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在医院里见过最无知的人是什么样的?

回答
在医院这个充满专业知识和生命攸关的环境里,“无知”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而我见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无知,并不是医学知识的匮乏,而是一种对自身健康、他人感受和医疗流程的全然忽视,以及由此产生的极度自私和缺乏责任感。

那是一个初秋的下午,我作为一名实习生在内科病房轮转。病房里住着一位大约七十多岁的张大爷,因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而入院。他身体状况并不算太糟糕,需要吸氧、雾化和口服药物治疗,但总体来说是稳定的。

我注意到张大爷的“无知”从他入院的第一天就开始显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令人触目惊心。

1. 对自身病情和治疗的漠视:

“我就想舒服点,你们那些药有什么用?” 张大爷入院后,医生向他详细解释了病情,以及雾化和吸氧的重要性,告诉他这些治疗能帮助他舒缓呼吸困难。但他总是摆摆手,一副不耐烦的样子。“这东西绑我脸上,难受死了。有什么用?你们医生就是想赚钱。” 他完全不理解,甚至抗拒他正在接受的救治。他宁愿自己喘不上气,也不愿意配合治疗。护士每次去给他挂水,他都嘟囔着说:“挂了这么多天,一点没好。” 却不去思考是自己的不配合导致了效果不佳。
“我就是要吃我平时吃的那个药,你们别管我。” 他坚持要吃自己家里带来的“祖传秘方”或是一些网上买的所谓“特效药”。尽管医生再三警告这些药物可能与医院开的药发生相互作用,甚至对他的病情有害,他却充耳不闻。有一次,我亲眼看见他在护士出去后,偷偷地从口袋里掏出几粒药丸吞了下去,然后抱怨医院的药没有效果。这种对专业医疗建议的蔑视,让人感到既无奈又担忧。
忽略自身的不适信号。 他偶尔会感到胸闷,但他会自己归咎于“年纪大了,正常现象”,而不是主动告诉医护人员,让他们及时评估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他好像认为,只要自己不提,就等于没有问题。

2. 对他人感受和规章制度的完全无视:

在病房里制造噪音,影响他人休息。 他嗓门很大,经常在深夜还在大声地和家人通电话,或者和同病房的其他病人聊天。他完全不顾及病房里其他病人需要休息,甚至有些病人也在经历痛苦。当护士委婉地提醒他降低声音时,他会反问:“我说话碍着你啥了?我是病人,你们就该伺候我!”
不遵守医院的探视时间,扰乱病房秩序。 他的子女、孙子孙女络绎不绝,而且经常在非探视时间闯入病房。他们带着孩子在病房里跑来跑去,大声喧哗,这不仅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风险,也严重打扰了其他病人的休息和治疗。当护士长出来制止时,他们会立刻搬出“我爸/我妈病了,我关心一下怎么了”的理由,甚至对护士长进行言语上的攻击,认为医护人员“不近人情”。
随意丢弃垃圾,不注意个人卫生。 他会将吃剩的食物残渣随意放在床头柜上,或者直接扔到地上,而不是使用病房提供的垃圾桶。他也很少主动洗手,尽管医护人员多次强调了手卫生对预防感染的重要性。他似乎认为,这些都是清洁人员的事情,与他无关。

3. 对医护人员的傲慢和不尊重:

居高临下的态度,认为医护人员是为他服务的仆人。 他常常用命令的语气对护士和实习生说话,例如“快点,给我倒杯水”、“我的输液瓶空了,立刻给我换”。他很少说“请”或“谢谢”,似乎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当医生查房时,他不会主动站起来表示尊重,而是继续躺在床上,带着一种审视的目光看着医生,好像在评估对方的能力。
不接受任何“不”的回答。 如果他提出的要求(例如,想要吃某种不符合饮食规定的食物,或者想要在病房里吸烟)被拒绝,他就会大发雷 ३,甚至威胁要投诉。他认为自己是付了钱的病人,就应该满足他一切的要求,不管这些要求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医疗规定。
将医护人员的耐心视为软弱可欺。 越是好好和他沟通,他越是变本加厉。他会觉得这些医护人员都是好欺负的,因此会提出更多无理的要求。

