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川家康为什么将统治中心移到江户?

回答
德川家康将统治中心从滨松迁往江户,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一步步精心布局的结果。要说清楚这事儿,咱们得把时间倒回到战国时代末期,看看家康的处境和江户的地理优势。

一、 滨松,一个不得已的起点

家康在桶狭间之战后脱离今川氏,并获得了三河、远江等地的控制权。滨松城,这座位于远江国(今静冈县西部)的城池,成为了家康早期重要的根据地。滨松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地理位置也相对要冲,是连接东海道的重要节点。在与武田氏等强敌周旋的时期,滨松确实为家康提供了相对稳固的屏障。

然而,滨松城也有它的先天不足。首先,它距离政治中心京都太近了。在那个时代,天皇和幕府(虽然当时是足利氏的末代幕府,影响力已大不如前)的象征性权威仍在,家康虽然强大,但也需要谨慎处理与这些旧势力的关系。离得太近,难免会受到一些政治上的牵制和干扰,不利于他整合全国的力量,更不利于他最终建立属于自己的新秩序。

其次,滨松周边的土地相对贫瘠,经济基础不够雄厚。战国乱世,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个强大的统治中心,必须要有充足的经济支撑来供养军队、进行建设、招揽人才。滨松在这方面,显然无法与一些更具潜力的地区相比。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滨松的位置在地理上,仍然被夹在了关东和关西两大势力集团之中。家康虽然有实力,但要对抗潜在的敌人,尤其是即将崛起的丰臣氏,他需要一个更广阔、更易于掌控的地盘。

二、 关东的诱惑与机遇

随着丰臣秀吉统一全国,家康被封到了关东地区,驻地就是今天的千叶县的“江户”。这个原本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却蕴含着家康眼中巨大的战略价值。

1. 地理位置的优势:
远离京都,独立性强: 江户位于关东平原,远离了京都的政治漩涡和旧势力的羁绊。这让家康能够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下发展壮大,不受太多掣肘,为他日后建立幕府打下了基础。他可以放手去推行自己的政策,而不必过多顾虑朝廷的反应。
扼守关东要冲: 江户位于关东平原的东南部,面向太平洋,同时又有隅田川等河流纵横交错,水系发达。它的位置使得它能够很好地控制关东地区的陆路和水路交通。一旦将来与关西(如丰臣氏)发生冲突,江户可以成为东部的战略支点,方便集结兵力,也能限制来自西方的威胁。
广阔的腹地: 关东平原是中国地区最大的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这为家康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后盾,可以发展农业,鼓励商业,为他的统治提供物质保障。相比之下,滨松周边的土地就显得狭小和贫瘠了。

2. 政治上的考量:
摆脱秀吉的监视: 在秀吉时期,家康虽然名义上是臣属,但实力已经让秀吉有所忌惮。将家康封到关东,一方面是为了安抚他,另一方面也有将其置于“放逐”之地的意味。然而,家康却利用了这一点,将江户打造成了一个强大的根据地,反而为日后的权力斗争奠定了基础。
新秩序的象征: 德川氏要建立的是一个全新的统治秩序,而不是在旧有的权力结构上修修补补。选择一个相对新的、尚未被旧势力深度影响的地方作为统治中心,更符合这种“开创”的精神。江户的碱性土壤和相对低洼的地形,在当时的日本人看来,可能意味着“新生”和“潜力”。

3. 经济发展的潜力:
内陆水运与海洋贸易的结合: 江户拥有发达的河川网络,通过隅田川等可以深入内陆,而面向大海则为海外贸易提供了便利。家康深谙经济的重要性,他看到了江户作为港口城市和内陆交通枢纽的巨大潜力。
资源的开发与积累: 关东地区的丰富资源,如木材、农产品等,可以为江户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家康在这个时期就开始着手对江户进行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比如修建防御工事、疏浚河道、鼓励开发农业等,为江户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 从“龙王”到“江户”的迁都之路

