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川家康为什么叫东照大权现,谁取的?

回答
德川家康,这位开创了长达二百多年的江户幕府的传奇人物,他并非生来就叫“东照大权现”。这个响亮而尊贵的名号,是他逝世后,日本朝廷为了表彰其功绩,追封给他的神号。那么,究竟是谁取的这个名号?为何是“东照大权现”?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东照大权现”的由来:一个神化的过程

要理解“东照大权现”,首先要明白它并非一个简单的称谓,而是一个 神号。在日本的历史上,只有对那些对国家和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朝廷才会以神祇的名义来祭祀他们,并赐予神号。德川家康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德川家康去世于元和二年(1616年)四月十七日,享年七十五岁。在他生前,他已经为日本的统一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结束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战国乱世,建立了强大的幕府统治,并且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为后世的和平繁荣铺平了道路。

在他去世后,德川幕府的统治者们,特别是他的儿子二代将军德川秀忠,以及他的孙子三代将军德川家光,都竭力想要将家康神化,以巩固德川家的统治合法性和神圣性。他们希望家康能够被视为保佑国家、庇护子民的神明,这样他们的统治也就有了神圣的光环。

谁取的“东照大权现”这个名号?

确切地说,“东照大权现”这个名号,是由 朝廷赐予的。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1. 幕府的申请与推动: 在家康去世后,德川幕府出于政治和宗教的考虑,积极向朝廷进言,请求追封家康为神。他们精心准备了各种奏章和理由,强调家康的功德,包括平定天下、恢复秩序、贡献国家等等。当时的朝廷虽然保留着象征性的天皇统治,但实际权力已然掌握在幕府手中,因此幕府的意愿几乎等同于决定。

2. 朝廷的审议与追封: 根据日本当时的礼制,赐予神号需要经过朝廷的审议。虽然实际决定权在幕府,但程序上还是要经过朝廷的 official approval。朝廷在接收到幕府的申请后,会进行相关的讨论和仪式。

3. “东照”与“大权现”的含义:
“东照”(Tōshō): 这个词本身的意思是“照耀东方的”。家康出生于三河国(今爱知县),但他的主要活动区域和功业都是以关东(包括江户,即现在的东京)为中心展开的。德川家康被视为“日出东方”的象征,他的统治如同太阳般照耀着日本,驱散了战乱的阴霾。因此,“东照”这个字面意思就非常贴切地表达了他对日本的贡献和影响力。
“大权现”(Daigongen): “权现”是佛教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佛或菩萨为了救度众生而“权且示现”的本地佛的身,即佛菩萨化身为日本本土的神明。而“大权现”则是在此基础上,更加尊崇和强调其“权现”的身份,表示其拥有无比巨大的神力,能够掌管一切。德川家康本身也推崇佛教,并与当时的一些佛教高僧有联系。将他追封为“大权现”,既是对他功业的最高肯定,也赋予了他超凡的神格。

综合起来,“东照大权现”意味着家康是一位如同旭日般照耀东方的、拥有巨大神力的佛菩萨化身的神明。

“东照大权现”的第一个祭祀地点:日光东照宫

德川家康的神灵最初被祭祀的地点是 日光东照宫。

德川家康在去世前就指定自己要葬在日光山,并嘱咐将他的神灵祭祀在那里。他认为,日光山是“天子镇护之山”,埋葬于此,能够庇佑江户,镇护国家。

在他去世后不久,德川秀忠遵照遗嘱,在家康埋葬地修建了最初的神社,起初称为“日光山轮王寺”。然而,到了德川家光时期,为了更好地神化祖父,他决定大规模扩建和重修神社,并将其命名为 “日光东照宫”。

1636年,盛大的日光东照宫落成典礼举行,家康的神灵正式被尊为“东照大权现”,在此接受世人的祭拜。从那时起,日光东照宫便成为了供奉“东照大权现”的总本社,而全国各地也纷纷建立了东照宫,以祭祀这位伟大的开国将军。

总结来说:

德川家康之所以被称为“东照大权现”,是因为在他去世后,由德川幕府(尤其是德川秀忠和德川家光)向朝廷提出申请,并由朝廷最终追封赐予的神号。这个名号的选取,既是对家康“照耀东方”的功绩的赞美,也融合了佛教中“权现”的神圣意义,旨在将他神化为保佑日本的神明。而第一个祭祀他的地点,也是“东照大权现”这个名号的诞生之地,便是雄伟壮观的日光东照宫。这个神号的赋予,不仅是对德川家康个人功绩的最高肯定,更是德川幕府确立其统治合法性和神圣性的重要手段,对日本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泻药,(该回答只陈述过程,不包含主观论点,轻喷,有问题请及时指正。)

