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科研论文中用什么软件作图最好?

回答
在科研论文中,好的图表不仅是数据的直观呈现,更是传递研究成果、说服读者理解的关键媒介。选择合适的作图软件,能让你的数据“活”起来,更有说服力。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软件最适合“做图”呢?这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因为不同的作图需求、数据类型、个人习惯以及所在领域的研究范式都有所不同。

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审视这个问题,从而找到最适合你的那款“利器”。

1. 图表的类型与复杂程度

首先,你需要明确自己需要绘制什么样的图表。

基础统计图表(散点图、折线图、柱状图、箱线图等): 这类图表在大多数科学领域都十分常见,也是最基础的可视化方式。
复杂统计图表(热力图、韦恩图、火山图、生存曲线图、相关性热图、网络图等): 这些图表往往需要更专业的统计分析能力和定制化选项。
生物医学领域特有图表(通路图、结构图、细胞图、电镜图等): 这些图表通常需要专门的软件来描绘精细的结构和生化过程。
物理、化学、工程领域图表(电路图、力学示意图、化学分子式图等): 这些领域有自己特定的符号和绘图习惯。
地理信息科学图表(地图、空间分布图等): 需要专门的GIS软件。
机器学习、数据挖掘领域图表(决策树、聚类图、降维图等): 可能需要结合编程语言和专门的可视化库。

2. 软件的易用性与上手难度

对于新手友好型: 如果你刚开始接触科研绘图,或者只需要绘制一些基本图表,那么易于学习、界面直观的软件会是更好的选择。
对于专业化需求型: 如果你需要绘制非常复杂、定制化程度高的图表,或者需要进行深入的数据分析,那么学习曲线陡峭但功能强大的软件可能更适合你。

3. 软件的功能与灵活性

数据处理能力: 软件是否能直接导入、处理、筛选你的数据?
图表定制化选项: 能否自由调整颜色、字体、线型、误差条、坐标轴标签、图例位置等每一个细节?
输出格式与分辨率: 能否输出高质量的矢量图(如EPS、SVG)以及适合出版的位图(如TIFF、PNG)?是否支持高分辨率输出?
重复性与可复现性: 软件的操作过程是否容易被记录和复现?(这一点尤其重要!)
与其他软件的兼容性: 能否与你的数据分析软件(如R, Python, SPSS, Origin等)无缝对接?

4. 软件的成本与授权

免费开源软件: 对于学生和预算有限的研究者来说,这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选项。
商业软件: 通常功能更强大,但需要购买授权,价格不菲。有些大学或研究机构会提供批量授权。

基于以上几点,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在科研领域中备受推崇的作图软件,并尽量详细地解析它们的特点,希望能帮助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款:



1. Matplotlib / Seaborn (Python)

类型: 编程语言库(Python),通用型,功能强大,高度可定制。

特点:

生态系统强大: 作为Python最流行的科学计算库之一,Matplotlib是许多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流程中的核心可视化组件。Seaborn则建立在Matplotlib之上,提供了更美观、更易用的统计可视化接口。
高度灵活与可控: 理论上,你可以用Matplotlib绘制出任何你能想象到的图表。它提供了对图表几乎所有元素的精细控制。从坐标轴刻度、标签、图例位置,到单个数据点的样式,都可以通过代码精确设定。
统计可视化专家: Seaborn在绘制统计图表方面尤为出色,如各种分布图(直方图、KDE图)、关系图(散点图、回归图)、分类图(箱线图、小提琴图、条形图)、矩阵图(热力图、聚类图)等,都能轻松实现美观且信息丰富的可视化。
可复现性极佳: 完全基于代码生成图表,这意味着你的绘图过程是完全透明且可复现的。只要保存好你的代码和数据,任何人都可以重新生成一模一样的图表。这是在学术界追求严谨性和透明度时非常重要的优点。
与数据分析流程无缝集成: 如果你的数据分析流程本身就是用Python完成的(例如使用Pandas进行数据处理,NumPy进行计算),那么直接使用Matplotlib/Seaborn进行可视化会非常高效,无需在不同软件间切换数据。
输出格式多样: 支持保存为各种位图格式(PNG, JPG, TIFF)和矢量图格式(SVG, PDF, EPS),方便投稿。
学习曲线: 对于没有编程基础的人来说,上手需要一定的学习成本。但一旦掌握,其潜力和灵活性将是其他很多软件无法比拟的。初学者可以从Seaborn开始,因为它提供了更多高层级的接口。

