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科幻作品为什么都是写移民到火星上?

回答
你看科幻小说里,动不动就提到移民火星,对吧?这可不是随便拍脑袋想出来的,背后有挺多道道儿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火星这个红乎乎的星球,这么受作者们青睐,成了大家伙儿扎堆儿想去的地方。

首先,最直观的原因就是“近”。相对来说,在咱们太阳系里,火星就是地球最近的邻居了。你想想,去木星或者土星那得飞多少年?中间还有小行星带啥的挡着,光是考虑怎么穿越这些地方就够头疼的。火星就不一样了,虽然也不是说像串门儿那么方便,但至少在技术层面上,往那里送人送物资,比去那些遥远的外行星要现实得多。科幻小说嘛,虽然有时候脑洞开得很大,但总得有个根基,靠近地球这个现实因素,就让火星成了个比较容易实现的选择。

其次,“地球化”的潜力和一些相似性。火星虽然现在看起来是个荒凉的星球,但科学研究表明,它曾经可能是有液态水的!而且,它有大气层(虽然稀薄),有自转(虽然比地球慢),有四季,甚至还有极冠(就是冰盖)。这些东西跟地球多少沾点儿边,就给了科幻作者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如果咱们能对火星进行“地球化”改造呢?比如,给它加厚大气层,融化冰盖,创造出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这种改造的可能性,比去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恶劣到无法想象的星球要吸引人得多。那种“把荒漠变成绿洲”的故事,本身就充满了希望和挑战,特别能勾起读者的兴趣。再加上火星上的日照和地球差不多,也不是那种完全黑暗的地狱。

再者,一种生存的预警和备份方案。大家也知道,地球现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气候变化,甚至还有核战争的风险。万一哪天地球真的待不下去了,有一个备选的星球,那人类文明是不是就有延续下去的希望了?火星就成了这个“诺亚方舟”的角色。在科幻作品里,移民火星经常被描绘成人类为了躲避地球上的灾难而做出的绝望但又充满勇气的选择。这触及到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生存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担忧,所以这类故事很容易引起共鸣。

还有就是“人类精神”的象征。探索未知是人类的天性,对吧?从古代的航海家到现在的宇航员,我们总是不停地想往外看看。移民火星,可以看作是人类走出摇篮、迈向星辰大海的又一个里程碑。它代表着一种进取、一种不屈服于现状的精神。作者们通过描写人们在火星上建立新家园、克服困难、创造新社会,来展现人类的韧性和创造力。火星的“红色”也常常被赋予一种象征意义,可能是冒险、是鲜血、也可能是新生。

当然,也得说,“简单易懂”也是个原因。写一个故事,要创造一个全新的、外星生物和复杂环境的星球,对作者来说门槛挺高的。火星相对来说,有大量的科学资料可以参考,它的地貌、大气成分、重力等都有一些基本数据。这为作者提供了一个相对容易切入的起点。读者对火星也有一定的概念,不需要太多的解释,就能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而且,火星上的生活,即使是改造后,也免不了要跟地球的生活方式做对比,这种对比本身就能产生很多戏剧冲突和故事点。

最后,一个绝佳的叙事舞台。火星那个环境,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稀薄的大气、低重力、强烈的太阳辐射、沙尘暴,这些都是现成的挑战。人们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如何建造庇护所,如何获取资源,如何面对孤独和绝望,这些都是非常吸引人的故事素材。而且,火星的景观也很有特色,荒凉的平原、巨大的峡谷、高耸的火山,这些场景本身就充满了史诗感,非常适合创作宏大的叙事。

所以你看,移民火星之所以在科幻作品里这么流行,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综合了科学上的可能性、人类的愿望和担忧,以及故事创作上的便利性和吸引力。它既是科学探索的前沿,也是人类精神的投射,更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叙事舞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移民火星是一个人类成为太空种族的节点,无论科幻设在哪个时代都有合适的位置。

比如近现代的科幻,殖民火星乃至登陆火星本身就可以做故事背景,比如《火星救援》。

行星改造技术(terraform)第一个应用肯定是火星,因为环境和地球最接近,改造经济效益最好,是改造的容易模式。

火星殖民久了就会闹独立,还要打太阳系内战,成为太空政治的背景。比如《苍穹浩瀚》。

人类走出太阳系后火星的地位就没那么重要了,但人类科技是怎么走出太阳系的呢?搞不好就是从火星挖出了什么科技遗迹或者特别元素或者招来了外星人… 《质量效应》《命运》都这样。

