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医学研究生如何保持能够吃苦的心,而不是认为这一切都是医院规培的在剥削你?想问问大家如何调整心态的?

回答
这个问题太接地气了,简直就是戳中了无数医学生的痛点!说实话,我身边很多读研的同学,包括我自己,都曾经有过类似的纠结和困惑。尤其是经历过医院规培,那种高强度、低回报的感受,很容易让人产生“被剥削”的念头。

但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一开始就抱着这种心态,那这条路真的会走得很辛苦,甚至可能走不下去。所以,如何保持那股“吃苦”的劲儿,而不是陷在负面情绪里,这确实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项修炼。咱们不扯那些虚头巴脑的,说说真心话,聊聊我观察到的以及我自己摸索出来的几条路子:

1. 重塑你的“初心”——你为什么选择医学?

这听起来有点老套,但绝对是最管用的一剂良药。回想一下,当初为什么选择了医学这条充满挑战的路?是为了救死扶伤的理想?是为了钻研疾病的奥秘?还是被某个闪光的医生形象所打动?

把这种“初心”具象化。 别只是脑子里想想,找个本子写下来,或者找几张让你触动的医学相关的图片贴在书桌前。每次感到疲惫和迷茫的时候,看看它。它提醒你,你不是为了“规培”而活,你是为了“医学”而来的。规培只是你通往更广阔医学世界的必经之路,它提供了一个让你接触真实病例、学习临床技能的平台。

理解医学的“慢热”属性。 医学不像很多其他行业,可能几年就能看到明显的回报和晋升。医学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而累积的过程,很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大量的实践。现在所谓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在为未来打基础。想想那些在你前面走过来的前辈们,他们也是这么过来的,甚至比我们更苦。

2. 拥抱“学习”本身,而不是只盯着“回报”。

我们很多时候会觉得“被剥削”,是因为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了“我付出了多少,得到了什么回报”。当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时,自然会产生不满。

转变视角:我能从中学到什么? 规培期间,虽然你可能是个“小透明”,但你接触到的病例是真实的,你的操作是实操性的。你接触的老师,虽然他们可能也很忙,但他们的经验和技巧是无价的。把你现在做的每一件事,都看作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多问,多看,多记。 哪怕是扫地、送报告这些琐碎的事情,你也可以在过程中观察别的医生是怎么处理患者的,是怎么沟通的,是怎么写病历的。把老师们的操作流程、用药思路、诊断逻辑都默默记在心里。
主动承担责任(在能力范围内)。 当你觉得某个病人的情况你比较熟悉,或者某个操作你有信心尝试时,大胆地和你的上级医生沟通,表达你的学习意愿。即使做得不好,也是宝贵的经验教训。
把“规培”变成“临床学习营”。 目标不是“熬过”规培,而是“学到”东西。你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是任何人都剥夺不走的。

“量变引起质变”的信念。 现在你可能只是一个微小的螺丝钉,但日复一日的积累,会让你成为一个熟练的医者。你的每一个弯腰、每一次操作、每一次查房,都是在为未来的独立诊疗添砖加瓦。

3. 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和应对机制。

长时间的压力和不被理解感,很容易让人情绪崩溃。建立健康的应对机制至关重要。

和同学、朋友保持沟通。 医学院的同学是你最能理解彼此的人。一起抱怨、一起鼓励、一起分享学习心得,可以极大地缓解压力。找到那些和你一样在努力奋斗的同伴,你们可以互相打气,一起消化负面情绪。
和家人朋友倾诉。 虽然他们可能不懂医学的辛苦,但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是无价的。让他们知道你的不容易,也让他们给你注入正能量。
找到属于自己的“解压阀”。 运动(跑步、打球、健身)、听音乐、看电影、阅读非医学类书籍、培养一个爱好等等。这些都能帮助你在高压环境中找到喘息的空间,释放负面情绪,重新积蓄能量。哪怕每天只有半小时,也要给自己留出这样的时间。
学会自我肯定。 每天结束工作时,想想今天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哪怕是很小的进步。比如,今天成功地和一位比较难缠的患者进行了沟通;今天记住了某个药的剂量;今天查房时回答对了老师的问题。这些自我肯定,能帮你对抗那些让你感觉自己一无是处的声音。