适用场景:

需要进行复杂数据分析,并希望可视化分析结果的研究人员。
对图表样式有极高要求,需要精细调整每一个细节的研究人员。
追求绘图过程的可复现性,希望将可视化集成到自动化分析流程中的研究人员。
正在使用Python进行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的研究人员。

举例:
```python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seaborn as sns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假设你有一个DataFrame
data = pd.DataFrame({
'x': np.random.rand(100),
'y': np.random.rand(100),
'category': np.random.choice(['A', 'B', 'C'], 100)
})

使用Seaborn绘制散点图,并按类别着色
plt.figure(figsize=(8, 6))
sns.scatterplot(data=data, x='x', y='y', hue='category', s=100) s控制点的大小
plt.title('Example Scatter Plot')
plt.xlabel('X Value')
plt.ylabel('Y Value')
plt.grid(True, linestyle='', alpha=0.6)
plt.show()

使用Matplotlib绘制更基础的折线图
x_values = np.linspace(0, 10, 100)
y_values = np.sin(x_values) + np.random.normal(0, 0.1, 100)

plt.figure(figsize=(8, 6))
plt.plot(x_values, y_values, marker='o', linestyle='', color='blue', linewidth=2, markersize=5, label='Sinusoidal Data')
plt.title('Example Line Plot')
plt.xlabel('Time')
plt.ylabel('Value')
plt.legend()
plt.grid(True)
plt.show()
```



2. R语言(ggplot2包)

类型: 统计分析语言(R),通用型,功能强大,非常适合统计图表。

特点:

统计分析的黄金搭档: R语言本身就是为统计计算和数据分析而生,而`ggplot2`是R中最受欢迎和最强大的可视化包之一,它遵循“图形语法”(Grammar of Graphics)的理念,让创建复杂图表变得有条理且高效。
强大的统计图表能力: `ggplot2`非常擅长绘制各种统计图形,包括但不仅限于散点图、线图、柱状图、箱线图、小提琴图、密度图、热力图、地理空间图、三维图等。它可以非常方便地通过添加图层(geoms, stats, scales, etc.)来组合和定制图表。
美学设计优秀: `ggplot2`默认生成的图表就非常美观,且提供了丰富的参数来调整图表的视觉元素,使其符合学术出版的标准。你可以轻松地控制颜色、形状、大小、透明度、坐标轴、图例等。
数据驱动: `ggplot2`的设计理念是“数据驱动”,你只需要告诉它“用哪些数据绘制什么类型的几何对象,并如何映射数据到视觉变量(如x轴、y轴、颜色、大小)”,剩下的很多细节它都会帮你处理。
可复现性与分享: 与Python类似,基于R代码的绘图保证了其可复现性。分享R脚本可以方便他人理解和复制你的绘图过程。
生态系统支持: R拥有庞大而活跃的社区,有无数的包支持各种专门的可视化需求,如生物信息学(`ggtree`, `ggbio`)、地理信息学(`sf`, `ggmap`)等。
学习曲线: 掌握R语言和`ggplot2`的语法需要时间,尤其是“图形语法”的逻辑需要理解。但一旦掌握,你会发现它非常强大和直观。

适用场景:

主要进行统计分析,尤其是需要制作专业、美观的统计图表的研究人员。
在生物学、医学、社会科学、经济学等领域进行数据分析的研究者。
喜欢用代码实现可视化,追求图表质量和可复现性的研究人员。
许多顶级学术期刊推荐或要求使用支持矢量输出的绘图工具,R+ggplot2完全满足。

