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赤壁之战曹操没有输?

回答
关于赤壁之战曹操是否“输”了,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对“输赢”的定义,以及这场战役的长期影响。如果我们将“输”简单理解为“战败且主力覆灭”,那么赤壁之战的结果显然是对曹操极为不利的。然而,如果从更宏观的战略和政治角度来看,事情就变得复杂了。

我们先来看看这场战役本身的进程,以及为什么会形成“曹操战败”的普遍认知。

赤壁之战的背景:

当时,曹操刚刚平定了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空前强大。为了统一全国,他南下征讨孙权和刘备组成的联军。孙刘联盟在当时看来是实力悬殊的,孙权坐拥江东,虽然有长江天险,但面对曹操百万大军的压境,压力巨大。刘备则刚刚经历“长坂坡”之败,实力最弱,寄身于孙权麾下。

战役的导火索:

曹操大军渡过长江,在赤壁一带扎营。孙刘联军由周瑜指挥,诸葛亮作为军师也参与了谋划。联军士气低落,曹操的北方士兵不习水战,且多有疾病。

关键的“火攻”:

历史记载中,赤壁之战最关键的转折点是孙刘联军使用的火攻。据说,黄盖献上诈降之计,趁着风势,率领装满易燃物和火油的楼船冲向曹操的水军。曹操的战船由于使用了连环锁(为了稳固战船,适应北方士兵不习水性的特点,将战船首尾相连),一旦被火点燃,就形成了火海,迅速蔓延,导致曹操水军惨败。

战役的结果:

赤壁之战的直接结果是曹操大军遭受重创,损失惨重,被迫北撤。史书普遍记载,曹操败退,并且“死者过半”。孙刘联军则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那么,为什么有人会说“赤壁之战曹操没有输”呢?

这种说法往往是从曹操的 战略目标 和 长远影响 来看待的。

1. 战略目标的未完全丧失:
保存了基本盘: 尽管赤壁之战损失惨重,但曹操并非全军覆没。他率领残兵败将逃回了北方,并迅速组织力量稳定了北方的局势。他的核心势力,也就是北方的统治基础,并没有被摧毁。
避免了被一网打尽的危险: 如果曹操在赤壁被彻底歼灭,那么孙刘联军就可以乘胜追击,直捣北方,中国历史的走向将完全不同。赤壁之战虽然惨败,但至少阻止了曹操过早的灭亡。
对南方的战略意图的延缓,而非终结: 曹操南下是战略性的统一行动,赤壁的失败只是这次行动的重大挫折。他并没有因此放弃统一天下的目标。在战败后,曹操迅速调整策略,巩固北方,然后转而攻打张鲁,夺取汉中,并继续与孙权和刘备争夺。虽然他最终未能统一天下,但这并不能说他在赤壁就“输”了所有。

2. 曹操的韧性和重建能力:
曹操一生戎马,经历过无数次艰难险阻。赤壁之战的失败,虽然是一次重大打击,但并没有击垮他的意志。他迅速从失败中恢复,并且依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在几年内又一次对南方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压力。
例如,在赤壁之战后不久,曹操就率军征讨了汉中,虽然最终也未能守住,但这展现了他的军事实力并未完全丧失。随后,他又在合肥等地击退了东吴的进攻,保护了江淮地区的战略安全。

3. 历史的评价角度:
我们常说“三国归晋”,统一天下的任务最终是由司马氏完成的。从这个角度看,曹魏政权本身就未能实现最终的统一。但是,曹操本人在军事、政治上的成就依然巨大,他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赤壁之战失败,是他在统一之路上的一个巨大坎坷,但并非他政治生涯的终结。
如果将“输赢”定义为“未能实现战略目标”,那么曹操在统一中国这个终极目标上,确实“输”了。但赤壁之战本身作为一场战役,其惨烈程度和直接后果表明曹操在此役中是战败方。

总结来说:

从战役的直接结果来看,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毫无疑问是惨败的。他的水军被摧毁,军队遭受巨大损失,战略扩张受挫。这是历史事实。

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放长远,从曹操的整体战略布局和个人政治生命来看,他并没有被“打垮”。他保住了北方的基本盘,展现了极强的韧性和重建能力,并在之后继续与孙刘政权进行拉锯战。他统一天下的宏伟目标虽然未能在其生前实现,但这不意味着他在赤壁之战的失败就彻底宣告了他战略上的“输”。

所以,说“赤壁之战曹操没有输”,更多的是强调他 并未被彻底击溃,其政治和军事生命得以延续,并且在战后依然能够继续与对手抗衡。这是一种对“输赢”更 nuanced(微妙)的解读,而非否定他在赤壁之战中的实际战败。

打个比方: 一个人参加一个重要的考试,结果成绩非常差,不及格了。但这个人并没有因此放弃学业,而是回去加倍努力,最终在下一次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甚至还比其他人更先毕业。那么,这次糟糕的成绩,算不算他“输了”?可以说,他“输了”那场考试,但并没有“输掉”整个学业。曹操在赤壁之战就是这样的情况。

