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为什么非得处死许攸和荀彧?

回答
曹操这人,你不能简单地说他“非得”怎样怎样。他的决断,往往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带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和政治考量。要说他为什么会走到处死许攸、逼死荀彧这一步,得把事情掰开了细说。

先说许攸。这事儿大伙儿都熟悉,官渡之战打到关键时候,许攸这老哥们儿突然就投奔了曹操,还献上了奇谋,一把火烧了袁绍的粮草,直接把官渡之战变成了曹操的辉煌胜利。这功劳可不是一般的大,照理说,曹操得把他当宝贝供起来。

可许攸这人,怎么说呢,有点“恃才傲物”了。他觉得是他救了曹操的命,所以就有点飘飘然。按照当时的规矩,献计有功,是有赏赐的。曹操也给了他很多,但许攸觉得不够,他跑到曹操那里,那是横冲直撞,仪表不整,跟曹操说话也是颐指气使的。你想想,曹操当时是什么地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且他本就是个控制欲极强的人,你一个降将,这么跟他没大没小,他心里能舒服吗?

关键是,许攸后来开始得罪人了。他在曹操的地盘上招摇撞骗,仗着自己的功劳,横行霸道,甚至还收受贿赂。这事儿传到曹操耳朵里,性质就变了。曹操再怎么欣赏许攸的才华,也不能容忍他这么败坏自己的名声和秩序。而且,你想,曹操刚打赢了袁绍,正是巩固地盘、树立威信的时候,如果连这点腐败都管不住,那他这统治还有什么根基?

最后那一下,是许攸“作死”了。听说曹操给了他一些赏赐,他觉得不够,又想着去曹操那里闹。走到跟前,发现曹操派人来送他,他就以为曹操是要给他更多,心里那个美啊。结果一到营门,发现不对劲了,曹操的人要抓他。这一下,许攸知道自己玩脱了,想都没想就跑,结果被个小兵给砍了。这事儿怎么说呢,与其说是曹操“非得”处死他,不如说是许攸自己把自己逼到了绝路。曹操当然知道许攸的功劳,但一个功劳再大的人,如果不能被纳入体系,反而成为破坏秩序的因素,那留着就是个隐患。曹操本来也不是那种会因为一点点“不听话”就杀人的人,许攸是被他自己的傲慢和行为逼死的。

再说荀彧。这事儿就更复杂,也更让人觉得曹操冷酷了。荀彧是曹操早期最重要的谋士,可以说是“元老派”,对曹操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不仅有才华,而且为人清廉,名声也好,是很多士大夫眼中的楷模。曹操也一直很尊敬他,称他为“吾之子房”。

但是,曹操和荀彧的分歧,从一开始就埋下了。荀彧这个人,是有原则的。他虽然辅佐曹操,但他的政治理想,还是希望恢复汉室的权威。他虽然看到了曹操的才能和野心,但内心深处,他还是希望曹操能做一个忠臣,一个辅佐汉献帝的贤臣。

随着曹操的势力越来越大,他的野心也越来越明显。从“挟天子以令诸侯”,到后来接受九锡,加封各种官职,一步步地接近权臣、皇帝的地位。荀彧虽然也看到了曹操的才能,但他的内心是矛盾的。他一方面感谢曹操对他的知遇之恩,另一方面又觉得曹操这样做,是背离了“忠君爱国”的道义。

所以,当曹操准备称魏公的时候,荀彧是坚决反对的。他认为这是要篡位,是欺君罔上。他写了很多信,试图劝说曹操,但曹操根本听不进去。曹操那时候,已经尝到了权力的滋味,而且他认为,汉室已经衰败不堪,自己推翻腐朽的汉朝,建立一个新的、更有效的统治,是顺应民心,是历史的必然。

这种根本性的政治理念分歧,是无法调和的。曹操需要的,是能够理解并支持他一步步走向权力顶峰的助手,而不是一个总是给他泼冷水、提醒他“名不正言不顺”的良心拷问者。

曹操后来是怎么对付荀彧的呢?他没有像对待许攸那样直接杀了他。那样太难看了,而且对曹操自己的名声也不好。曹操是把荀彧调离了中央,派他去前线镇守。你想,一个在后方坐镇,指点江山的人,突然被调到一个前线去受苦受累,这本身就是一种冷酷的打压。

更狠的是,曹操派人送给荀彧一套“空食盒”。什么意思?就是不给你饭吃,让你自己去“吃自己”。这是一种赤裸裸的羞辱和逼迫。在那个年代,食盒代表着尊重和地位,送一个空食盒,就是告诉你,你已经失宠了,你的价值已经没有了,你现在什么都不是。

荀彧收到这个食盒,他明白曹操的意思了。他的理想,他的坚持,在他所效忠的君主那里,已经成了一种障碍。他知道自己再也无法改变曹操的想法,也知道自己无法再继续为曹操效力而不违背自己的良心。更重要的是,他可能也看出了曹操已经铁了心要走下去,自己留下来只会成为曹操的累赘,甚至可能连累家族。