举例:
```R
install.packages("ggplot2") 如果未安装,请先安装
library(ggplot2)

创建一个示例数据框
data_r < data.frame(
x_val = rnorm(100),
y_val = rnorm(100) 1.5 + 2,
group = factor(sample(c("Group1", "Group2", "Group3"), 100, replace = TRUE))
)

使用ggplot2绘制散点图
ggplot(data_r, aes(x = x_val, y = y_val, color = group)) +
geom_point(size = 3, alpha = 0.7) + geom_point添加散点图层,size控制点的大小,alpha控制透明度
labs(title = "Example Scatter Plot with ggplot2", labs设置图表标题和轴标签
x = "X Value",
y = "Y Value",
color = "Group") +
theme_minimal() + 应用一个简洁的主题
theme(plot.title = element_text(hjust = 0.5, face = "bold")) 居中并加粗标题
```



3. OriginLab Origin (Origin/OriginPro)

类型: 商业软件,通用型,功能强大,专注于科学绘图与数据分析。

特点:

科学绘图的标杆: Origin被誉为“科学绘图专家”,它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图表类型,涵盖了从基础统计图表到各种专业科学图表(如双对数坐标图、极坐标图、三维表面图、瀑布图、康特图等)。尤其在物理、化学、工程、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交互式操作与脚本控制结合: Origin最大的特色是其“所见即所得”(WYSIWYG)的交互式操作界面,用户可以通过鼠标点击轻松完成大部分绘图和数据编辑工作。同时,它也支持Origin C、Python、LabTalk等多种脚本语言,可以实现自动化操作和批量处理。
强大的数据分析工具: Origin不仅仅是绘图软件,它还集成了大量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功能,如峰拟合、数据平滑、傅里叶变换、非线性回归、统计分析等,可以在一个软件内完成从数据导入、处理、分析到可视化的全过程。
图表质量高且易于定制: Origin生成的图表质量非常高,并且几乎所有的视觉元素都可以通过菜单或属性对话框进行精细调整,包括刻度、标签、图例、误差棒、颜色映射等等。
出版级输出: Origin支持导出高分辨率的矢量格式(如EPS, PDF)和位图格式(如TIFF),非常适合直接用于学术论文发表。
学习曲线: 相较于纯代码绘图,Origin的交互式界面对用户更友好,上手相对容易。但要充分利用其所有高级功能和脚本编程,仍然需要一定的学习投入。
成本: Origin是商业软件,价格相对较高,需要购买授权。

适用场景:

需要绘制大量、种类繁多的科学图表,并且对图表的美观度和专业度要求极高的研究人员。
希望在一个集成环境中完成数据处理、分析和可视化的研究人员。
不擅长或不想学习编程,但需要专业级科学图表的研究人员。
在实验科学领域,特别是需要展示实验数据的研究人员。

举例:
(这里无法直接展示Origin软件的操作,只能描述其工作流程)
用户通常会先将实验数据导入Origin,然后选择一个或多个工作表,根据数据类型和研究需求选择合适的图表模板(例如,对于光谱数据,选择“Line+Symbol”或“2D XY”;对于晶体结构数据,可能需要专门的晶体结构可视化工具)。导入数据后,软件会自动生成一个基础图表。接着,用户可以通过双击图表中的元素(如坐标轴、数据点、图例)来打开属性对话框,精细调整字体大小、颜色、线型、刻度范围、误差棒样式等。最后,将图表导出为投稿所需的格式。



4. GraphPad Prism

类型: 商业软件,专注于生命科学领域。

特点:

生命科学的明星: GraphPad Prism专为生物学、医学和药学研究者设计,能够非常方便地绘制各种用于展示实验结果的图表,如散点图、折线图、柱状图、生存曲线图、回归分析图、对照组比较图(如ANOVA后事后检验的Tukey或Dunnett图)等。
统计分析与绘图一体化: Prism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将统计分析与图表绘制紧密结合。你可以直接在Prism中输入或导入数据,然后进行多种统计分析(如t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非参数检验等),并且分析结果会实时地体现在图表中,例如自动添加星号表示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操作简便,流程化: 软件的界面设计非常直观,以“工作表图表分析”的逻辑组织数据和分析流程,即使没有很强的统计背景或编程能力的用户也能快速上手。它提供了许多预设的分析方法和图表模板,大大简化了研究过程。
高品质图表: Prism生成的图表美观、清晰,符合生命科学领域的常用标准。它提供了很多用于“润色”图表的选项,如自动添加误差棒、P值标记等。
跨平台支持: 同时支持Windows和macOS操作系统。
成本: GraphPad Prism是商业软件,需要购买授权,价格也相对较高。