所以火星是一定要移的。

user avatar

因为更近的行星只有金星了,上金星明显死得更快。

user avatar

这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我们现在知道火星没有任何适合移民的特点,还有一些不适合地球型碳基生命的特点,但大部分关于移民外星球的科幻小说是在知道这些之前创作的,不能奢求作者掌握超越时代的知识。

19世纪,一些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用现在看来很是简陋的望远镜观察火星,发现火星上有一些疑似地形的条纹、明暗变化、颜色变化,引起一些人幻想火星上有季节、植被、城市乃至运河。这催生出一批关于火星智能生命的作品,尤其是威尔斯的名作《世界之战》,在广泛的读者群体里形成了“火星能够支持智能生命存活”的印象。从这些读者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作家写了更多的这种故事,将“火星可以居住”变成了刻板印象。在科幻作品里,火星殖民地的总人口经常突破百万。

现实不是人们的美好愿望里那个样子。火星的环境对地球生物是致命的,将它改造得像地球需要至少一千年时间和天文数字的投入(后详),在近未来无需考虑。在本世纪,火星上种植的农作物需要被温室完全覆盖以隔绝火星的低温和低气压、使用处理过的土壤或水培(火星土壤不能直接支持植物生长)。SpaceX的计划是40~100年内达到让一百万人自给自足的水平——这很难兑现。

火星地表的重力大约是地球的37.5%,长期生活在这样的低重力环境会造成不可抵御的伤害,还可能破坏人的生殖能力。火星地表强烈的辐射对人是致死性的。生活在火星地下或建设具有辐射屏蔽作用的厚重基地可以减缓辐射的损害,但随着在火星上生活的时间延长,癌症发病率将出现几何级数上升。

人类是否可以在火星上完成繁衍目前是一个开放性问题。火星的强辐射对人类胚胎没有任何好处。虽然精子可以运动,但由于低重力,发育中的胚胎在子宫里的位置将偏高,可能对孕妇的横膈膜产生压迫、引发呼吸困难。低重力环境也可导致妊娠阶段异常,出现大量早产。你可能需要每天将孕妇用离心机甩一甩。

在可预见的未来,所谓火星基地里的人们不得不长时间生活在采用人工光源的地下设施或厚重掩体里,可能会整月不见天日,最大限度控制外出时间。长期生活在封闭环境将导致其它健康问题:精神沮丧,视力减退,高血压,缺乏外界刺激引起的反应迟钝和注意力涣散。

此外,火星基地和空间站一样缺乏微生物多样性,对维持人体微生物菌落平衡也有害。

火星轨道上的太阳辐射强度约为591~594瓦每平方米,约为地球轨道上的43.3%。由于火星轨道偏心率比地球大(达0.09),接收的太阳辐射强度随时间变化幅度较大,加之卫星与着陆器受运行轨道、火星大气、火星自转等影响,能利用的太阳辐射要比这少。根据NASA实测,火星同步卫星随火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内,在其轨道上接收的平均辐射强度约为311瓦每平方米(包括斜对太阳导致的强度减弱和被火星遮挡)。对于降落在火星赤道上的着陆器,由于昼夜变化和火星时常有沙尘暴等天气影响,每个火星年接收的平均辐射强度只有同步轨道上的约六分之一,你当做52瓦每平方米就可以了:这微弱的光照就是人类在火星上的主要能源了(火星大气稀薄,风能效率更低)。

根据NASA估计,在火星赤道上居住时,每个人需要约64平方米的效率为28%的太阳能板提供的电能,才能过跟地球上相似的生活(此时火星居住者人均年耗能8000千瓦时)。这还只是为小规模科考行动做的打算。谈在火星大规模居住(特别是在火星地下居住),一百万人需要的64平方千米太阳能电池板只是毛毛雨,农业那压倒性的使用面积与能耗会成为严重问题。