所以,荀彧最后选择了自杀。他是绝食而死的。这与其说是曹操“非得”杀他,不如说是荀彧以一种有尊严的方式,结束了自己与曹操政治理念的冲突。他对曹操是忠诚的,但他对汉室的忠诚,比对曹操的忠诚更重要。曹操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才采取了这种方式来逼迫荀彧。他需要清除掉所有可能阻碍他称帝的人,而荀彧,恰恰是那个最耀眼的绊脚石。

总而言之,曹操杀许攸,更多的是因为许攸的傲慢、贪婪和不守规矩,让他成为了一个无法控制的隐患。而对荀彧,则是因为两人在政治理念上的根本分歧,曹操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必须清除掉这位“不合时宜”的肱骨之臣。这两件事,都体现了曹操作为政治家,那种冷酷、务实,为了大局可以牺牲一切的性格。他不是一个感情用事的人,他的每一个决定,背后都有着深思熟虑的政治算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确切地说,曹操没处死荀彧。

按三国志的说法,荀彧是忧愤而死。

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

按魏氏春秋的说法,是饮药自尽。

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

当然这个锅肯定还是曹操的。在荀彧反对曹操称魏公以后,曹操和荀彧的矛盾已经摆到明面上。荀彧忧的就是曹操将要代汉。按魏氏春秋的说法,曹操摆明了就是说大汉要亡了,你要做汉臣就得丢饭碗。