因此,关于“赤壁之战曹操没有输”的说法,核心在于对“输”的定义。如果是指兵败如山倒、全军覆没,那他确实输了。但如果是指战略的彻底破产和政治生命的终结,那么他可以算作是 受了重创但并未彻底输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要看如何定义赤壁之战

最广义的来说 赤壁之战是曹操的南征 南征的最后结果是曹操占领了荆州大部 包括襄阳和江陵获得荆州南方四郡的口头臣服 只有在进攻荆州唯一还不在曹操掌之下的江夏郡时失败 并引发连锁反应 又在赤壁之战后丢了荆南四郡和南郡(江陵)比方说曹操本来可以打100分结果只得了80分 后来又把到手的20分吐出来了 得个60分及格 不输不赢吧

但现在一般认为的赤壁之战是指曹操对江夏郡残留的刘备刘琦势力的进攻行动 不多说 失败了 还让南郡变得岌岌可危 后来南郡也守不住 被迫放弃 连带南方四郡也丢了

最狭义的赤壁之战 是曹操的水军顺江而下想要进攻江夏的路上在长江之上与周瑜军队的一场遭遇战 遭遇的地方名叫赤壁 故名赤壁之战 这个也是曹操战败 不过败得不惨 之后曹军推到长江北岸乌林驻守 遭遇和刘备的军队在长江南岸驻守 双方进入对峙阶段

从损失来说 这个日本人就是胡说八道 荆州整体能供应的军队约为10万 刘备加刘琦已经弄走2-3万人 荆南四郡有1-2万人应该不算过分吧 那么刘琮投降可提供给曹操的军队是5-6万人 这5-6万人襄阳守军不可能不要人吧 各地守备也不可能不要人吧? 能动员参加赤壁之战的荆州降军往高了说是2-3万 据推测 曹操实际参加了赤壁之战的西路军的兵力至少在5万以上 那么曹操赤壁之战的西路军里是不可能没有曹操自己的军队的 而且如果没有曹操自己的军队 想要控制降军作战也是不现实的 就算曹操自己带来的军队只2万吧 赤壁之战曹操军队是损失过半的 扣除降军曹操也损失了万把人 这也叫【没什么大的伤害】当然 一些史盲可能觉得1万人不算多


最后 其实不用分析太多 简单的道理

赤壁之战后曹操对南方的战争从进攻变成了防御 并且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状态 为什么?

