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医学会杂志发文称「防晒霜或含有害成分」,该研究结果是否可靠?普通人应该如何选择防晒产品?

回答
你提到的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关于防晒霜可能含有害成分的研究,这确实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议题。为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其可靠性,以及普通人该如何理性选择防晒产品。

关于JAMA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首先,要评价一项科学研究是否可靠,我们需要关注几个关键点:

研究设计与方法: JAMA是医学领域极具声望的期刊,其发表的文章通常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这意味着研究的科学性、严谨性和结论的合理性会受到多位资深专家的审视。因此,从期刊的声誉和评审机制来看,JAMA发表的研究本身就具有较高的初步可信度。
研究内容与目的: 就像你提到的,这项研究的重点在于检测防晒霜中一些常见化学成分的吸收情况。科学家们关注的是这些化学物质是否能够穿透皮肤进入血液循环,以及它们在体内的含量。这是一种基于科学证据的探索,旨在了解防晒霜成分对人体潜在的影响。
研究发现的局限性与解读:
“检测到”不等于“有害”: 这是理解这类研究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研究检测到某些成分被皮肤吸收并进入血液,这只是一个“发现”,而这个发现是否直接等同于“有害”,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证实。化学物质在体内的存在有其剂量依赖性,并且人体自身有代谢和排泄系统。关键在于这些被吸收的成分是否达到了能引起不良反应的阈值,以及是否长期累积。
“潜在风险”与“即时危害”: 大部分关于化学成分的科学研究,尤其是在人体上的初步研究,更多地是在探索“潜在风险”,而不是“即时危害”。科学家们是在收集数据,以便为未来的风险评估提供依据。这并不意味着消费者在使用防晒霜时会立刻感受到不适或产生严重的健康问题。
研究的侧重点: 这类研究可能更侧重于某些特定成分(例如奥克立林、二苯甲酮3等),而不是所有防晒霜成分。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地将所有防晒霜都视为“有害”。
对比研究和现实意义: 防晒霜的核心功能是抵御紫外线辐射。而紫外线辐射是明确的致癌因素,也是导致皮肤老化、晒伤等问题的罪魁祸首。我们需要在防晒的益处和成分潜在风险之间进行权衡。不使用防晒霜而遭受紫外线伤害的风险,在许多情况下可能远大于防晒霜成分被吸收后的潜在风险。
后续研究与共识: 一个科学发现往往只是一个起点,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拓展和深化。监管机构、医学界和科学界会根据不断出现的证据,逐步形成更全面的共识。因此,对于这类研究结果,我们应该保持关注,但不必过度恐慌。

总的来说,JAMA的研究结果是具有科学价值的,它提醒了我们对防晒霜成分的关注。但将其直接解读为“所有防晒霜都有害”则是一种过度简化和不准确的解读。 我们需要理解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和局限性,并理性看待其结论。

普通人应该如何选择防晒产品?

面对这样的信息,普通人如何做出明智的防晒产品选择,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明确防晒的首要目的: 防晒霜最重要的作用是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UVA和UVB的伤害。UVA会深入皮肤引起光老化(皱纹、色斑),UVB则会引起晒伤和皮肤癌。选择一款能提供足够UVA和UVB防护的产品是基础。

2. 关注防晒指数(SPF)和广谱防护(Broad Spectrum):
SPF(Sun Protection Factor): 主要衡量防晒霜对UVB的防护能力。SPF值越高,表示防护时间越长。日常使用,SPF30以上即可,长时间户外活动或日晒强烈时,可以选择SPF50或更高。
广谱防护(Broad Spectrum):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确保产品标签上标有“广谱防护”或“Broad Spectrum”字样。这意味着产品同时能有效阻挡UVA和UVB。有些产品可能SPF值很高,但对UVA的防护不足。