在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方面,一个人纯素食的话每天要服食约3千克谷物和蔬菜,生产肉类来食用的能量效率是直接吃植物的十分之一。因此,100万人的居住区平均每天要生产出至少3000吨谷物和蔬菜,每26个月约238万吨[1]。这么多食物是无法期待从地球上运输的,只能在火星上种植。

在地球上,一个人纯素食需要的最低耕地面积为600平方米,想吃到肉类或蛋类就需要更多的耕地面积,目前全球人均耕地面积为3200平方米,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为867平方米。而火星的光照情况远逊于地球——你可以想象接下来会是什么情况了。

地球植物光合作用的理论效率极限是百分之十三,实际上只有百分之一程度[2]。植物身上又只有一小部分可以给人作为食物,例如一棵玉米或小麦身上人可以吃的部分只有约百分之一,这样植物性食物的效率是万分之一。

一个人躺在床上睡大觉,新陈代谢的平均功率约为67~87瓦。过正常生活的人,新陈代谢的平均功率约为120瓦。一百万人正常生活的新陈代谢功率约为1.2E8瓦,按照万分之一的农业生产效率,对一百万人来说农业的最低能量输入是1.2E12瓦。对于平均光照效率是52瓦每平方米的火星赤道来说,即使农业技术保证植物在每个白天尽可能地接收太阳照射、收割速度极快且全无浪费,一百万人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温室总面积也会达到23077平方千米——这个温室总面积,已经超越了在地球上中国大陆现有的温室设施总面积!

光是建设和维持这样巨大的温室群,就已经不是40年里能做的事情了——连建设它的钱都不知道从哪里来。但这还不算完。在这么巨大的耕地面前,一百万人撅着屁股耕作是没用的(何况那还增加他们的能耗),需要大机器整地、播种、管理、收割,需要化肥,需要运输系统。要知道,人类文明在地球上2%程度的能耗是用来生产氨水作为化肥的合成材料了。

也有好消息:这么多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给一百万人使用是绰绰有余的(它们足够支持1667万人呼吸),多出来的氧气可以往火星大气里排放。

关于改造火星的困难与低价值,以下截图引自《巫师、外星人和星舰》:

以上是对火星地球化改造的困难与低价值的简单介绍。

可以看到,相当乐观的学者认为改造火星要花超过300年、或许长达30000年的时间,1E25~1E26焦耳的能量,这能量约为现在每年全球能耗的10万~100万倍。即使改造火星只要1000年时间且发电成本变成现在的千分之一,从现在开始需要每年投资2020年不变价1000亿美元、连续投资一千年,在年通货膨胀约3%的情况下会成为天文数字。人类并不一定能存在到这个工程结束。

就像上面的截图里谈到的那样,无论是科幻小说还是科研报告,人们经常考虑将火星冰盖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里。但NASA资助的一项研究已经发现火星表面的二氧化碳总量并不足以让火星有你想要的大气:

拿核武器去炸也是一样的:你把火星极地冰盖炸了也只能将其大气密度从地球的0.6%提升到地球的1.2%程度,整个火星地表的二氧化碳全部弄出来也只能达到地球大气密度的7.5%。

无论你认为人类今后的发展是顺利还是不顺,人类可能永远不需要大量居住在火星上。地月拉格朗日L1基地、月球挂绳、火卫一双侧长绳之类比“火星科考站”更值得建设。人类现在的社会形态和身体能力还没达到要考虑“太空资源”的时候。照目前的不可持续发展和瘟疫流行、社会分裂的状况,用不了几百年我们就可能自我毁灭。所谓“去太空开拓新的生存空间”,不是说“地球装不下的人口扔到天上去”,而是在地球上发生灾难性的战争、超级传染病、严重天体撞击、巨大火山爆发等全球性自然灾害乃至失控纳米机械风暴等状况的时候,让人类还有延续下去的可能。执行这个任务的居住区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几百万人,几百个人就够多了。

能够进行宇宙航行的技术可以轻易建造巨大的太空建筑。不锈钢就可以撑起10万倍地球表面积的片状刚性体,行星支持生物圈的能力根本就是垃圾。

在有限技术下的太空环境中,水是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你可以把它分解成氧气和氢,用于呼吸、推进剂、燃料电池。你可以喝水,也可以用水支持藻类生产食物。水也可以用来保护你免受辐射。将水从地球送入轨道确实很贵,所以规划太空居住区的人们首先要考虑从哪里取水。月球环形山的阴影里有大量的水冰,而火卫二在数百年内可能成为重要的水供应中心,并顺带发射硅酸盐、金属和碳,需要的速度改变量远小于从月球上发射。