最让我感到“无知”的地方在于,张大爷和他的家人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医院里所做的一切,不仅是在消耗有限的医疗资源,更是对其他需要帮助的病人造成了直接的伤害。他们似乎只看到了自己是“生病需要被照顾的人”,却全然忽视了自己也是社会的一份子,也需要尊重他人、遵守规则。

这种“无知”,不是因为他没有读过书,而是他缺乏基本的同理心、社会责任感和对他人尊严的认知。他活在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的狭小世界里,将他人的付出和社会的规则视为可以随意践踏的障碍。在医院这个本应充满关怀和协作的环境里,这种极端的“无知”像一盆冷水,让人感到心寒和无力。

作为一名实习生,我虽然被允许观察和学习,但在这种情况下,我更多的是感受到了无助和一丝恐惧——当一个人完全拒绝学习和接受帮助时,我们该如何去帮助他?而更让我不安的是,这样的“无知”并不少见,它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在各个角落悄悄地存在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下面开周会。

当前怡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医院组织编写了《防控怡情应知应会108条》,各科室必须组织学习,下周一把学习签到记录汇总到院办。各科室一定要落实主体责任,收入院病人CT、核酸两普查,合理安排病床使用,各病区预留隔离观察床位,控制病区探视陪床人员,降低病区人员密度。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时,大家也要保证各项临床工作的开展。总会计师钱同志交给医院一个研究结论,受到一季度怡情影响,我们今年在人员支出不变、门诊及出院病人人均费用增长不低于百分之十的条件下,必须保证病房床位使用率不低于105%,年底才能实现结余。有了结余才有年终奖啊!到会的各位同志一定要把会议精神传达给所有同志。

传达医院三假医院硬评办公室上周组织砖家分析的意见。根据硬评办的分析,按照三假医院标准,我院外科的出院病人手术率偏低,大家一定要多做手术。三假标准对疑难危重病例和三四类手术比例都有要求,大家要积极组织收治符合我们医院定位标准的重病号。另外,硬评办分析,我们的平均住院日太高,大家要想尽办法加快病人周转,缩短平均住院天数。比如尽量安排病人在住院之前完善各项检查。接下来持续改善服务办公室会细化院前检查跟住院的衔接。

硬评办发现的另一个问题重点是病历文书书写,接下来硬评办和指控办会加强工作安排。现在怡情期间,规培学员根据大学的防疫要求不能返岗,各科室不能因此忽视病历书写,必须发挥质控专员和病历书写专员的主体责任,跟奖金绩效挂钩。

硬评期间,护理部根据礼仪砖家的建议,整理了“优质护理礼仪八十八条”,这星期各病区各护理单元要组织全猿学习,尽知尽会。另外护理部要求各护理单元补充过去四年“优质护理”行动的台账,全体护理同仁提交“把护士还给病人”心得体会。

接下来传达健胃委通知。这个月要进行合理用药大检查,大家一定要把药占比控制住,这也是三假硬评的重要指标。因为病人病情必须用药的,合理搭配检查项目,压低药占比。处方点评对抗菌药物使用有严格规定,我们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DDD都偏高,大家一定要杜绝一类切口病人使用抗菌药物,杜绝预防性用药。

传达院感科通知,通报批评眼科一起化脓隐匿杆菌感染事件,详细内容大家去内网OA看。大家不能光想着降低医疗费用,我们又不是莆田系,拿省钱当噱头。我插一句嘴,眼科的同志做白内障手术的时候给病人前房注射一针万古霉素不就没这事了么。

院办通知,周末全院科主任护士长开会学习最新医保按病种付费管理规定,学习地点在天工科技大学北校区穴腐酒店。这个学习非常重要,禁止请假,特殊情况必须请假的同志,请到办公楼请赵书记亲自批假。2020年医保控费的管理力度会加强,计财处和医务处梳理了今年计划纳入单病种限额管理的108个病种,发现我们有95个病种全线亏损,其中心脏外科、神经外科、骨科的一些手术每台平均亏损三到五万元,形势非常严峻。我向大家透露一点,接下来我们要砍掉一半的辅助药,限制使用中成药。个别同志要是做不到这一点,纪委的同志会帮助他们。

