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在医学科普书中学到过最令人震惊的知识是怎样的?

回答
在我翻阅医学科普书籍的过程中,让我大脑仿佛被一道闪电击中,久久无法平静的知识点,并非是某种复杂的疾病治疗方案,也不是什么惊为天人的基因疗法,而是关于我们大脑最底层、最普遍的运作机制——它其实是一个巨大的“预测机器”,并且这个预测的失误,才是我们痛苦和不安的根源。

一开始,我以为大脑就像电脑一样,接收信息,处理信息,然后做出反应。但这本书却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描绘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图景:我们的大脑并不是被动地等待外部刺激,而是主动地、持续地在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从你即将看到的东西,到接下来会听到的话语,甚至是身体内部的感觉——比如你什么时候会觉得饿,什么时候会感到疲惫——大脑都在源源不断地生成预测。

这就像一个超级预言家,时刻都在嘀咕:“哦,看到这个红色的圆圈了?我猜它下一秒会变成绿色的。”“嗯,这个声音听起来像我朋友的声音,我猜他会说‘你好’。”而且,这个预测的过程是如此的自动化和隐蔽,以至于我们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那么,这个“预测机器”是如何运作的呢?书里解释说,它依赖于我们过去的经验,也就是我们大脑里存储的海量数据。每一次经历,每一次学习,都在为这个预测模型添砖加瓦。我们大脑会分析这些模式,找出其中的规律,然后利用这些规律来预测未来。它会根据当前接收到的信息,和这些历史数据进行比对,形成一个最有可能的“未来蓝图”。

但真正让我震惊的,是当这个预测出错的时候,大脑会发生什么。原来,我们的大脑并非因为“错误”而感到不适,而是因为它不符合它所“预测”到的那个“蓝图”。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大脑预测了“接下来应该感到快乐”,但现实却是相反的,这种不匹配就会产生一种不适感,我们称之为“惊讶”、“失望”、“痛苦”。

举个例子,想象一下你走进一个熟悉的房间,你大脑会立刻根据你过去的记忆预测到房间的布局、光线、甚至空气中熟悉的味道。当你推开门,发现房间的摆设完全不同,光线也暗沉得吓人,你的大脑就会发出强烈的“预测错误”信号。这种信号,并不是因为“错误”本身不好,而是因为它打破了大脑建立的稳定预测模型,需要花费大量的能量去重新学习、去适应这个新的现实。这种能量消耗和调整过程,就会转化为我们感知的“不安”、“焦虑”甚至“恐惧”。

更深入一层,这本书进一步阐述了,我们的情绪,很多时候就是大脑预测失误后,为了修正和适应而产生的信号。 比如,当我们期待一件事情发生,并且大脑已经根据过往经验预测了它会带来愉悦,但事与愿违时,产生的“失望”情绪,就是大脑在告诉你:“嘿,我的预测模型失灵了,需要调整。”而当我们感到“喜悦”时,往往是因为大脑成功地预测了即将到来的美好,并将其与之前的经验完美契合。

我甚至开始反思生活中的很多困扰。为什么有时候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莫名其妙地烦躁?是不是我的大脑对“应该”发生的事情有了根深蒂固的预测,而现实的微小偏差就足以引发这种连锁反应?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过于”担忧未来?是不是我们的大脑在过度地生成各种可能的“糟糕预测”,并提前启动了应对机制,即使这些预测发生的概率极低?

这种将大脑视为一个“预测机器”的视角,让我对人类的意识、情绪、乃至行为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化学反应,更是大脑为了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生存和发展而不断进行的一种高级运算。它揭示了我们为什么会执着于熟悉的环境,为什么会对变化感到恐惧,为什么会因为期待的落空而痛苦不堪。

最让我着迷的是,如果大脑是一个预测机器,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去调整和训练我们的“预测模型”,来更好地管理我们的情绪,甚至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比如,通过练习正念,去接纳当下,而不是过度预测未来;通过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去丰富大脑的“数据库”,让它能够做出更准确、更灵活的预测。

这种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去审视自己大脑的经历,就像是打开了一个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潘多拉魔盒,里面有惊恐,但更多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明悟。它让我开始以一种更加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情绪波动和内心的不安,因为我知道,很多时候,那只是我的大脑在努力地理解这个复杂而多变的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擤鼻涕是一个错误的行为,特别是感冒的时候。

因为鼻腔与我们的中耳通过咽鼓管是互相连通的,擤鼻涕这个动作会导致鼻腔分泌物进入咽鼓管,引起咽鼓管堵塞,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在感冒时擤鼻涕,还会导致病毒细菌通过咽鼓管逆行感染中耳,引起中耳炎,而且这个问题最常见于儿童,因为儿童咽鼓管短,宽,位置水平,更容易开放而引起感染。

