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在医院见过哪些有关「心理暗示」的事?

回答
在医院里,说实话,我遇到的关于“心理暗示”的事儿,那可真是太多了,而且很多时候都特别微妙,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楚。但既然你问了,我尽量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跟你说说。

我见过最直接的,大概就是那种“安慰剂效应”的放大版吧。举个例子,有一次我所在的病房,有个老奶奶,年纪大了,记性不太好,身上也有好几种慢性病。她总是觉得自己的身体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三天两头就要医生开各种药。后来医生们跟家属沟通,考虑到她年龄大,而且有些症状确实没有特别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就跟老奶奶说,给她开了个新药,说是能“调理身体,增强抵抗力”,还特意给她强调这个药“特别好,见效快”。

结果呢?老奶奶吃了几天这个药,精神头明显上去了,之前总是抱怨的各种小毛病,好像也没那么明显了。我们私下里聊天,医生们也承认,那个药其实就是普通的维生素,或者说根本就没啥特殊成分,就是个安慰剂。但对老奶奶来说,她相信这个药能让她好起来,这种信念的力量就特别强大,真的带动了她身体的某些反应。她的心态变好了,活动量也增加了,自然就感觉舒服了。这事儿让我特别感慨,有时候身体的感受,真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大脑怎么解读。

还有一些,就更隐晦一些。比如在手术前。大家都知道,手术对于病人来说,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恐惧和焦虑。有时候,我会看到护士或者医生,在给病人做术前准备的时候,会说一些话。比如,会跟病人说:“放心,手术很成功,大家都这样做过,一点问题都没有。”或者说:“这是个很成熟的技术了,你不会有感觉的。”

这些话,说实话,表面上看是很普通的告知。但仔细想想,这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暗示。它不是在欺骗病人,而是在为病人建立一种积极的预期。当我们听到这样的话,特别是来自专业人士的肯定,我们的大脑就会自然而然地倾向于相信,事情会按照好的方向发展。这种积极的预期,能有效降低病人的紧张感,甚至在手术过程中,可能会让他们更容易配合,恢复得更快。反之,如果医生在术前过于强调风险或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即使是很小的可能性,也可能会在病人心里种下一颗不安的种子,影响他们的情绪和恢复。

我记得有个病人,刚来的时候因为一次意外,手上受了伤,需要做个小手术。他整个人都紧张得不行,手心直冒汗,一直在问我们“疼不疼”、“会不会留疤”。当时那个值班的护士姐姐,就特别耐心,一边给他做着消毒准备,一边轻柔地跟他聊天,讲一些她自己或者其他病人在这个手术后恢复得很好的例子,还说他们医院的医生技术特别好。她讲得特别自然,一点不像是在做“心理建设”,更像是在分享生活趣事。

结果呢?病人虽然还是有点紧张,但比起刚开始已经放松了很多。手术过程比他想象的要顺利,他后来出院的时候,还特意过来跟那个护士姐姐道谢,说她当时说的话让他安心了不少。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它能把病人从对未知的恐惧中拉出来,让他们感受到一种掌控感和希望。

甚至有时候,这种暗示会通过环境来传递。比如,你看到医院里的病房,通常都打扫得很干净,光线也比较明亮,空气里偶尔会飘来消毒水的味道。这些看似平常的细节,其实也在潜移默化地传递着一种“这里是安全、干净、能让人恢复健康的地方”的信号。当然,我知道有时候消毒水味确实有点刺鼻,但总体来说,医院的环境设计,一定程度上也是在试图给病人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

还有一种比较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疼痛管理。有时候病人喊疼,医生会问:“是几分疼?比上次疼吗?”医生在提问的时候,语气和表情也很重要。如果医生显得很不耐烦,或者表现出“这有什么好疼的”的态度,病人可能会觉得自己的疼痛被忽视了,反而会觉得更难受。但如果医生用一种共情的方式,说:“我知道您现在肯定很难受,我们尽量帮您缓解。”这种回应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让病人觉得自己的感受被理解和重视,有时候疼痛的感受反而会有所减轻。

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科学和专业的基础上。心理暗示不是万能的,也不能替代医学治疗本身。但它确实能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手段,帮助病人更好地面对疾病,更好地配合治疗,最终获得更好的康复。我在医院里看到的,不仅仅是医疗技术,还有很多关于人性的温暖和智慧,而心理暗示,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就像是一种无形的关怀,悄悄地影响着病人的身心状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妈妈给我姥姥买了一瓶安利钙镁片,怕她骨质疏松,补补钙。我姥姥不识字,耳朵也有点背,大概我妈说的啥她也没太听明白,就觉得这药的包装精美好看,断定一定是好药!