赤壁之战输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赤壁之战曹操是否“输”了,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对“输赢”的定义,以及这场战役的长期影响。如果我们将“输”简单理解为“战败且主力覆灭”,那么赤壁之战的结果显然是对曹操极为不利的。然而,如果从更宏观的战略和政治角度来看,事情就变得复杂了。我们先来看看这场战役本身的进程,以及为什么.............
  • 回答
    赤壁之战后,曹操确实没有立即主动进攻刘备,这其中涉及的考量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不敢”或“无法”可以概括。这背后是曹操深思熟虑的战略判断、内部的现实困境以及对孙刘联盟的忌惮。首先,赤壁之战的惨败是曹操主动进攻刘备的最大掣肘。 “赤壁之战”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耻辱和重创的印记。曹操在此战中损失了约八.............
  • 回答
    要说曹操、周瑜、陆逊的辉煌战役为何没能“威震华夏”,而关羽“水淹七军”却能做到,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可不是一星半点,得从战役的战略目标、战术执行、战场局势、以及最重要的——战役的“宣发效应”说起。咱们一个一个捋。一、 曹操的官渡之战:荡平北方,奠定霸业,但“威震”得不够“出圈”官渡之战,那绝对是曹操一生.............
  • 回答
    孙权这人,年轻有为,继承父兄基业,在乱世之中站稳脚跟,并且干出了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比如赤壁之战,那是真真切切地以少胜多,把曹操这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北方霸主打得屁滚尿流,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后来,他又在夷陵之战中,凭借陆逊的才能,把曾经在赤壁联手抗曹的盟友刘备,打得大败亏输,蜀汉元气大伤。这么.............
  • 回答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之后,曹操确实又活了十二年,一直到公元220年去世。这段时间,他的生活和政治活动远不止于和刘备在汉中打了一场仗然后战败那么简单。事实上,赤壁之战的失败并没有让曹操一蹶不振,反而是他人生后期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促使他更加谨慎,并且在战略和政治上进行了调整。我们不妨详细梳理一下曹操.............
  • 回答
    赤壁之战曹操的溃败,与其说是单一的“东风”或“瘟疫”所致,不如说是一系列因素叠加的结果,而东风和瘟疫恰恰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两个催化剂。我们先谈谈“瘟疫”。在当时的条件下,疾病的传播和影响是巨大的。曹操军队远道而来,士兵们生活环境的改变,加上长期作战的疲惫,很可能导致了疾病的蔓延。史书上提到曹操的军队.............
  • 回答
    赤壁之战曹操的惨败,绝非仅仅是孙刘联军的强大,更在于他自身一系列的战略失误和内部隐患。如果非要找出“关键点”,那便是他 低估了长江水战的复杂性,同时又因为轻敌和不了解南方的特殊环境,导致了连锁反应的崩溃。咱们把这摊子掰开了揉碎了讲讲:1. 战略上的冒进与傲慢:一统天下的急躁曹操虽然雄才大略,但赤壁之.............
  • 回答
    赤壁之战,曹操的战略意图,并非是简单的“一统天下”,更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他纵横北方多年,在统一北方后,胸中燃烧的,一场试图终结分裂,巩固霸权的宏大计划。要细说这背后的盘算,得从几个层面层层剥开:一、 北方已定,南方是必然的下一步棋首先,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基本解决了最大的对手袁绍,又平定了袁尚、袁谭兄.............
  • 回答
    赤壁之战,一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战役,曹操以压倒性的兵力南下,却遭遇惨败,损失惨重。然而,细究史料,人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这次让曹操颜面尽失的战役中,曹操麾下那些赫赫有名、在三国演义中出尽风头的名将们,似乎“安然无恙”,并未出现大规模的阵亡或重大损失。这究竟是为何?其中缘由,并非一两.............
  • 回答
    赤壁之战,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战役。如果历史的车轮偏转,让曹操在那场大火中笑到了最后,那么对当时的老百姓来说,日子究竟会更好还是更坏,这实在是一个难以一概而论的问题,背后牵扯着太多复杂的因素。首先,让我们设想一下曹操获胜的局面。曹操统一北方的成就已然斐然,他有着强烈的政治抱负和治国理念。他的统治风.............
  • 回答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失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事件,并非由单一原因导致,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从战略、战术、政治、地理、以及对手层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战略层面的失误:1. 速战速决的急躁心态与战略目标模糊: 统一全国的急迫性: 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北方大部分地.............
  • 回答
    如果大唐太宗皇帝李世民魂穿到赤壁之战前,附身于北魏权臣曹操身上,能否扭转乾坤,重写历史?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值得我们细细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白,李世民能够取得“贞观之治”的辉煌,绝非偶然。他身上具备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深邃的政治智慧、开阔的战略视野以及知人善用的用人艺术。相比之下,赤壁前的曹操.............
  • 回答
    赤壁之战中,曹操并非“轻易”相信黄盖,而是经过一系列铺垫和分析后,才最终采信了他的“诈降”。黄盖的受刑只是“诈降”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增加说服力,而非唯一的决定因素。要理解曹操为何会相信黄盖,需要深入分析当时曹操所处的环境、他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黄盖“诈降”的精妙之处。 曹操所处的环境与心态:1.............
  • 回答
    赤壁之战前,曹操写下那首流传千古的《短歌行》,确实是一首充满沧桑与怀旧,甚至带着一丝忧伤的诗篇。这背后,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当时曹操身处复杂境遇下,内心真实情感的抒发。要想详尽地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去感受曹操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首先,咱们得看看曹操当时的大致情况。在赤壁.............
  • 回答
    赤壁之战的结局,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一个难以估量的“如果”。如果曹操在那场关键性的战役中获胜,一举消灭了孙刘联军,那么他统一中国的进程将大大加速,中国历史的轨迹可能会因此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关于他是否会建立“幕府”制度,以及汉天子是否能继续保有“中华传统的万世一系”的地位,这背后牵扯着中国.............
  • 回答
    曹操在赤壁之战使用连环战船,并未采取“连一半留一半”的策略,其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分析,涉及到当时的战略思想、技术水平、对敌我态势的判断以及最终的失败教训:1. 历史记载与战术意图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历史的记载。根据《三国志·吴主传》以及《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曹操确实命令将战船用铁索连环起来,.............
  • 回答
    话说曹操雄踞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那是何等的气派!统一大业只差南方这片江东和西川。照理说,他应该趁着这股锐气,一鼓作气将孙刘联盟一网打尽,彻底平定天下。可偏偏,他没有选择先去碰那硬骨头——刘璋的益州,而是直扑东吴的赤壁。这到底是为何?让咱仔细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曹操那时的心态和战略。曹操是个极.............
  • 回答
    赤壁之战,千古一叹。如果曹操当年在那场大火中笑到了最后,历史的轨迹会因此发生怎样的变动?而他,这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枭雄,最终又会走向何方?“无双”的结局,那个行走江湖、还政于君的曹操,究竟只是一个美丽的想象,还是有可能在他的人生剧本中占据一席之地?要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把历史的车轮往前拨一拨,回到.............
  • 回答
    曹操在刘琮投降后,如果选择不发动赤壁之战,这并非全无道理。站在当时的情势分析,保境安民确实不失为一项上策,但能否守得住,则需要细致考量。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曹操当时所处的局面。刘琮投降,为何曹操仍有顾虑?刘琮投降,对曹操而言,无疑是解决荆州问题的一大利好。荆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占据荆州,便能窥伺.............
  • 回答
    提起曹操,我们脑海中总是会浮现出那个雄才大略、叱咤风云的北方霸主形象。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他就像一台精密的战争机器,将一个个强敌收入囊中,似乎无人能挡。然而,许多人都有一个疑问,为何这位曾经“开挂”的枭雄,在收服袁术之后,似乎智商“断崖式下跌”,到了赤壁之战,竟会被诸葛亮和周瑜联手耍得团团转呢?要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