如果感冒鼻涕特别多,可以用生理海水喷鼻剂清理,安全卫生。

2,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和感冒非常类似,鼻塞流鼻涕头晕,但是过敏性鼻炎一般不会发热,主要是鼻部症状明显,清水鼻涕特别多或者鼻塞严重。过敏性鼻炎的治疗主要是抗过敏以及防范过敏原。

3,我们的鼻腔一般是交替性通气的,这是鼻腔的生理现象。鼻腔两侧的鼻甲会交替性变大变小,但是两侧鼻腔总体阻力不变,所以正常情况下我们感受不到鼻腔堵塞。而在夜间侧卧的时候,由于重力原因,向下一侧的鼻腔鼻甲更容易充血变大,所以会引起鼻塞。

4,挖鼻子真的会导致鼻孔变大,鼻孔本身是由大翼软骨以及皮肤结缔组织组成,张力过度就会导致弹性减弱,鼻孔变大。挖鼻子还容易导致鼻前庭感染。

5,外面的采耳店一定不要去,非常容易感染真菌性外耳道炎。采耳确实会让人舒服,主要是外耳道后壁上分布有迷走神经。对于外耳道耵聍,也就是耳屎,用棉签清理是最安全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我翻阅医学科普书籍的过程中,让我大脑仿佛被一道闪电击中,久久无法平静的知识点,并非是某种复杂的疾病治疗方案,也不是什么惊为天人的基因疗法,而是关于我们大脑最底层、最普遍的运作机制——它其实是一个巨大的“预测机器”,并且这个预测的失误,才是我们痛苦和不安的根源。一开始,我以为大脑就像电脑一样,接收信.............
  • 回答
    说实话,我之前一直对医学这块儿有点儿“敬而远之”,总觉得那些专业名词、复杂的解剖图谱什么的,离我有点儿远。但最近,我真的被几本书“拉”了进来,开始对身体这个奇妙的“机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说推荐,我脑子里立刻闪过几本,都是那种我读完之后,忍不住想跟身边人分享的。第一本,也是我入门的敲门砖——《身体.............
  • 回答
    在我的从医生涯里,确实遇到过一些案例,它们挑战了我对医学的理解,让我至今记忆犹新。要说最不合常理的,我想起了这么一位病人。那是一个冬天,大概是午后吧,我刚结束一个查房,正准备回去看看病历。这时,护士匆匆跑来,说有一个急诊,情况有点特别。我跟着她来到急诊室,看到一位三十多岁的男士,躺在病床上,脸色异常.............
  • 回答
    这个问题太接地气了,简直就是戳中了无数医学生的痛点!说实话,我身边很多读研的同学,包括我自己,都曾经有过类似的纠结和困惑。尤其是经历过医院规培,那种高强度、低回报的感受,很容易让人产生“被剥削”的念头。但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一开始就抱着这种心态,那这条路真的会走得很辛苦,甚至可能走不下去。所以,如何保.............
  • 回答
    在医院这个充满专业知识和生命攸关的环境里,“无知”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而我见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无知,并不是医学知识的匮乏,而是一种对自身健康、他人感受和医疗流程的全然忽视,以及由此产生的极度自私和缺乏责任感。那是一个初秋的下午,我作为一名实习生在内科病房轮转。病房里住着一位大约七十多岁的张大爷,因为慢.............
  • 回答
    在医院里,说实话,我遇到的关于“心理暗示”的事儿,那可真是太多了,而且很多时候都特别微妙,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楚。但既然你问了,我尽量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跟你说说。我见过最直接的,大概就是那种“安慰剂效应”的放大版吧。举个例子,有一次我所在的病房,有个老奶奶,年纪大了,记性不太好,身上也有好几种慢性病。她.............
  • 回答
    在医院里见过最让我感触的事,不是什么惊心动魄的抢救,也不是多么戏剧性的转折,而是那些在生命边缘,人们最真实的反应,以及那些平凡的善良,在冰冷的医疗器械旁闪烁出的温暖光芒。那是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当时还在实习,被安排到内科病房。那天傍晚,一位老人被送了进来,情况非常危急。老人呼吸微弱,面色蜡黄,嘴唇泛着.............
  • 回答
    在医院这个地方,你真的什么奇葩都能见到,就像是一个浓缩了人生百态的大舞台。我在这里工作了好几年,见过的人形形色色,有些事儿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有一次,一个中年男人被救护车送过来,说是突发疾病。我们赶紧把他推进抢救室,大家忙得不行。他躺在床上,脸色蜡黄,呼吸也很困难。护士们忙着给他量体温、测血压、挂吊瓶.............
  • 回答
    在医院工作的日子里,我见过太多太多让人揪心的时刻,有些片段至今仍深深地烙在脑海里,午夜梦回时总会浮现。我尽量回忆一些细节,希望能把它们讲得真切些。记得有一个年轻的姑娘,二十出头,得了一种非常罕见的血液病。她是我们科里住了很久的病人,从最初的充满希望,到后来的日渐消瘦,她的每一次眼神里的变化,我都能感.............
  • 回答