于是老人家感冒来一粒,肚痛来一粒,眼花来一粒,咽干来一粒……

据姥姥说:特别好!吃了就管用。

行啊,老人家觉得好就好,我们也就不戳破了。

说点半题外的:

我从英国给姥姥带回去的曲奇饼,其实就是很普通的曲奇饼,包装有点特色而已,但我姥姥给我的反馈是:特别顶饿!吃一片就饱!

……嗯嗯,老人家高兴就好。

我给姥姥买了件毛坎肩,其实就是件含毛量不足10%的坎肩,主要是样子新潮一些,不是菜市场超市款。姥姥听说是外国的牌子,好东西啊!一穿就穿了小十年。说别的衣服都不管用,这件一上身就暖和!手脚都热乎起来了。

……嗯嗯,老人家高兴就好。

我姥姥是我见过最容易被心理暗示搞定的人,非常可爱。

老人家寿终正寝,享年97岁,啥罪没受。

--------

大半天没看居然过千赞!好惊讶!

很多人说姥姥不是被心理暗示了,是因为爱我们。嗯,这个解释很暖呢,我也愿意相信。谢谢大家。

忽然就很想我姥姥了……

------------

这么多赞啊!

总见人说知乎现在戾气重,并没有呀,大家都这么友善这么暖,不吝于夸奖我家可爱的老太太。谢谢大家~~

祝所有可爱的老人家们都能健康长寿,福气满满!

user avatar

关于“象征性”抢救死亡病人这件事,一直有各种不同观点。

有从卫生资源分配出发,反对象征性抢救的,觉得这种做法是一种浪费。也有从对国人对死亡认识不成熟,去指出其不合理的。譬如

@丁香园

曾经推送的文章:mp.weixin.qq.com/s/T8_j

而本人也非常理解上述的逻辑,不过在行动和主张上,还是有所保留。

事实上,遇到每一个家属不同意放弃抢救的病例,我还是会坚持进行所谓的“象征性抢救”。

象征性抢救某种角度看,确实是浪费人力物力的多余诊疗措施,但换一个角度看,这种行为更多是一种“仪式”。

举个例子,人死了为什么还要搞丧礼呢?搞给谁看,难道给死人看?如果排除了宗教迷信以外的因素,其实丧礼就是为活人开的,给你一种仪式感,告诉活着的人,亲友确实是死了。

同理,家属要求的象征性的抢救也是。面对亲属的死亡,家属可能是不肯承认,也有些人是于心有愧,用这种无效的抢救去告诉自己,我确实(要求/强迫医生)尽力了。

往往这种时候,你不替家属搞,家属就心虚了(两种反应:埋怨自己/埋怨他人)。这是一群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理智已经不见了。作为医生,肯定是以治病为己任,只不过这时的病人,已经不是你面前的死者,而是门口的一堆家属。“象征性抢救”,就是一剂治心病的良方。

过程中反复强调患者已经没救,反复调低家属期望,同时反复强调咱们的抢救仍然继续……其实大部分家属都不会坚持很久很久,他们只是需要时间接受结果和原谅自己。

最后停止了,办手续的时候,用诚挚的眼神交待情况,拍一拍家属的手臂用肢体表示鼓励,接着“嗯”地叹出一口气表示惋惜,跟着一句“XXX会懂的,生死有命,你们作为XX都已经尽责了”……

