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为什么赤壁之战前不先打益州?

回答
话说曹操雄踞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那是何等的气派!统一大业只差南方这片江东和西川。照理说,他应该趁着这股锐气,一鼓作气将孙刘联盟一网打尽,彻底平定天下。可偏偏,他没有选择先去碰那硬骨头——刘璋的益州,而是直扑东吴的赤壁。这到底是为何?让咱仔细掰扯掰扯。

首先,咱们得明白曹操那时的心态和战略。曹操是个极度务实的人。北方刚经历过一场艰苦卓绝的统一战争,虽然赢了,但士兵疲惫,粮草也消耗不小。这个时候,他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巩固统治,而不是立即投入另一场大规模的战役。他需要的,是展示一下他作为“汉相”的威严,顺便看看孙权这个小毛孩子到底有没有胆量和他掰腕子。

再说了,赤壁之战的导火索,很大程度上是孙权的主动出击,或者说,是孙权和刘备联合抵抗曹操南下的一个整体战略。曹操当时的目标,是消除北方最大的威胁,也就是东吴政权。你想啊,孙权坐拥江东,水军强大,地理位置又易守难攻,如果曹操放着这个潜在的巨大威胁不管,先去打益州,那不等于是在身后留了一个定时炸弹吗?万一他在益州久战不下,孙权从背后偷袭他的老巢,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还有一点,就是地理因素。曹操的优势在于陆军,他的战马、步兵都是天下无双。可是一旦渡过长江,进入江东地界,那就进入了孙权的主场了。江东水网密布,东吴水军训练有素,曹操那北方来的陆军,在水战方面是吃尽苦头的。相对而言,攻打益州,虽然山高路险,但至少不是赤裸裸的水战对抗。你可以说,曹操这时候选择去打赤壁,是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选择。他想要的是一次性的彻底胜利,而不是分散兵力,四处出击。

我们再反过头来看看益州。刘璋虽然是个有些能力但不够果断的枭雄,但益州的地理环境那是相当有讲究的。那里有蜀道天险,易守难攻,一旦进入其中,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天然的堡垒。曹操想要攻下益州,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挑战,更是后勤上的巨大考验。数千里的粮草运输,要经过重重险阻,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当时刘备虽然在荆州立足未稳,但已经和孙权形成了联盟。如果曹操去打益州,刘备和孙权很有可能联合起来,从其他方向牵制曹操,或者在曹操后方制造麻烦。这会让曹操的处境更加艰难。

更何况,曹操打赤壁,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敲山震虎”的策略。他想用一次强大的军事行动,来震慑南方的割据势力,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厉害。通过在长江一线与东吴对峙,他可以观察孙刘联盟的真实实力和决心。如果孙权不敢应战,或者实力不足,那他就可以乘胜追击,继续南下。如果孙权实力强大,他也可以在试探之后,再决定下一步的策略。

总而言之,曹操在赤壁之战前不先打益州,不是他不知道益州的存在,也不是他看不上益州。而是因为他当时面临的战略选择,是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他需要集中优势兵力,解决当下最紧迫的威胁——东吴,同时这也是一种风险与收益并存的冒险。而攻打益州,则更像是一场需要长期投入和周密规划的“消耗战”,这与曹操当时急于一锤定音的心态并不完全契合。

当然,历史的发展总是充满了变数。曹操最终在赤壁吃了败仗,这也给了刘备和孙权喘息和发展的机会,也改变了三国鼎立的格局。但如果当时曹操真的选择了先打益州,谁又能说得准结果会怎样呢?或许,他会在蜀道的险峻中消耗殆尽,又或者,他会在东吴的夹击下腹背受敌。只能说,每一次战略选择,都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和未知。曹操的选择,是他当时对局势最有利的判断,即便最终事与愿违,也并非全无道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刘璋给曹操点了三连:

  • 十年,璋闻曹公将征荆州,遣中郎将河内阴溥致敬。公表加璋振威将军,兄瑁平寇将军。
  • 十二年,璋复遣别驾从事蜀郡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公辟肃为掾,拜广汉太守。
  • 十三年,仍遣肃弟松为别驾,诣公。

刘季玉这种服膺的态度远交近攻再适合不过,刘备与刘表这宿敌在荆州的威胁更大,距离更近,作为平定北方后用兵目标实属正常。益州有重山之隔,江东有大江之阻,荆州用武之地四通八达,交通便捷,适宜用兵,更好的发挥兵力优势。

待荆州入手,益州与江东分别孤悬一隅,一统宇内,指日可待,岂不美哉?