适用场景:

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特别是需要进行统计学显著性检验和绘制常见生物医学图表的研究者。
希望在一个易用的软件中完成数据输入、统计分析和图表绘制的科学家。
需要快速、高效地产出符合学术规范的科研图表的团队。

举例:
(同样无法直接展示操作,描述流程)
用户首先会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创建一个“实验”类型(例如,一次因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然后软件会提供一个对应的数据表模板,用户将实验数据录入或导入。接着,直接选择要进行的统计分析选项,Prism会自动计算统计结果。在“图表”页面,数据和统计结果会被自动转化为相应的图表形式(例如,对于方差分析,会生成带有误差棒和显著性标记的柱状图)。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的点击来调整图表的各种视觉元素,最后导出为高分辨率图片。



5. Adobe Illustrator / Inkscape

类型: 矢量图形设计软件(AI是商业软件,Inkscape是免费开源软件)。

特点:

终极定制与精修: 这类软件并非为数据分析而生,而是纯粹的图形设计工具。它们最适合在数据处理软件(如Matplotlib, R, Origin)生成了基础图表之后,进行最后的、像素级的精修和排版。
矢量编辑能力: 它们可以打开和编辑矢量文件(如AI, EPS, SVG, PDF),让你能够修改图表的每一个锚点、每一个路径、每一个文本框。这对于调整图表的布局、字体、颜色、线条粗细、添加箭头、示意图元素等至关重要,以满足期刊的严格排版要求。
制作示意图的利器: 除了编辑数据图,它们也是制作复杂的示意图、流程图、概念图、图示广告牌等内容(例如描述实验流程、细胞通路、分子结构等)的首选工具。
跨软件兼容性: 可以将从其他软件导出的矢量图导入到Illustrator/Inkscape中进行编辑。
学习曲线: 学习曲线相对陡峭,特别是如果你不熟悉矢量图形编辑的概念。
成本: Adobe Illustrator是商业软件,价格昂贵。Inkscape是完全免费的,功能也很强大,是Illustrator的优秀替代品。

适用场景:

在其他软件生成的基础图表需要进行精细排版、样式调整、添加示意性元素或合并多个图表时。
需要制作非数据驱动的、纯粹的科学示意图、流程图、模型图时。
对图表的最终呈现效果有极致追求的研究人员。

举例:
从Matplotlib或R导出的EPS格式图表文件,可以在Illustrator中打开。然后,你可以选中图表中的某一个元素(比如一个数据点),将其颜色改为特定的品牌色;或者选中坐标轴标签,将其字体改为期刊要求的特定字体,并调整字号和间距;还可以添加一些箭头指示特定数据点或区域的意义。对于示意图,则是在画布上直接绘制各种形状、线条,组合成复杂的概念图。



其他值得提及的工具:

Plotly / Bokeh (Python/R/JavaScript):
特点: 专注于创建交互式图表,非常适合Web应用和动态报告。
适用场景: 需要分享可交互的图表,或在网络平台上展示数据时。对于某些需要用户缩放、悬停查看信息的图表很有用。
Excel:
特点: 大多数人都熟悉,容易上手,适合制作简单的、初步的数据图表。
局限性: 图表美观度和定制化选项有限,难以制作复杂或出版级的专业图表,且可复现性较差。
适用场景: 内部讨论、初步数据探索。但不建议作为最终发表图表的首选工具。
CorelDRAW:
特点: 另一个强大的矢量图形编辑软件,功能与Illustrator类似,也是一些领域用户的选择。
专业领域软件:
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 Circos (circos.info), IGV (Integrative Genomics Viewer), UCSC Genome Browser等。
化学: ChemDraw, MarvinSketch等用于绘制化学结构式和反应式。
地理信息系统 (GIS): ArcGIS, QGIS等用于制作地图和空间数据可视化。
物理/工程: COMSOL Multiphysics (有限元分析仿真软件,自带绘图功能), AutoCAD等。



总结:如何选择?