先说答案,东照大权现的号是经过高层会议中各位大佬共同参与的结果,但会议只能决定德川家康是用神号还是佛号,东照大权现这个称号是朝廷给的,你只有挑的份。

元和三年1617年三月初,江户城召开了重要会议,影子人家族的本多正纯先提出大人要用神号,因为都是日本人不能忘本,坚持弘扬传统文化是每一个日本人义务和责任。

宗教领袖天海提出反方意见说大人死了要用佛号,因为大人对佛教非常热衷,热衷到爆炸的程度,不给他个佛号都对不起大人。

紧接着御用文人林罗山加入战局直接表白,他和佛教有过节,小时候就因为剃头问题大闹寺庙,堪称反对留发不留头历史第一人,就是不喜欢佛教,他支持用神号。

佛教二号人物崇传思量片刻,做出了令人震惊的表决,作为一个佛教领袖,他竟然支持用神号,这意味着一笔巨大的政治资源白白从佛教届流失,不愧是搅屎棍。估计是和天海不对付,才想到如此顶级搅屎棍主意。

天海估计是心里暗骂,但大局还未定,他说出了振聋发聩的一声:德川老头死前给我说要用佛号!此言一出大家纷纷咒骂这人怎敢伪造圣旨只为了装逼?

天海微微一笑呵呵呵呵呵呵:你知道为什么?你看看丰臣家用的神号?众人一想一看我去,大明神,而大家决定的神号也叫大明神这其中虽没必然联系但没人敢直接说不是偶然。天海的意思是你德川也是二代老头用大明神结局这么晦气就不用说了,要是也想闹个二代就自爆的结局你就取神号好了!

