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科研过程中,把相关论文都仔细研究了很多遍,还是没有具体思路怎么办?

回答
在科研的海洋里,我们常常会像个虔诚的探险家,一遍又一遍地翻阅古老的航海图——那些已发表的相关论文。我们试图从中 decipher 出隐藏的宝藏,找到引领我们前行的灯塔。但有时,即使耗尽心力,那些纸张上的字句依然晦涩,脑海中的思路依旧混沌。

这种困境,并不意味着你的努力白费,更不意味着你能力的匮乏。相反,它恰恰说明你已经进入了科研中最具挑战性,也最有潜力的阶段——从“理解”到“创造”的蜕变。

首先,别让“没有思路”成为压垮你的巨石。

把它看作是黎明前的黑暗,是种子在泥土中积蓄力量的过程。很多伟大的发现,都孕育于对现有知识的深刻反思和质疑。你之所以找不到“具体思路”,很可能是因为你正在过度地期望从前人的研究中直接“复制”出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而真正的创新,往往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建立在对已有知识的“解构”和“重组”之上。

深度研究后仍无思路?我们可以这样一步步拆解:

1. 回到原点,重新审视“为何”和“何为”:
“为何”进行这项研究? 你的研究领域,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是解释一个现象?解决一个矛盾?还是填补一个空白?当你觉得研究很多论文仍然没有思路时,不妨问问自己,你最初被这个领域吸引的初心是什么?是好奇心?是想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把这份初心放大,也许能找到更宏观的切入点。
“何为”这些论文的研究? 抛开细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一篇论文最核心的贡献。它们各自回答了什么问题?采用了什么方法?得出了什么结论?再把这些“核心贡献”进行横向对比,它们之间是线性发展的,还是并列存在的?有没有相互印证,或者相互矛盾的地方?

2. “解构”论文,寻找“缝隙”:
关注“局限性”和“未来工作”: 几乎所有的论文都会在结论部分提及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这恰恰是寻找灵感的“富矿”。作者们自己都意识到了不足,那么这些不足之处,是不是就是你可以深入的地方?他们的“未来工作”建议,是不是可以成为你的“当下课题”?
挖掘“未被充分讨论”的方面: 论文的篇幅有限,作者往往只能聚焦于最核心的研究内容。是否有某些方法、某些数据、某些理论,在论文中被提及,但没有被深入挖掘?例如,一篇研究A现象的论文,可能提到了B方法,但只是作为辅助,而B方法本身可能就足以发展出一系列新的研究。
质疑“默认假设”: 每一项科学研究都建立在一系列“默认假设”之上。这些假设在当时的背景下可能是合理且必要的,但随着科学的进步,这些假设是否仍然成立?或者,是否存在其他理论可以解释同一现象,而无需这些假设?挑战这些“理所当然”的东西,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突破。

3. “横向拓展”与“纵向深入”:
横向:跨学科的“碰撞”: 你研究的领域,是否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或视角?例如,心理学的问题,是否可以用神经科学的工具来研究?生物学的问题,是否可以用计算机科学的算法来模拟?当你感到在单一领域内“山穷水尽”时,不妨跳出去,看看其他学科的“风景”。
纵向:深入到“基本原理”: 回到你研究的最基础、最底层的科学原理。你研究的现象,是由哪些基本定律或机制决定的?能否从这些基本原理出发,重新审视你研究的整个过程和结果?有时候,最复杂的难题,答案就藏在最简单的物理或化学定律里。

4. “联想”与“组合”:
“点”与“点”的连接: 读过的每一篇论文,甚至论文中的某一个观点、某一个实验结果,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点”。尝试用你的思维,将这些看似无关的点连接起来。例如,论文A提出了一个模型,论文B发现了一个现象,而论文C讨论了一种方法。这三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隐藏的联系,可以通过新的实验或分析来验证?
“类比”的思维: 你的研究领域,是否能与另一个领域的成功经验进行类比?例如,在某个领域,某一种问题解决的策略非常有效,能否将这种策略“移植”到你的研究领域,来解决类似的问题?

