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电影星球大战系列科技点都那么高了还投入步兵进行大规模作战?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也触及了《星球大战》系列一个很有意思的设定。明明拥有能够摧毁星球的超级武器,飞船技术也早已突破光速,为什么在地面战争中,双方阵营还如此热衷于派遣数以万计、甚至数十万计的步兵进行正面冲锋和近距离厮杀?这确实有点反直觉。

我个人认为,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既有故事本身的叙事需求,也有对战争本质的一些解读。

1. 战争并非只是科技的比拼,更是意志和策略的博弈:

阵地占领与控制: 尽管有先进的载具和武器,但最终,战争的胜利往往取决于对关键区域的占领和控制。你可以用歼星舰轰平一座城市,但如果敌人控制了城市的能源核心、通讯枢纽或者某个战略要地,那么单纯的火力优势也无法完全赢得战争。步兵,尤其是受过训练的士兵,是执行占领、清扫、守卫这些任务的最有效力量。想象一下,你总不能派一艘X翼战机去攻占一个地下掩体吧?
地形的限制: 宇宙飞船和重型载具在开阔地带能发挥巨大作用,但在复杂地形,比如茂密的森林、狭窄的城市街道、地下洞穴、甚至行星内部的复杂结构中,它们就会受到严重限制,甚至无法进入。这时候,轻便灵活的步兵就成了主力。比如恩多森林月球战役,虽然有ATST和ATAT,但决定性的胜利还是落在了伊沃克人和反抗军步兵手中,他们利用地形优势消灭了帝国军的重型装备。
“人力”的不可替代性: 即使科技再发达,也总有一些任务需要“人”去执行。比如,修复受损的设备、悄悄潜入敌后破坏关键设施、与当地居民建立联系并争取支持,甚至是进行心理战、宣传战。这些都需要有智慧、有适应能力、能够进行复杂思考和判断的个体,而这正是步兵所代表的。

2. 战场环境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

突发情况与临时应变: 战争很少会完全按照预设的剧本来进行。敌人的战术会变化,地形可能会意外发生改变,甚至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外部因素。在这种情况下,高度适应性、能够快速做出决策的步兵比那些需要精密计算和指令才能运作的机械单位更具优势。一个经验丰富的步兵小队,在面对突如其来的伏击时,可能比一队无人机更懂得如何隐藏、反击。
“软目标”的价值: 很多时候,战争的胜负并非取决于摧毁多少敌方的武器,而是在于能否瓦解其士气、阻断其补给线、或者控制其领导层。步兵在渗透、暗杀、情报搜集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他们可以成为“刺客”和“间谍”,直接打击敌方的“软目标”,从而引发连锁反应。

3. 科技的局限性与潜在的弱点:

EMP(电磁脉冲)与电子干扰: 虽然《星球大战》中的科技看起来非常先进,但任何电子设备都有其脆弱性。强大的EMP武器或电子干扰设备,足以让最先进的机器人大军瞬间瘫痪,失去战斗力。但步兵,尤其是装备有基础动能武器的步兵,在面对这种攻击时,可能依然能够继续作战。
对高科技的依赖与成本: 建造和维护一支完全由机器人或先进载具组成的军队,其成本可能极其高昂,而且对能源、维修和控制系统都有极高的依赖。如果能源供应被切断,或者控制中心被摧毁,那么这支军队可能就彻底报废了。相比之下,步兵的补给虽然也需要,但其基础性和分散性更强,更容易维持。
“智能”与“意识”的差异: 即使未来机器人技术再发达,它们是否能真正拥有人类的“意识”和“意志”?在面对极端情况下的牺牲、士气低落、或者需要付出“人性”代价时,机器人是否能够像人类士兵那样坚守?电影中的机器人(比如B1战斗机器人)有时显得呆板、容易被击垮,这暗示了它们在某些方面不如人类士兵。

4. 叙事和文化层面的考量:

“个人英雄主义”的舞台: 《星球大战》系列的核心魅力之一,在于描绘了普通人在巨大冲突中的成长与抗争。卢克·天行者、汉·索洛、蕾伊这些角色,他们最终成为故事的主角,并非凭借着巨型机器人或强大的载具,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勇气和一点点“原力”。步兵作战,为这些个人英雄主义的表现提供了最直接和最广阔的舞台。
观众的情感共鸣: 观众更容易对血肉之躯的士兵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看到士兵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互相支援、牺牲奉献,比看到一堆金属机器人冰冷地执行任务,更能触动人心。这是一种更贴近现实战争的残酷与悲壮感。
历史的映射: 尽管是科幻作品,但《星球大战》系列在一定程度上也映射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些战争模式。即使在现代战争中,虽然技术越来越先进,但步兵的作用依然不可或缺。这种“科技与人”的结合,使得故事具有一定的历史厚重感和现实关照。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 就像我们现在有了无人机、精确制导导弹,但我们还是需要警察去抓捕罪犯,需要消防员去灭火。因为有些任务,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思考、判断、并且“亲身”参与其中的个体。