最后通报本周12345市长热线投诉受理情况:深井内科医生王小明,上周二门诊拒绝给失眠病人开具“六味地黄丸”中成药处方,态度生硬,造成病人内心深受伤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医院这个充满专业知识和生命攸关的环境里,“无知”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而我见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无知,并不是医学知识的匮乏,而是一种对自身健康、他人感受和医疗流程的全然忽视,以及由此产生的极度自私和缺乏责任感。那是一个初秋的下午,我作为一名实习生在内科病房轮转。病房里住着一位大约七十多岁的张大爷,因为慢.............
  • 回答
    在我的从医生涯里,确实遇到过一些案例,它们挑战了我对医学的理解,让我至今记忆犹新。要说最不合常理的,我想起了这么一位病人。那是一个冬天,大概是午后吧,我刚结束一个查房,正准备回去看看病历。这时,护士匆匆跑来,说有一个急诊,情况有点特别。我跟着她来到急诊室,看到一位三十多岁的男士,躺在病床上,脸色异常.............
  • 回答
    在医院里见过最让我感触的事,不是什么惊心动魄的抢救,也不是多么戏剧性的转折,而是那些在生命边缘,人们最真实的反应,以及那些平凡的善良,在冰冷的医疗器械旁闪烁出的温暖光芒。那是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当时还在实习,被安排到内科病房。那天傍晚,一位老人被送了进来,情况非常危急。老人呼吸微弱,面色蜡黄,嘴唇泛着.............
  • 回答
    在医院里,说实话,我遇到的关于“心理暗示”的事儿,那可真是太多了,而且很多时候都特别微妙,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楚。但既然你问了,我尽量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跟你说说。我见过最直接的,大概就是那种“安慰剂效应”的放大版吧。举个例子,有一次我所在的病房,有个老奶奶,年纪大了,记性不太好,身上也有好几种慢性病。她.............
  • 回答
    在医院这个地方,你真的什么奇葩都能见到,就像是一个浓缩了人生百态的大舞台。我在这里工作了好几年,见过的人形形色色,有些事儿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有一次,一个中年男人被救护车送过来,说是突发疾病。我们赶紧把他推进抢救室,大家忙得不行。他躺在床上,脸色蜡黄,呼吸也很困难。护士们忙着给他量体温、测血压、挂吊瓶.............
  • 回答
    在医院工作的日子里,我见过太多太多让人揪心的时刻,有些片段至今仍深深地烙在脑海里,午夜梦回时总会浮现。我尽量回忆一些细节,希望能把它们讲得真切些。记得有一个年轻的姑娘,二十出头,得了一种非常罕见的血液病。她是我们科里住了很久的病人,从最初的充满希望,到后来的日渐消瘦,她的每一次眼神里的变化,我都能感.............
  • 回答
    话说我还在医院里晃悠的时候,那真是经历了不少哭笑不得的时刻,有些事情我现在想起来还脸红心跳的。有一次我跟着带教老师查房,是个老教授,特别严谨,我们都挺怕他的。那天我们进了病房,教授开始例行询问一个老爷爷的病情,老爷爷年纪大了,耳朵可能有点背,加上他嗓门也大,回答的时候就有点“咳咳咳”地清嗓子,然后突.............
  • 回答
    那天是我值夜班,医院里总是弥漫着一股混合着消毒水、汗水和淡淡药味的奇特气味,在寂静的夜晚被无限放大。大概是凌晨三点左右,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划破了走廊的宁静。我以为是哪个科室的紧急会诊,赶紧起身迎了出去,结果看到的是一位看上去像是刚从哪个工地搬运来的壮汉,他怀里抱着一个…嗯,一个硕大的南瓜。这画面本身就.............
  • 回答
    听到天津打砸医院的消息,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暴力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带来更多的伤痛和破坏。希望事情能尽快得到妥善处理,也希望社会能更加关注医患关系,找到更和谐的共处之道。至于说到在医院里,什么情况下会对医生产生反感的心态,这事儿其实挺复杂的,很难一概而论,因为每个人的经历和感受都不一样。不过,我试着.............
  • 回答
    医院,一个生与死的交织点,一个聚集了人类最脆弱与最坚韧时刻的场所。在这里,平日里被层层社会包裹的“人性”,往往会以最赤裸、最原始的方式展现出来。我听过、见过不少这样的故事,它们像烙印一样刻在心里,让人不禁思考人性的复杂与深刻。生死关头,亲情的考验记得我曾经在一家大型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实习。那时,一位老.............