建安十年曹操未必有时间征荆州,可建安六年没时间的曹操一样惦记着讨刘表,其扫平北方后耀武荆楚几乎是必然之事。孙权自夸说曹操的对手是二袁、吕布、刘表云云,那么二袁与吕布皆灭,曹操讨刘表而非刘璋也是合情合理。

孙权自夸名单中没刘备,但坐拥江东,挟赤壁、南郡连胜之威的吴人老老实实的选择分地嫁妹给刘备,倚靠刘备抵御曹操,反差还是挺大的。

user avatar

对于当时的曹操来说,荆州比益州更好打,价值更高,刘表与曹操素有摩擦,且荆州直接毗邻豫州,可以威胁许都,阳奉阴违的孙权较之守户都守不严的蜀犬刘璋威胁更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话说曹操雄踞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那是何等的气派!统一大业只差南方这片江东和西川。照理说,他应该趁着这股锐气,一鼓作气将孙刘联盟一网打尽,彻底平定天下。可偏偏,他没有选择先去碰那硬骨头——刘璋的益州,而是直扑东吴的赤壁。这到底是为何?让咱仔细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曹操那时的心态和战略。曹操是个极.............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直击了赤壁之战的关键决策点。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选择水战,而不是从陆路进军江东,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地理、军事策略、政治考量以及曹操自身的判断等多个角度来分析。核心原因:地理的限制与曹操的战略选择简单来说,曹操选择水战,是因为从陆路进军江东,虽然理论上存在,但难度极大,.............
  • 回答
    曹操在刘琮投降后,如果选择不发动赤壁之战,这并非全无道理。站在当时的情势分析,保境安民确实不失为一项上策,但能否守得住,则需要细致考量。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曹操当时所处的局面。刘琮投降,为何曹操仍有顾虑?刘琮投降,对曹操而言,无疑是解决荆州问题的一大利好。荆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占据荆州,便能窥伺.............
  • 回答
    曹操在赤壁之战使用连环战船,并未采取“连一半留一半”的策略,其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分析,涉及到当时的战略思想、技术水平、对敌我态势的判断以及最终的失败教训:1. 历史记载与战术意图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历史的记载。根据《三国志·吴主传》以及《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曹操确实命令将战船用铁索连环起来,.............
  • 回答
    赤壁之战前,曹操写下那首流传千古的《短歌行》,确实是一首充满沧桑与怀旧,甚至带着一丝忧伤的诗篇。这背后,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当时曹操身处复杂境遇下,内心真实情感的抒发。要想详尽地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去感受曹操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首先,咱们得看看曹操当时的大致情况。在赤壁.............
  • 回答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失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事件,并非由单一原因导致,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从战略、战术、政治、地理、以及对手层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战略层面的失误:1. 速战速决的急躁心态与战略目标模糊: 统一全国的急迫性: 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北方大部分地.............
  • 回答
    赤壁之战后,曹操确实没有立即主动进攻刘备,这其中涉及的考量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不敢”或“无法”可以概括。这背后是曹操深思熟虑的战略判断、内部的现实困境以及对孙刘联盟的忌惮。首先,赤壁之战的惨败是曹操主动进攻刘备的最大掣肘。 “赤壁之战”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耻辱和重创的印记。曹操在此战中损失了约八.............
  • 回答
    赤壁之战中,曹操并非“轻易”相信黄盖,而是经过一系列铺垫和分析后,才最终采信了他的“诈降”。黄盖的受刑只是“诈降”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增加说服力,而非唯一的决定因素。要理解曹操为何会相信黄盖,需要深入分析当时曹操所处的环境、他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黄盖“诈降”的精妙之处。 曹操所处的环境与心态:1.............