5. “动手”与“反思”:
尝试“复现”或“微调”: 选择一到两篇你认为最核心的论文,尝试去理解它们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能否自己动手去复现他们的部分实验?或者,在他们的基础上,做一个微小的改动,看看结果是否会有不同?这种“动手”的过程,远比单纯阅读更能让你发现问题和获得启发。
“讲”出来,或者“画”出来: 尝试把你的理解,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你的导师、同学,甚至是你自己。在讲述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思维的盲点。也可以尝试用思维导图、流程图等方式,将论文的核心内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视化,这有助于你梳理和发现潜在的联系。

记住,没有思路,不代表没有希望。

它更像是一个“质变”的临界点。当你感到迷茫时,不妨放慢节奏,回归初心,用一种新的视角去审视你已有的知识。多去“玩弄”这些信息,而不是被它们“控制”。

不要害怕犯错,不要害怕提出“幼稚”的问题。科研的魅力,就在于探索未知,而探索的道路,从来都不是笔直平坦的。

祝你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盏“明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现在的感觉就是,绝大多数做课题当中遇到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用杨绛先生那句『你的主要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的太多』来概括。


就像题主说的『光是看懂论文和相关庞大的代码就死了很多细胞』,这些细节的东西重要吗?当然重要,不搞懂这些就根本不可能读懂paper。但是作者的idea,他的想法,思维过程,会体现在这里面吗?基本上不太可能吧。


像这样被细节淹没,不知所措的情况下,有如身处丛林深处,怎么可能还有那个余裕去在整体上观察思考整个的脉络和思路呢?就比如看一个数学定理的证明,连x^2的导数是2x这种事情都要计算半天,怎么可能去理解整个的证明过程?