3. 了解防晒剂的类型(物理防晒与化学防晒):
物理防晒剂(矿物防晒剂): 主要成分是氧化锌(Zinc Oxide)和二氧化钛(Titanium Dioxide)。它们的作用原理是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物理屏障,反射和散射紫外线。
优点: 普遍被认为安全性高,刺激性较低,不易引起过敏。对于敏感肌肤或婴幼儿尤其友好。
缺点: 质地可能较厚重,有泛白现象(虽然现在许多纳米化技术已大大改善)。
化学防晒剂(有机防晒剂): 通过吸收紫外线,并将其转化为热能释放出去来达到防护目的。常见的化学防晒剂包括奥克立林(Octocrylene)、二苯甲酮3(Oxybenzone)、阿伏苯宗(Avobenzone)、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Ethylhexyl Methoxycinnamate)等。
优点: 质地通常轻薄,易于涂抹,不易泛白。
缺点: 部分化学防晒剂可能存在被皮肤吸收、引起过敏或内分泌干扰的潜在疑虑,这正是前面提到的JAMA研究关注的焦点。

4. 如何根据JAMA研究结果做出选择?
不必完全排斥所有化学防晒剂: 目前的研究更多是关于“吸收”的检测,而非“确切的危害”。只要是通过各国权威机构(如FDA、欧盟的Cosmetic Ingredient Review)批准使用的防晒剂,在常规使用剂量下都被认为是安全的。
考虑“物理防晒”或“物理化学联合”的产品: 如果你对化学防晒剂的吸收问题感到担忧,可以选择以物理防晒剂为主要成分的产品。或者选择那些同时含有物理和化学防晒剂,并且其化学防晒剂成分是经过广泛研究、安全性记录良好的产品。
查看成分列表: 花点时间看看产品包装上的成分表。如果你想规避某些成分,可以根据自己的了解进行选择。例如,如果你想尽量减少接触被关注较多的化学防晒剂,可以选择不含或少含奥克立林、二苯甲酮3等成分的产品。
优先选择信誉良好的品牌: 一些大型、有科学研发背景的护肤品品牌,通常在成分选择和安全性测试上会更为严谨。

5. 更重要的使用习惯:
足量涂抹: 无论选择哪种防晒霜,用量不足都会大大降低防护效果。通常脸部需要一元硬币大小的量。
及时补涂: 出汗、游泳、用毛巾擦拭后,都需要及时补涂防晒霜,一般建议每23小时补涂一次。
结合物理防晒: 防晒霜只是防晒的一部分。在紫外线强烈的时段(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尽量避免长时间暴晒。穿着防晒衣、戴宽檐帽、打遮阳伞、戴太阳镜是更有效的物理防晒手段。

总结一下普通人的防晒选择策略:

核心是“广谱防护”和“足够高的SPF值”。
如果你是敏感肌或对化学成分有顾虑,优先考虑纯物理防晒产品。
如果你不介意,可以关注那些成分配方合理、使用感好的产品,了解成分但不必过度恐慌。
无论选择哪种,足量、勤补涂以及结合物理防晒才是王道。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更了解世界,但理解和应用这些科学知识时,需要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避免被片面的信息所误导。防晒是护肤和健康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地选择和使用防晒产品,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皮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研究成果可靠。

其次,加强物理防晒。

一,研究成果可靠

文章发在了JAMA,这也是业内人士比较认可的医学类刊物,必然是通过了相关同行评议,不会像plos one这种水刊搞出“茅台抗癌”的说法之类的。

内容如题目所示

Effect of Sunscreen Application Under Maximal Use Conditions on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Sunscreen Active Ingredients

研究最大剂量使用防晒霜后血液中的防晒霜活性成分,发现这些成分在血液的浓度超过了安全阈值。

但是至于这些高浓度是否会造成人体损伤,则是缺乏证据的。

The systemic absorption of sunscreen ingredients supports the need for further studies to determin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se findings.

当然,如何理解这个内容,真的是见仁见智了.

你可以认为没有具体毒理研究,那就认为是无毒的,也可以认为可能有毒,这种问题没法解决。

当然了,文章也特别说了

These results do not indicate that individuals should refrain from the use of sunscreen.