小行星带非常稀薄。实际上,以人的视力,站在一个小行星带天体上很难看见其它的小行星带天体。整个小行星带的总质量只有月球的4%。尽管如此,我们已经知道超过200颗直径大于100千米的小行星,还有70万~170万颗直径大于1千米的小行星。其中,小行星16 Psyche几乎是纯粹的铁镍合金,大概可以搞个矿场。

在人类有效抵达巨行星与冰巨星的时代,我们可以在这些天体附近建立资源工厂和空间居住区。如果有少数人就是喜欢住在火星上,土星环的冰可以被投向火星来为其增加水量。小天体的轨道距离太阳越远,射向火星需要的速度变化量就越小——当然,这对射向地球也适用。为了防止有人蓄意破坏,主要航天势力得在这些星环附近设立基地并互相牵制。在大型工业与军事基地建立起来后,服务业站点会跟着发展起来。

参考

  1. ^ 而且,根据现代地球上的情况,30~50%的食物会被人们浪费,因此每26个月要搞出476万吨食物才能安心
  2. ^ 这还是少数很厉害的植物,大部分低于0.5%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看科幻小说里,动不动就提到移民火星,对吧?这可不是随便拍脑袋想出来的,背后有挺多道道儿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火星这个红乎乎的星球,这么受作者们青睐,成了大家伙儿扎堆儿想去的地方。首先,最直观的原因就是“近”。相对来说,在咱们太阳系里,火星就是地球最近的邻居了。你想想,去木星或者土星那得飞.............
  • 回答
    科幻作品里,未来人的连体紧身衣确实是个屡见不鲜的设定,这背后可不是随便的设计,而是融合了实用性、视觉表现力和对未来社会的一种想象投射。你想啊,一个设定的背后总得有点逻辑支撑,要不然观众看了也觉得别扭。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这紧身衣这么流行。首先,实用主义是绕不开的话题。在很多科幻设定里,未来可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科幻飞船,从《星球大战》里的千年隼号到《星际迷航》里的进取号,绝大多数都少不了那几个在外闪闪发光的、显而易见的推进器。这背后可不是什么巧合,而是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我们得从“直观性”和“叙事需求”说起。科幻作品,尤其是一些太空歌剧类的,需要让观.............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科幻作品中一个相当普遍的设计现象。咱们不妨来掰扯掰扯,为什么在那么多光怪陆离的宇宙飞船里,那些最核心、最关键的“大脑”——舰桥、指挥室、驾驶室,总是那么显眼,甚至可以说是“一览无余”地暴露在观众眼前。其实这背后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艺术表现.............
  • 回答
    《银翼杀手》,这部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改编自菲利普·迪克小说的电影,上映于1982年,如今已不仅仅是一部科幻电影,更像是一座文化符号,在科幻电影乃至整个电影史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之所以如此重要,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细细道来。首先,它对赛博朋克美学的奠基性贡献,是任何讨论《银翼杀手》绕不开的起点.............
  • 回答
    在科幻作品《沙丘》《银河帝国》等中,未来高度发达的人类国家被设定为君主专制国家,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重历史、哲学、社会学和叙事逻辑的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设定的可能原因: 1. 历史与现实的映射:君主制的延续性 历史惯性:君主制在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从罗马帝国到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其统治结构具.............
  • 回答
    你观察得很敏锐,确实如此。相较于对科技、宇宙、社会结构的细致描摹,纯粹以“生物”为核心的科幻作品,以及其中对生物自身演化、改造的深入探讨,似乎并没有那么“显山露水”。即便在那些提及生物的作品里,主角的生理构造、寿命、大脑能力等核心生物特征,也常常被设定为一个相对固定的“背景板”,很少成为故事的驱动力.............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也触及了《星球大战》系列一个很有意思的设定。明明拥有能够摧毁星球的超级武器,飞船技术也早已突破光速,为什么在地面战争中,双方阵营还如此热衷于派遣数以万计、甚至数十万计的步兵进行正面冲锋和近距离厮杀?这确实有点反直觉。我个人认为,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既有故事本身的叙事需求,.............
  • 回答