  • 回答
    赤壁之战,一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战役,曹操以压倒性的兵力南下,却遭遇惨败,损失惨重。然而,细究史料,人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这次让曹操颜面尽失的战役中,曹操麾下那些赫赫有名、在三国演义中出尽风头的名将们,似乎“安然无恙”,并未出现大规模的阵亡或重大损失。这究竟是为何?其中缘由,并非一两.............
  • 回答
    要说曹操、周瑜、陆逊的辉煌战役为何没能“威震华夏”,而关羽“水淹七军”却能做到,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可不是一星半点,得从战役的战略目标、战术执行、战场局势、以及最重要的——战役的“宣发效应”说起。咱们一个一个捋。一、 曹操的官渡之战:荡平北方,奠定霸业,但“威震”得不够“出圈”官渡之战,那绝对是曹操一生.............
  • 回答
    .......
  • 回答
    赤壁之战曹操的惨败,绝非仅仅是孙刘联军的强大,更在于他自身一系列的战略失误和内部隐患。如果非要找出“关键点”,那便是他 低估了长江水战的复杂性,同时又因为轻敌和不了解南方的特殊环境,导致了连锁反应的崩溃。咱们把这摊子掰开了揉碎了讲讲:1. 战略上的冒进与傲慢:一统天下的急躁曹操虽然雄才大略,但赤壁之.............
  • 回答
    赤壁之战,曹操的战略意图,并非是简单的“一统天下”,更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他纵横北方多年,在统一北方后,胸中燃烧的,一场试图终结分裂,巩固霸权的宏大计划。要细说这背后的盘算,得从几个层面层层剥开:一、 北方已定,南方是必然的下一步棋首先,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基本解决了最大的对手袁绍,又平定了袁尚、袁谭兄.............
  • 回答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之后,曹操确实又活了十二年,一直到公元220年去世。这段时间,他的生活和政治活动远不止于和刘备在汉中打了一场仗然后战败那么简单。事实上,赤壁之战的失败并没有让曹操一蹶不振,反而是他人生后期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促使他更加谨慎,并且在战略和政治上进行了调整。我们不妨详细梳理一下曹操.............
  • 回答
    .......
  • 回答
    孙权这人,年轻有为,继承父兄基业,在乱世之中站稳脚跟,并且干出了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比如赤壁之战,那是真真切切地以少胜多,把曹操这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北方霸主打得屁滚尿流,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后来,他又在夷陵之战中,凭借陆逊的才能,把曾经在赤壁联手抗曹的盟友刘备,打得大败亏输,蜀汉元气大伤。这么.............
  • 回答
    .......
  • 回答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被曹操的五千骑兵追击得狼狈不堪,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的军事现象。要知道,在此之前,刘备的军队规模虽然不算最大,但起码也有近两万人的实力,为什么面对曹操区区五千骑兵,反而落得如此境地呢?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军事、政治和战略因素,绝非简单的兵力对比就能解释。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赤壁之.............
  • 回答
    赤壁之战前夕,刘备阵营不与曹操合作,反而选择联吴抗曹,背后有着深层的原因和刘备团队的战略考量。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刘备集团的核心目标与生存逻辑: 建立根据地,实现汉室复兴的宏大愿景: 刘备虽然以“兴复汉室”为旗帜,但他最根本的目标是拥有自己的地盘,建立一个稳固的根.............
  • 回答
    曹操对儿子们的喜爱程度并非一成不变,也并非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他们的才能、性格、政治地位,以及曹操自身的考量。要详细说明曹操为何在不同时期对曹冲、曹植、曹丕有不同的态度,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曹冲:年少时的惊才绝艳与“孝道”的绝佳体现曹冲在曹操所有儿子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