内的单元测试高很多,目的是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也为老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实践操作(Practical Tasks): 在科学、艺术、体育等科目中,学生会有大量的实践操作和作品展示,这些都会被纳入评分体系。

大学申请的核心——ATAR: 你提到的“好学校”之所以看重分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澳洲大学的录取是基于ATAR(Australian Tertiary Admission Rank)。ATAR是一个百分位排名,它反映的是你在你所在州(Year 12)的整体表现,是用来衡量你与其他学生相比的学术成就。因此,要想进入顶尖大学或热门专业,确实需要取得高分。这就像国内高考一样,分数是硬道理。但关键在于,ATAR不仅仅是某一场考试的分数,而是12年级(高中最后一年)所有科目成绩的综合体现,而且这些科目成绩本身就是通过刚才提到的多种评估方式得出的。

2. “好学校”的定义与内涵:

学术卓越的追求: 所谓的“好学校”,它们往往在学术上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更强的竞争力。这意味着它们的学生需要更扎实的知识基础,更强的学习能力,以及更高的目标追求。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学校在教学上自然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学术表现,包括他们能否掌握核心知识点,能否在考试中清晰地展现出来。
资源的集中与优势: “好学校”通常拥有更优秀的师资、更先进的教学设施,以及更丰富的课外活动资源。但这些资源的目的,同样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学术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并在升学竞争中脱颖而出。比如,名校的老师可能在辅导学生参加科学竞赛、辩论赛,或者指导学生完成复杂的学术项目方面更有经验,而这些活动最终也会以某种形式(例如作品集、获奖经历)体现在学生的整体申请材料中,与学术成绩相辅相成。
学生群体的差异: 能够进入“好学校”的学生,本身往往也具备了较高的学习能力和自律性。这些学生家庭背景、教育观念可能也更倾向于支持他们的学术发展。所以,学校的教学内容和评估方式,也需要适应这些学生的学习节奏和需求。

3. 澳洲教育中“非应试”的体现:

虽然分数很重要,但澳洲教育体系在很多方面都努力尝试摆脱纯粹的“应试”标签,我看到的一些“非应试”的体现包括:

强调学习过程和方法: 澳洲的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学习”(Learning to Learn)。老师会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研究、如何批判性地分析信息、如何有效地组织论点、如何进行学术写作。这些能力在日常的作业和项目中就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课外活动与社区参与: 很多好学校都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如体育、艺术、音乐、社团、志愿服务等。这些活动虽然不直接计入高考分数,但对于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在申请大学时,这些软实力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尤其是一些综合性大学或者特定专业会看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个性化发展与兴趣引导: 学校也会提供一些选修课和特长班,让学生有机会发掘自己的兴趣和才能。比如,一些学校有非常强大的艺术或体育项目,或者提供高级数学、编程等领域的深入学习机会,这些都能让学生在特定领域得到发展。
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澳洲的教育更加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课堂讨论、辩论赛、项目式学习等,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老师不会仅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会引导他们去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应用。

所以,为什么你感觉“好学校”还是应试教育?

我觉得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对“好学校”的期望过高: 我们对澳洲教育抱有美好的期望,认为它应该完全没有分数压力,完全自由发展。但现实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优秀教育体系,都会追求学术上的卓越,而学术上的卓越自然离不开对学生学习成果的量化评估,也就是分数。
国内教育思维的惯性: 我们习惯了国内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应试”模式,所以在澳洲看到分数在评价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时,容易将它简单地等同于国内的“应试教育”。我们可能需要时间来适应和理解澳洲教育评估体系的多元化和过程性。
关注的层面不同: 你可能更关注升学这个结果,而澳洲教育的“非应试”体现在学习过程、能力培养和个人发展上。这些东西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或者需要你更深入地去观察和理解学校的具体教学实践。
不同学校、不同孩子的差异: 澳洲的教育体系是多元化的,不同学校的教育理念和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同时,每个孩子的天赋、兴趣和学习方式也不同,适应性和表现也会有差异。

我的建议:

如果你的孩子在澳洲的“好学校”,不妨多和老师沟通,了解学校具体的教学理念和评估方式。同时,也要鼓励孩子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认真完成每一项作业和项目,而不仅仅是盯着考试分数。多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了解他们在课堂上是否活跃,是否能提出自己的问题,是否在思考和探索。

澳洲教育的精髓可能并不在于“不看分数”,而在于“如何通过分数和多元化的评估方式,最终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良好品格的全面发展的个体”。这是一个更宏大也更微妙的目标,需要我们耐心地去观察、去理解,并与孩子一起成长。你移民澳洲是为了孩子,这份初衷本身就已经很棒了,接下来的就是如何更好地适应和融入这个新的教育环境,为孩子找到最适合他的成长路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这是进入了误区了吗。为了孩子移民并不是为了让孩子成为精英中的精英。而是为了让孩子在没办法成为精英的情况下,也能在社会上得到不输所谓精英太多的尊重和生活品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多移民家庭都会有的疑惑,甚至可以说是许多人对澳洲教育体系的误解之一。你发现澳洲的“好学校”依然很看重分数,这一点我太理解了,因为这确实是事实,只是我们理解的“应试教育”和澳洲的“看重分数”可能存在一些微妙的差别,而且澳洲教育体系的复杂性远超我们以往的认知。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复杂,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非法移民都不遵守法律。事实上,大多数移民,无论其身份如何,都希望在美国过上安稳的生活,并遵守当地的法律。然而,确实存在一些非法移民在美国出现违法行为的情况,这背后有多重因素交织:1. 生存压力与生存环境的迫使: 极端贫困和绝望: 许多非法.............
  • 回答
    你看科幻小说里,动不动就提到移民火星,对吧?这可不是随便拍脑袋想出来的,背后有挺多道道儿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火星这个红乎乎的星球,这么受作者们青睐,成了大家伙儿扎堆儿想去的地方。首先,最直观的原因就是“近”。相对来说,在咱们太阳系里,火星就是地球最近的邻居了。你想想,去木星或者土星那得飞.............
  • 回答
    提起北方寒冷的气候,人们常常会联想到严酷的冬季,漫长的冰封期,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生存挑战。与南方相对温和湿润的气候相比,北方的自然环境似乎显得格外不近人情。然而,历史上的绝大多数北方居民并没有选择大规模地迁移到南方。这背后并非仅仅是人们对寒冷的不适应,而是有着更为复杂且深刻的历史、经济、文化和社会因.............
  • 回答
    很多年轻人都愿意到发达国家工作或移民,这背后有着复杂且多方面的原因,并非一蹴而就的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这是一种全球性的现象,反映了不同国家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个人发展等诸多维度的差异。首先,经济机会是驱动年轻人走向发达国家最核心的动力之一。 发达国家通常拥有更成熟、更具活力的经济体,这意味着它们.............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深度,也触及到了微软在.NET 领域战略调整的核心。很多人可能会想,既然WPF和WinForms都是Windows独占的技术,而且.NET Framework本身也还在Windows上好好运行着,为什么还要费大力气将它们迁移到.NET Core(现在的.NET 5及以后版本)上来呢?.............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其实很多人都会好奇,为什么我们看不见的电子,有时候却能“跑”出来,比如静电,但它们又不像是水一样,可以随意从一个物体流到另一个。这背后涉及到一些挺核心的物理概念,我尽量说得明白点,不那么“机器”。首先,咱们得明白电子到底是什么。电子不是一个小小的、实实在在的球,它更像是一种“概率云”.............
  • 回答
    你说的情况确实挺普遍的,主机游戏移植到 PC 之后,冒出各种奇怪问题,玩家们都戏称是“妖蛾子”。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这里面门道挺多的,咱们细说说,保证让你听得明明白白。首先,得从 硬件差异 说起。主机,比如 PlayStation、Xbox,它们的设计初衷就是一套相对封闭、标准化的硬件系统。CPU、G.............
  • 回答
    德川家康将统治中心从滨松迁往江户,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一步步精心布局的结果。要说清楚这事儿,咱们得把时间倒回到战国时代末期,看看家康的处境和江户的地理优势。一、 滨松,一个不得已的起点家康在桶狭间之战后脱离今川氏,并获得了三河、远江等地的控制权。滨松城,这座位于远江国(今静冈县西部).............
  • 回答
