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科幻作品中经常出现科技发达的帝国?这种国家可能存在吗?

回答
科幻作品中科技发达帝国为何屡见不鲜?这种国家可能存在吗?

科幻作品中充斥着科技发达的帝国,这绝非偶然。这种设定能够提供丰富的叙事空间,满足读者对未来、权力和未知的好奇心。而从现实角度审视,科技发达的帝国是否可能存在,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为什么科幻作品中经常出现科技发达的帝国?

科技发达的帝国之所以在科幻作品中屡见不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1. 叙事张力与戏剧冲突的来源:

压倒性的力量与控制: 科技的飞跃为帝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和控制手段。无论是超光速旅行、先进的武器系统、强大的信息网络,还是对环境、生命形态的改造,这些能力都能让帝国在宇宙或行星内部拥有绝对的优势。这种力量对比,为故事制造了天然的冲突:被压迫的反抗者、对帝国阴谋的揭露、或是不同帝国之间的权力斗争。
文明的野心与扩张: 科技的进步往往伴随着文明的野心。拥有强大科技的帝国,更容易产生向外扩张、征服其他文明、或是传播自身价值观的冲动。这为太空歌剧、星际战争等宏大叙事提供了基础。
对未来社会模式的探索: 科技的进步也必然带来社会结构的变革。科技发达的帝国可以被用来探讨各种未来社会模型,例如高度集权控制的赛博朋克社会,或者基于基因工程和人工智能的高度定制化社会。这些模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反思。
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科技既是希望,也是潜在的毁灭。发达科技的帝国,可以成为探讨人类在科技面前的渺小、科技可能带来的异化、以及文明最终走向的载体。例如,帝国对人工智能的依赖可能导致人类丧失自主性,或者对基因编辑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社会的分裂。

2. 满足读者的幻想与好奇心:

对未来的憧憬与恐惧: 科技进步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科幻作品通过描绘科技发达的帝国,既满足了人们对未来科技的美好憧憬,也反映了对科技失控的潜在恐惧。读者可以通过这些作品,在安全的环境下体验这些情绪。
探索未知与可能: 广袤的宇宙充满了未知,而科技是探索这些未知的重要工具。拥有先进科技的帝国,能够轻松地跨越星际,接触不同的文明和奇特的现象,这满足了读者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心。
权力的终极体现: 帝国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强大的政治实体。当这种权力与先进科技相结合时,它就成为了一个终极的统治象征,满足了人们对秩序、力量和规模的想象。

3. 便于构建宏大世界观:

统一的背景设定: 科技发达的帝国为构建一个庞大而统一的宇宙或世界观提供了便利。所有行星、文明、种族都可以被纳入这个帝国的体系之下,从而简化了背景设定,让作者可以更专注于故事本身。
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 想象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文明,其技术发展通常会有一个内在的逻辑和线索。例如,从能源、通讯、交通到军事、生物等各个领域,都可以通过科技的进步来解释其社会形态和行为模式。

4. 影射现实世界的担忧与思考:

超级大国的崛起与影响: 现实世界中,超级大国的崛起及其对全球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为科幻作品提供了灵感。科技发达的帝国可以看作是现实世界中超级大国在更广阔尺度上的投射,并引发对霸权主义、全球化、以及技术壁垒等问题的思考。
科技伦理与社会影响: 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网络监控等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诸多伦理和社会问题。科幻作品中的科技帝国,往往会将这些问题放大和极端化,从而引发读者对当下科技发展的深思。
人类的局限性与进步: 即使科技再发达,也无法完全克服人类自身的局限性,如贪婪、偏见、冲突等。科技发达的帝国,可以展现出人类在文明进步道路上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科技如何被用于善或恶。

这种国家可能存在吗?

从理论上讲,一个“科技发达的帝国”在某种程度上 是可能存在的,但其形式和我们想象中的科幻作品会有所不同,并且会面临巨大的挑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概念的定义与演变:

首先,我们需要定义什么是“科技发达的帝国”。在科幻作品中,这通常意味着:

高度先进的科技水平: 能够掌握超光速旅行、能量武器、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甚至时空操控等技术。
庞大的疆域与统治: 能够统治多个星系、星球、文明,拥有强大的军事、经济、政治影响力。
统一的意识形态或统治结构: 能够有效管理和控制如此庞大的疆域,通常需要某种程度的统一性和高效的治理体系。

然而,现实世界的国家概念是建立在 行星文明 的基础上的。将地球上的帝国概念直接套用到星际尺度,需要克服巨大的障碍。

2. 实现星际帝国的关键技术障碍:

超光速旅行: 这是星际帝国存在的先决条件。目前,我们对物理学的理解不允许超光速旅行。即使是接近光速的旅行,其时间成本和能量消耗也是巨大的。如果人类能够突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限制,例如通过曲速引擎、虫洞技术,星际旅行才成为可能。
高效的通讯与信息传递: 管理一个横跨多个星系的帝国,需要近乎瞬时的通讯。目前的电磁波通讯速度受光速限制,在星际尺度上将存在巨大的延迟。量子纠缠通讯等技术如果能实现,或许能解决这个问题。
资源与能源的获取与利用: 维持一个庞大的帝国,需要海量的资源和能源。在星际尺度上,如何有效地探测、开采、运输和利用资源是巨大的挑战。
军事与防御能力: 保护如此庞大的疆域,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来抵御外部威胁(其他文明、宇宙现象)和内部叛乱。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 高度发达的AI可能在管理、监控、后勤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甚至可能成为帝国的骨干力量,但这也会带来控制与反叛的风险。

3. 政治与社会层面的挑战:

治理的复杂性: 管理一个跨越星系的帝国,其政治、法律、经济和文化差异将是天文数字。如何维持统一、避免分裂,以及如何处理不同文明的矛盾,是极其复杂的挑战。
同化与文化融合: 如果帝国包含多个不同的文明,如何实现有效的同化或共存将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强行同化可能导致反抗,而多元共存则需要高度的包容性和灵活的管理体系。
内部的权力斗争与腐败: 即使是科技最发达的帝国,也无法完全消除人类(或统治者)的内在弱点,如权力斗争、腐败、贪婪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帝国的衰落甚至崩溃。
意识形态的统一与延续: 维持一个长期存在的帝国,需要某种程度的共同价值观和目标。当疆域和时间跨度越大,意识形态的统一就越困难。
社会结构的演变: 科技的进步必然会深刻影响社会结构。例如,高度发达的自动化和AI可能导致大规模失业,或者通过基因编辑创造出不同的社会阶层。

4. 现实世界的“准帝国”存在:

虽然我们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星际帝国”,但在行星文明内部,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具备“帝国”特征的社会形态的影子:

历史上曾经的帝国: 罗马帝国、大英帝国等,它们通过军事、经济、文化影响力,对广阔的疆域和众多民族进行统治。其科技水平在当时是领先的,并且能够相对有效地进行管理和控制。
现代超级大国: 如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巨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虽然它不是一个疆域上的直接统治者,但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扮演着重要的全球角色,甚至可以被视为一种“数字”或“软”的帝国。
跨国公司或科技巨头: 在某些领域,一些跨国公司或科技巨头(如谷歌、亚马逊)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全球,甚至在某些方面比一些小国家更强大。它们通过数据、技术和服务塑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新兴的“非国家帝国”。

结论:

科幻作品中描绘的科技发达的帝国,虽然极具吸引力,但其在现实中实现的难度是巨大的。它需要人类在科技上取得颠覆性的突破,并且能够克服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巨大挑战。

因此,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幻作品中描绘的横跨多个星系的“科技发达的帝国”,在目前来看,仍然是遥远的幻想。

然而,我们可以看到,拥有强大科技实力、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巨大影响力的政治实体或经济力量,在现实中确实可能存在。 这些实体可能在特定领域或区域内展现出类似“帝国”的特征,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这种影响力的形式也会不断演变。科幻作品正是通过描绘这些极致的想象,来激发我们对未来社会、科技力量以及人类文明走向的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科幻作品中的确经常会出现“帝国”,但是这些帝国很少是“封建帝国”。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虽然在中国人眼中的“帝国”一般都是以汉唐明清这种东方式的统一专制王朝为模板的,然而在欧美人(也就是现代科幻作品的主要生产者)眼中,“帝国”(Empire)却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

根据剑桥词典,英语里的“帝国”(Empire)的定义为:

A group of countries ruled by a single person, government, or country。
由某一个人、政府或者国家统治的一系列国家。