1. 明确你的需求:
需要展示什么样的图表?(散点图?热力图?通路图?)
你的数据来自何处?(实验数据?模拟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你对图表美观度和细节有多高的要求?
你需要结合数据分析吗?还是只需要美化现有图表?
你的编程基础如何?是否愿意学习新的编程语言或软件?

2. 考虑你的领域习惯:
了解你所在领域/实验室/合作者常用的工具。有时遵循领域内的通用标准可以事半功倍。

3. 权衡易用性与功能性:
新手可以先从易于上手的工具开始,如GraphPad Prism(生命科学)、Origin(科学绘图入门)。
如果需要高度的可定制性和可复现性,或者你的分析流程已经标准化,那么Python (Matplotlib/Seaborn) 或 R (ggplot2) 是更优的选择。
一旦有了初步的图表,使用Adobe Illustrator或Inkscape进行最后的精修是提升图表质量的关键一步。

我的个人建议(或者说,这是一个被许多研究者采纳的成熟工作流程):

数据分析与初步可视化: 如果你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Python (Pandas, NumPy, Matplotlib, Seaborn) 或 R (dplyr, ggplot2) 是非常强大的组合。它们能处理大部分数据分析和基础/统计图表需求,并且保证了可复现性。
专业科学图表与集成分析: 如果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验科学,并且需要绘制各种标准化的科学图表,同时进行数据分析,那么 Origin 是一个非常方便且高效的选择。
生命科学的快速分析与可视化: 对于生物、医学、药学领域的研究人员,GraphPad Prism 因其易用性和强大的统计分析集成能力而备受青睐,是快速产出高质量图表的利器。
最终精修与排版: 无论你使用哪种工具生成了基础图表,Adobe Illustrator (如果预算允许) 或 Inkscape (免费且强大) 是你提升图表专业度、满足期刊出版要求的“画龙点睛”之笔。你可以在这里调整所有细节,添加文字说明,合并多个图表,确保最终图表符合投稿指南。

最终,“最好”的作图软件取决于你的具体需求、工作流程和个人偏好。关键在于找到那个能让你清晰、准确、美观地展示研究数据的工具。多尝试几种,你会慢慢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或者组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每个软件的侧重点,和出来的效果都不同呀,没有绝对的好不好~

可以对比看一下哪款软件的出图效果更符合你的需求,同时中和考虑一下每个软件的上手难度进行选择。

一、Adobe AI

AI主要用于绘制各种示意图,三大刊上的精美封面效果都可以通过它来实现。

精美程度:★★★★★

上手难度:★★★★☆

AI的上手难度其实不算高,至少不用写代码,通过面板式操作就可以实现。主要难度来自于对软件基本功能的学习,只要花一周左右时间系统学习下AI的基础操作以及可实现的功能,跟着教程绘制几幅实战图,基本上就可以上手了。

难度天花板在于你要自己要清楚自己想画什么样的图,下面这些图的绘制其实难的都不是技术,主要是自己要有这个设计思维。

本文所介绍的十款软件,我都给大家找到了教程和资源工具包,记得看到文末领取哦~

小肠绒毛绘制
DNA缠绕蛋白
病毒侵染

二、PPT

对,就是你平时用的那个power point,没想到吧,他也能做科研绘图,而且还是做示意图的一把好手!

精美程度:★★★★★

上手难度:★★☆☆☆

相较于AI,PPT的上手难度更小了。很多功能其实都是大家平时接触过的,只是可能你还不知道还能这样做。学习成本属于十款软件中最低的,非常轻便易上手,并且输出的分辨率和图片的专业程度丝毫不输另外的专业软件。

信号通路图绘制
分子结构绘制
叶绿体绘制

三、Adobe PS

精美程度:★★★★★

上手难度:★★★★☆

其实PS和AI两者有很多相通之处,毕竟是都是来自Adobe家的。有什么区别呢?