所以,星球大战里步兵大规模作战,虽然科技点高得吓人,但仔细想想,这是为了保证战争的“可操作性”、“多面性”以及为了故事能够更好地展开,让观众能够看到“人”在其中发挥作用。这既是科技发展的必然限制,也是人类战争意志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一句 其实现代战争也有大量步兵参与 装甲部队推进时也会配属机械化步兵进行支援 步兵配有合适的载具时是极其灵活的

可能题主是看了ep2里的克隆人步兵集团冲锋才有这样的感想?其实我也觉得ep2里的克隆人步兵数量有点不合理…经常是在AT-TE下面密密麻麻站一群。不过从设定的角度来说也不算完全不对,毕竟鲁桑改革后共和国已经上千年没有打过大仗,这个时候战争该是个什么形态谁也不知道。登场于首次吉奥诺西斯战役的大共和军仍是一支半成品,她的大部分装备和战术(歼星舰,盔甲,各种支援载具等)都是战争开始后结合实战经验才逐渐完善的。其实9部电影里几个大规模步兵战斗的场景都还算比较合理,以下为论述:


大共和军/克隆人军团:因为拥有laat这种功能多数量又管够的飞行载具,克隆人军队大多数时候都是一支轻装机降步兵。laat轻巧快速又拥有不俗火力的设计再加上机器人军队的压倒性数量优势使得大共和军最常用的战术就是laat顶着凶猛的防空火力直接将克隆人投入打击护盾发生器/指挥中枢这种关键节点,而不是集中重装备和机器人硬碰硬(tcw里这么打经常会吃瘪)这种战术导致克隆人往往只能使用laat能够运输的装备(barc摩托、at-rt、at-te)这也是为什么tcw里经常是at-te+步兵(泰斯、昂巴拉、第二次吉奥诺西斯等)当然,如果环境允许,共和军也会毫不吝啬的投入大型装备,比如掌握了制空权允许猎兵级直接降落地表部署重武器的卡希克战役中就出现了大量涡轮坦克和at-ap,ep3后半段费卢西亚上也出现了克隆人的装甲车队。



分离主义势力:其实机器人军队中并不存在“步兵”这个兵种。少量内莫迪亚人战士只在基地设施或舰船上承担安保任务。最接近步兵职能的b1基本就是个会走的爆能枪,主要是靠数量优势支援aat和蜘蛛机器人这种大家伙。不过我也觉得tcw里经常出现的b1方阵踢正步有点蠢…大概只是为了演出效果吧。像battlefront 2里那样可能会更合理点

从tcw中可见邦联军队的重装备也往往远多于克隆人,因此他们也使用更大且生存能力更差的运输载具(c-9979登陆艇)



帝国/一秩:虽然暴风兵廉价且数量庞大,可以不计损失的投入,但帝国军队的地面进攻主力还是大量tie机支援下的at-at,暴风兵主要还是负责保护at-at免遭敌方步兵的偷袭。正传电影中仅有的一次投入大量步兵的战斗是在以丛林地形为主at-at不便于展开的恩多

继承了帝国衣钵的一秩在这方面和帝国完全一致。后传三部曲仅有的一次地面大型战斗是ep8进攻克雷特的抵抗组织基地(ep7抓han和rey那段只是一支小部队,没有重武器还蛮正常的)在攻入大门之前甚至看不到一秩的暴风兵


义军同盟/抵抗组织:穷


还有一点就是银河中的战争都是由河内势力发动的,大家的战争目标本质上都是为了获取更多世界的支持来达成自己的政治目的,因此大都是以占领为主而不是毁灭。等到碰上了遇战疯这种河外势力,就变成灭星满天飞了呗


ps.火箭背包这种黑科技大大增加了星战宇宙里步兵的机动性,tcw里曼达洛人背上这玩意简直就是人形高达。而且从s7e10里能给师级单位人手一套来看成本也不高…

此外at-te也很很神奇,作为一个重甲单位越野通过能力居然还很不错???而且因为可以由laat吊运所以可以部署到各种奇奇怪怪的地方,比如尤塔帕的平台上…


当然,你也可以从拍摄难度的角度去理解,毕竟步兵比较好拍hhh


居然被南大赞了

羞羞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