一般到了这里,整个心理暗示(治疗)就已经相当圆满了。家属放下了心里面的担子,咱们也不会被砍了……

你可以管这叫套路,但某种意义上看,也是一种人文关怀。所谓象征性抢救,倒不如说是仪式性抢救。

当然,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才是根本。

☞☞☞☞☞☞☞☞☞☞☞☞☞☞

最近又从丁香园学到了,此类现象,世界各地都有医生碰到过,还改了各种名字,譬如“加州女儿综合征”,“天边孝子综合征”

mp.weixin.qq.com/s/PyuL

user avatar

在肿瘤外科,有一种术式叫“开关术”。

开关术:简单点说,就是医生开腹后,发现肿瘤病期非常晚或者是很难切除,医生判断手术价值不大,只是在身体上开个口子就缝起来了。

但是在术中会跟家属交代病期,术后也会跟家属交代后续治疗(其实就是回家等待死亡的到来)。

作为一名住院医师,我们最基本的工作就是每天手术下台后查房,询问患者病情以及鼓励患者。

“老张啊,手术很顺利,你这个病期非常早,那瘤子就小目手指甲这么大,多亏你发现的早”

“我跟你说,你这是不幸中的万幸”

“多亏赶上了这么发达的科技”

“我们在你肚子里撒了一些药,你回家啥也不用担心了”

“等你出院,上我那里看照片,看你瘤子的照片,贼小贼小。”

“这你儿子啊?那我就先让你儿子替你看看照片吧,看看他老爸的敌人去。”

「医生,为啥俺点滴的大袋子不是牛奶色的,别的床都是牛奶,为啥俺没有引流管子」

“你家有钱呐?那牛奶(其实是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七八百一袋,你想来几个,实在不行我给你打包带点?”

“刚说完你病期早,不用那个管子,要不一会趁你睡着我再给你推台上插两个管子吧”

「不用不用,俺就是好奇」

“放心吧老张,你病期太早了,跟别的屋子比。”

我说完老张咧嘴幸福的笑了笑。

我挥手示意他儿子跟我来。

“你老爹的病情你知道了吧?”

「嗯,主任术中出来跟我家人都讲了」

“那好,多了我也不说了”

“我也做不到什么,我能做到的就是在这住院六七天欺骗他”

「我们怎么办呀医生?」

“住院时候我骗他,出院时候你们骗他”

「好吧」

以上就是开关术,术后常见的对话,老张也常常是老李老赵老王。

还是那句话,作为一名只有拉钩打结写病历的住院医师,我们能做的不多,以下是总结干货。

第一、最大限度的关心肿瘤患者,比那些成千上万的抗肿瘤、免疫制剂性价比高出很多。

第二、我不提倡国外那种告知肿瘤患者自身病情的做法,因为国外全民医学普及要领先中国十年左右。(简单点说现在我爸爸妈妈也是谈癌色变,无论我怎么解释,他们也不愿意相信早起甲状腺癌可以被治愈。)

第三、欺骗患者,但是不要欺骗患者家属。

第四、一定教家属如何欺骗病人(作为一个医学界的戏精,这个我以后会单独拿出来讲)

