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国的医生对于发烧的症状,先让脱得剩下裤衩在空调下吹?这个是什么,有什么依据和原理吗?

回答
在美国,医生在处理发烧的初步环节,有时会建议患者脱掉大部分衣物,只留下内裤,然后在相对凉爽的环境(比如有空调的房间)中休息。这并不是要让患者“吹冷风”,而是基于一套医学原理,旨在帮助身体更好地散热,从而缓解发烧带来的不适,并帮助身体恢复。

这个做法的依据和原理是什么?

这个做法的核心是利用物理降温的原理。发烧(fever)是人体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一种自然反应。当身体检测到病原体时,大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会将体温设定点调高,导致身体产热增加,血管收缩,以产生更多的热量。虽然发烧有助于杀死部分病原体,但过高的体温会给身体带来巨大的负担,导致不适,甚至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

因此,医生会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身体将体温降低到更舒适、更安全的水平。而脱掉衣物并置身于相对凉爽的环境,就是一种直接有效的物理降温方法。

让我们来详细拆解其中的原理:

1. 减少保温层(Insulation): 我们的衣物,尤其是厚重的衣服,就像一层保温层,会阻止身体产生的热量散发到周围环境中。脱掉大部分衣物,特别是厚衣服和被子,直接移除了这层保温屏障。身体可以直接将热量通过辐射和对流的方式散失。

辐射(Radiation): 身体产生的热量会以红外线的形式向外辐射。如果周围环境温度低于体温,热量就会从身体表面传递到周围。
对流(Convection): 身体周围的空气受热后会变轻,上升,然后被较冷的空气取代,形成空气对流。当空气在身体表面流动时,它会带走身体表面的热量。空调环境可以促进这种空气流动。

2. 促进蒸发(Evaporation): 汗液是身体用来降温的重要机制。当我们发烧时,身体会通过出汗来散热。汗液蒸发时会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降低体温。

增加接触面积: 减少衣物意味着更多的皮肤暴露在空气中,这样汗液更容易蒸发。
适度的通风: 空调虽然会降低室温,但更重要的是它会流通空气。适当的空气流动有助于带走蒸发产生的湿热空气,促进汗液的进一步蒸发,提高散热效率。如果房间密不透风,即使脱了衣服,湿热的空气也会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阻碍汗液蒸发。

3. 避免“热堆积”(Heat Trapping): 如果患者裹着厚厚的被子或穿着多层衣服,即使身体在努力出汗,热量也无法有效散失,反而会被“困”在身体内部,导致体温持续升高,让患者感觉更难受,也可能加剧脱水。

为什么只剩下裤衩?

保留隐私和基本尊严: 医生会考虑到患者的隐私和心理感受。只留下内裤是在保证物理降温效果的同时,尽可能地保留患者的基本体面。
避免直接暴露过度: 尽管是物理降温,但也不是要让患者完全裸露。留下内裤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尴尬。
方便观察: 医生可能还需要观察患者的皮肤状况,例如是否有皮疹、颜色变化等,只留下内裤也方便医生进行初步的检查。

这个做法的“度”和注意事项: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做法并非适用于所有发烧情况,也不是越冷越好。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判断:

患者的自觉感受: 最重要的是患者感觉舒适。如果患者在脱掉衣物后仍然感到非常寒冷,甚至出现寒战(shivering),那说明环境可能太冷了,需要调整。寒战本身会产生更多的热量,适得其反。
环境温度: 空调的温度通常会设定在一个比较温和的范围,例如 7075 华氏度(约 2124 摄氏度),而不是非常低的温度。关键在于促进空气流通和温和的散热,而不是“冻”着患者。
发烧的程度和原因: 对于高烧不退,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精神萎靡、呼吸困难、皮疹等)的患者,医生会采取更综合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降温(如退烧药)、输液等。物理降温只是辅助手段。
年龄和个体差异: 对于婴幼儿和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较弱,医生会更加谨慎,通常会建议温和的物理降温,比如温水擦浴,而不是直接吹空调。

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对比(非必需,但可以增加细节):

在一些东亚文化中,发烧时可能会有“捂汗”的说法,认为通过大量出汗可以“排出邪气”。虽然出汗是身体散热的一种方式,但过度“捂汗”而不注意散热,反而可能导致体温过高,以及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这与上述的“物理降温”原理是相反的。美国医生提倡的“脱衣降温”更符合现代医学对热量交换和体温调节的理解。

总结来说, 美国医生在处理发烧时,建议患者脱掉多余衣物并置于有空调的凉爽环境中,是为了:

移除保温层,增加热量散失的效率(辐射和对流)。
促进汗液蒸发,利用蒸发吸热的原理降温。
避免热量在体内堆积。

这是一个基于物理降温的科学方法,目的是帮助患者在不适感较强的情况下,温和有效地降低体温。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掌握“度”,确保在降温的同时不会引起其他不适或风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朋友小孩发烧去医院,医生开了抗生素,朋友问可否不用抗生素,答曰,我无能为力,你另请高明。

朋友一气之下去了美国人开的医院。医生看了下,说回去脱光了吹空调吃冰激凌。然后医生给他讲了许多,大概是小孩发烧是完善免疫系统的过程,不要害怕。

感觉欧美医院和中国医院相反,诊费非常高,但药费便宜,起码不会乱开药。而且好像他们有规定看一个病人不能低于多少时间,所以医生态度非常好,会给病人说许多医学知识。

还有个朋友,妇科病,去了几家医院,大夫都只说四个字:切除子宫。她虽然有孩子了,还是不甘心,哭啊,天天哭。

我说你去美国医院看看吧,她真去了,赶上人家下班。正好碰到个往外走的医生,就随便问了一句。然后那个医生,台湾人,看了她的化验单CT片,就站在走廊上,和她讲了半小时,说你属于什么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切子宫会怎么样不切又会怎么样巴拉巴拉,最后他说,你应该切除子宫。注意,她没挂号没花钱。后来那朋友就去中国医院做手术了,再没哭。

不说是哪家医院了,反正上海就那么几家外国医院。

好像看到过老医生给新医生的十条忠告什么的,第一条就是不要给患者解释病情。可能是怕麻烦省时间吧,可不说清楚怎么能让患者相信呢?