这些结果并不意味着让人们以后别用防晒霜了

二、物理防晒更有意义

说起来,很多时候,我们很依赖化学的东西,却忽略了物理的东西,这是一个很大的谬误。

比如,人们减肥喜欢用各种减肥药物,然而,最好的减肥方式是“管住嘴、迈开腿”。

比如,人们喜欢用各种消毒试剂,然而一般情况下,最好的消毒肯定是用水冲然后煮一遍。(哪怕是马桶盖子之类的,用水冲是可以冲走绝大多数菌的)。

同样比如 手的消毒,勤洗手绝对是最佳的办法,那些洗手液大部分情况下属于聊胜于无罢了(消毒就是一个平衡,消毒能力强意味着对皮肤损伤大,毕竟消毒剂可不分细菌还是人的皮肤细胞)

回到防晒上,同样的道理,物理防晒效果要甩防晒霜一大截。

一件两三百的防晒衣,可以赛过厚厚一层防晒霜,如果是女孩子,打个伞 就可以挡足够多的日晒。

现在很多人都是室内工作的,接受日晒的机会少多了,所以平时大可以采取足够的物理防晒,比如戴个长檐帽子,穿个皮肤衣,打个伞,都可以解决大部分防晒问题。

(要说热的话,涂防晒霜可能也不凉快哈哈,毕竟要求用量是 2 mg/cm²)