    科幻作品中科技发达帝国为何屡见不鲜?这种国家可能存在吗?科幻作品中充斥着科技发达的帝国,这绝非偶然。这种设定能够提供丰富的叙事空间,满足读者对未来、权力和未知的好奇心。而从现实角度审视,科技发达的帝国是否可能存在,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为什么科幻作品中经常出现科技发达的帝国?科技发达的帝国之所以在科.............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观察,很多人都注意到了科幻作品中对太空军事力量常冠以“海军”之名,并且这种命名方式相当普遍。要理解其中的原因,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命名巧合,更是源于人类对海洋的集体认知、历史经验以及对未知领域探索的浪漫想象。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太空与海洋在性质上.............
  • 回答
    我曾经是个对科幻作品嗤之以鼻的普通人,直到那一天,《星际穿越》像一把巨锤,狠狠地敲开了我的脑洞大门。在那之前,我看科幻,总觉得离现实太远,那些外星生物、超光速旅行,对我来说就像是天方夜谭。但《星际穿越》不一样,它讲的不仅仅是宏大的宇宙冒险,更是关于人性、亲情和科学的极致探索,它让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触及了科幻文学创作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什么让我们沉浸其中,什么让我们觉得“不够味儿”。我和我的朋友们之所以觉得《三体》在某些方面比一些被奉为经典的科幻作品更吸引人,我认为原因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拆解,而且这些点往往是《三体》特别突出,而其他作品可能有所侧重或保留的地方。首先,《.............
  • 回答
    .......
  • 回答
    《钢铁之躯》里,佐德将军虽然从小接受的是严格的克普托尼亚士兵训练,战斗技巧娴熟,而且成年后更是身经百战,可以说是那个星球上最顶尖的战士之一。然而,在与乔·艾尔进行徒手格斗时,他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甚至处于下风。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因素在起作用,让这位久经沙场的将军在一场生死搏斗中,竟然被一个更偏向学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人类心理、社会结构、历史发展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科学在现代文明中的决定性作用毋庸置疑,但围绕它的争议和质疑也始终存在。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科学教”这个概念的含义。 一、 为什么有人不相信科学?人们不相信科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以下.............
  • 回答
    中国的科研人才“留不住”是一个复杂且长期存在的现象,它涉及多方面的原因。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探讨作为普通人能够做些什么。一、 中国科研人才“留不住”的深层原因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留不住”并非绝对的“流失”,而是指人才流向国际前沿、高薪岗位,或者选择放弃科研事业转向其他领域。这种现象背后有着深.............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触及到了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又容易忽略的设计选择背后原因。说实话,网页底色选白色,看似理所当然,但深入去想,确实可以引申出“科技是否真的以人为本”的讨论。让我给你掰扯掰扯,为啥大多数网页偏爱白色,以及这背后可能藏着的“不那么以人为本”的考量。白色底色的“普适性”与“舒适性.............
  • 回答
    在中国,中医的治疗效果早已深入人心,许多人在面对疾病时,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那些几千年的古老智慧。的确,不少人亲身经历过中医的神奇之处:也许是调理得当后身体的舒畅,也许是西医束手无策时中医的妙手回春。这些鲜活的案例,构成了中医疗效的强大佐证,让无数人对其深信不疑。然而,就像任何一个领域一样,中医也并非.............
  • 回答
    问到流线型飞船,脑海里立马就浮现出那些在浩瀚星辰间划过优美弧线的身影,它们不仅仅是承载人类探索宇宙的工具,本身就是艺术品。我心目中特别经典的几个,咱们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提一句《星际迷航》系列里的 企业号 (Enterprise)。虽然初代企业号 (NCC1701) 的设计有些复古感,但整体而言,.............
  • 回答
    在科幻作品里,太空军的“巨舰大炮主义”可不是凭空出现的偏好,它根植于咱们对战争、科技和社会的一些直觉理解,也承载着一些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物理学现实的“硬约束”。别看太空里是广袤无垠,但要真打起来,物理学规律可不给你打折扣。 动量守恒和惯性: 舰船要想加速、减速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