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当然是可以,但是这种安排对作者是非常不利的,可以说小作者,新人几乎更难有出头之日。
我们可以把论文发表抽象为一个搜寻和匹配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希望把论文匹配到合适的杂志上,如果把「不发表」也当作一种发表结果的话,那么所有的论文最终都会和一种发表结果相匹配。
在这个市场里面,摩擦力最大的是什么?是信息不对称,是论文质量无法很顺利的被编辑知道。而编辑去发现论文的成本是很高的——读一篇论文的时间显然是不少的,这个就是一个典型的有成本验证(costly verification)的问题。
如果面临大量的论文需要挑选,这个时候对编辑最简单的方法,那就是根据声誉,也就是根据作者的名气、职位、学校来预筛选,因为大牛之所以是大牛,就是因为大牛的作品良品率高,那么在面临天量的论文的时候,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像职场的HR一样,预先设定一个类似于985, 211的门槛,然后再去挑选——而因为编辑往往是兼职,而HR是全职,所以编辑的时间更加紧俏,那么必然会对于作者非常的挑剔,很多小作者,小文章就根本无法获得编辑的关注。
从机制设计的角度来说,因为作者对论文质量是了解最多的,所以让作者主动的展示自己所认为的质量,先让作者自己预筛选一轮,然后形成一个精炼的论文池,在这个小的论文池里面,让编辑再挑选,会效率更高,而这就是目前的投稿制度。
有人可能会说,那作者如果无论如何就从顶刊开始投呢?
所以这里作者也需要付出一点成本,这个成本就是投稿费和审稿时间。审稿比较快的一些专业,往往作者就形成了习惯,喜欢不管怎么样就从顶刊开始投。而这样的话,编辑就会更加的保守,更愿意从小圈子开始选文章发表。仔细观察一下学科,是能够发现这种规律了。
所以审稿快未必是好事,审稿慢,投稿费昂贵,从某种意义上会让作者更加的慎重,更加不愿意去把自己普通的工作去投希望比较小的顶刊,而只会把自己高质量的工作投过去。这样的话,依然还投到顶刊的,编辑就可以更加认真的来对待,反而可以让小作者、不出名的作者获得机会。
所以题主提的这个机制,相当于所有人都投了所有的期刊,那么编辑一定会用最严苛的标准来快速预筛,那么受害的还是大多数的科研工作者,得益的是很少的一批核心的科学家。可能题主自己是MIT的吧 (逃
已经实现了。
现在很多期刊编辑确实会在预印本网站上看到高质量稿件以后主动联系作者邀请投稿。
前提条件当然是论文质量够高,你的论文发预印以后如果被大佬推特上转了,还怕没有期刊捞?不然为什么那么多实验室在经营推特,不会是为了科普吧?没有被联系过的也不要说不可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