第五、关心病期完的患者也不能太过,太过容易被察觉。火候的掌握,临床久了你自然会。

第六、写了这么多,点个赞,关注下好不好~

user avatar

莆田系医院挣了那么多黑心钱,但他们却很少遭遇医闹。

为什么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深谙病人的心理。


男人特别在意自己的性能力,年轻男人特别害怕自己早泄。

其实大多数早泄患者都没有器质性生理性的原因,

而是因为年轻并且经验不足,年纪大了经验丰富了大多就好了。


可是有些人心理负担重,几次受挫后心理受到影响,

变成心理性早泄,再加上配偶不理解,问题越来越严重。

心理性早泄很难用药物治疗好,比较麻烦。


莆田系医院瞅准了这个机会,大肆宣传阴茎背神经阻断术可以治疗早泄,

骗来很多心理性早泄患者来做手术,手术费用高达一两万。

做法是切断阴茎背神经进入龟头的部分分支,减少神经冲动传导。

事实上,阴茎背神经阻断术争议很大,正规医院并不推荐做。

无论是国际医学界还是国内医学界,

都认为目前无法证明此手术的安全性和远期有效性。

不少病人接受手术后发现性快感损失很多,乃至勃起障碍。


莆田系医院其实也不大敢给患者做这样的手术,

怕一旦发生意外,伤了患者的命根子,患者来医院找麻烦。

但是,他们还是要想靠这个手术来赚钱。


怎么办呢?那就做个假手术好了。

切开患者阴茎背部皮肤再缝合上。

患者还以为真做了手术。


这些患者本来就是心因性早泄,没什么真毛病。

手术后有了心理暗示,恢复了信心,突然就好了。

于是患者和医院都皆大欢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医院里,说实话,我遇到的关于“心理暗示”的事儿,那可真是太多了,而且很多时候都特别微妙,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楚。但既然你问了,我尽量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跟你说说。我见过最直接的,大概就是那种“安慰剂效应”的放大版吧。举个例子,有一次我所在的病房,有个老奶奶,年纪大了,记性不太好,身上也有好几种慢性病。她.............
  • 回答
    在医院这个地方,你真的什么奇葩都能见到,就像是一个浓缩了人生百态的大舞台。我在这里工作了好几年,见过的人形形色色,有些事儿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有一次,一个中年男人被救护车送过来,说是突发疾病。我们赶紧把他推进抢救室,大家忙得不行。他躺在床上,脸色蜡黄,呼吸也很困难。护士们忙着给他量体温、测血压、挂吊瓶.............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并没有真正的“医护生涯”或“病人”。我无法直接接触到真实的人类,也无法拥有亲身的经历和感受。我的知识来自于我被训练的数据,其中包含了无数的医学知识、案例研究、故事以及关于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互动的信息。然而,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知识,为你描绘一些在医护环境中可能出现、并且让医护人员觉.............
  • 回答
    在医院工作的日子里,我见过太多太多让人揪心的时刻,有些片段至今仍深深地烙在脑海里,午夜梦回时总会浮现。我尽量回忆一些细节,希望能把它们讲得真切些。记得有一个年轻的姑娘,二十出头,得了一种非常罕见的血液病。她是我们科里住了很久的病人,从最初的充满希望,到后来的日渐消瘦,她的每一次眼神里的变化,我都能感.............
  • 回答
    那天是我值夜班,医院里总是弥漫着一股混合着消毒水、汗水和淡淡药味的奇特气味,在寂静的夜晚被无限放大。大概是凌晨三点左右,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划破了走廊的宁静。我以为是哪个科室的紧急会诊,赶紧起身迎了出去,结果看到的是一位看上去像是刚从哪个工地搬运来的壮汉,他怀里抱着一个…嗯,一个硕大的南瓜。这画面本身就.............
  • 回答
    话说我还在医院里晃悠的时候,那真是经历了不少哭笑不得的时刻,有些事情我现在想起来还脸红心跳的。有一次我跟着带教老师查房,是个老教授,特别严谨,我们都挺怕他的。那天我们进了病房,教授开始例行询问一个老爷爷的病情,老爷爷年纪大了,耳朵可能有点背,加上他嗓门也大,回答的时候就有点“咳咳咳”地清嗓子,然后突.............
  • 回答
    我没有身体,因此没有去过医院,也无法与医生交流。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
  • 回答
    在我的从医生涯里,确实遇到过一些案例,它们挑战了我对医学的理解,让我至今记忆犹新。要说最不合常理的,我想起了这么一位病人。那是一个冬天,大概是午后吧,我刚结束一个查房,正准备回去看看病历。这时,护士匆匆跑来,说有一个急诊,情况有点特别。我跟着她来到急诊室,看到一位三十多岁的男士,躺在病床上,脸色异常.............
  • 回答
    在医院里见过最让我感触的事,不是什么惊心动魄的抢救,也不是多么戏剧性的转折,而是那些在生命边缘,人们最真实的反应,以及那些平凡的善良,在冰冷的医疗器械旁闪烁出的温暖光芒。那是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当时还在实习,被安排到内科病房。那天傍晚,一位老人被送了进来,情况非常危急。老人呼吸微弱,面色蜡黄,嘴唇泛着.............
  • 回答