由此可见,在西方的语境里,尽管帝国(Empire)和皇帝(Emperor)两个词同源,但是“帝国”并不能像中文里一样,被简单地理解为“由皇帝统治的国家”。的确,大多数的“帝国”是需要有一个皇帝的,但是这并不是必要的。“帝国”的核心特质却在于其规模庞大且内部多元。如果某一个政权,其统治范围囊括了多个民族,横跨了多个区域,那么不管它有没有皇帝,它都可以自称帝国。比如我们认知中的“罗马帝国”,实际上在从屋大维到戴克里先这两百多年间,并没有“皇帝”,所谓的“皇帝”不过是第一公民、首席元老,罗马在名义上还是个共和国。同样,在十九世纪,法国哪怕建立了稳固的共和制度,但是统治着非洲、亚洲大片殖民地的法国仍然会自称“帝国”。大家更为熟悉的例子可能是纳粹德国——希特勒从来没有加冕称帝过,但是这不妨碍他建立德意志第三帝国。

题主所说的“封建帝国”,在西方应该是指像神圣罗马帝国这种中世纪的、依靠基督教和封建等级制度维系的帝国。这种类型的政体很少见诸于科幻作品中。在科幻作品中塑造一种这样的政体对作者的笔力、想象力和历史素养要求太高了。如果你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学托尔金、马丁去塑造魔幻世界就好了,没有必要去趟科幻这浑水。毕竟,中世纪封建社会里那些有趣的,区别于其他社会的设定,比如宗教巫术(处理它和科学的关系不是不可能,但是需要很多额外的解释)以及联姻(蜥蜴人公爵和机器人公主怎么联姻?),都不太好被嫁接到科幻作品中。

我们目前看到的科幻作品里的“帝国”,一般都是罗马式的或者近代式的帝国(近代式的帝国,从拿破仑帝国到第三帝国,其实也都是对罗马式帝国的模仿)。实际上,如果一个作者想构造一个星际尺度的世界观并写一个波澜壮阔的史诗故事的话,这种政体也是最理想的选择。

首先,如果科幻作者在塑造世界观的时候,不想把星际政治构造成希腊城邦那样,每一颗行星各自为政的局面,而是想构造一个跨越了不同行星乃至星系且囊括了不同物种的共同体,那么这个共同体本身就具备了帝国的核心要素。

其次,一般这种科幻作品需要大量的战争场面,这些是科幻作品最吸引观众的部分。如果故事在一个稳定的民主共和政体里展开,那么剧情聚焦于政客们在星际议会里的撕逼,在各个星系的选举里竞争,为机器人、克隆人权益游行等等,那实在是无聊。而从西方历史上来看,最精彩的战争场景,往往都是围绕着大帝国展开。科幻作者们最能够借鉴的历史,还是古罗马、一战、二战这样的历史,而凯撒、屋大维、拿破仑、希特勒这样的帝国元首,也在历史上有着最鲜明的印记。因此,如果我是一个编剧,为了省事,我也希望能够把罗马共和蜕变、第三帝国兴亡这种历史上最精彩的场面,修补充足一下,套入一个科幻设定的模子里。比如星球大战里的皇帝就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希特勒作为范本刻画的,而银河帝国看起来也完全就是一个星际纳粹帝国。

user avatar

想像出具体的某种科技十分容易,反正科幻作家不负责发明科技,只需要“想象一种科技”就可以了,但想像出什么科技下会产生什么制度却非常困难。

这不难理解,物理学分析水分子的性质非常容易,但分析湍流却不容易,湍流并不能简单还原成水分子,从水分子的性质推知湍流的性质十分困难。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水分子被换成铁原子构建一个物体,那么铁原子由构建的一个铁块的运动规则极有可能和水流的运动是极其不同的,铁块的运动更加有迹可循。

如果构建社会的技术细节发生了变化,那么社会组织形式和制度也往往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科技如同科幻作品那样发达,还会不会存不存在君主制?我想这个可能性极低,但正如由水分子的性质来求湍流的性质这般困难一样,由脑子中假象的技术改变来求社会制度的演化也几乎不可能,于是科幻作家们往往放弃治疗,所以你才会看到这样的科幻帝国。


科幻小说并不是在宣扬科学,即便是“宇宙社会学”也不靠谱,而仅仅是一种娱乐。胡适说,侦探小说比武侠小说高级,为什么?因为武侠小说里的人动辄飞天遁地,这明显不讲“科学”,大侠快意恩仇打打杀杀,这明显又不讲“法治”。众所周知,科幻小说最讲“科学”,侦探小说最讲“法治”,所以自然比武侠小说高级。