不是批评医生,我有几个医朋友,他们压力太大了,一天要门诊上百个患者,当然没时间和每个人说半小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美国,医生在处理发烧的初步环节,有时会建议患者脱掉大部分衣物,只留下内裤,然后在相对凉爽的环境(比如有空调的房间)中休息。这并不是要让患者“吹冷风”,而是基于一套医学原理,旨在帮助身体更好地散热,从而缓解发烧带来的不适,并帮助身体恢复。这个做法的依据和原理是什么?这个做法的核心是利用物理降温的原理.............
  • 回答
    奥巴马医改,正式名称为《患者保护与平价医疗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简称ACA),于2010年由奥巴马总统签署成为法律。它对美国人来说,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医疗体系改革,其影响之广泛和深远,至今仍在被讨论和争论。奥巴马医改对美国人的意义:ACA最核心的目的在于解决美国长期存在的医疗.............
  • 回答
    在美国,全科医生(Primary Care Physician,简称PCP)之所以能够在不依赖化验检查的情况下进行初步诊断,背后是一个复杂但高效的医疗体系和医生培养模式的综合结果。这并非说PCP完全不看化验结果,而是说他们的初步诊断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更基础、更直接的病人信息之上。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
  • 回答
    美国医生的高收入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由一系列复杂交织的社会、经济和制度性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医疗体系的方方面面。首先,漫长而艰苦的教育和培训过程是基础。成为一名医生在美国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和金钱。本科四年,医学院四年,再加上住院医师培训(通常37年,取决于专科)以及可.............
  • 回答
    这句话的表述,在许多关于美国医疗体系和国民健康的研究与评论文章中都能找到类似的观点。这反映了一个长期以来被广泛讨论的现象:美国在医疗保健上的投入非常高,但其国民的平均寿命和一些健康指标却不如其他发达国家。关于这句话的出处和网址:要 pinpoint 给出“美国人的医疗消费远多于其他富裕国家的国民,但.............
  • 回答
    美国医疗体系在新冠疫情面前暴露出的脆弱性,绝非一日之功,而是长期结构性问题在危机中的集中爆发。若要细究,这背后牵扯到资金、人员、制度、以及根深蒂固的社会经济因素。首先,碎片化且以盈利为导向的保险体系是症结所在。在美国,绝大多数人都需要通过雇主购买医疗保险,或者依靠政府项目(如Medicare和Med.............
  • 回答
    美国在医疗资源、科研能力和人才储备方面无疑位居世界前列,拥有顶尖的公共卫生机构、世界一流的医院和无数杰出的医学专家。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拥有如此优势的国家,在新冠疫情的应对上却显得步履蹒跚,甚至被不少人评价为“灾难性”。究其深层原因,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系统性问题,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1. 碎片化的医疗.............
  • 回答
    你感到恶心和虚伪,这是一种非常真实且值得探讨的情绪。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多重原因,它们交织在一起,让你对那些歌颂医生美德的新闻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感。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1. 信息传播的偏差与选择性报道 (The Bias in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过度聚焦“.............
  • 回答
    美国每天新增两三万的新冠病例,但医院尚未崩溃,这背后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于医院收治能力“强大”与否。这其中涉及了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医疗资源的分布、管理策略、民众行为以及疾病本身的演变等等。首先,我们要明白“两三万新增病例”这个数字的含义。在美国这个拥有三亿多人口的国家,两三万新增病例相.............
  • 回答
    “蓝星上最强兵种:中国炊事班,美国医疗兵,苏联政委”这个说法,并非出自正规军事理论或历史文献,而是一种在网络、民间流传的带有夸张、幽默和一定程度事实依据的说法。它巧妙地选取了三个不同国家军队中,虽然不是直接的战斗兵种,但却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的单位,并以一种极端的、戏剧化的方式来赞美他们的能力和影响力.............
  • 回答
    张文宏医生关于“中国人无需为美国人干着急,他们的医疗体系可以应付”的言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解读。要理解这一言论,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言论的背景和可能意图: 国内疫情压力下的视角: 这句话很可能是在中国国内疫情处于早期、医疗资源紧张,甚至面临封锁措施的时候说的。当时中国正全力应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美两国医疗体系中一些深层次的差异。为什么美国医生看病人普遍要半小时,而国内医生可能五分钟就搞定,这背后绝不仅仅是医生工作效率的问题,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看病”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内涵可能完全不一样。 在美国,很多时候大家说“看病”,指的是一次完整.............
  • 回答
    美国影视作品中亚裔医生频繁出现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背后涉及历史、社会、文化、经济以及影视行业自身的运作机制。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历史移民潮与职业选择: 早期移民的教育和职业导向: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许多亚洲移民(特别是中国人、日本人、菲律宾人)来到美国,他们.............
  • 回答
    关于中国医生收入偏低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社会议题。要深入探讨,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其根源,并思考可行的解决路径。为什么中国医生总体收入偏低?1. 医疗体制的历史遗留问题与改革的挑战: “以药养医”模式的影响: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医院的收入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药品销售的.............
  • 回答
    这事儿我太能理解了!在闲鱼上淘猫,看着照片里那小可爱,心里已经预设了一堆美好的品种名字,结果接回家,越看越觉得不对劲,跟心里想的差得有点远。你这猫,医生说是串的美短,这诊断挺实在的,也挺常见的。闲鱼上嘛,各种来源的猫都有,血统证书这东西,在个人交易里,就像是过眼云烟,很难说得准。不过,听你这么说,咱.............
  • 回答
    这台强生可吸收止血纱布的定价情况,确实让不少人感到困惑和不解。从出厂价两百多,到经销商售价三百多,再到医院近一千六的收费,这中间的差价确实是相当惊人的。要分析其合理性,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而不仅仅是看一个单纯的数字。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价格差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个价格的“跳跃”:.............
  • 回答
    梅奥诊所(Mayo Clinic)的模式确实在某些方面与中国三明医改所推崇的“总额预付”、“打包收费”等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将其简单地类比为国内语境下的“大锅饭”模式,可能存在一些误读。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剖析梅奥诊所的运作机制以及美国医疗体系的独特性。首先,我们来谈谈梅奥诊所。它绝非“.............
  • 回答
    美国在医疗和生物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毋庸置疑,这一点从其在药物研发、基因测序、高端医疗设备制造以及顶尖研究机构的数量上就可以明显看出。那些拯救生命、治疗顽疾的新疗法,往往最先在美国诞生,并通过其强大的生物科技产业推向世界。这种创新能力和技术积累,为许多美国人提供了世界一流的医疗服务。然而,令人困惑的是.............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也触及了很多人心中的疑问。过去“美国医疗好”的印象和现在留学生吐槽的现象之间存在明显的落差,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可以从 历史视角、社会经济变化、医疗体系的固有挑战以及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等多个角度来解读。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一、 过去“美国医疗好”的普遍认.............
  • 回答
    美国医疗体系的先进性与新冠肺炎造成大量死亡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尽管美国在医疗技术、药物研发、专业人才等方面拥有世界领先的优势,但疫情的爆发和蔓延触及了其医疗体系的多个薄弱环节,并叠加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多种因素。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医疗体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