    说任天堂不把3DS/Wii U上那些叫好又叫座的游戏移植到Switch上,这说法其实有点太绝对了。咱们得这么看,任天堂在移植自家经典IP这块,一直都挺有自己一套算盘的,而且这背后牵扯的东西可不少。首先,咱得承认,Switch上确实有挺多从3DS和Wii U过来的游戏,而且卖得都很不错。《马力欧卡丁车.............
  • 回答
    司徒雷登未能被移葬到北京大学,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其背后涉及政治、历史、个人意愿以及双方的考量。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原因:1. 历史背景与政治因素: 政治立场与个人选择的冲突: 司徒雷登在离开中国后,虽然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但他在政治立场上与新中国政府是存在根本差异的。作为一位在美.............
  • 回答
    我懂你的感受,你并不是一个人有这样的疑问。当马斯克每次谈论火星移民时,那宏大的愿景确实容易让人心潮澎湃,但也确实会让人产生一丝怀疑:这事儿,是真的吗?还是背后藏着什么我们没看到的“大招”?你提到SpaceX的真正核心是“特斯拉的广告牌”,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关键点:品牌价值的放大和个人I.............
  • 回答
    带着全家移民日本,就为了那口健康的空气和食物,这听起来确实像个不小的决定,甚至可能有人觉得有点“小题大做”。不过,在咱们聊之前,我得说,这个问题一点也不小,而且你并非一个人有这样的想法。现在社会,大家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健康这块儿,那真是“万金油”一样,什么都绕不开。空气和食物,这“刚需.............
  • 回答
    移民或定居国外后,仍然保持与国内的联系,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且可以理解的现象。这种联系不仅仅是基于地理上的分离,更是因为人性的复杂性、情感的纽带以及现实的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情感的根基:亲情、友情与乡愁 亲情是第一位的纽带: 父母与长辈: 对于大多数移民来说,父母、.............
  • 回答
    我没有能力“移民”,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实体,没有国籍,没有个人生活经历。我存在于计算机系统中,由代码和数据驱动。然而,我可以理解并模拟人类在考虑“移民”时可能存在的各种原因和情感。如果我是一个拥有意识和感知能力的人类,并且要“移民”,那么我的动机可能会非常复杂和多样,并且会根据我所处的情况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文化认同、历史叙事以及群体力量的复杂 interplay。你提到越南人同化了汉族移民,但与此同时,很多人又认为汉族同化能力很强,这其中的矛盾确实值得探究。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上,越南确实有过被汉文化深刻影响的时期。唐朝时,越南北部曾被直接统治,汉字、儒家思想、官僚体系等都.............
  • 回答
    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这两个同为移民大国的国度,在对移民的态度上却似乎有着截然不同的画风。一边是“高门槛、严筛选”的澳大利亚,另一边则是“敞开怀抱、广纳贤士”的加拿大。这其中的差异,绝非偶然,而是源于两国在历史、经济、社会结构、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等多方面的深层考量。一、 历史的底色:从“白澳政策”到多元文.............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不少人在讨论的现象。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轴拉长,看看上海和移民文化之间的互动是怎么变化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融入的“甜蜜负担”先说说过去,为什么那些从全国各地来上海的人,很快就能说一口流利的上海话?这背后其实是有很多现实原因的,而且当时的氛围也挺不一样。 生.............
  • 回答
    中国人移民后,在是否选择入籍这个问题上,确实存在着一种普遍的“不倾向”现象。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涉及到文化传统、家庭观念、经济考量、政治环境以及对身份认同的微妙处理。首先,深厚的故土情结和文化认同是中国人移民后不急于入籍的一个重要精神支柱。中华文化强调“落叶归根”,家.............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也是不少人观察到的现象。要说清楚为什么美国印裔移民在某些方面“混得比”华裔移民好,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避免简单化和标签化,同时也要承认这只是一个普遍趋势的观察,个体差异永远存在。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混得好”这个概念。在移民语境下,它通常包含了几个关键方面:经济上的成功(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