但实际上读者看了科幻小说后能学到多少科学知识?看了侦探小说又能学到多少司法知识?这类小说究竟有没有宣扬科学和法治,我想是存疑的,科幻小说和侦探小说不是在真的教育读者,而是给那些本身就爱好科学和推理的读者一种娱乐罢了,本身就有科学素养的人,面对科幻小说的设定就更加容易接受,科幻小说的本质就只是一种更适合他们的娱乐而已。有什么读者就有什么作品,如果说科幻小说和侦探小说比武侠小说高级,那也不是小说本身的高级,而是因为时代变了,群众的科学素养提高了,科幻小说的受众会逐渐增加而已。

既然科幻小说只是一种娱乐,你并不是来学习的,那么其中社会制度靠不靠谱其实并不重要,你看得过瘾即可,没有必要挑刺。

user avatar

帝国效率高啊。能发挥帝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能够根据帝国的需要,指定长期计划。甚至是多个五年计划。持续优化产业结构。

当然帝国同时需要解决立储问题。保证帝国政策延续性。

user avatar

美国的政治体制也就迦太基水平,连封建帝国都不如,妨碍它科技水平天下第一了吗?

教育体系,科研体系和科研队伍建立起来后,科研本质上就是个立项,投入,反馈,改进的问题而已,跟你搞什么政治体制没半毛钱关系。

反过来说,先进的科技加持下,你再落后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发展水平都能自带一层先进光环,人家会拿着放大镜去你身上寻找并不存在的优越性。

user avatar

想要维持帝国会遇到的困难,都可以用发达的科技来解决。

所以是可能的。

user avatar

因为“科技发达的帝国”对作者来说容易描写,对有小学以上文化水准的读者来说容易理解,可以用作者和读者的临时约定来暂时无视其逻辑上的问题:

  • 我现在要假装这个科技发达的国家采取的制度是你熟悉的帝国[1]之形式;
  • 你也要假装它就是如此;
  • 这样我保证你得到好的阅读体验。

原问题里的“封建”也是这样来的:许多科幻作者放在约定里的就是那种古老的、欧洲式的封建帝国。

对于美国漫画、好莱坞电影之类现代神话故事,“恶”之组织往往要归结于有具体形象的个体反派,“邪恶帝国”及其皇帝/军事统帅/幕后黑手是十分适合的,只要整点带反光的黑色、不带反光的纯黑阴影、血红色的光学效果,放在银幕上或漫画书里,五岁小孩一望即知谁是大坏蛋。

  • 你整个美国政府那样的组织来就麻烦了,小读者/小观众连敌组织政要的脸都认不全。

科技发达到可以进行宇航[2]甚至FTL[3],意味着巨大的生产力,在这样的经济基础前提下,政治上层建筑长期采取“帝国”形式的可能性不大:

  • 如果没有FTL,交通和通讯的速度限制会影响帝国疆域的可扩展性,你将看到许多松散的小联盟或自治体;
  • 如果有FTL,任何宇航工具都将持有脱离帝国永远存续下去的能力,帝国将自我解体。

但是,让作者去描绘科技远超现代的文明所使用的政治制度,对作者来说太过困难:

  • 1942年,大部分中国人在死亡线附近挣扎的时候,你和他们讲仅仅七十多年后中国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人均预期寿命超过70周岁,全国几百个城市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没有农业税,顿顿饭都能吃到肉,他们会以为你说的是马列主义书籍里的理想社会。
  • 这七十多年的科技差距,可远比“现实科技水平跟小说中的宇航科技所反映的科技水平间的差距”要小。我们根本就无法正确地想象具有那种科技的文明的形态。
  • 不限于政治上层建筑,描述FTL的压倒性威力,会导致故事非常难以开展,码字卖钱的作者大抵不愿意吃力不讨好地在这方面追求真实。
  • 特别是,FTL几乎是太空歌剧所必需的,也是在“银河系”之类尺度上维持一个帝国所必需的。在太空歌剧里遵守任何物理定律都可能让戏剧性当场完蛋。

暂时的高科技帝国还是有可能存在的。你可以描绘“文化上十分初步的物种由于偶然获得的超时代科技而崛起为宇航文明,建立帝国”的情景,这需要十分御都合主义的设定,但不会比最近十几年里流行的各种异世界网络文学来得更不合理。

可以预期,随着时间流逝,上述文明的文化也会迅速发展起来,只是你的小说可以不关注那部分:小说的时间跨度可以只在数天、数个月到数年之内。

你也可以准备妥当、堂堂正正地面对Jon定律:

一、任何有趣的太空航行手段都是大规模毁灭性武器。

二、有趣,意味着“让读者不觉得无聊”。

例如,离子推进器用0.0001g的加速度让你的飞船从地球轨道上去火星是完全可行的,单程九个月。这对描写横跨太阳系的帝国来说都太慢了。

你想要核脉冲推进让飞船从地球轨道出发、在12天内到达火星吗?可以的。但同时,这飞船的动力将足够凌空切断其它航天器、让太空港在战术核武器级的轰击下四分五裂。

你可以给小说里的人类帝国配备正反物质湮灭引擎,然后看罢工的亚马逊公司飞船司机用一条民用运输船炸飞西半球。在这个场合,“帝国”要如何维持下去是个大问题。

如果你允许无限速度、无警告、无法被阻止的超时空移动,乃至设定飞船在解除超时空移动时会给周围制造巨大破坏/飞船可以用超时空移动的动力源放出毁灭性的炮击,那么任何一个居住区向传统形式的帝国宣誓效忠都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帝国无法从星际罪犯手中保护任何人。你可以期待大量的农奴被猖狂的宇宙海盗随机地统治,海盗帝国


只要在一定时间内忽略帝国内部的冲突,无论是人类这样的文明,还是冯·诺依曼探测器、从其他形式的文明中脱离出来的激进团体之类,都可以暂时表现为星际帝国。想要写一个星际帝国,可以从地球上存在过的帝国那里抽取其根本特征。

阿兹特克帝国:不委任什么地方长官和税务官,只是定期派出使节到周围存在的城市去要求礼物和珠宝。如果那些城市拒绝朝贡或是杀死使节,他们就要准备面对一段时间后来自帝国的战争。

这种帝国的存在取决于帝国的战争能力。帝国的管理非常松散。

  • 一个突然获得强大力量的低文化物种可以在短时间内表现为星际阿兹特克帝国,从他们的航行技术可以到达的所有地方汲取自己手中没有的东西。自然资源可以从天体上容易地获取,而从未见过的生物、从未见过的文化都值得派出使节来索取;如果使节被拒绝、被攻击或是无法交流,帝国军队就发动行星轰炸,然后从灰烬中提取残骸。
  • 星际阿兹特克帝国的存在不需要FTL。

蒙古帝国:部落蹂躏任何有城墙的居住区,占据适合放牧的土地。不进行规模化的殖民,也不热衷于宣教统治者的文化,往往任命当地人来统治当地人。帝国要求被统治者献上食物与贡品且不对统治者设防。

这种帝国的存在取决于被统治者无力反抗。帝国的管理比较松散。

  • 你可以描述特定的自然选择或机械改造产生了星际游牧者们奇妙的生物学特征,使他们热衷于和被统治者们显著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们“放牧的土地”可以是恒星,例如他们抵达银河系内的每一个恒星、剥离恒星物质来建造戴森云、星际交通枢纽与通讯设备,蹂躏任何围绕恒星的大规模居住区,该帝国要求被统治者参与戴森云建造且不对统治者设防。统治者不住在戴森云上,而是住在飞船上并不断移动。
  • 星际蒙古帝国的存在不需要FTL。

古中国:有地方长官、官僚机构、世袭统治者,控制资源分配来治理。这种帝国的存在取决于关键资源

  • 在星际帝国中设置合理的关键资源有些困难,毕竟在星际航行技术的加持下无论是水、氧气还是可居住的天体都太容易获取,设置航行技术尤其是FTL需要十分特殊的矿物则会造成作品的虚构成分里暴增一群容易违反物理定律的“难得素”。

大英帝国:疯狂扩张的自由资本主义,不断索取廉价的原材料和大量的消费者。这种帝国需要发达的交通和通讯,其存在取决于贸易

  • 在没有FTL的情况下,很难期待星际大英帝国的疆域范围。有了FTL,问题就变成没有多少东西值得长距离运输而不在本地生产、没有多少东西值得交换。

第三帝国:殖民、社会控制、文化控制。这种帝国的存在取决于允许大规模殖民的领域,这是可行的:拆解行星作为材料来建造带有居住区组件的戴森云,顺便杀死行星上的所有生命,十分第三帝国。

参考

  1. ^ 你可以说你熟悉的是阿兹特克帝国、罗马帝国、蒙古帝国、古中国、大英帝国或是德意志第三帝国,科幻小说里的帝国即使是按罗马帝国形式写的,也并不拒绝你用别的帝国的形式来理解
  2. ^ 在钱学森提倡的用语里,航天表示在卡门线外的太阳系内航行,航宇或者宇航表示在太阳系外航行
  3. ^ 让有非零不变质量的物体进行超光速航行的技术,意味着无限的能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