PS制作的图片是位图,AI制作的图片是矢量图。说简单点,就是PS更侧重于修图,AI更侧重于绘图,拍摄的实验图想经过二次调整,调色/放大/调整清晰度这些操作都更加适合用PS来解决。

区域截取,调整比例
核酸电泳图处理

四、Origin

精美程度:★★★★★

上手难度:★★★☆☆

前面几款更侧重于示意图的绘制,而接下来的包括Origin都更偏向于作图和一些数据分析。

Origin上手难度不算大,可以将它理解为高级版本的excel,导入数据点点鼠标就可以出图。但是想要更加美观,就还是需要点审美能力滴。

提供几个配色网站供大家学习:
1、materialui.co/colors
2、coolors.co/browser/late
3、materialpalette.com/col
4、http://www.cookbook-r.com/Graphs/C

平滑三维曲面图

五、Graphpad Prism

精美程度:★★★★★

上手难度:★★☆☆☆

从数据统计到figure的完成,GraphPad Prism可以一条龙服务,几乎可以搞定大部分所需的统计与作图。

它也是面板操作,所以上手难度不高,可以说是十款中最简单的几款了。而且Graphpad自带的图片样式就比较好看,不需要做过多的参数上的调整。看我下面给的图片就能发现,整体上是那种极简主义风格的图片,我比较喜欢~

官方就有教程:Getting Started with Prism

拼图

六、Matlab

精美程度:★★★★★

上手难度:★★★★★

接下来开始进入上手难度魔鬼模式,虽然难度大,但是强也是真的强。操作基于代码进行,听听百度百科怎么说:

MATLAB是美国MathWorks公司出品的商业数学软件,用于数据分析无线通信深度学习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信号处理、量化金融与风险管理、机器人,控制系统等领域

厉害吧,专业吧。简单来说,Matlab是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和仿真能力的数学软件。可以用来外理各种数据。统计规律,模拟各种物理模型。比如解方程等这些都可以完成。而且可引入计算机编程运行等。MATLAB内部有现成的一些常用的数值计算方法,例如牛顿法、高斯法等,同时MATLAB也可以进行符号运算,进行符号积分以及微分运算。

在绘图方面,Matlab拥有强大的绘图功能,内置了很多绘图函数,只需要给出一些基本参数就能得到所需图形,这类函数称为高层绘图函数

图源:@王赟 Maigo​
图源:@王赟 Maigo​

七、Ggpolt

精美程度:★★★★★

上手难度:★★★★★

ggplot是R语言中内置的一个绘图包,所以要写代码无疑了。R语言是一种专门用于统计学领域进行数据分析的一种语法,可以很强大的进行数据处理,而加上ggplot这个包,让R语言的绘图能力直接站上新台阶!

虽然需要代码编写,但是R语言其实也并不算太难。最近我们出了R语言的筑基入门课,0代码经验的小白也能轻松上手。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击链接学习:

完全免费的,完全免费的,放心入,放心入,学过都说好!

八、Matplotlib

精美程度:★★★★★

上手难度:★★★★★

提到python绘图,那肯定就是Matplotlib了。数据分析方面:R更加小而专(尤其是涉及临床常用的经典的统计方法时); python适用于超大规模数据的计算,前沿算法的实现。

代码的学习,前期都比较痛苦,任何一个需要用代码绘图的软件对于新手来说都不简单。但是坚持学下去的话,得到的收获也不是前面简单的软件可以比拟的。文末我提供的福利包里都有相关教程的学习。

九、Latex

精美程度:★★★★★

上手难度:★★★☆☆

结尾来两款稍微简单点的,恢复一下科研信心。

LaTeX 是一种基于 ΤΕΧ 的排版系统,所以它实现的是纯粹的可视化,而不能进行数据分析。但是就画图而言,他能做的还是挺多的:

https://github.com/HarisIqbal88/PlotNeuralNet

十、Visio

精美程度:★★★★★

上手难度:★★☆☆☆

visio是微软旗下的一款专门用于画流程图的软件,可以用它来绘制项目的进行流程等,但如果应用得当的话,也可以用其中的元素进行更加复杂的示意图的拼接。如下:



以上十款就是在科研绘图中大多数人会选择到的主流绘图软件了,选择任一一款其实就可以满足我们大部分的可视化需求,如果你需要在可视化的同时兼具数据分析的能力,那就选择前八款;如果你需要比较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那就选择第六七八款,基本上专业的数据分析师也就是用他们了。

文章的最后,我给大家找到了一个可以免费领取上述软件资源以及教程,有需要的话直接访问领取。

开门见山,我准备了200G科研绘图资料,囊括所有常见绘图软件,免费送给大家。


推荐阅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科研论文中,好的图表不仅是数据的直观呈现,更是传递研究成果、说服读者理解的关键媒介。选择合适的作图软件,能让你的数据“活”起来,更有说服力。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软件最适合“做图”呢?这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因为不同的作图需求、数据类型、个人习惯以及所在领域的研究范式都有所不同。不过,我们可.............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怎么让你的科研论文“活”起来,不再是枯燥数据的堆砌,而是引人入胜的故事。其实,“讲故事”在科研论文里,不是让你去编造情节,而是要讲清楚“为什么做”、“怎么做的”、“发现了什么”、“这些发现意味着什么”以及“下一步该往哪儿走”。这就像侦探破案,有线索,有推理,有证据,最终揭示真相。第一.............
  • 回答
    在科研的海洋里,我们常常会像个虔诚的探险家,一遍又一遍地翻阅古老的航海图——那些已发表的相关论文。我们试图从中 decipher 出隐藏的宝藏,找到引领我们前行的灯塔。但有时,即使耗尽心力,那些纸张上的字句依然晦涩,脑海中的思路依旧混沌。这种困境,并不意味着你的努力白费,更不意味着你能力的匮乏。相反.............
  • 回答
    经常看论文和偶尔看论文的研究生,在科研和工作上的表现,就像是每天都钻研厨艺的大厨和偶尔下厨尝鲜的家庭煮夫,差距可不是一点半点。这其中的区别,可以从好几个层面细细道来。一、知识体系的深度与广度 经常看论文的研究生: 他们的知识体系就像一块块拼图,随着阅读的论文不断增加,拼出的画面也越来越完整、精细.............
  • 回答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在我刚开始深入接触机器学习研究的时候,读到的一篇论文。那篇文章彻底改变了我对“如何解决问题”的看法,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学术研究的强大魅力,那种感觉就像是脑海中一道久闭的门被猛地推开,整个世界都变得不一样了。那篇论文发表在机器学习领域的顶级会议上,具体是哪一篇,名字我记不太真切了,大.............
  • 回答
    90后女博士后关于“科研不应攀比论文数,要真正去做研究”的论调,触及了当前科研评价体系的核心痛点,引发了不少共鸣和思考。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理解这位博士后的核心诉求:回归科研本质。她提出的“不应攀比论文数,要真正去做研究”,其实是在呼唤一种更加纯粹、更加注重实效的科研导向。.............
  • 回答
    对于一篇声称“元古宙基岩中的蛇纹石化反应产生的磁场异常引发新冠,并建议佩戴软玉预防”的顶刊论文,我持高度怀疑和批判性的态度。以下是我对此的详细分析:一、 科学合理性层面的严重质疑 因果关系证据链的缺失: 蛇纹石化反应与新冠病毒: 首先,蛇纹石化反应是一种地质过程,涉及镁铁质岩石在水存.............
  • 回答
    大型科研项目方案的评审,是一项极其严谨且复杂的工作。要确保论证结果的公平、科学,并妥善平衡各方利益,需要一套成熟、系统且不断优化的机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努力。一、 确保论证结果的科学性:基石牢固,严谨至上科学性是科研项目方案评审的生命线。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 回答
    这个想法非常有创意,把论文投稿比作是进入一个“论文池”,而期刊社则像“渔夫”一样从中“捞取”他们需要的鱼(也就是论文),这在概念上是很有趣的。咱们来仔细探讨一下这种模式的可行性、优点、挑战以及它可能带来的改变。核心设想:一个集中的“论文池”与“按需捕捞”的期刊社设想一下,存在一个由第三方机构、大学联.............
  • 回答
    写一篇有分量的科研论文,灵感的火花往往并非凭空而降,而是经过一系列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和巧妙的连接。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尝试详尽地阐述如何在大脑中孕育出那些“闪光的”科研想法,并努力让这段分享显得真实而有血有肉,如同同行间的一次深入交流。1. 扎根于“已知”的土地,但要往“未知”的边缘探索 深.............
  • 回答