家康对江户的重视,并非一日之功。在被封到江户后,他并没有立即放弃滨松,而是采取了“遥控”和“过渡”的策略。他派遣重臣管理江户,同时自己仍在滨松处理事务。然而,随着他对江户的了解越来越深,以及局势的变化,他逐渐将重心转移到了关东。

秀吉去世后的机会: 丰臣秀吉于1598年去世,这给了家康极大的政治操作空间。在他消灭了石田三成,赢得了关原之战(1600年)后,德川氏的实力达到了巅峰。此时,家康已经实质上掌握了日本的最高权力。
建立幕府,巩固权力: 1603年,家康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正式在江户开设幕府。这意味着江户成为了日本事实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他开始大规模地修建江户城,将其打造成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并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武士、商人、手工艺人前来定居,迅速将江户发展成为一个大都市。
根基的转移: 将统治中心从滨松彻底迁到江户,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转移,更是政治和经济根基的转移。家康利用江户的地理优势和发展潜力,为德川幕府的长期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在这里制定法律、推行政策、招揽人才,将江户变成了一个能够支撑整个国家运转的核心。

总而言之,德川家康将统治中心移到江户,是基于对日本地理、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刻洞察。江户的战略位置、广阔的腹地、远离政治中心的优势,以及其巨大的发展潜力,都成为了家康选择此地作为新统治中心的重要原因。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迁徙,更是家康为了建立长久而稳固的德川幕府所进行的一系列精心策划和战略部署的关键一步。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到后来成为日本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江户的崛起正是家康战略眼光的最佳证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白了就是因为江户更容易被攻下。

被谁攻下?被秀吉攻下!

根据我和锅哥之前的回答,基本可以说明“德川家康将统治中心移到江户”是个伪命题,因为这是秀吉安排的:

小田原之战后把德川家康转封到哪里是最优解?

秀吉并不是仅仅命令家康转封关东、并将本据转移至江户而非小田原那么简单。在德川家康出阵关东、领内空虚之后,丰臣军就接管了德川家的领地,并从舆论上散播织田信雄、德川家康有意勾结北条氏的流言,可以说做好了一网打尽的准备。在尚且没有攻下小田原和忍城的背景下,提出了要让德川家康接管江户城的指示,一旦德川家康拒绝,恐怕难免大战一场。

而且此时的家康是有家不能回,粮食又基本全由丰臣方面提供,即便能在短期内予以丰臣军重创,自身也是九死一生。不过关东的价码实在很大,好像也没有拒绝的必要哦。

但在确定江户会交给家康之后,石田三成却还在上游的忍城搞那些没有必要的水攻。在德川转封后,秀吉还大搞兵农分离,把北条家旧臣贬为平民,绝大多数都没被德川收为家臣。这些人的领地归了德川,岂不是随时都有可能成为引发一揆的导火索?

再加上德川西边的盟友织田信雄被改易,东北边潜在的盟友伊达政宗被减封,又塞进一个蒲生氏乡。看似加封,却也要德川把信浓大部分豪族都带到关东占用他的领地。

结合这些信息来看,秀吉选择江户城,十有八九没安什么好心。

经济和军事的优势通常是反过来的。很多因交通顺畅而经济发达的城市,在战争中往往会成为易攻难守的地区。不少人都提到了江户城一带有水利之便的情况,但这在战争中却未必是一件好事。

例如小田原城就是一座西边依山、东部临海的平山城,跟三浦半岛西边的镰仓很相似。在秀吉征讨小田原城之前,他先安排了两支运粮队伍,一支运往小田原东边的港口,另一支则只能运往骏河东部的江尻、清水,等战时经陆路越山运到小田原城。由于伊豆半岛的存在,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举。

但是江户完全不同,东边的千叶半岛和西边的三浦半岛都有一段距离,中间的贺浦水道特别容易被丰臣军封锁,而运输船也完全可以塞入一马平川的江户一带,东边西边都可以随时运粮,这一点要比小田原城简单得多。

另外,从河道的走向来看,江户城一带是整个关东的最低点之一。从统治关东的角度来看,小田原城偏安一隅,似乎非常不便。但正是因为其背后临山的地理特性,从来不会被轻易攻下。实际上秀吉在小田原征伐中取得的胜利也不是依赖强攻,而是利用石垣山城向北条喊话:“我不想打你了,要不你先出来打我吧”,把北条的心态整崩了。