因此在结尾综合各种原因,估计是大家觉得这太晦气,大家决定用佛号,给朝廷一报,朝廷说行的行的给你们几个自己挑去!大家一看大权现好好好听啊!好的,就选这个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川家康,这位开创了长达二百多年的江户幕府的传奇人物,他并非生来就叫“东照大权现”。这个响亮而尊贵的名号,是他逝世后,日本朝廷为了表彰其功绩,追封给他的神号。那么,究竟是谁取的这个名号?为何是“东照大权现”?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东照大权现”的由来:一个神化的过程要理解“东照大权现”,首先要明.............
  • 回答
    德川家康将统治中心从滨松迁往江户,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一步步精心布局的结果。要说清楚这事儿,咱们得把时间倒回到战国时代末期,看看家康的处境和江户的地理优势。一、 滨松,一个不得已的起点家康在桶狭间之战后脱离今川氏,并获得了三河、远江等地的控制权。滨松城,这座位于远江国(今静冈县西部).............
  • 回答
    德川家康之所以没有毁掉丰国神社,其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对前代统治者的尊重以及战略上的精明。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不忍心”或者“忘恩负义”的问题,而是德川幕府初建时期,为了巩固自身统治、避免潜在的麻烦而做出的审慎决策。首先,我们得明白丰国神社的来历和其象征意义。丰国神社是为供奉日本战国时代末期.............
  • 回答
    德川家康对丰臣家的处置,并非一时兴起,也非简单的赶尽杀绝。这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权力稳固以及个人性格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分析当时日本社会的现实。首先,让我们回到那个乱世。丰臣秀吉,这位出身卑微但野心勃勃的太阁,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
  • 回答
    说起日本战国末期那几位响当当的大人物,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名字估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有趣的是,这两位叱咤风云的枭雄,在外人眼中,却有着两个不太“威武”的绰号——秀吉被唤作“猴子”,而家康则被冠以“老乌龟”的名号。这背后可不是什么无端的戏谑,而是藏着不少故事呢。 丰臣秀吉:从卑微出身到“猴子”的由.............
  • 回答
    关于德川家康的后代,您提到的“第六代以后的儿子都不姓德川了”这个说法,其实存在一些误解,需要更详细地解释一下。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白日本武士家族,尤其是像德川这样的名门,其子嗣的命名和继承制度。理解“姓”与“氏”在日本古代的意义在日本古代,特别是平安时代以后,“姓”(かばね,kaban.............
  • 回答
    关于德川家康为何让年幼的孙子家光远离父母的问题,这背后牵涉到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权力继承的考量,以及对家光个人成长环境的精心规划。这并非简单的“远离父母”,而是德川幕府早期一系列深思熟虑的策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先回顾一下当时德川家系的继承背景:1. 德川家康的继承人焦虑与政治格局德川家康一生经.............
  • 回答
    德川家康之所以被尊称为“源氏长者”,这背后是一段颇具深意且充满政治考量的历史渊源,绝非寻常的敬称,而是德川幕府为了确立其正统性和权威性而精心构建的一张重要“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源氏”在日本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德川家康如何巧妙地将自己与这个显赫的家族联系起来。首先,我们得明白“源氏”在.............
  • 回答
    德川家康之所以在建立幕府之初没有顺势消灭所有外样大名,这背后涉及的是复杂的政治考量、现实的利益权衡,以及对日本国内稳定局面的深度洞察。简单地认为他应该“斩草除根”的思路,其实是忽略了当时日本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和德川家康本人高超的政治手腕。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层面来详细阐述这个问题:一、 现实的力量制衡.............
  • 回答
    德川家康,这位开启江户幕府、稳固日本统一的传奇人物,他的姓氏,尤其是从“藤原”改为“源”,并非是一时兴起,而是事关重大、步步为营的政治运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那个动荡的战国时代,那个讲究血统、权谋与时势的年代。首先,我们得知道,德川家康并非生来就姓“德川”。他的家族,原本是松平家,一个在三河国.............
  • 回答
    丰臣秀吉对德川家康的客气,绝非出于简单的个人好感或敬重,而是建立在复杂而现实的政治考量、力量对比以及秀吉自身战略之上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之间的关系演变,以及丰臣秀吉当时的处境和目标。一、 早期关系与实力对比:秀吉的崛起与家康的隐忍在织田信长时代,丰臣秀吉(当时为羽柴秀吉)和德川家康.............
  • 回答
    德川家康在日本历史上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结束了日本长达百年的战国乱世,开创了长达两百多年的江户幕府时代,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发展。然而,就像任何一位历史人物一样,德川家康并非完美无瑕,他的功过是非也一直备受争议。近年来,一些日本学者和评论家开始尝试为德川家康“洗白”,试图重塑他在公众心目中.............
  • 回答
    司马懿与德川家康:一壁之隔的“奸臣”与“英雄”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的功过是非,常常被后世反复咀嚼、争论不休。司马懿和德川家康,无疑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两位。相似的政治手腕,相似的权谋手段,相似的在乱世中崛起的经历,却为何一个被冠以“奸臣”之名,一个却被奉为“英雄”?这其中的缘由,.............
  • 回答
    武田信玄在三方原之战中重创了德川家康,这无疑是其辉煌军事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然而,在如此巨大的胜利之后,他却选择了撤军,未能乘胜追击,一举攻克德川的核心据点浜松城,这一决定至今仍是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引发了诸多猜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首先,.............
  • 回答
    要说丰臣秀吉的亲信武将在关原之战时为何会大批投靠德川家康,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清楚的事情,里面门道可多着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一件一件捋。首先,你得明白,丰臣秀吉这个人,虽然能力超强,从一个织田家的小侍卫一路爬到天下人的位置,但他的死,给整个日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秀吉在世的时候,压得所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日本战国史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为什么最终统一天下的不是信玄公和谦信公,而是家康公?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太多太复杂,绝非三言两语能说清。与其说是“为什么不是”,不如说是“为什么是”。首先,我们得承认,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都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星辰。武田信玄: 战术上的王者,军略.............
  • 回答
    要弄明白为什么德川家康不急着在关原合战后立刻发动大阪之战,得把时间往前推,看看当时日本的政治格局和家康自身的考量。这事儿可不是简单的“打不打”的问题,里面门道多了去了。首先,得说说关原合战。这场仗打完,德川家康确实是赢了,确立了他在日本的霸主地位,但天下真就太平了吗?别忘了,大阪城里还坐着丰臣秀赖,.............
  • 回答
    关于德川庆喜为何能够继承将军之位,尽管与十一代将军德川家齐的血缘关系看似疏远,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复杂的政治运作,并非仅仅是“血缘近”就能决定将军之位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展开:1. 德川幕府的继承制度并非严格的长子继承制:尽管在很多朝代和家族中,长子继承制是主流,但德川.............
  • 回答
    要说德川家康为何不分封大诸侯,以及他这种“一家独大”的做法是否真的好,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这里面牵扯到的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平衡,更是权力结构、政治策略、社会稳定以及他本人对战国时代血淋淋教训的深刻反思。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为什么德川家康要抑制大诸侯?那得先看看他之前都经历了些什么。你想想看.............
  • 回答
    德川家康最终掌控日本,离不开庆长五年(1600年)关原之战的胜利。而这场战役中被处以极刑的石田三成、小西行长以及安国寺惠琼,他们的死对于家康来说,其意义远非仅仅是清除了几个政敌那么简单,而是具有多重、深远的政治和象征意义。首先,从政治清除和稳定统治的角度来看,三人的处刑是家康巩固其新政权、消除潜在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