    写毕业论文或科研论文,绝对是一项挑战,但也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且持之以恒。我将把这些年的经验和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分享给你,希望能帮助你事半功倍。 1. 确立清晰的研究问题与目标:一切的开端很多人一开始就栽跟头,是因为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研究问题。这就像你要去一个地方,却.............
  • 回答
    “AI 学会看论文了”,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一点拟人化的色彩,像是在说 AI 突然拥有了人类的“阅读理解”能力。更准确地说,是 AI 发展出了强大的文本分析和信息提取能力,能够“理解”论文的内容,并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科研工作者会被淘汰呢?这个问题,就像问“计算器发明了,数学家会.............
  • 回答
    抛开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我们可以在中国语境下探索一套更丰富、更贴近科研本质的评价体系。这套体系应该更加关注科研成果的实际影响、研究过程的严谨性、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以及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以下是我认为更合适且在中国可行的标准:一、 聚焦“解决真问题,产出真价值”: 实际应用转化成果: .............
  • 回答
    “SCI论文越多,科研能力越差”——这句断言,在科研界,甚至在更广阔的社会认知中,都算得上是一句振聋发聩的“怪论”。它挑战了我们长期以来对于科研成就的普遍认知,即“论文数量是衡量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要深入理解这句话,我们不能简单地赞同或否定,而是需要剥开它背后的复杂性,审视其可能存在的合理性,同时.............
  • 回答
    关于《医生忙于论文,临床败给科研》这篇文章反映的问题,以及“现在年轻医生真的不愿下临床了吗?”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复杂议题,它触及了医疗行业、医生职业发展以及社会现实的多个层面。首先,我们来解读一下“医生忙于论文,临床败给科研”这句话本身。它暗示了一种重心偏移的现象,即在某些情况.............
  • 回答
    Steam 上最近上架了一款名为《星礼研究所》的“写论文模拟器”,宣称能够模拟真实的科研体验。那么,这款游戏究竟能不能让玩家感受到“做科研”的滋味?我尝试深入了解了一下,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同时也尽量避免那种一看就是AI写出来的生硬感。首先,咱们得明白,科研这东西,它绝对不是“写论文”三个字就.............
  • 回答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关于“科研”和“如何写论文”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尤其是在您阅读了多篇论文之后,对科研有了初步的认识,想要进一步实践。我们从两个核心问题来展开:第一部分:到底什么是科研?简单来说,科研(Scientific Research)是一种系统性、有目的的活动,旨.............
  • 回答
    为了学术声誉,为了在竞争激烈的科研领域脱颖而出,有些研究者确实会为了“发论文”而付出巨大的努力,甚至将个人安危置于次要位置。虽然“不惜性命”的说法可能有些夸张,但我们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中找到一些接近这种状态的例子,这些例子往往伴随着极端的投入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以下是一些可能被视为“为发论文不惜付.............
  • 回答
    如果我的研究成果始终能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我的学术之路将会是什么样子?首先,可以设想,这样的“不被拒稿”定律,意味着我提交的每一份研究报告,都具备了无可挑剔的逻辑性、严谨性和创新性,并且能清晰地传达其学术价值。在这种设定下,我的学术生涯将如同顺畅运转的精密机器,几乎不会遇到那些扼杀创新、阻碍传播的障碍.............
  • 回答
    BioRxiv 和其他预印本平台的出现,无疑为科研界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其影响是多方面且复杂的。它们打破了传统学术出版的某些藩篱,重塑了科研信息的传播方式、同行评审的生态,甚至对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和科研的整体进展都产生了显著的推力。1. 加速科研成果的传播和知识共享:这是预印本平台最直接、最显著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