江户城显然就不具备这种机能,周边几乎没有任何能够阻挡敌人行军的山地。你可能觉得山有个啥用?加个石垣不就得了嘛?但要知道关东的城堡几乎都是土城,压根没有石垣,如果自然发展下去的话,远离山区的江户城也不会有石垣。

江户城的石垣是从伊豆半岛经海运过来的,这倒是江户城受水利之便的一个写照。不过1606年光运石船就沉了三百艘,这还是借助将军威仪开展天下普请、集全国之力让各地大名共通参与,修了小几十年才有的结果,而这样的城堡在丰臣时期根本就是做梦!

我们现代人眼里“江户城好像还不错”的看法,实际上是基于江户时代已经完工的江户巨城而言的。根本原因是我们从没见过“江户城之战”长啥样,所以意识不到江户这地方究竟有多不好守,也意识不到在江户城完工之前这地方究竟有多简陋。

这是两张想象图:

你说这种东西在秀吉时代,还不是轻轻松松就能给推平了?

话又说回来,德川家康可不会将战线推到自家门口消极防守,你看武田信玄是不是也懒得修城?

因为人即城,人即垣,人即堀。

主动打出去才是求生之道!

user avatar

前段时间在别处已经回答了与此差不多的问题,但并没有展开说。后因朋友的指引查阅了一些资料,现在此再详说一下:

从江户时代的史观来说,将家康入国前的江户描述成一个小乡村,因家康卓越的眼光和行动力,再加上后来将军们的不断营造,逐渐发展成甚至在世界上也有名大城市,当然这也会让人觉得是为了突出家康的先见之明而已。但在江户幕府所谓的正史《德川实记》中,家康曾想选择小田原城为居城,但秀吉认为小田原乃枢要之地,遣一家臣镇守即可,建议家康应该选择所谓的“形胜之地”,即江户。之所以没有选择天下坚城小田原及幕府起源地镰仓而选择江户,学界又分成了几种不同看法。关于优待说,秀吉认为小田原及镰仓周边没有良港,而江户虽然当时尚未形成规模,但可以建造良港,为水运和海运之要冲,将来很有发展潜力;关于谋略说,由于小田原的坚固,秀吉也怕家康像北条氏那样据城图谋不轨,因此建议家康以当时相对荒僻的江户作为本据;第三种就是敬而远之说,因家康有在小牧长久手时与秀吉对阵和敌对的前科,但作为当时实力最强的大名,秀吉为了天下大计又无法一口将其吃掉,因此首先迫家康上洛臣从,后又将其转封至关东,以直臣堵住东海道一线,虽然给予家康高位,但对其行动进行暗中封锁。以上述几种说法为基,后来的学者又提出了新的认知,比如江户史著名研究者北岛正元指出,在进行了家臣分配后,为了更好地控制武藏、相模、伊豆等地,从地理位置上,江户似乎比小田原更加有利。后来江户都市史研究学者铃木理生还是从江户的水运着眼,江户在北条氏时代从物流流通及海运、水运方面并未受到北条氏的足够重视,但对于东海道环伊势湾沿岸出身的家康来说,充分认识到江户与东海道一线保持密切联系的重要性(笔者不懂战国在翻的一篇关于武田水军的文章里,提到了环伊势海的水运对于骏远三一带的巨大影响力,而江户和骏府又同是家康居城之地,因此家康对于海运的重要性有着高度认识),所以现在的说法基本都从江户所拥有的强大水运能力来切入。近几年来,关东战国史研究的第一人黑田基树指出,从天正十一年起(1583),北条氏就已经开始关注江户一带,以周边的武藏岩付、下总关宿和佐仓为江户周边的支城,拱卫着关东水上交通大动脉。可见在北条氏的最末期也已经开始认识到江户周边的重要性及其潜力。