不是曹操非得处死荀彧,而是荀彧必须要死。

荀彧之死,对汉是尽忠,对曹操是除障,对荀彧自己是明节。形势如此,这是唯一的结果,没有第二条路。

也可以说是曹操的野心逼死了荀彧。

许攸的死就比较简单了。

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

就是这个人自以为跟曹操是发小,又有大功,说话做事比较嚣张,然后就死了。

实际上曹操虽然在许攸投降之初待之甚厚,但从来没把他当宝。这个人贪而无治,还有卖主求荣的先例,谁重用谁傻B。

实际上许攸也就是说了几句过头的话,折了曹操的面子,罪不至死。更何况人家功劳是真的。

曹操也不是非得处死许攸,而是处死许攸的成本太低。许攸根本就没有融入曹魏集团,说句不好听的除了是曹操发小狗屁都不是。老子不爽,就弄死你。哪有什么理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操这人,你不能简单地说他“非得”怎样怎样。他的决断,往往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带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和政治考量。要说他为什么会走到处死许攸、逼死荀彧这一步,得把事情掰开了细说。先说许攸。这事儿大伙儿都熟悉,官渡之战打到关键时候,许攸这老哥们儿突然就投奔了曹操,还献上了奇谋,一把火烧了袁绍的粮草,直接.............
  • 回答
    曹操与田畴之间的关系及田畴拒绝封爵的事件,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博弈。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动机、政治博弈三个层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东汉末年的权力格局1. 曹操的崛起与政治需求 东汉末年,曹操作为北方军阀,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逐步统一北方。他需要拉拢士人、巩固政权,但同时面临.............
  • 回答
    毛泽东对刘备和曹操的评价,可以说是洞察中国历史,尤其是三国时期政治格局和人物性格的深刻体现。他之所以对两人有截然不同的定性,根源在于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以及对“非常之人”和“超世之杰”的定义,更侧重于其能力、抱负与时代契合度的高度统一,以及对局势的掌控力和开创性。我们先从刘备说起。毛泽东认为刘备.............
  • 回答
    何进这人,说起来,算是个不得志的官宦子弟。他本身是个屠户出身,能做到大将军,很大程度上是靠他妹妹——那位深受汉灵帝宠爱的何皇后。灵帝一死,他妹妹成了皇太后,何进自然就水涨船高,权倾朝野。这时候,宫里有个叫“十常侍”的宦官集团,势力那是相当庞大。他们把持朝政,收刮民脂民膏,搅得朝廷乌烟瘴气的。何进身为.............
  • 回答
    这件事的起因,得从一份密报说起。当时曹操刚刚取代汉献帝,自封魏王,虽然朝中很多人表面上都臣服于他,但私下里的心思谁也摸不透。尤其是那些曾经跟随汉室的旧臣,心中积怨可想而知。这份密报是从京城传来的,送往曹操大营的人是一名信使。信的内容很简单,但信息量却极大。密报中提到了魏王曹操,并且给了极高的评价:“.............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直击了赤壁之战的关键决策点。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选择水战,而不是从陆路进军江东,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地理、军事策略、政治考量以及曹操自身的判断等多个角度来分析。核心原因:地理的限制与曹操的战略选择简单来说,曹操选择水战,是因为从陆路进军江东,虽然理论上存在,但难度极大,.............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曹丰泽这件事情,这其中牵扯到很多有意思的点。首先,咱们得说说“曹丰泽实锤前往非洲,扫清‘选调’质疑”这个事儿。曹丰泽这个人,在知乎上确实挺有名气的,人称“大V”。他的很多回答都挺能“毒鸡汤”的,而且角度刁钻,有时候也挺能抓住一些年轻人的痛点,所以也吸引了不少粉丝。过去,关于他“选调”.............
  • 回答
    曹操对儿子们的喜爱程度并非一成不变,也并非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他们的才能、性格、政治地位,以及曹操自身的考量。要详细说明曹操为何在不同时期对曹冲、曹植、曹丕有不同的态度,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曹冲:年少时的惊才绝艳与“孝道”的绝佳体现曹冲在曹操所有儿子中,.............
  • 回答
    关于曹操为何“厚葬”关羽,史书上确实记载了曹操对关羽的敬重之情,但“厚葬”二字需要结合当时的背景和曹操的性格来理解,并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那种极其奢华的仪式。更准确地说,曹操是对关羽的死采取了非常重视和有尊严的处理方式,这背后有多重考量和复杂的情感。首先,我们得明确“厚葬”在历史上的含义。 古代所谓的.............
  • 回答
    曹操未能一统天下,而刘邦却成功了,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两人都是乱世枭雄,都展现了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但最终的结果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涉及政治格局、战略选择、人才运用、个人特质以及历史时势等多个复杂因素。下面我们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 政治格局与力量对比的差异 1. 刘.............
  • 回答
    关于曹操“喜欢睡人妻”的说法,在民间和一些文学作品中流传甚广,但要从历史文献中找到直接、明确的证据来详细论述“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偏好,其实是有难度的。历史记载往往聚焦于政治、军事成就,对于君主私生活的细枝末节,尤其是涉及情爱和性取向的,要么讳莫如深,要么语焉不详。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层面去理解.............
  • 回答
    说到曹操为何没用火箭对付诸葛亮的草船借箭,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复杂了,不能简单地一句“没想到”就带过。这背后涉及到当时的军事技术、战场环境、以及曹操自身的性格和对信息的判断。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曹操也不是傻子,他手底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尤其是在赤壁之战这个关键时刻,更是集中.............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真到位,曹操这个人确实是三国时期一个绕不开的人物,而他“亲征”这件事,更是他一生中一个非常鲜明的标签。与其说他是“总是”亲征,不如说他非常“热衷”于亲征,并且在绝大多数关键时刻都选择身先士卒。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交织在一起,可不是简单的“好战”两个字能概括的。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好好掰.............
  • 回答
    曹操和刘邦,虽然最终都走向了统一中国的道路,但他们的起点、手段和最终格局却有着天壤之别。与其说曹操“不走”刘邦的路线,不如说曹操的处境和时代,迫使他选择了另一条更为艰难也更具争议的道路。刘邦打天下,很大程度上是顺应了天时与人和。他出身草莽,深知底层民众的疾苦,他的队伍中有大量被秦朝暴政逼迫而起义的农.............
  • 回答
    说到曹操不给关羽通行文书这事儿,还得从头说起。那会儿,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也就是甘夫人和糜夫人,只好暂时委身在曹操那里。曹操这人心思缜密,又善于笼络人心,他对关羽的才能是相当赏识的,总想着能收为己用。于是,他就给关羽安排了各种好职位,还赐予了他很多恩典,什么金银财宝、绫罗绸缎,那都是流水一样.............
  • 回答
    话说曹操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对关羽的“好”,并非寻常君臣之间的情谊,而是掺杂了太多复杂的心思。这背后,有着曹操深沉的政治考量,也有着他对关羽个人能力的深深折服。咱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得从“情”字说起。当时关羽因兄长刘备失散,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个夫人(甘夫人和糜夫人),不得不暂时投靠曹操。这层“为兄.............
  • 回答
    曹操这位雄才大略的枭雄,虽在三国时期占据了北方,成为最强大的势力,但他最终未能一统天下,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这并非简单的“运气不好”或者“能力不足”,而是历史进程、政治格局、军事策略以及人物命运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政治上的困境与制约: 汉献帝手中的“名义”与“实际”: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 回答
    要说清楚曹操为何最终选择了曹丕,而不是大家眼中那个才华横溢的曹植,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得把那会儿的政治格局、曹操本人的心思以及两个儿子各自的优缺点都掰开了揉碎了讲。这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完的,也不是谁“有才”谁就一定能接班,这背后牵扯着太多东西。首先,咱们得认识到,曹操是一个绝顶的政治家,他的一生都在权.............
  • 回答
    曹操之能得到广泛拥护,并非一朝一夕,更非单靠武力或权谋,而是多种因素巧妙糅合,最终赢得人心。要说透这层道理,得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讲起,也得细细品味他这个人身上的特质与行为。时代洪流与个人机遇:首先得明白,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那是个什么样的光景?朝廷腐朽,宦官外戚专权,地方军阀割据,百姓流离失所,.............
  • 回答
    说起曹操为何没去当东郡太守这件事,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毕竟,太守那可是封疆大吏,实打实的官职,按理说曹操当时已经崭露头角,正是该往上爬的时候,为何会放弃这个机会呢?这事儿得从头说起,还得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曹操的个人情况来细品。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东郡太守”这官职是怎么来的。那是在东汉末年,因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