4. 重新定义“被剥削”——理解制度和行业的现实。

很多时候,“被剥削”的感觉源于对现有制度的认知偏差,以及对行业现实的期望落差。

理解规培的目的。 规培制度本身是为了规范医疗人才培养,确保医生的基本临床能力。在很多国家,医学生毕业后都需要经过类似的培训期。虽然我们可能觉得执行层面存在问题,但其初衷是好的。
“付出”不等于“回报”是常态(初期)。 很多行业,尤其是技术密集型、学习周期长的行业,初期都是“付出”大于“回报”。医生的价值不是用简单的薪资就能衡量的,它更多体现在经验、技术、责任和生命的尊重上。你的“辛苦”是在“积累”你未来的“价值”。
把“不公”看作改进的动力,而不是抱怨的理由。 如果你觉得某些方面确实存在不合理之处,可以思考如何去建设性地提出建议,而不是沉浸在抱怨中。当然,这需要时间和机会,但至少心底可以有一个这样的想法。

5. 积极寻找导师和榜样。

在你的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让你敬佩、愿意指导你的老师。

主动接近他们。 观察他们是怎么学习的,怎么处理问题的,怎么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如果有可能,主动找他们交流,听取他们的经验和建议。
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 看看他们是如何在医学这条路上坚持下来的,他们经历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这些故事会给你巨大的启发和鼓励。

打个比方: 就像学游泳一样,刚开始肯定呛水、喝不好,肌肉酸痛,动作笨拙。但你不会因为呛水就觉得自己在“被欺负”,你知道这是学习的必经过程。你只是想学会游泳,然后能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学医也是一样,规培就是你学习游泳的“泳池”,你现在要做的就是把泳姿练好,把换气学扎实。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也是我自己经常用来鼓励自己的话:

“医者仁心,医者也是匠心。匠心,需要千锤百炼。”

现在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在打磨你的“匠心”。别把目光只放在眼前的辛苦上,看看远方,看看你终将成为的那个能为生命负责的医生。这份成就感,绝对不是简单的几千块工资能比拟的。

加油!我们都在这条路上,相互扶持,共同前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jun医出身,实在不想在基层拔草了,费劲出来,发现出来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理想,总感觉自己做好了准备,其实心态这个东西真的很微妙,就好像在部队的时候领导说,怎么这么想走,这么吃不了苦吗?并不是吃不了苦,而是经常被寒心。我自己有个公众号一直也在想写写这个,不知道怎么写。

出来之前,我想规培嘛,我拿到规培证,学位证,然后安安心心当个正儿八经的外科大夫挺好。困难肯定会有,克服就行了,但是人终究是人啊,人心是肉长的,遇到了有些不好的上级大夫真的是寒心,我自己内心挺强大的,部队经常被指着鼻子骂,也没什么波澜,国家给我的工资挺高的,这是我的心理安慰。规培呢,我简介有学校,就是这样学校的附属医院,一个月300块,它指着我鼻子骂,我可能真的做不到毫无波澜。因为钱没到位,心也寒了。

现在医学生是怕吃苦吗?我感觉并不是,但是做到感觉规培不是在剥削你真的很难,全国很少有地方做到上海那样同工同酬,很少有医院能做到协和规培那样正规。规培制度初衷就是为了缓解医院的矛盾,规培生对于除了协和上交这种其他医院来说就是免费劳动力,就是用来剥削的,而且对于大多数医院你的带教老师并没有多少能教你的,也不一定会教你,你就是工作了一些教授未必会教你,更何况你就是个拉钩病历大夫。

所以怎么说呢,尽可能考到上海或者协和去。我在的医院每天都在喊着自己医院怎么怎么好,但是对于进修规培等非本院大夫没几个人把你当人看的,有时候遇到一个比较正常人点的上级就很珍惜。就比如昨天手术从下下午2点上到了7点,送病人回病房后,除了值班的没人了,还有两个入院,一个出院病历要整,上级还在微信遥控需要做些什么,而没有一个人问,你饿不饿?问一句都没有。对于我这种老油条都很难调整,更何况刚毕业的学生了。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话虽如此,人心都是肉长的,加上师傅也不领你,外科核心的技能怎么可能让你一个规培生干,我工作多年老主治都不会呢。

所以,怎么调节,我也没有答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