除了从以上经济方面着眼,学者川田贞夫又从政治上着眼,家康被转封东国,与丰臣氏的东国支配构想有一定关系。从后来秀吉委家康以东国,委毛利辉元和小早川隆景以西国编可窥一斑。而且家康入主东国,对于局势尚未完全稳定的关东和奥羽诸势力,也是个相当的震慑(家康取代上杉景胜为丰臣政权在东国的取次)。

此外,江户还是从京都沿东海道、经南关东、北关东至奥羽的主干道的主要据点,如奥羽有变,大军可沿着这一主干道北上。

综上所述,家康选择江户要说完全排除丰臣秀吉的构想恐怕并不可能,但从丰臣政权对东国支配的愿景及江户自身的立地条件来看,江户由家康进行统治,确实是个合适之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川家康将统治中心从滨松迁往江户,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一步步精心布局的结果。要说清楚这事儿,咱们得把时间倒回到战国时代末期,看看家康的处境和江户的地理优势。一、 滨松,一个不得已的起点家康在桶狭间之战后脱离今川氏,并获得了三河、远江等地的控制权。滨松城,这座位于远江国(今静冈县西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日本战国史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为什么最终统一天下的不是信玄公和谦信公,而是家康公?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太多太复杂,绝非三言两语能说清。与其说是“为什么不是”,不如说是“为什么是”。首先,我们得承认,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都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星辰。武田信玄: 战术上的王者,军略.............
  • 回答
    德川家康对丰臣家的处置,并非一时兴起,也非简单的赶尽杀绝。这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权力稳固以及个人性格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分析当时日本社会的现实。首先,让我们回到那个乱世。丰臣秀吉,这位出身卑微但野心勃勃的太阁,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
  • 回答
    德川家康之所以没有毁掉丰国神社,其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对前代统治者的尊重以及战略上的精明。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不忍心”或者“忘恩负义”的问题,而是德川幕府初建时期,为了巩固自身统治、避免潜在的麻烦而做出的审慎决策。首先,我们得明白丰国神社的来历和其象征意义。丰国神社是为供奉日本战国时代末期.............
  • 回答
    德川家康,这位开创了长达二百多年的江户幕府的传奇人物,他并非生来就叫“东照大权现”。这个响亮而尊贵的名号,是他逝世后,日本朝廷为了表彰其功绩,追封给他的神号。那么,究竟是谁取的这个名号?为何是“东照大权现”?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东照大权现”的由来:一个神化的过程要理解“东照大权现”,首先要明.............
  • 回答
    说起日本战国末期那几位响当当的大人物,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名字估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有趣的是,这两位叱咤风云的枭雄,在外人眼中,却有着两个不太“威武”的绰号——秀吉被唤作“猴子”,而家康则被冠以“老乌龟”的名号。这背后可不是什么无端的戏谑,而是藏着不少故事呢。 丰臣秀吉:从卑微出身到“猴子”的由.............
  • 回答
    关于德川家康的后代,您提到的“第六代以后的儿子都不姓德川了”这个说法,其实存在一些误解,需要更详细地解释一下。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白日本武士家族,尤其是像德川这样的名门,其子嗣的命名和继承制度。理解“姓”与“氏”在日本古代的意义在日本古代,特别是平安时代以后,“姓”(かばね,kaban.............
  • 回答
    关于德川家康为何让年幼的孙子家光远离父母的问题,这背后牵涉到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权力继承的考量,以及对家光个人成长环境的精心规划。这并非简单的“远离父母”,而是德川幕府早期一系列深思熟虑的策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先回顾一下当时德川家系的继承背景:1. 德川家康的继承人焦虑与政治格局德川家康一生经.............
  • 回答
    德川家康之所以被尊称为“源氏长者”,这背后是一段颇具深意且充满政治考量的历史渊源,绝非寻常的敬称,而是德川幕府为了确立其正统性和权威性而精心构建的一张重要“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源氏”在日本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德川家康如何巧妙地将自己与这个显赫的家族联系起来。首先,我们得明白“源氏”在.............
  • 回答