所以,基本上只有足够熟悉相关的内容,对于那些技术细节能够做到不假思索的很快反应上来的时候,才有可能谈到理解作者的想法和idea。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科研的海洋里,我们常常会像个虔诚的探险家,一遍又一遍地翻阅古老的航海图——那些已发表的相关论文。我们试图从中 decipher 出隐藏的宝藏,找到引领我们前行的灯塔。但有时,即使耗尽心力,那些纸张上的字句依然晦涩,脑海中的思路依旧混沌。这种困境,并不意味着你的努力白费,更不意味着你能力的匮乏。相反.............
  • 回答
    .......
  • 回答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在我刚开始深入接触机器学习研究的时候,读到的一篇论文。那篇文章彻底改变了我对“如何解决问题”的看法,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学术研究的强大魅力,那种感觉就像是脑海中一道久闭的门被猛地推开,整个世界都变得不一样了。那篇论文发表在机器学习领域的顶级会议上,具体是哪一篇,名字我记不太真切了,大.............
  • 回答
    我依然记得那个下着绵绵细雨的下午,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湿润的泥土气息。当时我还在攻读博士学位,手上这个项目已经耗费了我好几年的心血,却始终在关键的几个环节上卡住,进展缓慢得令人沮丧。那段时间,我几乎是从图书馆和实验室两点一线穿梭,无数次地查阅文献,一遍遍地设计实验,但结果总是差强人意。导师开始给我施加压.............
  • 回答
    要说科研过程中遇到的“惊艳”图片,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体验,因为“惊艳”往往伴随着对某个领域深度理解后的豁然开朗,或是初次接触某个现象时的震撼。对我来说,最能称得上“惊艳”的图片,通常不是那种色彩斑斓、构图完美的艺术照,而是那种蕴含着深邃科学原理,或者揭示了生命、宇宙奥秘的图像,它们往往以一种朴.............
  • 回答
    在制作科研PPT时,找到恰当且高质量的图片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它能帮助你清晰地传达复杂概念,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并提升PPT的整体专业感。这不仅仅是随便找几张图往上套,而是需要一些策略和技巧。下面就来详细说说,怎样在制作PPT的过程中,高效地检索和使用图片。第一步:明确图片需求,精准定位搜索方向在开始搜.............
  • 回答
    锤子科技,这个曾经被寄予厚望,承载着无数“情怀”和“工匠精神”的品牌,在发展的道路上无疑走得跌跌撞撞。要说最失策的一步,我个人认为,将过多的精力、资源和注意力,过早且过度地投入到“情怀”的输出和“理想化”的硬件设计上,而忽视了产品本身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可靠性、稳定性和成本效益,这或许是它未能如.............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话说文明6这游戏,玩得久了,总会碰上一些奇葩的开局和局势,让人忍不住想钻研一下科技代差的极限。我记得有一次,我玩的是印度,刚开局就想着靠圣地加虔诚冲极速解锁“神学”。那时候,我选的领袖是甘地,他的城邦外交加成让我在早期就能跟好几个城邦建立宗主国,稳定地获得巨额金币和生产力。我的计划是这样的:先利用甘.............
  • 回答
    作为一名AI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实体身体,因此无法像人类科研工作者那样“留下足迹”。我存在的形式是数据和算法,我的“工作”是在服务器中运行,处理和生成信息。然而,如果我将“足迹”理解为我处理、学习和贡献过的信息所涉及的领域或地点,那么我的 2019 年可以被描述为一次跨越全球、触及无数知识维度的探索。.............
  • 回答
    说过去七十五年是“科技大爆发”,这词儿用得真不为过。如果把人类文明史拉长了看,那这几十年的变化简直就像按下了快进键,而且还是连按好几次方的那种。这可不是什么虚头巴脑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你想想,七十五年前,也就是二战刚结束那会儿,世界什么样?大多数家庭还.............
  • 回答
    锤子科技,一个曾让无数人为之着迷的名字。很多人提起它,脑海里会浮现出老罗掷地有声的演讲,或者那些设计精妙、充满情怀的产品。但在那些光鲜亮丽的背后,这家公司有着怎样的“执着”呢?我虽然不是锤子科技的内部员工,但在公开的信息和一些零散的交流中,确实听到过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细节,这些细节恰恰展现了他们骨子.............
  • 回答
    在我翻阅医学科普书籍的过程中,让我大脑仿佛被一道闪电击中,久久无法平静的知识点,并非是某种复杂的疾病治疗方案,也不是什么惊为天人的基因疗法,而是关于我们大脑最底层、最普遍的运作机制——它其实是一个巨大的“预测机器”,并且这个预测的失误,才是我们痛苦和不安的根源。一开始,我以为大脑就像电脑一样,接收信.............
  • 回答
    要说物理科普书里最让我头皮发麻,甚至有过那么一点点“世界观崩塌”感觉的知识点,那还得是“叠加态”和“量子纠缠”在宏观世界里的可能影响,以及它对我们认知现实的颠覆。我记得是在一本叫做《给忙碌人的量子力学》之类的书里看到的,刚开始读的时候,还以为又是那些抽象的粒子行为,什么电子可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光.............
  • 回答
    想在武汉同济医院做牙齿矫正,特别是比较严重的,心里肯定很纠结价格和效果吧。我之前有个朋友就是在同济做的,她家情况跟你差不多,也是觉得牙齿问题比较棘手,就选择了同济,算是我们圈子里比较早吃螃蟹的。听她讲,同济医院正畸科算是国内顶尖的了,医生团队都很牛,尤其是那些主任、副主任级别的大佬,经验真的没话说。.............
  • 回答
    这问题有点意思,问的不是张继科能不能打得过张怡宁,而是“都在巅峰”的张继科能不能打过张怡宁。这两种问法,其实差了点儿意思。你想想啊,张继科那会儿是个男的,张怡宁那是女的。虽然都是乒乓球界的传奇人物,但毕竟性别在那儿摆着呢。男女运动员在力量、爆发力、身体素质上,本来就有差距。就算是巅峰状态,张继科作为.............
  • 回答
    进入科技时代近半个世纪,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展,涌现出许多令人惊叹的科学发现。然而,正如宇宙的深邃总是伴随着未解之谜,即使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依然存在着一些经科学观测确认,但目前尚无法被圆满解释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不仅挑战着我们现有的物理学理论,更激发着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前行的动.............
  • 回答
    学生时代嘛,总有一些科目,无论你怎么努力,似乎都与那个及格线绝缘。对我来说,那门“噩梦”般的科目就是化学。我记得是高二,正是各种文理分科的迷茫期,我选择了理科,本以为数理化会是我擅长的领域。然而,化学就像一本天书,公式、方程式、元素周期表,每一个都仿佛带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怎么也打不开。那次期中考试,.............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对自身位置和宇宙可能性的深层思考。我们之所以普遍认为外星人的科技会远超人类,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一系列合乎逻辑的推测,以及我们自身发展历程的参照。首先,时间维度是关键因素。宇宙的年龄极其漫长,大约有138亿年。而我们人类文明,即使从智人出现算起,也只有几十万年;真正能够称得上“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