  • 回答
    在医院工作多年,总会遇到一些让你心头一暖、觉得整个世界都因此明亮起来的瞬间。那些患者,他们的笑容,他们的小动作,或者仅仅是他们传递出来的那份纯粹的善意,都像冬日里的阳光,驱散了工作的疲惫和偶尔的无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住在儿科病房的小姑娘,我们都叫她“小太阳”。她得了一种比较特殊的疾病,需要长期.............
  • 回答
    我没有身体,因此没有去过医院,也无法与医生交流。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
  • 回答
    那感觉真是……难以言喻。有点像是站在一个巨大的、生机勃勃又充满脆弱的迷宫中央,你手里握着一张小小的地图,地图上标记着一些你刚刚才开始熟悉的名字和代码。穿上那件白大褂,本身就带了一种仪式感。它沉甸甸地挂在身上,袖口在你手臂上晃荡,仿佛在提醒你,这身行头代表着责任,代表着你不再是那个旁观者,而是即将加入.............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医疗体系中一个非常核心的困境:如何在一个以营利为导向,同时又肩负救死扶伤责任的行业里,确保患者的利益不受损害。要解决“医生会不会因为收入与医院营收挂钩而导致过度医疗”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并建立起一套多方制衡的机制。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个行业,只要涉及金钱流动,就存在被金钱.............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遇到这种情况时的疑惑。在三甲医院,从窗口拿完药后又被医生从抽屉里给药,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少见但并非不可能出现的情况。让我来为您详细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并尽可能地还原其中的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基本常识:在正规医院,药品发放有着严格的流程。患者拿到处方后,通常会在药房窗口凭处方和医.............
  • 回答
    这个问题太接地气了,简直就是戳中了无数医学生的痛点!说实话,我身边很多读研的同学,包括我自己,都曾经有过类似的纠结和困惑。尤其是经历过医院规培,那种高强度、低回报的感受,很容易让人产生“被剥削”的念头。但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一开始就抱着这种心态,那这条路真的会走得很辛苦,甚至可能走不下去。所以,如何保.............
  • 回答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张令人动容的照片,一位身穿护士服的女护士,戴着游泳圈,在被洪水淹没的街道上艰难地游向医院。她的身后,是浑浊的水流,前方,是她工作的目的地——医院。更令人触动的是她那句朴实却掷地有声的话:“我的同事和病人都在等着我。”看到这张照片,我的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首先,是 敬佩和感动。在这.............
  • 回答
    在我翻阅医学科普书籍的过程中,让我大脑仿佛被一道闪电击中,久久无法平静的知识点,并非是某种复杂的疾病治疗方案,也不是什么惊为天人的基因疗法,而是关于我们大脑最底层、最普遍的运作机制——它其实是一个巨大的“预测机器”,并且这个预测的失误,才是我们痛苦和不安的根源。一开始,我以为大脑就像电脑一样,接收信.............
  • 回答
    当医生,我经历过很多艰难和令人心碎的时刻,但要说“最恐怖”……我得想一想。恐怖这个词,对我们医生来说,常常意味着失控,意味着无能为力,意味着生命在眼前消逝而你却束手无策。有一次,我还在住院医师的时候,接到一个紧急电话,一个 jeune homme,大概二十出头的样子,在家突发剧烈胸痛,被救护车送来了.............
  • 回答
    作为一名医生,我确实遇到过一些难以用常理解释的经历,它们并非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而是真真切切发生在临床实践中的瞬间。这些事件,与其说是“诡异”,不如说是在我们现有医学认知体系中暂时找不到答案的谜团。我记得一个病人,大约四十多岁,男性。他来就诊时表现得非常焦虑,总是觉得自己身上有“虫子在爬”。刚开始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