    德川家康之所以在建立幕府之初没有顺势消灭所有外样大名,这背后涉及的是复杂的政治考量、现实的利益权衡,以及对日本国内稳定局面的深度洞察。简单地认为他应该“斩草除根”的思路,其实是忽略了当时日本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和德川家康本人高超的政治手腕。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层面来详细阐述这个问题:一、 现实的力量制衡.............
  • 回答
    德川家康,这位开启江户幕府、稳固日本统一的传奇人物,他的姓氏,尤其是从“藤原”改为“源”,并非是一时兴起,而是事关重大、步步为营的政治运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那个动荡的战国时代,那个讲究血统、权谋与时势的年代。首先,我们得知道,德川家康并非生来就姓“德川”。他的家族,原本是松平家,一个在三河国.............
  • 回答
    丰臣秀吉对德川家康的客气,绝非出于简单的个人好感或敬重,而是建立在复杂而现实的政治考量、力量对比以及秀吉自身战略之上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之间的关系演变,以及丰臣秀吉当时的处境和目标。一、 早期关系与实力对比:秀吉的崛起与家康的隐忍在织田信长时代,丰臣秀吉(当时为羽柴秀吉)和德川家康.............
  • 回答
    德川家康在日本历史上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结束了日本长达百年的战国乱世,开创了长达两百多年的江户幕府时代,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发展。然而,就像任何一位历史人物一样,德川家康并非完美无瑕,他的功过是非也一直备受争议。近年来,一些日本学者和评论家开始尝试为德川家康“洗白”,试图重塑他在公众心目中.............
  • 回答
    司马懿与德川家康:一壁之隔的“奸臣”与“英雄”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的功过是非,常常被后世反复咀嚼、争论不休。司马懿和德川家康,无疑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两位。相似的政治手腕,相似的权谋手段,相似的在乱世中崛起的经历,却为何一个被冠以“奸臣”之名,一个却被奉为“英雄”?这其中的缘由,.............
  • 回答
    武田信玄在三方原之战中重创了德川家康,这无疑是其辉煌军事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然而,在如此巨大的胜利之后,他却选择了撤军,未能乘胜追击,一举攻克德川的核心据点浜松城,这一决定至今仍是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引发了诸多猜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首先,.............
  • 回答
    要说丰臣秀吉的亲信武将在关原之战时为何会大批投靠德川家康,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清楚的事情,里面门道可多着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一件一件捋。首先,你得明白,丰臣秀吉这个人,虽然能力超强,从一个织田家的小侍卫一路爬到天下人的位置,但他的死,给整个日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秀吉在世的时候,压得所有.............
  • 回答
    要弄明白为什么德川家康不急着在关原合战后立刻发动大阪之战,得把时间往前推,看看当时日本的政治格局和家康自身的考量。这事儿可不是简单的“打不打”的问题,里面门道多了去了。首先,得说说关原合战。这场仗打完,德川家康确实是赢了,确立了他在日本的霸主地位,但天下真就太平了吗?别忘了,大阪城里还坐着丰臣秀赖,.............
  • 回答
    关于德川庆喜为何能够继承将军之位,尽管与十一代将军德川家齐的血缘关系看似疏远,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复杂的政治运作,并非仅仅是“血缘近”就能决定将军之位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展开:1. 德川幕府的继承制度并非严格的长子继承制:尽管在很多朝代和家族中,长子继承制是主流,但德川.............
  • 回答
    要说德川家康为何不分封大诸侯,以及他这种“一家独大”的做法是否真的好,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这里面牵扯到的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平衡,更是权力结构、政治策略、社会稳定以及他本人对战国时代血淋淋教训的深刻反思。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为什么德川家康要抑制大诸侯?那得先看看他之前都经历了些什么。你想想看.............
  • 回答
    德川家康最终掌控日本,离不开庆长五年(1600年)关原之战的胜利。而这场战役中被处以极刑的石田三成、小西行长以及安国寺惠琼,他们的死对于家康来说,其意义远非仅仅是清除了几个政敌那么简单,而是具有多重、深远的政治和象征意义。首先,从政治清除和稳定统治的角度来看,三人的处刑是家康巩固其新政权、消除潜在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