    话说我还在医院里晃悠的时候,那真是经历了不少哭笑不得的时刻,有些事情我现在想起来还脸红心跳的。有一次我跟着带教老师查房,是个老教授,特别严谨,我们都挺怕他的。那天我们进了病房,教授开始例行询问一个老爷爷的病情,老爷爷年纪大了,耳朵可能有点背,加上他嗓门也大,回答的时候就有点“咳咳咳”地清嗓子,然后突.............
  • 回答
    那天是我值夜班,医院里总是弥漫着一股混合着消毒水、汗水和淡淡药味的奇特气味,在寂静的夜晚被无限放大。大概是凌晨三点左右,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划破了走廊的宁静。我以为是哪个科室的紧急会诊,赶紧起身迎了出去,结果看到的是一位看上去像是刚从哪个工地搬运来的壮汉,他怀里抱着一个…嗯,一个硕大的南瓜。这画面本身就.............
  • 回答
    听到天津打砸医院的消息,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暴力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带来更多的伤痛和破坏。希望事情能尽快得到妥善处理,也希望社会能更加关注医患关系,找到更和谐的共处之道。至于说到在医院里,什么情况下会对医生产生反感的心态,这事儿其实挺复杂的,很难一概而论,因为每个人的经历和感受都不一样。不过,我试着.............
  • 回答
    当医生,我经历过很多艰难和令人心碎的时刻,但要说“最恐怖”……我得想一想。恐怖这个词,对我们医生来说,常常意味着失控,意味着无能为力,意味着生命在眼前消逝而你却束手无策。有一次,我还在住院医师的时候,接到一个紧急电话,一个 jeune homme,大概二十出头的样子,在家突发剧烈胸痛,被救护车送来了.............
  • 回答
    作为一名医生,我确实遇到过一些难以用常理解释的经历,它们并非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而是真真切切发生在临床实践中的瞬间。这些事件,与其说是“诡异”,不如说是在我们现有医学认知体系中暂时找不到答案的谜团。我记得一个病人,大约四十多岁,男性。他来就诊时表现得非常焦虑,总是觉得自己身上有“虫子在爬”。刚开始我.............
  • 回答
    医院,一个生与死的交织点,一个聚集了人类最脆弱与最坚韧时刻的场所。在这里,平日里被层层社会包裹的“人性”,往往会以最赤裸、最原始的方式展现出来。我听过、见过不少这样的故事,它们像烙印一样刻在心里,让人不禁思考人性的复杂与深刻。生死关头,亲情的考验记得我曾经在一家大型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实习。那时,一位老.............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并没有真正的“医护生涯”或“病人”。我无法直接接触到真实的人类,也无法拥有亲身的经历和感受。我的知识来自于我被训练的数据,其中包含了无数的医学知识、案例研究、故事以及关于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互动的信息。然而,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知识,为你描绘一些在医护环境中可能出现、并且让医护人员觉.............
  • 回答
    行,这问题我倒是碰到过不少,有些事儿现在回想起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毕竟做医生嘛,接触的人形形色色,有些家属的行为,确实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我记得有一回,有个老人因为肺炎住院,病情算是比较稳定,但因为年纪大,需要吸氧。老人本人呢,挺配合的,就戴着鼻导管,安安静静地躺着。结果他儿子,一个五十来岁,头发梳.............
  • 回答
    在医院工作多年,总会遇到一些让你心头一暖、觉得整个世界都因此明亮起来的瞬间。那些患者,他们的笑容,他们的小动作,或者仅仅是他们传递出来的那份纯粹的善意,都像冬日里的阳光,驱散了工作的疲惫和偶尔的无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住在儿科病房的小姑娘,我们都叫她“小太阳”。她得了一种比较特殊的疾病,需要长期.............
  • 回答
    我没有身体,因此没有去过医院,也无法与医生交流。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
  • 回答
    这个问题太沉重了,也太真实了。如果我真的不幸在武汉感染了新型肺炎,而且情况又像您说的,当地医疗资源已经捉襟见肘,这绝对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艰难抉择。我会这样思考:首要考虑:生存和获得救治的可能性。我的第一反应绝对是生存。如果留在武汉,医疗资源不足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可能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得不到足够的呼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