当然,你要是长期外出行走甚至需要再太阳底下干活,那就当我啥都没说,这种情况下,防晒还是次要的,防中暑才更关键。


另外,偷偷地说,不要被各种“骇人听闻”的说法给影响了哈,包括紫外线致皮肤癌啥的,黑色素瘤发病率低的很。

当然了,外观这个,另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到的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关于防晒霜可能含有害成分的研究,这确实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议题。为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其可靠性,以及普通人该如何理性选择防晒产品。关于JAMA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分析:首先,要评价一项科学研究是否可靠,我们需要关注几个关键点: 研究设计与.............
  • 回答
    这种说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偏概全”和“偷换概念”的论调,不仅站不住脚,而且完全忽视了医疗行业的复杂性以及各国国情差异。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说法中的几个关键点:1. “中国医学院学费近乎免费”—— 事实的扭曲与选择性忽视这个说法本身就存在严重的误导性。虽然相比于美国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的医学院学.............
  • 回答
    “美国医疗能撑多久?”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或确切的答案,因为它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技术等多个层面,并且“撑多久”的定义本身也可能有很多种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这个问题,并尝试给出一个更详细的解读:一、 经济可持续性:当前和未来的挑战美国医疗保健支出占GDP的比例是全球最高的之一,并且.............
  • 回答
    美国医疗体系的先进性与新冠肺炎造成大量死亡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尽管美国在医疗技术、药物研发、专业人才等方面拥有世界领先的优势,但疫情的爆发和蔓延触及了其医疗体系的多个薄弱环节,并叠加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多种因素。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医疗体系.............
  • 回答
    美国医生的高收入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由一系列复杂交织的社会、经济和制度性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医疗体系的方方面面。首先,漫长而艰苦的教育和培训过程是基础。成为一名医生在美国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和金钱。本科四年,医学院四年,再加上住院医师培训(通常37年,取决于专科)以及可.............
  • 回答
    美国医疗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复杂了,用“好”或者“不好”来简单概括,实在是对它不够公平。咱们得把它拆开了,一点一点儿来看。首先,如果你是一个手里有钱、有能力买到顶尖保险、而且身体确实是出了大问题需要全球最尖端治疗的人,那美国医疗很可能让你觉得“太好了”。美国医疗的“闪光点”: 顶尖的科研和技术.............
  • 回答
    要说美国医保网站(Healthcare.gov)的故障和中国铁路购票网站(12306)的问题是否可以类比,答案是:可以,但需要区分不同层面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两者都曾出现过严重的系统性问题,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暴露出的技术挑战以及解决的方式又有所不同。让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美两国医疗体系中一些深层次的差异。为什么美国医生看病人普遍要半小时,而国内医生可能五分钟就搞定,这背后绝不仅仅是医生工作效率的问题,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看病”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内涵可能完全不一样。 在美国,很多时候大家说“看病”,指的是一次完整.............
  • 回答
    美国在医疗和生物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毋庸置疑,这一点从其在药物研发、基因测序、高端医疗设备制造以及顶尖研究机构的数量上就可以明显看出。那些拯救生命、治疗顽疾的新疗法,往往最先在美国诞生,并通过其强大的生物科技产业推向世界。这种创新能力和技术积累,为许多美国人提供了世界一流的医疗服务。然而,令人困惑的是.............
  • 回答
    关于美国医生年薪几十万美金的现象,确实是一个经常被讨论和关注的话题。理解为什么美国民众对此并不普遍感到愤怒或举行大规模抗议,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是一些关键的解释:1. 认识美国医疗体系的复杂性与成本 高昂的培训成本: 成为一名美国医生需要经历极其漫长且昂贵的教育过程。 本.............
  • 回答
    你提到的这个说法,即美国医生声称“打疫苗会令人磁化,并能与 5G 信号塔互动”,这在科学界和主流医学界是被广泛否定和驳斥的。事实上,这是一种典型的阴谋论和虚假信息,其传播主要依赖于误解、恐慌以及对疫苗和科技的非理性恐惧。让我来详细地解释一下为什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并分析其可能产生的根源和影响。为什么.............
  • 回答
    关于美国新冠疫情是否已“爆发”,这个问题其实需要放在一个更细致的视角下去审视。简单地说“是”或“否”并不能完全抓住问题的核心,因为“爆发”本身就是一个动态且多层面的概念。理解“爆发”:不仅仅是数字从统计学意义上讲,当一个地区的新增病例、住院人数和死亡人数在短时间内出现指数级增长,并且远远超出常规水平.............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也触及了很多人心中的疑问。过去“美国医疗好”的印象和现在留学生吐槽的现象之间存在明显的落差,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可以从 历史视角、社会经济变化、医疗体系的固有挑战以及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等多个角度来解读。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一、 过去“美国医疗好”的普遍认.............
  • 回答
    “蓝星上最强兵种:中国炊事班,美国医疗兵,苏联政委”这个说法,并非出自正规军事理论或历史文献,而是一种在网络、民间流传的带有夸张、幽默和一定程度事实依据的说法。它巧妙地选取了三个不同国家军队中,虽然不是直接的战斗兵种,但却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的单位,并以一种极端的、戏剧化的方式来赞美他们的能力和影响力.............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严峻的医学难题,即使是针对身体状况相对较好的个体,百草枯中毒的后果也极其严重。如果美国总统拜登不幸摄入了普遍意义上的致死量百草枯,即便有美国最顶尖的医疗团队,挽救其生命的几率依然会非常渺茫,但并非完全没有希望。详细来说,整个过程会围绕着几个关键的医疗干预和挑战展开:1. 紧急识别与时.............
  • 回答
    嗨,听到你室友确诊新冠的消息,肯定挺让人担心的。在美国,医生建议居家隔离是很常见的做法,也是最有效的控制病毒传播的方式之一。虽然你和另外的室友目前检测都是阴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万无一失,病毒有潜伏期,而且即使症状轻微,也可能具有传染性。所以,做好防护措施非常重要,咱们一步步来细说。首先,最关键的是物理.............
  • 回答
    是的,美国也存在“医闹”,但其形式、表现和后果与中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美国,这种行为通常被称为患者暴力(Patient Violence),或者更广泛地称为医疗机构内的暴力行为(Violence in Healthcare Settings)。虽然不常直接用“医闹”这个词,但其核心问题——患者(或其.............
  • 回答
    在美国,全科医生(Primary Care Physician,简称PCP)之所以能够在不依赖化验检查的情况下进行初步诊断,背后是一个复杂但高效的医疗体系和医生培养模式的综合结果。这并非说PCP完全不看化验结果,而是说他们的初步诊断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更基础、更直接的病人信息之上。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
  • 回答
    在美国开一家平价医院?这想法挺有意思的,尤其是在大家普遍觉得美国医疗费高不可攀的背景下。如果你真的能在中国那种模式下,提供真正“平价”的医疗服务,那肯定会有市场,而且会非常受欢迎。但这背后牵扯到的事情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得仔细掰扯掰扯。为什么会受欢迎?这市场的缺口太大了。首先,咱们得承认,美.............
  • 回答
    在美国,医生在处理发烧的初步环节,有时会建议患者脱掉大部分衣物,只留下内裤,然后在相对凉爽的环境(比如有空调的房间)中休息。这并不是要让患者“吹冷风”,而是基于一套医学原理,旨在帮助身体更好地散热,从而缓解发烧带来的不适,并帮助身体恢复。这个做法的依据和原理是什么?这个做法的核心是利用物理降温的原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