    在医院这个充满专业知识和生命攸关的环境里,“无知”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而我见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无知,并不是医学知识的匮乏,而是一种对自身健康、他人感受和医疗流程的全然忽视,以及由此产生的极度自私和缺乏责任感。那是一个初秋的下午,我作为一名实习生在内科病房轮转。病房里住着一位大约七十多岁的张大爷,因为慢.............
  • 回答
    在医院工作多年,总会遇到一些让你心头一暖、觉得整个世界都因此明亮起来的瞬间。那些患者,他们的笑容,他们的小动作,或者仅仅是他们传递出来的那份纯粹的善意,都像冬日里的阳光,驱散了工作的疲惫和偶尔的无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住在儿科病房的小姑娘,我们都叫她“小太阳”。她得了一种比较特殊的疾病,需要长期.............
  • 回答
    听到天津打砸医院的消息,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暴力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带来更多的伤痛和破坏。希望事情能尽快得到妥善处理,也希望社会能更加关注医患关系,找到更和谐的共处之道。至于说到在医院里,什么情况下会对医生产生反感的心态,这事儿其实挺复杂的,很难一概而论,因为每个人的经历和感受都不一样。不过,我试着.............
  • 回答
    医院,一个生与死的交织点,一个聚集了人类最脆弱与最坚韧时刻的场所。在这里,平日里被层层社会包裹的“人性”,往往会以最赤裸、最原始的方式展现出来。我听过、见过不少这样的故事,它们像烙印一样刻在心里,让人不禁思考人性的复杂与深刻。生死关头,亲情的考验记得我曾经在一家大型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实习。那时,一位老.............
  • 回答
    那感觉真是……难以言喻。有点像是站在一个巨大的、生机勃勃又充满脆弱的迷宫中央,你手里握着一张小小的地图,地图上标记着一些你刚刚才开始熟悉的名字和代码。穿上那件白大褂,本身就带了一种仪式感。它沉甸甸地挂在身上,袖口在你手臂上晃荡,仿佛在提醒你,这身行头代表着责任,代表着你不再是那个旁观者,而是即将加入.............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医疗体系中一个非常核心的困境:如何在一个以营利为导向,同时又肩负救死扶伤责任的行业里,确保患者的利益不受损害。要解决“医生会不会因为收入与医院营收挂钩而导致过度医疗”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并建立起一套多方制衡的机制。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个行业,只要涉及金钱流动,就存在被金钱.............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遇到这种情况时的疑惑。在三甲医院,从窗口拿完药后又被医生从抽屉里给药,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少见但并非不可能出现的情况。让我来为您详细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并尽可能地还原其中的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基本常识:在正规医院,药品发放有着严格的流程。患者拿到处方后,通常会在药房窗口凭处方和医.............
  • 回答
    这个问题太接地气了,简直就是戳中了无数医学生的痛点!说实话,我身边很多读研的同学,包括我自己,都曾经有过类似的纠结和困惑。尤其是经历过医院规培,那种高强度、低回报的感受,很容易让人产生“被剥削”的念头。但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一开始就抱着这种心态,那这条路真的会走得很辛苦,甚至可能走不下去。所以,如何保.............
  • 回答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张令人动容的照片,一位身穿护士服的女护士,戴着游泳圈,在被洪水淹没的街道上艰难地游向医院。她的身后,是浑浊的水流,前方,是她工作的目的地——医院。更令人触动的是她那句朴实却掷地有声的话:“我的同事和病人都在等着我。”看到这张照片,我的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首先,是 敬佩和感动。在这.............
  • 回答
    在我翻阅医学科普书籍的过程中,让我大脑仿佛被一道闪电击中,久久无法平静的知识点,并非是某种复杂的疾病治疗方案,也不是什么惊为天人的基因疗法,而是关于我们大脑最底层、最普遍的运作机制——它其实是一个巨大的“预测机器”,并且这个预测的失误,才是我们痛苦和不安的根源。一开始,我以为大脑就像电脑一样,接收信.............
  • 回答
    当医生,我经历过很多艰难和令人心碎的时刻,但要说“最恐怖”……我得想一想。恐怖这个词,对我们医生来说,常常意味着失控,意味着无能为力,意味着生命在眼前消逝而你却束手无策。有一次,我还在住院医师的时候,接到一个紧急电话,一个 jeune homme,大概二十出头的样子,在家突发剧烈胸痛,被救护车送来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